《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第進士,又擢制策科,補校書郎。由壽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

馬植,字存之,鳳州刺史勳子也。

第進士,又擢制策科,補校書郎。

由壽州一團一練副使三遷饒州刺史。

開成初,為安南都護。

一精一吏事,以文雅絢飾其政,清淨不煩,洞夷便安。

羈縻諸首領皆來納款,遣子弟詣府,請賦租約束。

植奏以武陸縣為陸州,即柬首領為刺史。

既而州部廢池珠復生。

以政最,檢校左散騎常侍,徙黔中觀察使。

會昌中,召拜光祿卿,遷大理。

植自以譽望在當時諸公右,久補外,還朝不得要官,為宰相李德裕所抑,內怨望。

宣宗嗣位,白敏中當國,凡德裕所不善,悉不次用之,故植以刑部侍郎領諸道鹽鐵轉運使,遷戶部,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中書侍郎。

初,左軍中尉馬元贄最為帝一寵一信,賜通天犀帶。

而植素與元贄善,至通昭穆,元贄以賜帶遺之。

它日對便殿,帝識其帶,以詰植,植震恐,具言狀,於是罷為天平軍節度使。

既行,詔捕親吏下御史獄,盡得交私狀,貶常州刺史,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起為忠武、宣武節度使,卒。

初,植兼集賢殿大學士,校理楊收道與三院御史遇,不肯避,朝長馮緘錄其騶僕辱之。

植怒,奏言:「開元中,麗正殿賜酒,大學士張說以下十八人不知先舉者,說以學士德行相先,遂同舉酒。

今緘辱收,與大學士等。

請斥之。」

中丞令狐綯援故事論救,宣宗釋不問。

因著令「三館學士不避行台」,自植始。

台制:「三院還台,以一人為朝長雲。」

楊收,字藏之,自言隋越國公素之裔,世居馮翊。

父遺直,德宗時,以上書闕下,仕為濠州錄事參軍,客死姑蘇。

收七歲而孤,處喪若成一人。

母長孫親授經,十三通大義。

善屬文,所賦輒就,吳人號神童。

裡人多造門觀賦詩,至壓敗其籓。

收嘲之曰:「爾非羸角者,奚用觸吾籓?」

切當率類此。

及壯,長六尺二寸,廣顙深頤,疏眉目,寡言笑,博學強記,至它藝無不通解。

貧甚,以母奉浮屠法,自幼不食肉。

約曰:「爾得進士第,乃可食。」

涔一陽一耕得古鐘,高尺餘,收扣之,曰:「此姑洗角也。」

既矞拭,有刻在兩欒,果然。

嘗言:「琴通黃鐘、姑洗、無射三均,側出諸調,由羅蔦附灌木然。」

時有安兌者,世稱善琴,且知音。

收問:「五弦外,其二雲何?」

兌曰:「世謂周文、武二王所加者。」

收曰:「能為《文王一操一》乎?」

兌即以黃鐘為宮而奏之,以少商應大弦,收曰:「止!如子之言,少商,武弦也。

且文世安得武聲乎?」

兌大驚,因問樂意,收曰:「樂亡久矣。

上古祀天地宗廟,皆不用商。

周人歌大呂、舞《雲門》以俟天神,歌太蔟、舞《咸池》以俟地祇。

大呂、黃鐘之合,一陽一聲之首。

而《雲門》,黃帝樂也;《咸池》,堯樂也。

不敢用黃鐘,而以太蔟次之。

然則祭天者,圜鍾為宮,黃鐘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祭地者,函鍾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

訖不用商及二少。

蓋商聲剛而二少聲下,所以取其正、裁其繁也。

漢祭天則用商,而宗廟不用,謂鬼神畏商之剛。

西京諸儒惑圜鍾、函鍾之說,故其自受命,郊祀、宗廟樂,唯用黃鐘一均。

章帝時,太常丞鮑業始旋十二宮。

夫旋宮以七聲為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

始以某律為宮,某律為商,某律為角,某律為徵,某律為羽,某律少宮,某律少徵,亦曰『變』,曰『比』。

一均成則五聲為之節族,此旋宮也。」

乃取律次之以示

兌。

兌時七十餘,以為未始聞,而收未冠也。

以兄假未仕,不肯舉進士。

既假褫褐,乃入京師。

明年,擢進士,杜悰表署淮南推官。

悰領度支,又節度劍南東西川,輒隨府三遷。

宰相馬植表為渭南尉、集賢校理,議補監察御史。

收又以假方外遷,誼不可先,固辭。

植嗟美為止。

復為悰節度府判官。

蜀有可縣,直巂州西南,地寬平,多水泉,可灌粳稻。

或謂悰計興屯田,省轉饋以飽邊士,悰將從之,收曰:「田可致,兵不可得。

且地當蠻沖,本非中國。

今輟西南屯士往耕,則姚、巂兵少,賊得乘間。

若調兵捍賊,則民疲士怨。

假令大穰,蠻得長驅,是資賊糧,豈國計耶?」

乃止。

始,周墀罷宰相,節度東川,表其弟嚴掌書記。

俄而墀卒,悰闢為觀察使判官,兄弟並在幕府。

未幾,假自浙西判官擢監察御史,而收亦自西川遷,兄弟同台,世榮其友。

以詳禮學改太常博士,而嚴亦自揚州召為監察御使。

收因建言:「漢制,總群官而聽曰省,分務而專治曰寺。

太常,分務專治者也,所以藏天子之旗常。

今旗常因車飾隸太僕,非是。」

未及行,以母喪免。

服除,從淮南崔鉉府為支使。

還,拜侍御史。

夏侯孜以宰相領度支,引判度支案。

遷長安令。

懿宗時,擢累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始,南蠻自大中以來,火邕州,掠交趾,調華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戰無功,蠻勢益張。

收議豫章募士三萬,置鎮南軍以拒蠻。

悉教蹋張,戰必注滿,蠻不能支。

又峙食泛舟餉南海。

天子嘉其功,進尚書右僕射,封晉一陽一縣男。

既益貴,稍自盛滿,為誇侈,門吏童客倚為一奸一。

中尉楊玄價得君,而收與之厚,收之相,玄價實左右之;乃招四方賕餉數千諉收,不能從,玄價以負己,大恚,一陰一加毀短。

知政凡五年,罷為宣歙觀察使,不敢當兩使稟料,但受刺史俸,留公藏錢七百萬。

韋保衡又劾收前用嚴譔為江西節度使,受謝百萬,及它隱盜。

明年,貶端州司馬。

吏具大舟以須,收不從,曰:「方謫去,可乎?」

以二小舸趨官。

又明年,流驩州,俄詔內養追賜死。

收得詔,謝曰:「輔政無狀,固宜死。

今獨一弟嚴以奉先人之祀,使者能假須臾使秉筆乎?」

使者從之。

收自作書謝天子,丐弟嚴死,奉先臣後。

以書授使者,即仰鴆死。

帝見書惻然,乃宥嚴,坐收流死者十一人。

後三年,詔追雪其辜,復官爵。

子鉅、鏻。

鉅,乾寧初為翰林學士,從入洛,終散騎常侍。

鏻至戶部尚書。

收兄發,字至之。

登進士,又中拔萃,累官左司郎中。

宣宗追加順、憲二宗尊號,有司議改造廟主,署新謚,詔百官議。

發與都官郎中盧搏以為改作主,求古無文,執不可。

知禮者韙之。

改太常少卿,為蘇州刺史,治以恭長慈幼為先。

徙福建觀察使,又以能政聞。

朝廷意有治劇才,拜嶺南節度使。

承前寬弛,發一操一下剛嚴,軍遂怨,起為亂,囚傳捨,貶婺州刺史。

假,字仁之,仕終常州刺史。

收與昆弟護喪葬偃師,會者千人。

嚴,字凜之,舉進士。

時王起選士三十人,而楊知至、竇緘、源重、鄭樸及嚴五人皆世胄,起以聞,詔獨收嚴。

累遷至工部侍郎、翰林學士。

收知政,請補外,拜浙東觀察使。

收貶,嚴亦斥為邵州刺史,徙吉王傅。

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卒。

子涉、注。

涉,昭宗時,仕至吏部侍郎。

哀帝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為人端重有禮法。

方賊臣陵慢,王室殘蕩,賢人多罹患。

涉受命,與家人泣,語其子凝式曰:「世道方極,吾嬰網羅不能去,將重不幸,禍且累汝。」

然以謙靖,終免於禍。

注為翰林學士。

涉已相,辭內職,為戶部侍郎。

路巖,字魯瞻,魏州冠氏人。

父群,字正夫,通經術,善屬文。

一性一志純潔,親歿,終身不肉食。

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文宗優遇之。

居循循謙飭,若不在勢位者。

所與交,雖褐衣之賤,待以禮,始終一節。

巖幼惠敏過人,及進士第,父時故人在方鎮者交辟之,久乃答。

懿宗鹹通初,自屯田員外郎入翰林為學士,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年三十六。

居位八歲,進至尚書左僕射。

於是王政秕僻,宰相得用事。

巖顧天子荒暗,且以政委己,乃通賂遺,奢肆不法。

俄與韋保衡同當國,二人勢動天下,時目其一黨一為「牛頭阿旁」,言如鬼一陰一惡可畏也。

既權侔則爭,故與保衡還相惡。

俄罷巖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承蠻盜邊後,巖力拊循,置定邊軍於邛州,扼大度,治故關,取壇丁子弟教擊刺,使補屯籍,由是西山八國來朝。

以勞遷兼中書令,封魏國公。

始,為相時,委事親吏邊鹹。

會至德令陳蟠叟奏書願請間言財利,帝召見,則曰:「臣願破邊鹹家,可佐軍興。」

帝問:「鹹何人?」

對曰:「宰相巖親吏也。」

帝怒,斥蟠叟,自是人無敢言。

鹹乃與郭籌者相依倚為一奸一,巖不甚制,軍中惟邊將軍、郭司馬爾,妄給與以結士心。

嘗閱武都場,鹹、籌蒞之,其議事以書相示則焚之,軍中驚,以有異圖,恟恟,遂聞京師。

巖坐是徙荊南節度使,道貶新州刺史,至江陵,免官,流儋州,籍入其家。

巖體貌偉麗,美鬚髯,至江陵兩昔皆白。

捕誅鹹、籌等。

巖至新州,詔賜死,剔取喉,上有司。

或言巖嘗密請「三品以上得罪誅殛,剔取喉驗其已死」。

俄而自及。

保衡者,京兆人,字蘊用。

父愨,宣宗時,終武昌軍節度使。

保衡,鹹通中,以右拾遺尚同昌公主,遷起居郎、駙馬都尉。

主,郭淑妃所生,懿宗所一愛一,而妃有一寵一,故恩禮最異,悉宮中珍玩資予之。

俄歷翰林學士承旨,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尚主至是裁再期。

又進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

一性一浮淺,既恃恩據權,以嫌一愛一自肆,所悅即擢,不悅擠之。

保衡舉進士王鐸第,於籍、蕭遘與同升,以嘗薄於己,皆見斥。

逐楊收,傾路巖,人益畏之。

主薨,而一寵一遇不衰。

僖宗立,進司徒。

俄為怨家白髮一陰一罪,貶賀州刺史,再貶澄邁令,遂賜死。

弟保乂,自兵部侍郎貶賓州司戶參軍。

而劉瞻等坐主薨見貶者,偕復起。

盧攜,字子升,其先本范一陽一,世居鄭。

擢進士第,被辟浙東府。

入朝為右拾遺,歷台省,累進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

乾符五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俄拜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弘文館大學士。

攜姿陋而語不正,與鄭畋俱李翱甥,同位宰相,然所處議多駁。

初,王仙芝起河南,攜表宋威、齊克讓、曾袞皆善將,為招討使。

及威殺尚君長,賊熾結,益不制,乃以王鐸鎮荊南,為諸道都統。

攜不悅。

是時,黃巢已破廣州,勢張甚,表求天平節度使,詔宰相百官議。

攜素厚高駢,屬令立功,乃固不可巢請,又欲激巢使戰而敗鐸,因授率府率。

又徇駢與南詔和親,與畋爭,相恨詈,繇是罷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俄為兵部尚書。

會駢將張璘破賊,帝復召攜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及鐸失守,以駢代之,即按關東諸將為鐸、畋所任者,悉易置。

內倚田令孜,而外寄戎政於駢,與奪惟所一愛一惡。

後病風足蹇,神智瞑塞,事多決於親吏楊溫、李脩,賄賂顯行。

及巢破淮南,璘戰死,忠武兵亂,天下危懼,人皆咎攜,始下詔以巢為天平節度使。

詔下,賊已破潼關。

明日,以太子賓客罷,分司東都,是夜仰藥死。

巢入京師,棺磔一屍一於長安市。

子晏,天祐初為河南尉,柳璨殺之。

贊曰:盧攜之敗王鐸,私高駢,賊遂卷鹹、鎬而西,易若舉一毛一,可謂朝無人焉。

唐將亡,攜為之鴟梟,宜天之假手於賊而磔其枯胔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