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本紀第二 太宗:母曰太穆皇后竇氏。生而不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本紀第二 太宗

新唐書

本紀第二 太宗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次子也。

母曰太穆皇后竇氏。

生而不驚。

方四歲,有書生謁高祖曰:「公在相法,貴人也,然必有貴子。」

及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

書生巳辭去,高祖懼其語洩,使人追殺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為神。

乃采其語,名之曰世民。

大業中,突厥圍煬帝雁門,煬帝從圍中以木系詔書,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

太宗時年十六,往應募,隸將軍雲定興,謂定興曰:「虐敢圍吾天子者,以為無援故也。

今宜先後吾軍為數十里,使其晝見旌旗,夜聞鉦鼓,以為大至,則可不擊而走之。

不然,知我虛實,則勝敗未可知也。」

定興從之。

軍至崞縣,突厥候騎見其軍來不絕,果馳告始畢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

高祖擊歷山飛,陷其圍中,太宗輕騎取之而出,遂奮擊,大破之。

太宗為人聰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節下士。

時天下已亂,盜賊起,知隋必亡,乃推財養士,結納豪傑。

長孫順德、劉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

又與晉一陽一令劉文靜尤善,文靜坐李密事系獄,太宗夜就獄中見之,與圖大事。

時百姓避賊多入城,城中幾萬人,文靜為令久,知其豪傑,因共部署。

計已定,乃因裴寂告高祖。

高祖初不許,已而許之。

高祖已起兵,建大將軍府。

太宗率兵徇西河,斬其郡丞高德儒。

拜右領軍大都督,封敦煌郡公。

唐兵西,將至霍邑,會天久雨,糧且盡,高祖謀欲還兵太原。

太宗諫曰:「義師為天下起也,宜直入鹹一陽一,號令天下。

今還守一城,是為賊爾。」

高祖不納。

太宗哭於軍門,高祖驚,召問之,對曰:「還則眾散於前,而敵乘於後,死亡須臾,所以悲爾。」

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敗惟汝。」

時左軍已先返,即與隴西公建成分追之。

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棄其馬,步而及其兵,與俱還。

高祖乃將而前,遲明至霍邑。

宋老生不出,太宗從數騎傅其城,舉鞭指麾,若將圍之者。

老生怒,出,背城陣。

高祖率建成居其東,太宗及柴紹居其南。

老生兵薄東陣,建成墜馬,老生乘之,高祖軍卻。

太宗自南原馳下阪,分兵斷其軍為二,而出其陣後,老生兵敗走,遂斬之。

進次涇一陽一,擊胡賊劉鷂子,破之。

唐兵攻長安,太宗屯金城坊,攻其西北,遂克之。

義寧元年,為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薛舉攻扶風,太宗擊敗之,斬首萬餘級,遂略地至隴右。

二年,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攻東都,不克而還,設三伏於三王陵,敗隋將段達兵萬人。

武德元年,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八月,太宗疾間,復屯於高坑城,相持六十餘日。

已而舉死,其子仁杲率其眾求戰,太宗按軍不動。

久之,仁杲糧盡,眾稍離叛,太宗曰:「可矣!」乃遣行軍總管梁實柵淺水原。

仁杲將宗羅睺擊實,太宗遣將軍龐玉救實,玉軍幾敗,太宗率兵出其後,羅睺敗走,太宗追之,至其城下,仁杲乃出降。

師還,高祖遣李密馳傳勞之於豳州。

密見太宗,不敢仰視,退而歎曰:「真英主也!」獻捷太廟,拜右武候大將軍、太尉、使持節、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詔蒲、陝、河北諸總管兵皆受其節度。

二年正月,鎮長春一宮,進拜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管。

是時,劉武周據并州,宋金剛陷滄州,王行本據蒲州,而夏縣人呂崇茂殺縣令以應武周。

高祖懼,詔諸將棄河東以守關中。

太宗以為不可棄,願得兵三萬可以破賊。

高祖於是悉發關中兵益之。

十一月,出龍門關,屯於柏壁。

三年四月,擊敗宋金剛於柏壁。

金剛走介州,太宗追之,一百夜馳二百里,宿於雀鼠谷之西原。

軍士皆饑,太宗不食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剛將尉遲敬德、尋相等皆來降。

劉武周懼,奔於突厥,其將楊伏念舉并州降。

高祖遣蕭瑀即軍中拜太宗益州道行台尚書令。

七月,討王世充,敗之於北邙。

四年二月,竇建德率兵十萬以援世充,太宗敗建德於虎牢,執之,世充乃降。

六月,凱旋,太宗被金甲,陳鐵騎一萬、介士三萬,前後鼓吹,獻俘於太廟。

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戶至三萬,賜袞冕、金輅、雙璧、黃金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

五年正月,討劉黑闥於洺州,敗之。

黑闥既降,已而復反。

高祖怒,命太子建成取山東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驅其小弱婦女以實關中。

太宗切諫,以為不可,遂已。

加拜左右十二衛大將軍。

七年,突厥寇邊,太宗與遇於豳州,從百騎與其可汗語,乃盟而去。

八年,進位中書令。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

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

九年六月,大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

高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

八月甲子,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

遣裴寂告於南效。

大赦,武德流人還之。

賜文武官勳、爵。

免關內及蒲、芮、虞、泰、陝、鼎六州二歲租,給復天下一年。

民八十以上賜粟帛,百歲加版授。

廢潼關以東瀕河諸關。

癸酉,放宮女三千餘人。

丙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后。

癸未,突厥寇便橋。

乙酉,及突厥頡利盟於便橋。

九月壬子,禁私家妖神一婬一祀、占卜非龜易五兆者。

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癸亥,立中山郡王承乾為皇太子。

庚辰,蕭瑀、陳叔達罷。

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非有功者爵為縣公。

十二月癸酉,慮囚。

是歲,進封子長沙郡王恪為漢王,宜一陽一郡王祐楚王。

貞觀元年正月乙酉,改元。

辛丑,燕郡王李藝反於涇州,伏誅。

二月丁巳,詔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貧不能自行者,鄉里富人及親戚資送之;鰥夫六十、寡一婦五十、婦人有子若守節者勿強。

三月癸巳,皇后親蠶。

丙午,詔:「齊僕射崔季舒、黃門侍郎郭遵、尚書右丞封孝琰以極言蒙難,季舒子剛、遵子雲、孝琰子君遵並及一婬一刑,宜免內侍,褒敘以官。」

閏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四月癸巳,涼州都督、長樂郡王幼良有罪,伏誅。

五月癸丑,敕中書令、侍中朝堂受訟辭,有陳事者悉上封。

六月辛丑,封德彝薨。

甲辰,太子少師蕭瑀為尚書左僕射。

是夏,山東旱,免今歲租。

七月壬子,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

八月河南、隴右邊州霜。

宇文士及檢校涼州都督。

戊戌,貶高士廉為安州大都督。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辛酉,遣使諸州行損田,賑問下戶。

御史大夫杜淹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宇文士及罷。

辛未,幽州都督王君廓奔於突厥。

十月丁酉,以歲饑減膳。

十一月己未,許子弟年十九以下隨父兄之官所。

十二月壬午,蕭瑀罷。

戊申,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衛將軍劉德裕謀反,伏誅。

二年正月辛亥,長孫元忌罷。

兵部尚書杜如晦檢校侍中,總監東宮兵馬事。

癸丑,吐谷渾寇岷州,都督李道彥敗之。

丁巳,徙封恪為蜀王,泰越王,祐燕王。

庚午,刑部尚書李靖檢校中書令。

二月戊戌,外官上考者給祿。

三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壬子,命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及尚書議決死罪。

壬戌,李靖為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備薛延陀。

己巳,遣使巡關內,出金寶贖饑民鬻子者還之。

庚午,以旱蝗責躬,大赦。

癸酉,雨。

四月己卯,瘞隋人暴骸。

壬寅,朔方人梁洛仁殺梁師都以降。

六月甲申,詔出使官稟食其家。

庚寅,以子治生,賜是日生子者粟。

辛卯,辰州刺史裴虔通以弒隋煬帝削爵,流驩州。

七月戊申,萊州刺史牛方裕、絳州刺史薛世良、廣州長史唐奉義、虎牙郎將高元禮,以宇文化及之一黨一,皆除名,徙於邊。

八月甲戌,省冤獄於朝堂。

辛丑,立二王后廟,置國官。

九月壬子,以有年,賜酺三日。

十月庚辰,杜淹薨。

戊子,殺瀛州刺史盧祖尚。

十一月辛酉,有事於南郊。

十二月壬辰,黃門侍郎王珪守侍中。

癸巳,禁五品以上過市。

三年正月丙午,以旱避正殿。

癸丑,官得上下考者,給祿一年。

戊午,享於太廟。

癸亥,耕藉田。

辛未,裴寂罷。

二月戊寅,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右僕射,尚書右丞魏徵為秘書監,參預朝政。

三月己酉,慮囚。

四月乙亥,太上皇徙居於大安宮。

甲午,始御太極殿。

戊戌,賜孝義之家粟五斛,八十以上二斛,九十以上三斛,百歲加絹二匹,婦人正月以來產子者粟一斛。

五月乙丑,周王元方薨。

六月戊寅,以旱慮囚。

己卯,大風拔木。

壬午,詔文武官言事。

八月己巳朔,日有食之。

丁亥,李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以伐突厥。

九月丁巳,華州刺史柴紹為勝州道行軍總管,以伐突厥。

十一月庚申,并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任城郡王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幽州都督衛孝節為恆安道行軍總管,營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以伐突厥。

十二月癸末,杜如晦罷。

閏月癸丑,為死丘者立浮屠祠。

辛酉,慮囚。

是歲,中國人歸自塞外及開四夷為州縣者百二十餘萬人。

四年正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癸巳,武德殿北院火。

二月己亥,幸溫湯。

甲辰,李靖及突厥戰於一陰一山,敗之。

丙午,至自溫湯。

甲寅,大赦,賜酺五日。

御史大夫溫彥博為中書令,王珪為侍中;民部尚書戴胄檢校吏部尚書,參豫朝政;太常卿蕭瑀為御史大夫,與宰臣參議朝政。

丁巳,以旱詔公卿言事。

三月甲午,李靖俘突厥頡利可汗以獻。

四月戊戌,西北君長請上號為「天可汗」。

六月乙卯,發卒治洛一陽一宮。

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癸酉,蕭瑀罷。

甲戌,太上皇不豫,廢朝。

辛卯,疾愈,賜都督刺史文武官及民年八十以上、教子表門閭者有差。

八月甲寅,李靖為尚書右僕射。

九月庚午,瘞長城南隋人暴骨。

己卯,如隴州。

壬午,禁芻牧於古明君、賢臣、烈士之墓者。

十月壬辰,赦岐、隴二州,免今歲租賦,降鹹一陽一、始平、武功死罪以下。

辛卯,獵於貴泉谷。

甲辰,獵於魚龍川,獻獲於大安宮。

乙卯,免武功今歲租賦。

十一月壬戌,右衛大將軍侯君集為兵部尚書,參議朝政。

甲子,至自隴州。

戊寅,除鞭背刑。

十二月甲辰,獵於鹿苑。

乙巳,至自鹿苑。

是歲,天下斷死罪者二十九人。

五年正月癸酉,獵於昆明池。

丙子,至自昆明池,獻獲於大安宮。

二月己酉,封弟元裕為鄶王,元名譙王,靈夔魏王,元祥許王,元曉密王。

庚戌,封子愔為梁王,貞漢王,惲郯王,治晉王,慎申王,囂江王,簡代王。

四月壬辰,代王簡薨。

五月乙丑,以金帛購隋人沒於突厥者,以還其家。

八月甲辰,遣使高麗,祭隋人戰亡者。

戊申,殺大理丞張蘊古。

十一月丙子,有事於南郊。

十二月丁亥,詔:「決死刑,京師五覆奏,諸州三覆奏,其日尚食毋進酒肉。」

壬寅,幸溫湯。

癸卯,獵於驪山,賜新豐高年帛。

戊申,至自溫湯。

癸丑,赦關內。

六年正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癸西,靜州山獠反,右武衛將軍李子和敗之。

三月,侯君集罷。

戊辰,如九成宮。

丁丑,降雍、岐、豳三州死罪以下,賜民八十以上粟帛。

五月,魏徵檢校侍中。

六月己亥,豐王元亨薨。

辛亥,江王囂薨。

七月己巳,詔天下行鄉飲酒。

九月己酉,幸慶善宮。

十月,侯君集起復。

卯,至自慶善宮。

十二月辛未,慮囚,縱死罪者歸其家。

是歲,諸羌內屬者三十萬人。

七年正月戊子,斥宇文化及一黨一人之子孫勿齒。

辛丑,賜京城酺三日。

三月丁卯,雨土。

三月戊子,王珪罷。

庚寅,魏徵為侍中。

五月癸未,如九成宮。

六月辛亥,戴胄薨。

八月辛未,東酉洞獠寇邊,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為龔州道行軍總管以討之。

九月,縱囚來歸,皆赦之。

十月庚申,至自九成宮。

乙丑,京師地震。

十一月壬辰,開府儀同三司長孫無忌為司空。

十二月甲寅,幸芙蓉園。

丙辰,獵於少陵原。

戊午,至自少陵原。

八年正月辛丑,張士貴及獠戰,敗之。

壬寅,遣使循省天下。

二月乙巳,皇太子加元服。

丙午,降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民酺三日。

三月庚辰,如九成宮。

五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是夏,吐谷渾寇涼州,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為酉海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樊興為赤水道行軍總管,以伐之。

七月,隴右山崩。

八月甲子,有星孛於虛、危。

十月,作永安宮。

甲子,至自九成宮。

十一月辛未,李靖罷。

己丑,吐谷渾寇涼州,執行人鴻臚丞趙德楷。

十二月辛丑,特進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任城郡王道宗為鄯善道行軍總管,膠東郡公道彥為赤水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大亮為且末道行軍總管,利州刺史高甑生為鹽澤道行軍總管,以伐吐谷渾。

丁卯,從太上皇閱武於城西。

九年正月,一黨一項羌叛。

二月,長孫無忌罷。

三月庚辰,洮州羌殺刺史孔長秀,附於吐谷渾。

壬午,大赦。

乙酉,高甑生及羌人戰,敗之。

閏四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五月,長孫無忌起復。

庚子,太上皇崩,皇太子聽政。

壬子,李靖及吐谷渾戰,敗之。

七月庚子,鹽澤道行軍副總管劉德敏及羌人戰,敗之。

十月庚寅,葬太武皇帝於獻陵。

十一月壬戌,特進蕭瑀參豫朝政。

十年正月甲午,復聽政。

癸丑,徙封元景為荊王,元昌漢王,元禮徐王,元嘉韓王,元則彭王,元懿鄭王,元軌霍王,元鳳虢王,元慶道王,靈夔燕王,恪吳王,泰魏王,祐齊王,愔蜀王,惲蔣王,貞越王,慎紀王。

三月癸丑,出諸王為都督。

六月壬申,溫彥博為尚書右僕射,太常卿楊師道為侍中。

魏徵罷為特進,知門下省事,參議朝章國典。

己卯,皇后崩。

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於昭陵。

十二月,蕭瑀罷。

庚辰,慮囚。

十一年正月丁亥,徙封元裕為鄧王,元名舒王。

庚子,作飛仙宮。

乙卯,免雍州今歲租賦。

二月丁巳,營九摐山為陵,賜功臣、密戚陪塋地及秘器。

甲子,如洛一陽一宮。

乙丑,給民百歲以上侍五人。

壬午,獵於鹿台嶺。

三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癸卯,降洛州囚見徒,免一歲租、調。

辛亥,獵於廣成澤。

癸丑,如洛一陽一宮。

』六月甲寅,溫彥博薨。

丁巳,幸明德宮。

己未,以諸王為世封刺史。

戊辰,以功臣為世封刺史。

己巳,徙封元祥為江王。

七月癸未,大雨,水,谷、洛溢。

乙未,詔百官言事。

壬寅,廢明德宮之玄圃院,賜遭水家。

丙午,給亳州老子廟、兗州孔子廟戶各二十以奉享,復涼武昭王近墓戶二十以守衛。

九月丁亥,河溢,壞陝州河北縣,毀河一陽一中潭,幸白司馬阪觀之,賜瀕河遭水家粟帛。

十月癸丑,賜先朝謀臣武將及親戚亡者塋陪獻陵。

十一月辛卯,如懷州。

乙未,獵於濟源麥山。

丙午,如洛一陽一宮。

十二年正月乙未,叢州地震。

癸卯,松州地震。

二月癸亥,如河北縣,觀底柱。

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齊善行敗之。

乙丑,如陝州。

丁卯,觀鹽池。

庚午,如蒲州。

甲戌,如長春一宮。

免朝邑今歲租賦,降囚罪。

乙亥,獵於河濱。

閏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丙戌,至自長春一宮。

七月癸酉,吏部尚書高士廉為尚書右僕射。

八月壬寅,吐蕃寇松州,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以伐之。

九月辛亥,闊水道行軍總管牛進達及吐蕃戰於松州,敗之。

十月己卯,獵於給平,賜高年粟帛。

乙未,至自始平。

鈞州山獠反,桂州都督張寶德敗之。

十一月己巳,明州山獠反,交州都督李道彥敗之。

十二月辛巳,壁州山獠反,右武候將軍上官懷仁討之。

是歲,滁、豪二州野蠶成繭。

十三年正月乙巳,拜獻陵,赦三原及行從,免縣人今歲租賦,賜宿衛陵邑郎將、三原令爵一級。

丁未,至自獻陵。

二月庚子,停世封刺史。

三月乙丑,有星孛於畢、昴。

四月戊寅,如九成宮。

甲申,中郎將阿史那結社率反,伏誅。

壬寅,雲一陽一石然。

五月甲寅,以旱避正殿,詔五品以上言事,減膳,罷役,理囚,賑乏,乃雨。

六月丙申,封弟元嬰為滕王。

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十月甲申,至自九成宮。

十一月辛亥,楊師道為中書令。

戊辰,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

十二月壬申,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高昌。

乙亥,封子福為趙王。

壬辰,獵於鹹一陽一。

癸巳,至自鹹一陽一。

是歲,滁州野蠶成繭。

十四年正月庚子,有司讀時令。

甲寅,幸魏王泰第,赦雍州長安縣,免延康裡今歲租賦。

二月丁丑,觀釋奠於國學,赦大理、萬年縣,賜學官高第生帛。

壬午,幸溫湯。

辛卯,至自溫湯。

乙未,求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陳沈文阿周弘正張譏、隋何妥劉焯劉炫之後。

三月,羅、竇二州獠反,廣州總管一黨一仁弘敗之。

五月壬寅,徙封靈夔為魯王。

六月,滁州野蠶成繭。

乙酉,大風拔木。

八月庚午,作襄城宮。

癸酉,侯君集克高昌。

九月癸卯,赦高昌部及士卒父子犯死、期犯流、大功犯徒、小寶緦麻犯杖,皆原之。

閏十月乙未,如同州。

甲辰,獵於堯山。

庚戌,至自同州。

十一月甲子,有事於南郊。

十二月丁酉,侯君集俘高昌王以獻,賜酺三日。

癸卯,獵於樊川。

乙巳,至自樊川。

十五年正月辛巳,如洛一陽一宮,次溫湯。

衛士崔卿、刁文懿謀反,伏誅。

三月戊辰,如襄城宮。

四月辛卯,詔以來歲二月有事於泰山。

乙未,免洛州今歲租,還戶故給復者加給一年,賜民八十以上物,惸獨鰥寡疾病不能自存者米二斛。

慮囚。

六月己酉,有星孛於太微。

丙辰,停封泰山,避正殿,減膳。

七月丙寅,宥周、隋名臣及忠列子孫貞觀以後流配者。

十月辛卯,獵於伊闕。

壬辰,如洛一陽一宮。

十一癸酉,薛延陀寇邊,兵部尚書李世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以伐之。

十二月戊子,至自洛一陽一宮。

庚子,命三品以上嫡子事東宮。

辛丑,慮囚。

甲辰,李世勣及薛延陀戰於諾真水,敗之。

乙巳,贈戰亡將士官三轉。

十六年正月乙丑,遣使安一撫西州。

戊辰,募戍西州者,前犯流死亡匿,聽自首以應募。

辛未,徙天下死罪囚實西州。

中書舍人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專典機密。

六月戊戌,太白晝見。

七月戊午,長孫無忌為司徒,房玄齡為司空。

十一月丙辰,獵於武功。

壬戌,獵於岐山之一陽一。

甲子,賜所過六縣高年孤疾氈衾粟帛,遂幸慶善宮。

庚午,至自慶善宮。

十二月癸卯,幸溫湯。

甲辰,獵於驪山。

乙己,至自溫湯。

十七年正月戊辰,魏徵薨。

代州都督劉蘭謀反,伏誅。

二月己亥,慮囚。

戊申,圖功臣於凌煙閣。

三月壬子,禁送終違令式者。

丙辰,齊王祐反,李世勣討之。

甲子,以旱遣使覆囚決獄。

乙丑,齊王祐伏誅,縱復齊州一年。

四月乙酉,廢皇太子為庶人,漢王元昌、侯君集等伏誅丙。

戌,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大赦,賜文武官及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民八十以上粟帛,酺三日。

丁亥,楊師道罷。

己丑,特進蕭瑀為太子太保,李世勣為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

庚寅,謝承乾之過於太廟。

癸巳,降封魏王泰為東萊郡王。

六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壬辰,葬隋恭帝。

甲午,以旱避正殿,減膳,詔京官五品以上言事。

丁酉,高士廉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政事。

閏月丁巳,詔皇太子典左右屯營兵。

丙子,徙封泰為順一陽一郡王。

七月丁酉,房玄齡罷。

八月庚戌,工部尚書張亮為刑部尚書,參豫朝政。

十月丁未,建諸州邸於京城。

丁巳,房玄齡起復。

十一月己卯,有事於南郊。

壬午,賜酺三日,以涼州獲瑞石,赦涼州。

十二月庚申,幸溫湯。

庚午,至自溫湯。

十八年正月乙未,如鍾官城。

庚子,如鄠。

壬寅,幸溫湯。

二月己酉,如零口。

乙卯,至自零口。

丁巳,給復突厥、高昌部人隸諸州者二年。

四月辛亥,如九成宮。

七月甲午,營州都督張儉率幽、營兵及契丹、奚以伐高麗。

八月壬子,安酉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以伐焉耆。

甲子,至自九成宮。

丁卯,劉洎為侍中,岑文本為中書令,中書侍郎馬周守中書令。

九月,黃門侍郎褚遂良參豫朝政。

辛卯,郭孝恪及焉耆戰,敗之。

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癸卯,宴雍州父老於上林苑,賜粟帛。

甲寅,如洛一陽一宮。

己巳,獵於天池。

十一月戊寅,慮囚。

庚辰,遣使巡問鄭、汝、懷、澤四州高年,宴賜之。

甲午,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馬周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六總管兵以伐高麗。

十二月壬寅,庶人承乾卒。

戊午,李思摩部落叛。

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一陽一宮,以伐高麗。

癸丑,射虎於武德北山。

乙卯,皇太子監國於定州。

丁巳,賜所過高年鰥寡粟帛,贈比干太師,謚忠烈。

三月壬辰,長孫無忌攝侍中,吏部尚書楊師道攝中書令。

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大饗軍。

丁未,岑文本薨。

癸亥,李世勣克蓋牟城。

五月己巳,平壤道行軍總管程名振克沙卑城。

庚午,次遼澤,瘞隋人戰亡者。

乙亥,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君乂有罪,伏誅。

丁丑,軍於馬首山。

甲申,克遼東城。

六月丁酉,克白巖城。

已未,大敗高麗於安市城東南山,左武衛將軍王君愕死之。

辛酉,賜酺三日。

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級,以一子襲。

九月癸未,班師。

十月丙午,次營州,以太牢祭死事者。

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

戊午,次漢武台,刻石紀功。

十一月癸酉,大饗軍於幽州。

庚辰,次易州。

癸未,平壤道行軍總管張文干有罪,伏誅。

丙戌,次定州。

丁亥,貶楊師道為工部尚書。

十二月戊申,次并州。

己未,薛延陀寇夏州,左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敗之。

庚申,殺劉洎。

二十年正月辛未,夏州都督喬師望及薛延陀戰,敗之。

丁丑,遣使二十二人,以六條黜陟於天下。

庚辰,赦并州,起義時編戶給復三年,後附者一年。

二月甲午,從伐高麗無功者,皆賜勳一轉。

庚申,賜所過高年鰥寡粟。

三月己巳,至自高麗。

庚午,不豫,皇太子聽政。

己丑,張亮謀反,伏誅。

閏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六月乙亥,江夏郡王道宗、李世勣伐薛延陀。

七月辛亥,疾愈。

李世勣及薛延陀戰,敗之。

八月甲子,封孫忠為陳王。

己巳,如靈州。

庚辰,次涇州,賜高年鰥寡粟帛。

丙戌,逾隴山關,次瓦亭,觀牧馬。

丁亥,許陪陵者子孫從葬。

九月辛卯,遣使巡察嶺南。

甲辰,鐵勒諸部請上號為「可汗」。

辛亥,靈州地震。

十月,貶蕭瑀為商州刺史。

丙戌,至自靈州。

十一月己丑,詔:「祭祀、表疏,籓客、兵馬、宿衛行魚契給驛,授五品以上官及除解,決死罪,皆以聞,余委皇太子。」

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

丁酉,詔以來歲二月有事於泰山。

甲寅,以鐵勒諸部為州縣,賜京師酺三日。

慮囚,降死罪以下。

二月丁丑,皇太子釋菜於太學。

三月戊子,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以伐高麗。

四月乙丑,作翠微宮。

五月戊子,幸翠微宮。

壬辰,命百司決事於皇太子。

庚戌,李世勣克南蘇、木底城。

六月丁丑,遣使鐵勒諸部購中國人陷沒者。

七月乙未,牛進達克石城。

丙申,作玉華宮。

庚戌,至自翠微宮。

八月,泉州海溢。

壬戌,停封泰山。

九月丁酉,封子明為曹王。

十月癸丑,褚遂良罷。

十一月癸卯,進封泰為濮王。

十二月戊寅,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昆丘道行軍大總管,率三總管兵以伐龜茲。

二十二年正月庚寅,馬周薨。

戊戌,幸溫湯。

己亥,中書舍人崔仁師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

丙午,左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高麗。

長孫無忌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省事。

戊申,至自溫湯。

二月褚遂良起復。

乙卯,見京城父老,勞之,蠲今歲半租,畿縣三之一。

丁卯,詔度遼水有功未酬勳而犯罪者與成官同。

乙亥,幸玉華宮。

己卯,獵於華原。

流崔仁師於連州。

三月丁亥,赦宜君給復縣人自玉華宮苑中遷者三年。

四月丁巳,松州蠻叛,右武候將軍梁建方敗之。

六月丙寅,張行成存問河北從軍者家,令州縣為營農。

丙子,薛萬徹及高麗戰於泊灼城,敗之。

七月甲申,太白晝見。

壬辰,殺華州刺史李君羨。

癸卯,房玄齡薨。

八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辛未,執失思力伐薛延陀餘部於金山。

九月庚辰,昆丘道行軍總管阿史那社爾及薛延陀餘部處月、處蜜戰,敗之。

己亥,褚遂良為中書令。

壬寅,眉、邛、雅三州獠反,茂州都督張士貴討之。

十月癸丑,至自玉華宮。

己巳,阿史那社爾及龜茲戰,敗之。

十二月辛未,降長安、萬年徒罪以下。

閏月癸巳,慮囚。

二十三年正月辛亥,阿史那社爾俘龜茲王以獻。

三月己未,自冬旱,至是雨。

辛酉,大赦。

丁卯,不豫,命皇太子聽政於金液門。

四月巳亥,幸翠微宮。

五月戊午,貶李世勣為疊州都督。

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年五十三。

庚午,奉大行御馬輿還京師。

禮部尚書於志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兼侍中,高季輔兼中書令。

壬申,發喪,謚曰文。

上元元年,改謚文武聖皇帝;天寶八載,謚文武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贊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

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

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

嗚呼,可謂難得也!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至其牽於多一愛一,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是以後世君子之欲成一人之美者,莫不歎息於斯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