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擢八科高第。累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

新唐書

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

崔融,字安成,齊州全節人。

擢八科高第。

累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

中宗為太子時,選侍讀,典東朝章疏。

武後幸嵩高,見融銘《啟母碣》,歎美之。

及已封,即命銘《朝覲碑》。

授著作佐郎,遷右史,進鳳閣舍人。

時有司議關市,行人盡征之,融上疏謂:「《周官》九賦,其七曰關市。

以市多一婬一巧,而關通末游,欲止抑之,故加稅耳。

然唯斂工商,而不及往來。

今一切通取,則事不師古。

且四人異業舊矣,復動而搖之。

市者,兼受善惡也。

若甚,則細人無所容,細人無所容,久必為亂。

天下之關必險道,市必要津,豪宗、惡少在焉,聞一旦變法,或致一騷一動,恐南走蠻,北走狄。

今江津、河滸列鋪率稅,檢覆稽留,加主司僦略邀丐,則商人廢業。

魏、晉、齊、隋所不行,況陛下乎?有如師興費廣,雖倍算商旅、加斂齊人可也。」

後納之。

張易之兄弟頗延文學士,融與李嶠、蘇味道、麟台少監王紹宗降節佞附。

易之誅,貶袁州刺史。

召授國子司業。

與脩《武後實錄》勞,封清河縣子。

融為文華婉,當時未有輩者。

朝廷大筆,多手敕委之,其《洛出寶圖頌》尤工。

譔《武後哀冊》最高麗,絕筆而死,時謂思苦神竭雲。

年五十四。

贈衛州刺史,謚曰文。

膳部員外郎杜審言為融所獎引,為服緦麻。

六子,其聞者禹錫、翹。

禹錫,開元中,中書舍人,贈定州刺史,謚曰貞。

翹,禮部尚書,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成。

孫巨,右補闕,亦有文。

曾孫從。

從字子乂,少孤貧,與兄能偕隱太原山中。

會歲饑,拾橡實以飯,講學不廢。

擢進士第。

從山南嚴震府為推官,以母喪免。

兄弟廬墓,手藝松柏。

喪闋,不應辟命。

久之,韋皋引為西山運務使。

奏遷判官,攝守邛州。

前刺史有以盜系獄,辭已具。

從疑其冤,縱不治,俄得真盜。

皋卒,劉辟反,欲並東川。

從以書諭止辟,辟怒,從乃募兵嬰城守。

辟方悉兵拒高崇文,戰而敗,從完州自如。

盧坦表宣州副使。

入為殿中侍御史,遷吏部員外郎。

異時,史給選者成牒,以先後丐賕,從一限出之,後遂為法。

裴度為御史中丞,奏以右司郎中知雜事。

度已相,代為中丞。

所彈治,不屈權幸。

事系台閣而付仗內者,必請還有司。

薦引御史,務取質重廉退者。

李翛以一寵一得京兆尹,為莊憲太后山陵橋道使,務以減末徭費為功,至不治道輴車留渭橋,久不得進。

從三劾之,無少貸。

俄授陝虢觀察使。

遷尚書右丞。

王承宗請割德、棣而遣子入侍也,憲宗選堪使者,以命從。

議者謂承宗狠譎,非單使可屈。

次魏,田弘正請以五百騎從,辭之,惟童騎十數,疾趨鎮。

集軍士球場宣詔,為陳逆順大節禍福之效,音辭暢厲,士感動,承宗自失,貌愈恭,至泣下,即按二州戶口、符印上之。

還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帝欲遂相,監軍使揣知,為用事者求金,從不肯答,用是不得相。

長慶初,繇尚書左丞領鄜坊節度。

屬部多神策屯軍,數亂法驕橫,吏不能制,從一繩以法,下皆重足畏之。

一黨一項互市羊馬,類先遺帥守,從獨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敢盜境。

寶歷初,為東都留守。

故事,留司官入宮城門列晨衙見留守。

吏誕傲,久廢,至是復行。

召拜戶部尚書。

宰相李宗閔以從裴度、李德裕所善,內不喜。

從求致仕,除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告滿百日去。

於是眾嘩語不平,宗閔懼,復授檢校尚書左僕射、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揚州凡交易貲產、奴婢有貫率錢,畜羊有口算,又貿曲牟其贏,以佐用度,從皆蠲除之。

官吏俸帛常加倍以給,獨節度使則否,從皆與之同。

大和六年卒,年七十二。

下有刲股肉以祭者。

贈司空,謚曰貞。

從為人嚴偉,立朝稜稜有風望,不喜交權利,忠厚而讓。

階品當立門戟,終不請。

位方鎮,內無聲一妓一娛玩。

士大夫賢之。

能,字子才。

硃泚之亂,渾瑊以朔方軍戰武功,引佐幕府。

進累侍御史。

河東鄭儋表為判官。

累遷黔中觀察使,以讒坐貶。

從為中丞,奏以自代。

繇將作監授嶺南節度使,與從皆秉節居鎮,世傳為榮。

卒,年六十八,贈禮部尚書。

從子慎由、安潛。

能子彥曾。

慎由,字敬止。

聰警強記,資端厚,有父風采。

繇進士第擢賢良方正異等。

鄭滑高銖辟府判官。

入為右拾遺,進翰林學士。

授湖南觀察使。

召還,由刑部侍郎領浙西。

入遷戶部侍郎,判戶部。

始,慎由苦目疾,不得視,醫為治刮,適愈而召。

俄進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與蕭鄴有隙,鄴輔政,引劉彖,而出慎由為東川節度使。

初,宣宗餌長年藥,病渴且中躁,而國嗣未立。

帝對宰相欲肆赦,患無其端。

慎由曰:「太子,天下本。

若立之,赦為有名。」

帝惡之,不答。

鄴等乘是譖去之,時大中十二年也。

鹹通初,徙華州刺史,改河中節度使。

以吏部尚書請老,授太子太保,分司東都。

卒,贈司空,謚曰貞。

子胤,別傳。

安潛,字進之。

進士擢第。

鹹通中,歷江西觀察、忠武節度使。

乾符初,王仙芝寇河南,安潛募人增陴繕械,不以力費仰朝廷。

首請會兵討捕,號令一精一明,賊畏之,不犯陳許境。

使大將張自勉將兵七千援宋州。

時宋威屯曹州,而官軍數卻,賊圍宋益急。

自勉收南月城,斬賊二千級,仙芝夜解去。

宰相鄭畋建言:「請以陳許兵三千隸宋威。」

而威忌自勉,乞盡得安潛軍,使自勉隸麾下。

畋謂威有疑忿,必殺自勉,奏言:「今以兵悉畀威,是自勉以功受辱。

安潛抗賊有功,乃取銳兵付威,後有緩急,何以戰?是勞不蒙賞,無以示天下。」

詔止以四千付威,余還自勉。

俄代高駢領西川節度。

吏倚駢為一奸一利者,安潛皆誅之,數更除繆政,於是盜賊衰,蜀民以安。

宰相盧攜素厚駢,乃誣以罪,罷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僖宗避賊劍南,召為太子少師。

王鐸任都統,表以自副。

鐸解兵,安潛復為少師、東都留守。

青州王敬武卒,詔拜平盧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侍中。

會敬武子師範專地,不得入而還。

後遷太子太傅。

卒,贈太子太師,謚貞孝。

安潛於吏事尤長,雖位將相,閱具獄,未嘗不身聽之。

彥曾,鹹通初,繇太僕卿為徐州觀察使。

曉律令,然卞急,為政剛猛。

徐軍素驕,而彥曾長於撫民,短治軍,士多怨之。

初,蠻寇五管,陷交趾,詔節度使孟球募兵三千往屯,以八百人戍桂林。

舊制,三年一更。

至期請代,而彥曾親吏尹戡、徐行儉貪不恤士,乃議稟賜乏,請無發兵,復留屯一年。

戍者怒,殺都將王仲甫,脅糧料判官龐勳為將,取庫兵,剽湘、衡,虜丁壯,合眾千餘北還,自浙西趨淮南,達泗口。

所過先遣俳兒弄木偶,伺人情,以防邀遏。

彥曾命牙將田厚簡慰勞,而用都虞候元密伏甲任山館擊賊。

勳遣吏紿言士思歸,不敢遏,請至府解甲自歸,彥曾斬其吏。

勳陷宿州,發廥錢募兵,亡命者從亂如歸,船千艘,與騎夾岸,噪而進。

彥曾料丁男乘城。

或勸率眾奔兗州,彥曾曰:「我,方帥也,奉命守此,惟有死爾。」

斬議者一人號於眾。

俄而勳傅城,城中大霧如墮。

彥曾悉誅賊家屬,勳眾四面超墉入,囚彥曾大彭館。

有曹君長者說勳曰:「貴者不並處,今朝廷未以留後命公,蓋觀察使存爾。」

勳乃殺彥曾於寢,自監軍使逮官屬皆死。

始,彥曾治第鄭州,引水灌沼,水十步忽化為血。

署張佛筵,液蜜為人,一昔鼠嚙皆斷首。

徐有子亭,下瀦水為沱,彥曾導清河灌之,鐫石龍首注溜,蔽以屋。

徐人謂屋覆龍,於文為「龐」;清河,崔望也,為吞噬雲。

贈刑部尚書。

乾符中,錄其子祐之為滎一陽一尉。

徐吏有路審中者,彥曾知其能,頗任之。

既遇害,賂守卒,斂藏其一屍一。

張玄稔攻徐州;審中率死士應官軍,開南白門,官兵入,因得破勳。

後位嵐州刺史。

鄭畋謂審中節貫神明,請擢為右羽林將軍,詔可。

有許鐸者,罷武城令,客於徐,勳脅以官,不從。

彥曾官屬被囚,鐸潛饋資糧,及死,為收瘞,匿免其子弟,賊平,乃皆歸其喪。

詔拜石首令,賜銀緋。

僚官焦璐、溫廷皓、李梲、崔蘊、柳秦、盧崇嗣、韋廷范贈官有差,錄其子官之。

徐彥伯,兗州瑕丘人,名洪,以字顯。

七歲能為文。

結廬太行山下。

薛元超安一撫河北,表其賢,對策高第。

調永壽尉、蒲州司兵參軍。

時司戶韋皓善判,司士李亙工書,而彥伯屬辭,時稱「河東三絕」。

遷職方員外郎,奉迎中宗房州,進給事中。

武後撰《三教珠英》,取文辭士,皆天下選,而彥伯、李嶠居首。

遷宗正卿,出為齊州刺史。

帝復位,改太常少卿。

以脩《武後實錄》勞,封高平縣子。

為衛州刺史,政善狀,璽書嘉勞。

移蒲州,以近畿,會郊祭,上《南郊賦》一篇,辭致黃縟。

擢脩文館學士、工部侍郎。

歷太子賓客。

以疾乞骸鼻,許之。

開元二年卒。

彥伯事寡嫂謹,撫諸侄同己子。

秉筆累朝,後來翕然慕仿。

晚為文稍強澀,然當時不及也。

始,武後時,大獄興,王公卿士以語言為酷吏所引,死徙不可計。

彥伯著《樞機論》以謂:「言者,德之一柄一,行之主,志之端,身之文也。

君子之樞機,動則物應,得失之見也。

可以濟身,亦以覆身,否泰榮辱一系之。

能審思而應,一精一慮而動,擇其交以後談,則悔吝何由而生?怨惡何由而至?如此乃可以言也。」

以為戒世雲。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

九歲能屬辭,與裡人李嶠俱以文翰顯,時號「蘇李」。

逮冠,州舉進士,中第。

累調鹹一陽一尉。

吏部侍郎裴行儉才之,會征突厥,引管書記。

裴居道為左金吾衛將軍,倩味道作章,攬筆而具,閒徹清密,當時盛傳。

延載中,以鳳閣舍人檢校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歲余為真。

證聖元年,與張錫俱坐法系司刑獄。

錫雖下吏,氣象自如,味道獨席地飯蔬,為危惴可憐者。

武後聞,放錫嶺南,才降味道集州刺史。

召為天官侍郎。

聖歷初,復以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

更葬其親,有詔州縣治喪事。

味道因役庸過程,遂侵毀鄉人墓田,蕭至忠劾之,貶坊州刺史。

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張易之敗,坐一黨一附,貶眉州刺史。

復還益州長史,未就道卒,年五十八,贈冀州刺史。

味道練台閣故事,善占奏。

然其為相,特具位,未嘗有所發明,脂韋自營而已。

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摸稜持兩端可也。」

故世號「摸稜手」。

一性一友一愛一。

其弟味元,味元嘗請托不遂,因慢折之,味道怡然不屑。

所論著行於時。

豆盧欽望,雍州萬年人。

祖寬,隋文帝外孫,為梁泉令。

高祖定關中,與郡守蕭瑀率豪姓進款。

擢累殿中監。

子懷讓,尚萬春公主。

詔寬用魏太和詔,去「豆」姓,著「盧」。

貞觀中,遷禮部尚書、左衛大將軍,芮國公。

卒,贈特進、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定。

復其舊姓。

欽望累官越州都督、司賓卿。

長壽二年,拜內史,封芮國公。

李昭德被罪,有司劾奏欽望阿順昭德不執正,附臣罔君,貶趙州刺史。

入為司府卿,遷秋官尚書。

中宗還東宮,拜太子一宮尹。

進文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

罷為太子賓客。

帝復位,擢尚書左僕射、平章軍國重事。

欽望居宰相積十餘年,方易之、三思等怙勢宣烝,窺間王室,戮忠戚,觖冀非常,不能有所裁抑,獨謹身諄諄自全。

進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

卒,年八十,贈司空、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謚曰元。

武後時,宰相又有史務滋、崔元綜、周允元,略可述者附左方。

史務滋,宣州溧一陽一人。

累吏勞,遷司賓卿,進拜納言。

後革命,詔務滋等十人分行天下。

雅州刺史劉行實兄弟為侍御史來子珣誣其反,詔務滋與來俊臣雜治,俊臣言務滋與囚善,掩其反狀,後命俊臣並治,遂自一殺。

崔元綜,鄭州新鄭人。

祖君肅,武德中為黃門侍郎、鴻臚卿。

元綜,天授初以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一性一恪慎,坐政事堂,束帶,終日不休偃,尤護細概。

外若謹厚,而中刻薄。

每受制鞫獄,必澡垢索疵,不入死不肯止,人畏鄙之。

未幾,坐事流振州,搢紳為慶。

會赦還,除監察御史。

遷蒲州刺史,致仕。

善攝生,年九十餘卒。

周允元字汝良,豫州安城人。

自右肅政御史中丞,拜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武後宴宰相,詔陳書傳善言,允元曰:「恥其君不如堯、舜。」

武三思劾奏語指斥,後曰:「聞其言足以誡,安得為過?」

卒,贈貝州刺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