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貞元初,擢進士第,以宏辭補校書郎。舉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

新唐書

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

貞元初,擢進士第,以宏辭補校書郎。

舉賢良方正異等,調河一陰一尉。

遷監察御史,論權嬖梗切,出為河南功曹參軍。

武元衡帥西川,表掌節度府書記。

召為起居舍人。

元和六年,以司封員外郎知制誥。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於朝,憲宗遣度宣諭,弘正知度為帝高選,故郊迎趨跽受命,且請遍至屬州,布揚天子德澤,魏人由是歡服。

還,拜中書舍人。

久之,進御史中丞。

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閱鷹狗,所過撓官司,厚得餉謝乃去。

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為禮,因構寰出醜言,送詔獄,當大不恭。

宰相武元衡婉辭諍,帝怒未置。

度見延英,言寰無辜,帝恚曰:「寰誠無罪,杖小使;小使無罪,且杖寰。」

度曰:「責若此固宜,第寰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

帝色霽,乃釋寰。

王師討蔡,以度視行營諸軍,還,奏攻取策,與帝意合。

且問諸將才否,度對:「李光顏義而勇,當有成功。」

不三日,光顏破時曲兵,帝歎度知言。

進兼刑部侍郎。

王承宗、李師道謀緩蔡兵,乃伏盜京師,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擊度,刃三進,斷靴,刜背裂中單,又傷首,度冒氈,得不死。

哄導駭伏,獨騶王義持賊大呼,賊斷義手。

度墜溝,賊意已死,因亡去。

議者欲罷度,安二鎮反側,帝怒曰:「度得全,天也!若罷之,是賊計適行。

吾倚度,足破三賊矣!」度亦以權紀未張,王室陵遲,常憤愧無死所。

自行營歸,知賊曲折,帝益信杖。

及病創一再旬,分衛兵護第,存候踵路。

疾愈,詔毋須宣政衙,即對延英,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時方連諸道兵,環挐不解,內外大恐,人累息。

及度當國,外內始安。

由是討賊益急。

始,德宗時尚何伺,中朝士相過,金吾輒飛啟,宰相至闔門謝賓客。

度以時多故,宜延天下髦英咨籌策,乃建請還第與士大夫相見,詔可。

會莊憲太后崩,為禮儀使。

帝不聽政,議置塚宰,度曰:「塚宰,商、週六官首,秉統百僚,王者諒暗,有權聽之制。

歷世官廢,故國朝置否不常,不宜徇空名,稽樞務。」

乃詔百司權聽中書門下處可。

王鍔死,家奴告鍔子稷易父奏末,冒遺獻。

帝留奴仗內,遣使者如東都按責其貲。

度諫曰:「自鍔死,數有獻。

今因告訐而檢省其私,臣恐天下將帥聞之,有以家為計者。」

帝悟,殺二奴,還使者。

於時,討蔡數不利,群臣爭請罷兵,錢徽、蕭俛尤確苦。

度奏:「病在腹心,不時去,且為大患。

不然,兩河亦將視此為逆順。」

會唐鄧節度使高霞寓戰卻,它相揣帝厭兵,欲赦賊,鉤上指。

帝曰:「一勝一負,兵家常勢。

若師常利,則古何憚用兵耶?雖累聖亦不應留賊付朕。

今但論帥臣勇怯、兵強弱、處置何如耳,渠一敗便沮成計乎?」

於是左右不能容其間。

十二年,宰相逢吉、涯建言:「餉億煩匱,宜休師。」

唯度請身督戰,帝獨目度留,曰:「果為朕行乎?」

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與賊偕存。」

即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彰義軍節度、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度以韓弘領都統,乃上還招討以避弘,然實行都統事。

又制詔有異辭,欲激賊怒弘者,意弘怏怏則度無與共功。

度請易其辭,窒疑間之嫌。

於是表馬總為宣慰副使,韓愈行軍司馬,李正封、馮宿、李宗閔備兩使幕府。

入對延英,曰:「主憂臣辱,義在必死。

賊未授首,臣無還期。」

帝壯之,為流涕。

及行,御通化門臨遣,賜通天御帶,發神策騎三百為衛。

初,逢吉忌度,帝惡居中撓沮,出之外。

度屯郾城,勞諸軍,宣朝廷厚意,士奮於勇。

是時,諸道兵悉中官統監,自處進退。

度奏罷之,使將得顓制,號令一,戰氣倍。

未幾,李愬夜入懸瓠城,縛吳元濟以報。

度遣馬總先入蔡,明日,統洄曲降卒萬人持節徐進,撫定其人。

初,元濟禁偶語於道,夜不然燭,酒食相饋遺者以軍法論。

度視事,下令唯盜賊、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來不限晝夜,民始知有生之樂。

度以蔡牙卒侍帳下,或謂:「反側未安,不可去備。」

度笑曰:「吾為彰義節度,元惡已擒,人皆吾人也!」眾感泣。

既而申、光平定,以馬總為留後。

度入朝,會帝以二劍付監軍梁守謙,使悉誅賊將。

度遇諸郾城,復與入蔡,商罪議誅。

守謙請如詔,度固不然,騰奏申解,全宥者甚眾。

策勳進金紫光祿大夫、弘文館大學士、上柱國、晉國公,戶三千,復知政事。

程異、皇甫鎛以言財賦幸,俄得宰相。

度三上書極論不可,帝不納。

自上印,又不聽。

纖人始得乘罅。

初,蔡平,王承宗懼,度遣辯士柏耆脅說,乃獻德、棣二州,納質子。

又諭程權入覲。

始判滄、景、德、棣為一鎮,朝廷命帥,而承宗勢乃離。

李師道怙強,度密勸帝誅之。

乃詔宣武、義成、武寧、橫海四節度會田弘正致討。

弘正請自黎一陽一濟,合諸節度兵,宰相皆謂宜。

度曰:「魏博軍度黎一陽一,即叩賊境,封畛比聯,易生顧望,是自戰其地。

弘正、光顏素少斷,士心盤桓,果不可用。

不如養威河北,須霜降水落,絕一陽一劉,深抵鄆,以營一陽一穀,則人人殊死,賊勢窮矣。」

上曰:「善。」

詔弘正如度言。

弘正奉詔,師道果禽。

大賈張陟負五坊息錢,上命坊使楊朝汶收其家簿,閱貸錢雖已償,悉鉤止,根引數十百人,列箠挺脅不承。

又獲盧大夫逋券,捕盧坦家客責償,久乃悟盧群券。

坦子上訴,朝汶讕語:「錢入禁中,何可得?」

御史中丞蕭俛及諫官列陳中人橫恣,度亦極言之。

時方討鄆,帝曰:「姑議東軍,此細事,我自處辦。」

度曰:「兵事不理,止山東;中人橫暴,將亂都下。」

帝不悅,徐乃悟,讓朝汶曰:「以爾,使我羞見宰相!」命殺之,而原系者。

繇是京師澄肅。

帝嘗語:「臣事君,當勵善底公,朕惡夫樹一黨一者。」

度曰:「君子小人以類而聚,未有無徒者。

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惡,外甚類,中實遠,在陛下觀所行則辨。」

帝曰:「言者大抵若此,朕豈易辨之?」

度退,喜曰:「上以為難辨則易,以為易辨則難,君子小人行判矣。」

已而卒為異、鎛所構,以檢校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為河東節度使。

穆宗即位,進檢校司空。

硃克融、王廷湊亂河朔,加度鎮州行營招討使。

時帝以李光顏、烏重胤爪牙將,倚以擊賊,兵十餘萬,有所畏,無尺寸功。

度既受命,入賊境,數斬將以聞。

俄兼押北山諸蕃使。

時元稹顯結宦官魏弘簡求執政,憚度復當國,因經制軍事,數居中持梗,不使有功。

度恐亂作,即上書痛暴稹餅惡。

帝不得已,罷弘簡、稹近職。

俄擢稹宰相,以度守司空、平章事、東都留守。

諫官叩延英,言不可罷度兵,搖眾心。

帝不召。

於是交章極論,未之省。

會中人使幽、鎮還,言:「軍中謂度在朝,而兩河諸侯忠者懷,強者畏。

今居東,人人失望。」

帝悟,詔度由太原朝京師。

及陛見,始陳二賊畔換,受命無功,並陳所以入覲意,感概流涕。

伏未起,謁者欲宣旨,帝遽曰:「朕當延英待卿!」始,議者謂度無奧援,且久外,為一奸一憸拫抑,慮帝未能明其忠。

及進見,辭切氣怡,卓然當天子意。

在位聞者皆竦,毅將貴臣至繼咨出涕。

舊儀,閣中群臣未退,宰相不奏事,稱賀則謁者答。

帝以度勳德,故待以殊禮。

度之行,移克融、廷湊書,開說諄沓,傅以大誼,二人不敢桀,皆願罷兵。

帝方憂深州圍,欲必出牛元翼,更使度騰書布旨。

或曰:「賊知度失兵一柄一,必背約顧望。」

帝釋然,乃拜度守司徒,領淮南節度使。

會昭義監軍劉承偕慢劉悟,舉軍嘩怒,執承偕,悟拘以聞。

帝怒,問度:「何施而可?」

度頓首謝:「籓臣不與政。」

辭不對。

帝強之,度曰:「臣素知承偕怙一寵一,悟不能堪,嘗以書訴臣。

是時,中人趙弘亮在行營知狀,欲持悟書以奏,陛下亦知之邪?」

帝曰:「我不及知。

顧悟誠惡之,胡不自聞,何哉?」

度曰:「雖悟得聞,恐陛下不必聽。

且臣視天顏不咫尺,比尚未能決,千里單言,可悟聖聽哉?」

帝亟曰:「前語姑置,直謂今日奈何?」

度曰:「必欲收忠義心,使帥臣死節,獨斬承偕,則四方群盜隱然破膽矣。」

帝曰:「顧太后養為子,且我何一愛一?更言其次。」

度曰:「投諸荒裔可乎?」

帝曰:「可。」

悟果出承偕,昭義遂安。

是時,徐州王智興逐崔群,諸軍盤互河北,進退未一。

議者交口請相度,乃以本官兼中書侍郎、平章事。

權佞側目,謂李逢吉險賊善謀,可以構度,共諷帝自襄一陽一召逢吉還,拜兵部尚書。

度居位再閱月,果為逢吉所間,罷為左僕射。

帝暴風眩,中外不聞問者凡三日。

度數請到內殿,求立太子,翼日乃見帝,遂立景王為嗣。

逢吉既代相,思有以牙孽之,引所厚李仲言、張又新、李續、張權輿等,內結宦官,種支一黨一,丑沮日聞,乃出度山南西道節度使,奪平章事。

長慶四年,王廷湊屠元翼之家,敬宗嗟惋,歎宰輔非其人,使凶賊熾肆。

學士韋處厚上疏曰:「臣聞汲黯在朝,淮南寢謀;干木處魏,諸侯息兵。

王霸之理,以一士止百萬之師,一賢制千里之難。

裴度元勳巨德,文武兼備,若位巖廟,委參決,必使戎虜畏威,幽、鎮自臣。

管仲曰:『人離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

』治亂之本,非有他術。

陛下當饋而歎,恨無蕭、曹,今一裴度擯棄於外,所以馮唐知漢文帝有頗、牧不能用也。」

帝感悟,謂處厚曰:「度累為宰相,而官無平章事,謂何?」

處厚具道其由,帝於是復度兼平章事。

帝雖孺蒙,然注意度,中人至度所,必丁寧尉安,且示召期。

寶歷二年,度請入朝,逢吉一黨一大懼,權輿作偽謠云:「非衣小兒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驅逐。」

以度平元濟也。

都城東西岡六,民間以為乾數,而度第平樂裡,直第五岡。

權輿乃言:「度名應圖讖,第據岡原,不召而來,其意可見。」

欲以傾度。

天子獨能明其誣,詔復使輔政。

先是,帝將幸東都,大臣切諫,不納。

帝恚曰:「朕意決矣!雖從官宮人自挾糗,無擾百姓。」

趣有司檢料行宮,中外莫敢言。

度從容奏:「國家建別都,本備巡幸。

自艱難以來,宮闕、署屯、百司之區,荒圮弗治,假歲月完新,然後可行。

倉卒無備,有司且得罪。」

帝悅曰:「群臣諫朕不及此。

如卿言,誠有未便,安用往邪?」

因止行。

汴宋觀察使令狐楚言亳州聖水出,飲者疾輒愈。

度判曰:「妖由人興,水不自作。」

命在所禁塞。

硃克融執賜衣使者楊文端,詭言慢己,並訴所賜濫惡,又丐假度支帛三十萬匹,不者,軍必有變;且請遣工五千助治東都,須天子東巡。

帝怒,患之,欲遣重臣臨慰。

度曰:「克融無恚而悖,是將亡。

譬猛虎自哮躍山林,憑窟一穴一則然,勢不得離其處,人亦不為懼。

陛下無庸遣重使,第以詔書言:『中人倨驕,須還,我自責譴。

春服不謹,方詰有司。

所上工宜即遣,已詔在所供擬。

』此則賊謀窮矣。

陛下若未能然,則答:『宮室營繕既有序,毋遣工為重勞。

朝廷緣召發,乃有賜與,朕無所一愛一,獨與范一陽一,體不可爾。

』」帝曰:「善。」

用度次策。

克融聽命,歸文端。

未幾,軍亂,殺克融。

帝縱弛,日晏坐朝。

度諫曰:「此陛下月率六七臨朝,天下人知勤政,河朔賊臣皆聳畏。

近開延英益稀,恐萬機奏稟,有所壅閼。

夫頤養之道,常順適時候,則六氣平和,萬壽可保。

道家法:『春夏蚤起,取雞鳴時,秋冬晏起,取日出時。

蓋在一陽一,勝之以一陰一;在一陰一,勝之以一陽一。

今方居盛夏,謂宜詰旦數坐,廣加延問;漏及巳午,則炎赫可畏,聖躬勞矣。」

帝嘉納,為數視朝。

未幾,判度支。

帝崩,定策誅劉克明等,迎立江王,是為文宗。

加門下侍郎。

李全略死,子同捷求襲滄景軍。

度奏討平之,即陳:「調兵食非宰相事,請罷度支歸有司。」

奏可。

進階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戶三百。

度懇讓不得可,乃受實封。

太和四年,數引疾不任機重,願上政事。

帝擇上醫護治,中人日勞問相躡,乃詔進司徒、平章軍國重事,須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書。

度讓免冊禮。

度自見功高位極,不能無慮,稍詭跡避禍。

於是牛僧孺、李宗閔同輔政,媢度勳業久居上,欲有所逞,乃共訾其跡損短之,因度辭位,即白帝進兼侍中,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白罷元和所置臨漢監,數千馬納之校,以善田四百頃還襄人。

頃之,固請老,不許。

八年,徙東都留守,俄加中書令。

李訓之禍,宦官肆威以逞,凡訓、注宗婭賓客悉收逮,訊報苛慘。

度上疏申理,全活數十姓。

武德縣主藏史盜錢亡命,捕不得。

河一陽一節度使溫造獄其令王賞責負,系三年,母死弗許喪。

度為帝言之,賞得釋。

時Yan豎擅威,天子擁虛器,搢紳道喪,度不復有經濟意,乃治第東都集賢裡,沼石林叢,岑繚幽勝。

午橋作別墅,具燠館涼台,號「綠野堂」,激波其下。

度野服蕭散,與白居易、劉禹錫為文章、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

而帝知度年雖及,神明不衰,每大臣自洛來,必問度安否。

開成二年,復以本官節度河東。

度牢辭老疾,帝命吏部郎中盧弘宣諭意曰:「為朕臥護北門可也。」

趣上道,度乃之鎮。

易定節度使張璠卒,軍中將立其子元益,度乃遣使曉譬禍福,元益懼,束身歸朝。

三年,以病丐還東都。

真拜中書令,臥家未克謝,有詔先給俸料。

上巳宴群臣曲江,度不赴,帝賜詩曰:「注想待元老,識君恨不早。

我家柱石衰,憂來學丘禱。」

別詔曰:「方春慎疾為難,勉醫藥自持。

朕集中欲見公詩,故示此,異日可進。」

使者及門而度薨,年七十六。

帝聞震悼,以詩置靈幾。

冊贈太傅,謚文忠,賵禮優縟,命京兆尹鄭復護喪。

度臨終,自為銘志。

帝怪無遺奏,敕家人索之,得半稿,以儲貳為請,無私言。

會昌元年,加贈太師。

大中初,詔配享憲宗廟廷。

度退然,才中人,而神觀邁爽,一操一守堅正,善占對。

既有功,名震四夷。

使外國者,其君長必問度年今幾、狀貌孰似、天子用否。

其威譽德業比郭汾一陽一,而用不用常為天下重輕。

事四朝,以全德始終。

及歿,天下莫不思其風烈。

葬管城,逮今廟食。

五子,識、諗知名。

識,字通理,一性一敏悟,凡經目未始忘。

推廕補京兆參軍,擢累大理少卿。

王師討劉稹,為供軍使。

稹平,改司農卿,進湖南觀察使。

入拜大理卿,襲晉國公半封。

為涇原節度使。

時蕃酋尚恐熱上三州七關,列屯分守。

宣宗擇名臣,以識帥涇原,畢諴帥邠寧,李福帥夏州,帝親臨遣。

識至,治堡障,整戎器,開屯田。

初,將士守邊,或積歲不得還。

識與立戍限,滿者代;親七十,近戍。

由是人感悅。

加檢校刑部尚書,徙鳳翔、忠武、天平、邠寧、靈武等軍。

進檢校尚書右僕射。

靈武地斥鹵無井,識誓神而鑿之,果得泉。

歷六節度,所蒞皆有可述。

卒,贈司空,謚曰昭。

諗有文,籍廕累官考功員外郎。

宣宗訪元和宰相子,思度勳望,故待諗有加。

為翰林學士,累遷工部侍郎,詔加承旨。

適會帝幸其院,諗即稱謝。

帝曰:「可歸與妻子相慶。」

取御奩果以賜,諗舉衣跽受。

帝顧宮人取巾裹賜之。

後為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

黃巢盜國,迫以偽官,不從,遇害。

贊曰:憲宗討蔡,出入四年。

元濟外連一奸一臣,刺宰相及用事者,沮駭朝謀。

惟天子赫然排群議,任度政事,倚以討賊。

身督戰,遂平淮西。

非度破賊之難,任度之為難也。

韓愈頌其功曰:「凡此蔡功,惟斷乃成。」

其知言哉!穆宗不君,憸人腐夫乘釁鐫詆,而度遂無顯功。

非前智後愚,用不用,勢當然矣。

前史稱度晚節頗浮沉為自安計,是不然。

《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度何訿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