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祖巖,開皇初叛隋降陳,陳亡,文帝誅之。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

新唐書

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

蕭銑,後梁宣帝曾孫也。

祖巖,開皇初叛隋降陳,陳亡,文帝誅之。

銑少貧,傭書,事母孝。

煬帝以外戚擢為羅川令。

大業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沔人張繡等謀反隋,且推景珍為主,景珍曰:「吾素微,雖假名號,眾不厭。

羅川令,故梁裔也,寬仁大度,有武皇遺風。

且吾聞帝王之興,必有符命。

隋冠帶悉號『起梁』,蕭氏中興象也。

今推之,以應天順人,不亦可乎?」

乃遣人告銑。

銑即報景珍書曰:「我先君昔事隋,職貢無廢,乃貪我土宇,滅我宗祊,我是以痛心疾首,恫心疾首,思刷厥恥。

傑今天誘乃衷,公等降心,將大復梁緒,徼福於先帝,吾敢不糾厲士眾以從公哉!」即募兵數千,揚言跡盜,將以應景珍。

會穎川賊沈柳生寇縣,銑出戰不利,謂其下曰:「岳一陽一豪傑將推我為主,今天下叛隋,吾能守節獨完哉?且吾先人國於此,若徇其請復梁祚,因以半紙檄召群盜,誰敢不從?」

眾悅。

乃以十月稱梁公,旗幟服色悉用其舊。

柳生以眾歸銑,用為車騎大將軍。

不五日,遠近爭附,眾數萬,乃趨巴陵。

景珍遣徐德基、郭華率強姓百迎謁,而先見柳生。

柳生與其下謀曰:「梁公起,我最先附,勳第一。

今岳一陽一兵眾而位多,誰肯為我下?不如殺德基,質其人,獨挾梁主以進,則吾誰先?」

因殺德基,詣中軍白銑。

銑驚曰:「今欲撥亂,遽自相屠,我不能為若主矣!」步出軍門。

柳生懼,伏地請罪。

銑責宥之,陳兵而進。

景珍曰:「德其倡義竭誠,柳生擅殺之,不誅,無以為政。

且凶賊與共處,必為亂。」

銑因斬柳生。

於是築壇城南,柴上帝,自稱梁王。

有異鳥至,建元為鳳鳴。

義寧二年,僭稱皇帝,署百官,一用梁故事。

追諡從父琮為孝靖帝,祖巖河間忠烈王,父璿文憲王。

封景珍晉王,雷世猛秦王,鄭文秀楚王,許玄徹燕王,萬瓚魯王,張繡齊王,楊道生宋王。

隋將張鎮州、王仁壽擊銑,不能克,及隋亡,乃與寧長真等率嶺南州縣降於銑。

時林士弘據江南,銑遣將蘇胡兒拔豫章,使楊道生取南郡,張繡略定嶺表。

西至三峽,南交趾,北距漢水,皆附屬,勝兵四十萬。

武德元年,徙都江陵,復園廟。

引岑文本為中書侍郎,掌機密。

遣道生攻峽州,刺史許紹擊破之,士死過半。

三年,高祖詔夔州總管趙郡王孝恭討之,拔通、開二州,斬偽東平王闍提。

諸將擅兵橫恣,銑恐浸不制,乃一陽一議休兵營農,以黜其權。

大司馬董景珍之弟為將軍,怨之,謀作亂,事洩,被誅。

景珍方鎮長沙,銑下書赦之,召還江陵。

景珍懼,遣使詣孝恭,舉地降。

銑遣張繡攻景珍,景珍曰:「前年醢彭越,往年殺韓信,獨不見乎!奈何相攻?」

繡不答,圍之。

景珍潰而走,麾下殺之。

銑進繡為尚書令。

繡恃功,亦驕蹇,銑又誅之。

銑一性一外寬內忌,疾勝己者,於是大臣舊將皆疑間,多叛去,銑不能禁,由此愈弱。

四年,詔孝恭與李靖率巴蜀兵順流下,廬江王瑗繇襄一陽一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會兵圖銑。

偽將周法明以四州降,即詔為黃州總管,趨夏口道,攻安州,克之。

偽將雷長穎以魯山降。

銑乃遣將文士弘拒孝恭,戰清江口,孝恭大破之,獲鬥艦千艘,拔宜昌、當一陽一、枝江、松滋,偽江州將蓋彥舉以城降。

孝恭、靖直一逼一其都。

初,銑放兵,止留宿衛數千人,及倉卒追集,江、嶺回遠,未及赴。

孝恭布長圍守之,數日,破其水城,取樓船數千。

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詣靖降。

銑度救不至,謂其下曰:「天不祚梁乎?待窮而下,必害百姓。

今城未拔,先出降,可免亂。

諸人何患無君?」

乃麾而令,守陴者皆慟。

以太牢告於廟,率官屬緦衰布幘詣軍門,謝曰:「當死者銑爾,百姓非罪也,請無殺掠!」孝恭受之,護送京師。

後數日,救兵至,且十餘萬。

知銑降,乃送款。

銑至,高祖讓之,對曰:「隋失其鹿,英雄競逐。

銑無天命,故為陛下禽,猶田橫南面,豈負漢哉?」

帝怒其不屈,詔斬都市,年三十九。

自僭國至滅凡五年。

贊曰:銑,故梁子孫,起文吏,掩東南而有之,荊、楚好亂,氣俗然也。

觀銑武雖不足,文有餘矣,大抵盜仁義,詭世亂俗者,聖人所必誅。

若銑力困計殫,以好言自釋於下,系虜在廷,抗辭不屈,偽辯易窮,卒以殊死,高祖聖矣哉!

輔公祏,齊州臨濟人。

隋季與鄉人杜伏威為盜,轉掠淮南。

伏威兵浸盛,自號總管,以公祏為長史。

賊李子通據江都,伏威使公祏以一精一卒數千度江擊之。

子通拒戰,眾十倍,銳甚。

公祏選甲士千人,一操一長刀居前,別以千人隨之,令曰:「卻者斬!」公祏以眾殿。

俄而子通方陣而進,長刀千人皆決死鬥,公祏縱左右翼搏之,子通大潰,降其眾數千。

伏威既遣使歸國,武德二年,詔授公祏淮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封舒國公。

初,伏威與公祏少相一愛一,又兄事之,故軍中呼輔伯,尊禮略等。

伏威稍忌之,乃署養子闞稜為左將軍,王雄誕為右將軍,推公祏為僕射,一陰一解其一柄一。

公祏內怏怏不平,乃與故人左遊仙偽學辟榖以自晦。

六年,伏威入朝,留公祏居守,復令雄誕握兵副之,一陰一誡曰:「吾至京不失職,無容公祏為變。」

後左遊仙說公祏反,會雄誕以疾臥家,公祏奪其兵,紿言伏威移書令舉事。

八月,遂僭位,國稱宋,即陳故宮都之;殺王雄誕,署百官,以左遊仙為兵部尚書、東南道大使、越州總管;增修器械,轉廩食,遣將徐紹宗侵海州,陳正通寇壽一陽一。

詔越郡王孝恭趨九江,嶺南大使李靖下宣城,懷州總管黃君漢出譙,齊州總管李世勣繇淮、泗討之。

孝恭取蕪湖,下梁山三鎮。

河南安一撫大使任瑰拔揚子城,降偽將龍龕,遂據揚州。

公祏復遣將馮惠亮、陳當世屯博望山,陳正通、徐紹宗屯青州山以拒戰,孝恭率諸將破之,惠亮、正通走,李靖躡追百餘里,眾悉潰,正通等以五百騎奔丹一陽一。

公祏懼,棄城奔左遊仙於會稽,兵尚數萬。

夜至毘陵,能從者裁五百。

偽將吳一騷一、孫安謀執之,公

祏棄妻子斬關遁,與腹心士數十抵武康,野人執送丹一陽一,孝恭斬之,傳首京師擊李子通,始公祏佐伏威起據江東,距公祏死,凡十三年。

沈法興,湖州武康人。

父恪,陳廣州刺史。

法興隋大業末為吳興郡守,東一陽一賊樓世干略其郡,煬帝詔與太僕丞元祐討之。

義寧二年,江都亂,法興自以世南土,屬姓數千家,遠近向服,乃與祐將孫士漢、陳果仁執祐,名誅宇文化及,三月發東一陽一,行收兵,趨江都,下餘杭,比至烏程,眾六萬。

毘陵通守路道德拒之,法興約連和,因襲殺之,據其城,遂定江表十餘州,自署江南道總管。

聞越王侗立,乃上書稱大司馬、錄尚書事、天門公,承製置百官,以陳果仁為司徒,孫士漢司空,蔣元超尚書左僕射,殷芊左丞,徐令言右丞,劉子翼選部侍郎,李百藥為掾。

後聞侗被廢,高祖武德二年,稱梁王,建元為延康,易隋官儀,頗用陳氏故事。

法興自意南方諸城可跂而平,專事威戮,下有細過即誅之,繇是將士攜解。

俄遣子綸救陳稜,擊李子通,反為所敗。

子通乘鋒度江,破京口。

使將蔣元超戰庱亭,大敗,死之。

法興懼,棄城與左右數百投吳郡賊聞人遂安,遂安遣將葉孝辯迎之。

法興中悔,將殺孝辯,趨會稽,為所覺,懼,自沈於江。

起義寧至武德,凡三年滅。

李子通,沂州承人。

少貧,以漁獵為生。

居其鄉,見班白負戴,必代之,家有餘,則以賙人,而喜報仇。

隋大業末,長白山賊左才相自號博山公,子通依之,以武力雄其間。

鄉人有陷賊者,子通專經護之。

方是時,群盜暴忍,獨子通仁一愛一,歸者遂多,不半歲,有徒萬人。

才相畏忌,子通乃引眾度淮,與杜伏威合。

為隋將來整所破,奔海陵,得眾二萬,自稱將軍。

大業十一年僭號楚王。

宇文化及殺煬帝,以右御衛將軍陳稜為江都太守,已而稜降,高祖授以總管,即守其郡。

子通攻稜,稜窮,乞師於沈法興、杜伏威。

伏威自將屯清流,法興遣子綸屯揚子,間數十里。

子通納言一毛一文深請募吳人詐為法興兵夜襲伏威,二人遂交惡,無敢先戰者。

子通得悉力取江都,遂據之,稜奔而免。

子通僭即皇帝位,國號吳,建元明政。

齊賊樂伯通先為化及守丹一陽一,即以眾萬餘降之,子通用為尚書左僕射。

又敗法興兵,遂取晉陵,以法興所署掾李百藥為內史侍郎,典文檄,尚書左丞殷芊為太常卿,司禮樂,繇是江南士人多歸之。

會伏威命輔公祏拔丹一陽一,進屯溧水,子通戰敗,糧且盡,棄江都,保京口,伏威盡得其地。

俄東走太湖,裒散兵二萬人,復張,襲法興吳郡,破之。

據餘杭。

東舉會稽,南距嶺,西抵宣城,北太湖,悉有之。

武德四年,伏威遣將王雄誕討子通。

戰蘇州,敗績,退保餘杭,雄誕進傅城。

子通窮。

乃降,伏威受之,並樂伯通送京師。

高祖薄其罪,賜宅一區、田五頃,賚予頗厚。

及伏威來朝,子通語伯通曰:「東南未靖,而伏威來。

我故兵多在江外,若收之,可建大功。」

遂皆亡。

及藍田,為關吏所獲,並伏誅。

方子通等僭盛時,復有硃粲、林士弘、張善安亦竊名號於淮、楚間。

硃粲,亳州城父人。

初為縣史。

大業中從軍,伐賊長白山,亡命去為盜,號「可達寒賊」,自稱迦樓羅王,眾十萬。

度淮屠景陵、沔一陽一,轉剽山南,所至殘戮無遺噍。

僭號楚帝,建元為昌達。

攻拔南一陽一。

義寧末,與山南撫一慰使馬元規戰冠軍,大敗,收餘眾,復振,至二十萬。

粲所克州縣皆發藏粟以食,遷徙無常,去輒燔廥聚,毀城郭,不務稼穡,專以劫為資。

於是人一大餒,死者系路,其軍亦匱,乃掠小兒烝食之。

戒其徒曰:「味之珍寧有加人者?弟使佗國有人,我恤無儲哉!」勒所部略婦人孺兒分烹之,又稅諸城細弱以益糧。

隋著作佐郎陸從典、通事舍人顏愍楚謫南一陽一,粲初引為賓客,後盡食兩家。

俄而諸城懼,皆逃散。

顯州首領楊士林、田瓚起兵攻粲,旁郡響赴,戰淮源,粲大敗,挈殘士奔菊潭,遣使乞降。

高祖以前御史大夫段確假散騎常侍勞之。

確醉,戲粲曰:「君膾人多矣,若為味?」

粲曰:「啖嗜酒人,正似糟豚。」

確悸,罵曰:「狂賊,歸朝乃一奴耳,復得噬人乎?」

粲懼,收確於坐,並從者數十悉饔之,以饗左右。

遂屠菊潭,奔王世充,署龍驤大將軍。

東都平,斬洛水上。

士庶競擲瓦礫擊其一屍一,須臾若塚。

林士弘,饒州鄱一陽一人。

隋季與鄉人一操一師乞起為盜。

師乞自號元興王,建元天成,大業十二年據豫章,以士弘為大將軍。

隋遣治書侍御史劉子翊討賊,射殺師乞,而士弘收其眾,復戰彭蠡,子翊敗,死之。

遂大振,眾十餘萬,據虔州,自號南越王。

俄僭號楚:稱皇帝,建元為太平。

侍御史鄭大節以九江郡下之。

士弘任其一黨一王戎為司空。

臨川、廬陵、南康、宜春豪傑皆殺隋守令以附,北盡九江,南番禺,悉有之。

後蕭銑以舟師破豫章,士弘獨有南昌、虔、循、潮之地。

銑敗,其亡卒稍歸之,復振。

趙郡王孝恭招慰,降循、潮二州。

武德五年,士弘弟鄱一陽一王藥師以兵二萬圍循州,總管楊世略破斬之,士弘請降。

王戎亦獻南昌地,詔戎為南昌州總管。

士弘復遁保安城山,誘潰亡,謀復亂,袁人相聚應之,為張善安所察,以兵赴討。

會士弘死,其一黨一乃解。

張善安,兗州方與人。

年十七,亡命為盜,轉掠淮南。

會孟讓敗,得其散卒八百,襲破廬江郡。

依林士弘,不見信,憾之,反襲士弘,焚其郛,去保南康。

蕭銑取豫章,遣將蘇胡兒守之,善安奪其地,據以歸國,授洪州總管。

武德六年反,輔公祏以為西南道大行台。

善安掠孫州,執總管王戎,襲殺黃州總管周法明。

會李大亮兵至,為開曉禍福,答曰:「善安初不反,為部下詿誤。

降,今易耳,恐不免,奈何?」

大亮曰:「總管定降,吾固不疑。」

因獨入其陣,與善安握手語,乃大喜,將數十騎詣大亮營。

大亮引入,命壯士執之。

騎皆驚,引去,悉兵來戰。

大亮諭以善安自歸,無庸鬥。

其一黨一罵曰:「總管賣我!」遂潰。

送善安京師,稱不與公祏謀,高祖赦之。

公祏破,得其書,遂伏誅。

梁師都,夏州朔方人。

為郡豪姓。

仕隋鷹揚府郎將。

大業末罷歸,結徒起為盜,殺郡丞唐世宗,據郡稱大丞相,聯兵突厥。

與隋將張世隆戰,敗之,因略定雕一陰一、弘化、延安。

自為梁國,僭皇帝位,祭天於城南,坎地瘞玉得印,以為瑞,建元永隆。

始畢可汗遺以狼頭纛,號大度毘伽可汗、解事天子,遂導突厥兵居河南地,拔鹽川郡。

武德二年,寇靈州,長史楊則擊走之。

又與突厥千騎營野豬嶺,延州總管段德一操一勒兵不戰,師都氣懈,遣兵進擊,戰酣,德一操一自以輕騎出其旁乘之,師都大潰,逐北二百里,俘馘甚眾。

未幾,以步騎五千入寇,德一操一又盡屠其軍,降堡將張舉、劉旻。

師都懼,遣尚書陸季覽說處羅可汗曰:「隋亡,中國裂為四五,勢均力弱,皆爭附突厥。

今唐滅劉武周,國益大,兵方四出。

師都將朝夕亡,然次亦及突厥,願可汁如魏孝文,兵引而南,師都請為鄉道。」

處羅納之,令莫賀咄設入五原,泥步設與師都趨延州,處羅自攻太原,突利可汗與奚、、契丹、靺羯繇幽州道合,竇建德自滏口會晉、絳。

已而處羅死,兵不出,又為德一操一所破。

六年,其將賀遂、索周以所部十二州降。

德一操一悉兵攻之,拔東城,師都保西城不敢出,求救於突厥頡利,頡利以勁兵萬騎赴之。

先是,稽胡大帥劉屳成以眾附師都,因讒見殺,其下疑懼,乃多叛。

師都日益蹙,遂往朝頡利,教使南略,故突厥盜邊無寧歲,遂窺渭橋。

後突厥政亂,太宗以師都浸危,乃諭以書使歸,不從。

詔夏州長史劍旻、司馬劍蘭經略之。

獲生口,縱以為間,君臣離撓。

出輕騎蹂其稼,城中饑虛。

又天狗墮其城。

辛獠兒、李正寶、馮端皆其健將,謀執師都降,不果,正寶挺身歸。

貞觀二年,旻、蘭表可取狀,詔柴紹、薛萬均併力,令旻以勁卒直據朔方東城。

頡利來援,會大雪,羊馬死,紹逆戰,破之,進屯城下。

其從父弟洛仁斬師都降,擢洛仁為右驍衛將軍、朔方郡公。

自起至滅十二年。

以其地為夏州。

始師都據郡時,劉季真、郭子和者亦俱起,子和自有傳。

劉季真,離石胡人。

父龍兒,大業十年舉兵自稱王,以季真為太子,弟六兒為永安王。

鋒甚銳,將軍潘長文連年擊,不能下。

後虎賁郎將梁德破殺龍兒,眾乃散。

唐兵起,六兒復聚為盜,附劉武周,季真從之,自號太子王,六兒為拓定王,迭為邊害。

西河公張綸、真鄉公李仲文合兵討之,季真降,詔以為石州總管,賜姓李,封彭山郡王。

宋金剛戰澮州,勢未決,遂復連武周。

及敗,秦王執六兒斬之,季真奔高滿政,俄被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