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志第九 禮樂九:前一日,尚捨設御幄於太極殿,有司設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志第九 禮樂九

新唐書

志第九 禮樂九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

前一日,尚捨設御幄於太極殿,有司設群官客使等次於東西朝堂,展縣,置桉,陳車輿,又設解劍席於縣西北橫街之南。

文官三品以上一位於橫街之南,道東;褒聖侯位於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於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一位於介公之西,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於縣東,六品以下位於橫街之南。

又設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一位於文、武官三品之東、西,四品以下分方位於文、武官當品之下。

諸州使人又於朝集使之下,諸親於四品、五品之南。

設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東方、南方在東方朝集使之東,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國異位重行,北面;四等以下,分方位於朝集使六品之下。

又設門外位:文官於東朝堂,介公、酅公在西朝堂之前,武官在介公之南,少退,每等異位重行;諸親位於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諸州朝集使,東方、南方在宗親之南,使人分方於朝集使之下;諸方客,東方、南方在東方朝集使之南,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南,每國異位重行。

其日,將士填諸街,勒所部列黃麾大仗屯門及陳於殿庭,群官就次。

侍中版奏「請中嚴」。

諸侍衛之官詣閣奉迎,吏部兵部主客戶部贊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引四品以下及諸親、客等應先置者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服袞冕,冬至則服通天冠、絳紗袍,御輿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

符寶郎奉寶置於前,公、王以下及諸客使等以次入就位。

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

上公一人詣西階席,脫舄,跪,解劍置於席,升,當御座前,北面跪賀,稱:「某官臣某言:元正首祚,景福惟新,伏惟開元神武皇帝陛下與天同休。」

冬至云:「天正長至,伏惟陛下如日之升。」

乃降階詣席,跪,佩劍,俯伏,興,納舄,復位。

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前承詔,降,詣群官東北,西面,稱「有制」。

在位者皆再拜。

宣制曰:「履新之慶,與公等同之。」

冬至云:「履長。」

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

初,群官將朝,中書侍郎以諸州鎮表別為一桉,俟於右延明門外,給事中以祥瑞桉俟於左延明門外,侍郎、給事中俱就侍臣班。

初入,戶部以諸州貢物陳於太極門東東、西廟,禮部以諸蕃貢物可執者,蕃客執入就位,其餘陳於朝堂前。

上公將入門,中書侍郎、給事中皆降,各引其桉入,詣東、西階下立。

上公將升賀,中書令、黃門侍郎俱降,各立,取所奏之文以次升。

上公已賀,中書令前跪奏諸方表,黃門侍郎又進跪奏祥瑞,俱降,置所奏之文於桉。

侍郎與給事中引桉退至東、西階前,桉出。

初,侍中已宣制,朝集使及蕃客皆再拜。

戶部尚書進詣階間跪奏,稱:「戶部尚書臣某言:諸州貢物請付所司。」

侍中前承製,退,稱:「制曰可。」

禮部尚書以次進詣階間,跪奏,稱「禮部尚書臣某言:諸蕃貢物請付所司。」

侍中前承製,退,稱:「制曰可。」

太府帥其屬受諸州及諸蕃貢物出歸仁、納義門,執物者隨之。

典儀曰:「再拜。」

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位者出。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

皇帝降座,御輿入自東房,侍臣從至閣。

引東、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

冬至,不奏祥瑞,無諸方表。

其會,則太樂令設登歌於殿上,二舞入,立於縣南。

尚捨設群官升殿者座:文官三品以上又御座東南,西向;介公、酅公在御座西南,東向;武官三品以上又於其後;朝集使、都督、刺史,蕃客三等以上,座如立位。

設不升殿者座各於其位。

又設群官解劍席於縣之西北,橫街之南。

尚食設壽尊於殿上東序之端,西向;設坫於尊南,加爵一。

太官令設升殿者酒尊於東、西廂,近北;設在庭群官酒尊各於其座之南。

皆有坫、冪,俱障以帷。

吏部兵部戶部主客贊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引就朝堂前位,又引非升殿者次入就位。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改服通天冠、絳紗袍,御輿出自西房,即御座。

典儀一人升就東階上,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諸客使以次入就位。

侍中進,當御座前北面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延諸公、王等升。」

又侍中稱:「制曰可。」

侍中詣東階上,西面,稱:「制延公、王等升殿上。」

典儀承傳,階下贊者又承傳,在位者皆再拜。

應升殿者詣東、西階,至解劍席,脫舄,解劍,升。

上公一人升階,少東,西面,立於座後。

光祿卿進詣階間,跪奏稱:「臣某言:請賜群臣上壽。」

侍中稱:「制曰可。」

光祿卿退,升詣酒尊所,西向立。

上公酒尊所,北面。

尚食酌酒一爵授上公,上公受爵,進前,北面授殿中監,殿中監受爵,進,置御前,上公退,北面跪稱:「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長至。」

,臣某等不勝大慶,謹上千秋萬歲壽。」

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立於席後。

侍中前承製,退稱:「敬舉公等之觴。」

在位者又再拜。

殿中監取爵奉進,皇帝舉酒,在位者皆舞蹈,三稱萬歲。

皇帝舉酒訖,殿中監進,受虛爵,以授尚食,尚食受爵於坫。

初,殿中監受虛爵,殿上典儀唱:「再拜。」

階下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

上公就座後立,殿上典儀唱:「就座。」

階下贊者承傳,俱就座。

歌者琴瑟升坐,笙管立階間。

尚食進,酒至階,殿上典儀唱:「酒至,興。」

階下贊者承傳,坐者皆俯伏,起,立於席後。

殿中監到階省酒,尚食奉酒進,皇帝舉酒。

太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殿上典儀唱:「再拜。」

階下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搢笏受觶。

殿上典儀唱:「就座。」

階下贊者承傳,皆就座。

皇帝舉酒,尚食進,受虛爵,復於坫。

觴行三周,尚食進御食,食至階,殿上典儀唱:「食至,興。」

階下贊者承傳,坐者皆起,立座後。

殿中監到階省桉,尚食品嚐食訖,以次進置御前。

太官令又行群安桉,設食訖,殿上典儀唱:「就座。」

階下贊者承傳,皆就座。

皇帝乃飯,上下俱飯。

御食畢,仍行酒,遂設庶羞,二舞作。

若賜酒,侍中承詔詣東階上,西面稱:「賜酒。」

殿上典儀承傳,階下贊者又承傳,坐者皆起,再拜,立,受觶,就席坐飲,立,授虛爵,又再拜,就座。

酒行十二遍。

會畢,殿上典儀唱:「可起。」

階下贊者承傳,上下皆起,降階,佩劍,納舄,復位。

位於殿庭者,仍立於席後。

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

若有賜物,侍中前承製,降,詣群官東北,西面,稱:「有制。」

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宣制,又再拜,以次出。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

皇帝興,御輿入自東房,東、西面位者以次出。

皇帝若服翼善冠、褲褶,則京官褲褶,朝集使公服。

設九部樂,則去樂縣,無警蹕。

太樂令帥九部伎立於左、右延明門外,群官初唱萬歲,太樂令即引九部伎聲作而入,各就座,以次作。

臨軒冊皇太子。

有司卜日,告於天地宗廟。

前一日,尚捨設御幄於大極殿,有司設太子次於東朝堂之北,西向。

又設版位於大橫街之南,展縣,設桉,陳車輿,及文武群官、朝集、蕃客之次位,皆如加元服之日。

其日,前二刻,宮官服其器服,諸衛率各勒所部陳於庭。

左庶子奏「請中嚴」。

侍衛之官奉迎,僕進金路,內率一人執刀。

贊善奏「發引」。

令侍臣上馬,庶子承令。

其餘略如皇帝出宮之禮。

皇太子遠遊冠、絳紗袍,三師導,三少從,鳴鐃而行。

降路入次,亦如鑾駕。

其日,列黃麾大仗,侍中請「中嚴」。

有司與群官皆入就位。

三師、三少導從,皇太子立於殿門外之東,西向。

黃門侍郎以冊、寶綬桉立於殿內道北,西面,中書侍郎立桉後。

侍中乃奏「外辦」。

皇帝服袞冕,出自西房,即御座。

皇太子入就位。

典儀曰:「再拜。」

皇太子再拜。

又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中書令降,立於皇太子東北,西向。

中書侍郎一人引冊、一人引寶綬桉立於其東,西面,以冊授之。

中書令曰:「有制。」

皇太子再拜,中書令跪讀冊,皇太子再拜受冊,左庶子受之。

侍郎以璽綬授中書令,皇太子進受,以授左庶子。

皇太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奏「禮畢」。

皇帝入自東房,在位者以次出。

皇帝御明堂讀時令。

孟春,禮部尚書先讀令三日奏讀月令,承以宣告。

前三日,尚捨設大次於東門外道北,南向;守宮設文、武侍臣次於其後之左、右;設群官次於璧水東之門外,文官在北,武官在南,俱西上。

前一日,設御座於青一陽一左個,東向。

三品以上及諸司長官座於堂上:文官座於御座東北,南向;武官座於御座之東,北向。

俱重行西上。

設刑部郎中讀令座於御座東南,北向,有桉。

設文官解劍席於丑陛之左,武官於卯陛之右,皆內向。

太樂令展宮縣於青一陽一左個之庭,設舉麾位於堂上寅階之西,北向;其一位於樂縣東北,南向。

典儀設三品以上及應升坐者位於縣東,文左武右,俱重行西向。

非升坐者文官四品、五品位於縣北,六品以下於其東,絕位,俱南向;武官四品、五品於縣南,六品以下於其東,俱北向。

皆重行西上。

設典儀位於縣之西北,贊者二人在東,差退,俱南向。

奉禮設門外位各於次前,俱每等異位,重行相向,西上。

其日,陳小駕,皇帝服青紗袍,佩蒼玉,乘金路出宮,至於大次。

文、武五品以上從駕之官皆就門外位,太樂令、工人、協律郎、典儀帥贊者皆先入,群官非升坐者次入,就位。

刑部郎中以月令置於桉,覆以帕,立於武官五品東南,郎中立於桉後,北面。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輿入自青龍門,升自寅階,即座。

符寶郎置寶於前。

典儀升,立於左個東北,南向。

公、王以下入就西面位。

典儀曰:「再拜。」

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

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延公、王等升。」

又侍中稱:「制曰可。」

侍中詣左個東北,南向稱:「詔延公、王等升。」

典儀傳,贊者承傳,在位者皆再拜。

西面位者各詣其階,解劍,脫舄,升,立於座後。

刑部郎中引桉進,立於卯階下。

侍中跪奏「請讀月令」。

又侍中稱:「制曰可。」

刑部郎中再拜,解劍,俯,脫舄,取令,升自卯階,詣席南,北向跪,置令於桉,立於席後。

堂上典儀唱:「就座。」

公、王以下及刑部郎中並就座。

刑部郎中讀令,每句一絕,使言聲可了。

讀訖,堂上典儀唱:「可起。」

王、公以下皆起。

刑部郎中以令置於桉,與群官佩劍,納舄,復於位。

典儀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西面位者出。

侍中跪奏稱:「侍中臣某言:禮畢。」

皇帝降座,御輿出之便次,南、北面位者以次出。

自仲春以後,每月各居其位,皆冠通天,服、玉之色如其時。

若四時之孟月及季夏土王讀五時令於明堂,亦如之。

皇帝親養三老五更於太學。

所司先奏三師、三公致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為三老,次一人為五更,五品以上致仕者為國老,六品以下致仕者為庶老。

尚食具牢饌。

前三日,尚捨設大次於學堂之後,隨地之宜。

設三老、五更次於南門外之西,群老又於其後,皆東向。

文官於門外之東,武官在群老之西,重行,東西向,皆北上。

前一日,設御座於堂上東序,西向,莞筵藻席。

三老座於西楹之東,近北,南向;五更座於西階上,東向;國老三人座於三老西階,不屬焉。

皆莞筵藻席。

眾國老座於堂下西階之西,東面北上,皆蒲筵緇布純,加莞席。

太樂令展宮縣於庭,設登歌於堂上,如元會。

典儀設文、武官五品以上一位於縣東、西,六品以下在其南,皆重行,西向北上,蕃客位於其南;諸州使人位於九品之後;學生分位於文、武官之後。

設門外位如設次。

又設尊於東楹之西,北向,左玄酒,右坫以置爵。

其日,鑾駕將至,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

鑾駕至太學門,回輅南向,侍中跪奏「請降輅」。

降,入大次。

文、武五品以上從駕之官皆就門外位,太樂令、工人、二舞入,群官、客使以次入。

初,鑾駕出宮,量時刻,遣使迎三老、五更於其第,三老、五更俱服進賢冠,乘安車,前後導從。

其國老、庶老則有司預戒之。

鑾駕既至太學,三老、五更及群老等俱赴集,群老各服其服。

太常少卿贊三老、五更俱出次,引立於學堂南門外之西,東面北上;奉禮讚群老出次,立於三老、五更之後;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立於學堂北戶之內,當戶北面。

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戶,殿中監進大珪,皇帝執大珪,降,迎三老於門內之東,西面立。

侍臣從立於皇帝之後,太常卿與博士退立於左。

三老、五更皆杖,各二人夾扶左右,太常少卿引導,敦史執筆以從。

三老、五更於門西,東面北上,奉禮引群老隨入,立於其後。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攝齊答拜。

皇帝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從,仍杖,夾扶至階,皇帝揖升,俱就座後立。

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拜,皇帝又西向肅拜五更,五更答肅拜,俱坐。

三公授幾,九卿正履。

殿中監、尚食奉御進珍羞及黍、稷等,皇帝省之,遂設於三老前。

皇帝詣三老座前,執醬而饋,乃詣酒尊所取爵,侍中贊酌酒,皇帝進,執爵而酳。

尚食奉御以次進珍羞酒食於五更前,國老、庶老等皆坐,又設酒食於前,皆食。

皇帝即座。

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格言宣於上,惠音被於下。

皇帝乃虛躬請受,敦史執筆錄善言善行。

禮畢,三老以下降筵,太常卿引皇帝從以降階,逡巡立於階前。

三老、五更出,皇帝升,立於階上,三老、五更出門。

侍中前奏「禮畢」。

皇帝降,還大次。

三老、五更升安車,導從而還,群官及學生等以次出。

明日,三老主旨闕表謝。

州貢明經、秀才、進士身孝悌旌表門閭者,行鄉飲酒之禮,皆刺史為主人。

先召鄉致仕有德者謀之,賢者為賓,其次為介,又其次為眾賓,與之行禮,而賓舉之。

主人戒賓,立於大門外之西,東面;賓立於東階下,西面。

將命者立於賓之左,北面,受命出,立於門外之東,西面,曰:「敢請事。」

主人曰:「某日行鄉飲酒之禮,請吾子臨之。」

將命者入告,賓出,立於門東,西面拜辱,主人答拜。

主人曰:「吾子學優行高,應茲觀國,某日展禮,請吾子臨之。」

賓曰:「某固陋,恐辱命,敢辭。」

主人曰:「某謀於父師,莫若吾子賢,敢固以請。」

賓曰:「夫子申命之,某敢不敬須。」

主人再拜,賓答拜,主人退,賓拜送。

其戒介亦如之,辭曰;「某日行鄉飲酒之禮,請吾子貳之。」

其日質明,設賓席於楹間,近北,南向;主人席於阼階上,西向;介席於西階上,東向;眾賓席三於賓席之西,南向;皆不屬。

又設堂下眾賓席於西階西南,東面北上。

設兩壺於賓席之東,少北,玄酒在西,加勺冪。

置篚於壺南,東肆,實以爵觶。

設贊者位於東階東,西向北上。

賓、介及眾賓至,位於大門外之右,東面北上。

主人迎賓於門外之左,西面拜賓,賓答拜;又西南面拜介,介答拜;又西南面揖眾賓,眾賓報揖。

主人又揖賓,賓報揖。

主人先入門而右,西面。

賓入門而左,東面。

介及眾賓序入,立於賓西南,東面北上。

眾賓非三賓者皆北面東上。

主人將進揖,當階揖,賓皆報揖。

及階,主人曰:「請吾子升。」

賓曰:「某敢辭。」

主人曰:「固請吾子升。」

賓曰:「某敢固辭。」

主人曰:「終請吾子升。」

賓曰:「某敢終辭。」

主人升自阼階,賓升自西階,當楣,北面立。

執尊者徹冪。

主人適篚,跪取爵,興,適尊實之,進賓席前,西北面獻賓。

賓西階上北面拜。

主人少退,賓進於席前,受爵,退,復西階上,北面立。

主人退於阼階上,北面拜,送爵。

賓少退,贊者薦脯、醢於賓席前。

賓自西方升席,南面立。

贊者設折俎,賓跪,左執爵,右取艾,擩於醢,祭於籩、豆之間,遂祭酒,啐酒,興,降席東,適西階上,北面跪,卒爵,執爵興,適尊實之,進主人席前,東面酢主人。

主人於阼階上北面拜,賓少退。

主人進受爵,退阼階上,北面立。

賓退,復西階上,北面拜,送爵。

贊者薦脯、醢於主人席前,主人由席東自北方升席,贊者設折俎,主人跪,左執爵,右祭脯,擩於醢,祭於籩、豆之間,遂祭酒,啐酒,興,自南方降席,復阼階上,北面跪,卒爵,執爵興,跪奠爵於東序端,興,適篚,跪取觶實之以酬,復阼階上,北面跪,奠觶,遂拜,執觶興。

賓西階上答拜。

主人跪酒祭,遂飲,卒觶,執觶興,適尊實之,進賓席前,北面。

賓拜,主人少退。

賓既拜,主人跪奠觶於薦西,興,復阼階上一位。

賓遂進席前,北面跪,取觶,興,復西階上一位。

主人北面拜送。

賓進席前,北面跪,奠觶於薦東,興,復西階上一位。

主人北面揖,降,立阼階下,西面。

賓降,立於階西,東面。

主人進延介,揖之,介報揖。

至介,一讓升,主人升阼階,介升西階,當楣,北面立。

主人詣東序端,跪取爵,興,適尊實之。

進於介席前,西南面獻介。

介西階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進,北面受爵,退,復位。

主人於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於西階之東。

贊者薦脯、醢於介席前,介進自北方,升席,贊者設折俎,介跪,左執爵,右祭脯、醢,遂祭酒,執爵興,自南方降席,北面跪,卒爵,執爵興,介授主人爵,主人適尊實之,酢於西階上,立於介右,北面跪,奠爵,遂拜,執爵興。

介答拜。

主人跪祭,遂飲,卒爵,執爵興,進,跪奠爵於西楹南,還阼階上,揖降。

介降,立於賓南。

主人於阼階前西南揖眾賓,遂升,適西楹南,跪取爵,興,適尊實之,進於西階上,南面獻眾賓之長,升西階上,北面拜,受爵。

主人於眾賓長之右,北面拜送。

贊者薦脯、醢於其席前,眾賓之長升席,跪,左執爵,右祭脯、醢,祭酒,執爵,興,退於西階上,立飲訖,授主人爵,降,復位。

主人又適尊實之,進於西階上,南面獻眾賓之次者,如獻眾賓之長。

又次一人升,飲,亦如之。

主人適尊實酒,進於西階上,南面獻堂下眾賓。

每一人升,受爵,跪祭,立飲,贊者遍薦脯、醢於其位。

主人受爵、尊於篚。

主人與賓一揖一讓升,賓、介、眾賓序升,即席。

設工人席於堂廉西階之東,北面東上。

工四人,先二瑟,後二歌。

工持瑟升自階,就位坐。

工鼓《鹿鳴》,卒歌。

笙入,立於堂下,北面,奏《南陔》。

乃間歌,歌《南有嘉魚》,笙《崇丘》;乃合樂《周南》《關雎》、《召南》《鵲巢》。

司正升自西階司正謂主人贊禮者,禮樂之正。

既成,將留賓,為有懈墮,立司正以監之。

跪取觶於篚,興,適尊實之,降自西階,詣階間,左還,北面跪,奠觶,拱手少立,跪,取觶,遂飲,卒觶,奠,再拜。

賓降席,跪取觶於篚,適尊實之,詣阼階上,北面酬主人。

主人降席,進,立於賓東,賓跪奠觶,遂拜,執觶興,主人答拜,賓立飲,卒觶,適尊實之,阼階上東南授主人,主人再拜,賓少退,主人受觶,賓於主人之西,北面拜送,賓揖,復席。

主人進西階上,北面酬介,介降席,自南方進,立於主人之西,北面。

主人跪奠觶,遂拜,執觶興,介答拜。

主人立飲,卒觶,適尊實之,進西階上,西面立,介拜,主人少退,介受觶,主人於介東,北面送,主人揖,復席。

司正升自西階,近西,北面立,相旅曰:「某子受酬。」

受酬者降席,自西方進,北面立於介右。

司正退,立於序端,東面,避受酬者。

介跪奠觶,遂拜,執觶興,某子答拜。

介立飲,卒觶,適尊實之,進西階上,西南面授某子,某子受觶,介立於某子之左,北面,揖,復席。

司正曰:「某子受酬。」

受酬者降席,自西方立於某子之左,北面,某子跪奠觶,遂拜,執觶興,受酬者答拜。

某子立飲,卒觶,適尊實之,進西階上,西南面授之,受酬者受觶,某子立於酬者之右,揖,復席。

次一人及堂下眾賓受酬亦如之。

卒受酬者以觶跪奠於篚,興,復階下位。

司正適阼階上,東面請命於主人,主人曰:「請坐於賓。」

司正回,北面告於賓曰:「請賓坐。」

賓曰:「唯命。」

賓、主各就席坐。

若賓、主公服者,則降脫履,主人先左,賓先右。

司正降,復位。

乃羞肉胾、醢,賓、主燕飲,行無算爵,無算樂,主人之贊者皆興焉。

已燕,賓、主俱興,賓以下降自西階,主人降自東階。

賓以下出,立於門外之西,東面北上,主人送於門外之東,西面再拜,賓、介逡巡而退。

季冬之月正齒位,則縣令為主人,鄉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望者一人為賓,次一人為介,又其次為三賓,又其次為眾賓。

年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及主人皆六豆。

賓、主燕飲,則司正北面請賓坐,賓、主各就席立。

司正適篚,跪取觶,興,實之,進,立於楹間,北面,乃揚觶而戒之以忠孝之本。

賓、主以下皆再拜。

司正跪奠觶,再拜,跪取觶飲,卒觶,興,賓、主以下皆坐。

司正適篚,跪奠觶,興,降復位,乃行無算爵。

其大抵皆如鄉飲酒禮。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