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擢明經,有文辭。張說稱其才,由魯山主簿薦為集賢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

新唐書

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

擢明經,有文辭。

張說稱其才,由魯山主簿薦為集賢校理,見《喜雨》、《五色鴿賦》,咨嗟曰:「後來之英也!」進監察御史裡行。

辟幽州張守珪幕府。

歷河一陽一令,治有績。

東都留守王倕表署其府。

民有妄作符命者,眾不為疑,浩獨按篆詰狀,果詐為之。

遷累都官郎中,為嶺南選補使,又領東都選。

肅宗立,由襄州刺史召授中書舍人。

四方詔令,多出浩手,遣辭贍速,而書法至一精一,帝喜之。

又參太上皇誥冊,一寵一絕一時。

授兼尚書右丞。

浩建言:「故事,有司斷獄,必刑部審覆。

自李林甫、楊國忠當國,專作威福,許有司就宰相府斷事,尚書以下,未省即署,乖慎恤意。

請如故便。」

詔可。

故詳斷復自此始。

進國子祭酒,為李輔國譖,貶廬州長史。

代宗復以中書舍人召,遷工部侍郎、會稽縣公,出為嶺南節度使。

召拜吏部侍郎,與薛邕分典選。

浩有妾弟冒優,托之邕,擬長安尉,御史大夫李棲筠劾之,帝怒,黜邕歙州刺史,浩明州別駕。

德宗初,召授彭王傅,進郡公。

卒,年八十,贈太子少師,謚曰定。

始,浩父嶠之善書,以法授浩,益工。

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世狀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驥奔泉」雲。

晚節治廣及領選,頗嗜財,惑於所嬖,卒以敗。

呂渭,字君載,河中人。

父延之,終浙東節度使。

渭第進士,從浙西觀察使李涵為支使,進殿中侍御史。

大歷末,涵為元陵副使,渭又為判官。

涵由御史大夫擢太子少傅,渭建言:「涵父名少康,當避。」

宰相崔祐甫善其言,擢司門員外郎。

御史共劾渭:「昔涵再任少卿,不以嫌,今謂少傅為慢官,疑渭為涵遊說。」

乃貶渭歙州司馬。

貞元中,累遷禮部侍郎。

始,中書省有古柳,建中末枯死,德宗自梁還,復榮茂,人以為瑞柳,渭令貢士賦之。

帝聞,不以為善。

又與裴延齡為姻家,擢其子一操一上第,會入閣,遺私謁之書於廷。

出為潭州刺史。

卒,贈陝州大都督。

四子:溫、恭、儉、讓。

溫,字和叔,一字化光,從陸質治《春秋》,梁肅為文章。

貞元末,擢進士第。

與韋執誼厚,因善王叔文。

再遷為左拾遺。

以侍御史副張薦使吐蕃,會順宗立,薦卒於虜,虜以中國有喪,留溫不遣。

時叔文秉權,與游者皆貴顯,溫在絕域不得遷,常自悲。

元和元年乃還,而柳宗元等皆坐叔文貶,溫獨免,進戶部員外郎。

溫藻翰一精一富,一時流輩推尚。

一性一險躁,譎詭而好利,與竇群、羊士諤相暱。

群為御史中丞,薦溫知雜事,士諤為御史,宰相李吉甫持之,久不報,溫等怨。

時吉甫為宦侍所抑,溫乘其間謀逐之。

會吉甫病,夜召術士宿於第,即捕士掠訊,且奏吉甫一陰一事。

憲宗駭異,既詰辯,皆妄言,將悉誅群等,吉甫苦救乃免,於是貶溫均州刺史,士諤資州。

議者不厭,再貶為道州。

久之,徙衡州,治有善狀。

卒,年四十。

恭,字恭叔,尚氣節,喜縱橫、孫吳術。

為山南西道府掌書記,進殿中侍御史,終嶺南府判官。

儉亦為御史。

讓,太子右庶子。

皆美材。

孟簡,字幾道,德州平昌人。

曾祖詵,武後時同州刺史。

簡舉進士、宏辭連中,累遷倉部員外郎。

王叔文任戶部,簡以不附離見疾,不敢顯黜,宰相韋執誼為徙它曹。

元和中,拜諫議大夫,知匭事。

韓泰、韓曄之復刺史,吐突承璀為招討使,簡皆固爭,詣延英言不可狀,以悻切出為常州刺史。

州有孟瀆,久淤閼,簡治導,溉田凡四千頃,以勞賜金紫,召為給事中。

代李遜為浙東觀察使。

遜抑士族,右編人,至橫恣不檢,及簡,一反之,農估兼受其弊,時謂兩失之。

以工部侍郎召還。

初,使府得代,詔至,署留後即行。

李翛觀察浙西,始請留故使交政。

及簡還半道堂牒還之,如例,乃聽解。

進戶部,加御史中丞。

戶部有二員,判使按者居別一署,謂之「左戶」,元和後,選委華重,宰相多由此進。

崔群既相,而簡代之,故簡意且一柄一任。

及出山南東道節度使,內不樂。

政頗嚴峭。

時有詔置臨漢監以牧馬,命簡兼使職。

簡以親吏陸翰主奏邸,關通Yan侍,翰持之,數傲很,簡怒,追還,以土囊斃之。

家上變,發簡一奸一贓,御史劾驗,得遺吐突承璀貲七百萬。

左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再貶吉州司馬。

以赦令進睦州刺史,復徙常州,仍太子賓客分司,卒。

簡尤工詩,聞江、淮間。

尚節義,與之交者,雖歿,視恤其孤不少衰。

晚路殊躁急,佞佛過甚,為時所誚。

嘗與劉伯芻、歸登、蕭俯譯次梵言者。

劉伯芻,字素芝,兵部侍郎乃之子。

行修謹。

淮南杜佑奏署節度府判官。

府罷,召拜右補闕,遷主客員外郎。

數過友家飲噱,為韋執誼一陰一劾,貶虔州參軍。

久乃除考功員外郎。

裴垍待之善,擢累給事中。

李吉甫當國而垍卒,不加贈,伯芻為申理,乃贈太子少傅。

或言其妻垍從母也,吉甫欲按之,求補虢州刺史。

稍遷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

卒,贈工部尚書。

伯芻風度高嚴,善談謔,而動與時適,論者少之。

子寬夫,寶歷中為監察御史。

奏言:「以王府官攝祠,位輕,非嚴恭意,請以尚書省、東宮三品若左右丞、侍郎通攝。」

俄轉左補闕。

陳岵注浮屠書,因供奉僧以聞,除濠州刺史。

寬夫劾狀,敬宗怒謂宰相曰:「岵不繇僧得州,諫臣安受此言?」

寬夫曰:「眾劾岵,獨臣草狀,應伏誅。

推言所從,恐累國體。」

帝讜其言,釋之。

子允章,字蘊呂,鹹通中為禮部侍郎。

請諸生及進士第並謁先師,衣青衿,介幘,以還古制。

改國子祭酒。

又建言:「群臣輸光學錢治庠序,宰相五萬,節度使四萬,刺史萬。」

詔可。

後為東都留守。

黃巢至,分司李磎挈尚書印走河一陽一,允章寄治河清。

巢僭號,輒受偽官,文書盡用金統。

遣取印磎所,磎不與,更悔愧,移檄近鎮起兵扞賊,磎持印還之。

後廢於家。

楊憑,字虛受,一字嗣仁,虢州弘農人。

少孤,其母訓道有方。

長善文辭,與弟凝、凌皆有名。

大歷中,踵擢進士第,時號「三楊」。

憑重交遊,尚氣節然諾,與穆質、許孟容、李庸相友善,一時歆慕,號「楊穆許李」。

歷事節度府,召為監察御史,不樂,輒免去。

累遷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觀察使。

一性一簡傲,接下脫略,人多怨之。

在二鎮尤侈忲。

入拜京兆尹。

與御史中丞李夷簡素有隙,因劾憑江西一奸一贓及它不法,詔刑部尚書李庸、大理卿趙昌即台參訊。

於時憑治第永寧裡,功役叢煩,又幽一妓一妾於永樂別捨,謗議頗雚,故夷簡藉之痛擿發,欲抵以死。

既置對,未得狀,即逮捕故官屬推躡,簿憑家貲。

翰林學士李絳奏言:「憑所坐贓,不當同逆人法。」

乃止。

憲宗以憑治京兆有績,但貶臨賀尉。

始,德宗時,假借方鎮,習為僭儗事,夷簡首按憑,時以為宜,而緣私怨,論者亦不與。

俄徙杭州長史。

以太子詹事卒。

憑所善客徐晦者,字大章,第進士、賢良方正,擢櫟一陽一尉。

憑得罪,姻友憚累,無往候者,獨晦至藍田慰餞。

宰相權德輿謂曰:「君送臨賀誠厚,無乃為累乎?」

晦曰:「方布衣時,臨賀知我,今忍遽棄邪?有如公異時為一奸一邪譖斥,又可爾乎?」

德輿歎其直,稱之朝。

李夷簡遽表為監察御史,晦過謝,問所以舉之之由。

夷簡曰:「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

後歷中書舍人,強直守正,不沈浮於時。

嗜酒喪明,以禮部尚書致仕,卒。

凝,字懋功。

由協律郎三遷侍御史,為司封員外郎。

坐釐正嫡媵封邑,為權幸所忌,徙吏部,稍遷右司郎中。

宣武董晉表為判官,亳州刺史缺,晉以凝行州事。

增墾田,決污堰,築堤防,水患訖息。

時孟叔度橫縱撓軍治,而凝亦荒湎,晉卒,亂作。

凝走還京師,闔門三年。

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

凌,字恭履,最善文,終侍御史。

子敬之。

敬之,字茂孝。

元和初,擢進士第,平判入等,遷右衛胄曹參軍。

累遷屯田、戶部二郎中。

坐李宗閔一黨一,貶連州刺史。

文宗尚儒術,以宰相鄭覃兼國子祭酒,俄以敬之代。

未幾,兼太常少卿。

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時號「楊家三喜」。

轉大理卿,檢校工部尚書,兼祭酒,卒。

敬之嘗為《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一時傳佈,李德裕尤咨賞。

敬之一愛一士類,得其文章,孜孜玩諷,人以為癖。

雅一愛一項斯為詩,所至稱之,繇是擢上第。

斯,字子遷,江東人。

敬之祖客灞上,見閩人濮一陽一願,閱其文,大推挹,遍語公卿間。

會願死,敬之為斂葬。

潘孟一陽一,史亡何所人。

父炎,大歷末官右庶子,為元載所惡,久不遷。

載誅,進禮部侍郎,以病免。

方劉晏任權,炎乃其婿,雖書疏報答,未嘗輒開,時稱有古人節。

晏得罪,坐貶澧州司馬,時輿疾上道,不自言。

於邵高其介,申救,不見聽。

孟一陽一少以廕,俄登博學宏辭科,補渭南尉,再遷殿中侍御史。

公卿多父行及外家賓客,故被慰薦,擢累兵部郎中。

貞元末,王紹以恩幸進,數稱孟一陽一才,權知戶部侍郎。

杜佑判度支,奏以自副。

時憲宗新立,詔孟一陽一馳驛江淮視財賦,加鹽鐵轉運副使,並察諸使治否。

孟一陽一恃奧主,又氣豪倨,從者數百人,所至會賓客,留連倡樂,招金錢,多補吏,譽望大喪。

使還,罷為大理卿。

其後左司郎中鄭敬宣慰江淮,帝誡曰:「朕宮中用尺寸物皆有籍,唯賑民無所計。

卿是行,宜諭朕意,毋若潘孟一陽一殫財費酣飲遊山寺而已。」

元和三年,出為華州刺史,遷劍南東川節度使。

宰相武元衡與孟一陽一舊,復以戶部侍郎召判度支,又兼京北五城營田使。

太府王遂為西北供軍使,持營田不可,至私忿恨,更請間論列。

帝怒,罷孟一陽一左散騎常侍。

明年,復舊官。

盛葺第捨,帝微行至樂游原,望見之,以問左右,孟一陽一懼,輟不敢治。

而伎媵用度過侈汰,人多指怒之。

病風痺,改左散騎常侍。

卒,贈兵部尚書,謚曰康。

初,孟一陽一為侍郎,年未四十,其母謂曰:「以爾之材而位丞郎,使吾憂之。」

崔元略,博州人。

父敬,貞元時終尚書左丞。

元略第進士,更辟諸府,遷累殿中侍御史,以刑部郎中知御史雜事,進拜中丞。

時李夷簡召為大夫,故詔元略留司東台。

改京兆少尹,行府事,數月,遷為尹。

徙左散騎常侍。

初,中丞缺,議者屬崔植,而元略謬謂植入閣不如儀,使御史彈治。

及宰相以二人進,元略果得之,植恨悵。

既當國,以元略為宣撫一黨一項使,辭疾不行。

植奏:「不少責,無以示群臣。」

乃出為黔南觀察使,徙鄂岳。

久乃拜大理卿。

敬宗初,還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收貸錢萬七千緡,為御史劾奏,詔刑部郎中趙元亮、大理正元從質、侍御史溫造以三司雜治。

元略素事宦人崔潭峻,頗左右之,獄具,削兼秩而已。

俄授戶部侍郎,譏謗大興,諫官斥元略方劾而遷,有助力,元略自解辨,乃止。

京兆劉棲楚又劾元略前造東渭橋,縱吏增估物不償直,取堡徒贓二萬緡。

詔奪一月俸。

於是棲楚規相位,疑元略妨己路,故舉疑似衊染之。

太和三年,以戶部尚書判度支,出為東都留守,改義成節度使。

卒,贈尚書左僕射。

子鉉。

鉉,字台碩,擢進士第,從李石荊南為賓佐,入拜司勳員外郎、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學士承旨。

武宗好蹴踘、角抵,鉉切諫,帝褒納之。

會昌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鉉入朝,凡三歲至宰相,而石猶在江陵。

澤潞平,兼戶部尚書。

與李德裕不葉,罷為陝虢觀察使。

宣宗初,擢河中節度使,以御史大夫召,用會昌故官輔政,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博陵郡公。

鉉所善者鄭魯、楊紹復、段瑰、薛蒙,頗參議論。

時語曰:「鄭、楊、段、薛,炙手可熱;欲得命通,魯、紹、瑰、蒙。」

帝聞之,題於扆。

是時,魯為刑部侍郎,鉉欲引以相,帝不許,用為河南尹。

它日,帝語鉉曰:「魯去矣,事由卿否?」

鉉惶懼謝罪。

久之,出為淮南節度使,帝餞太液亭,賜詩一寵一之。

因宣州軍亂,逐觀察使鄭薰,鉉出兵討擊,詔兼宣歙池觀察使。

既平,加檢校司空,罷兼使。

居九年,條教一下無復改,民以順賴。

鹹通初,徙山南東道、荊南二鎮,封魏國公。

龐勳叛,自桂管北還,所過剽略。

鉉聞,大募兵屯江、湘,邀賊歸路。

賊懼,更逾嶺,自淮而北。

朝廷壯其忠。

卒官下。

子沆,字內融,累遷中書舍人。

韋保衡逐於琮,沆亦貶循州司戶參軍。

僖宗立,召為永州刺史,復拜舍人,進禮部、吏部二侍郎。

乾符五年,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昕旦告麻,大霧塞廷中,百僚就班修慶,大風雨雹,時謂不祥。

俄改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

時王景崇進兼中書令,讓其兄景儒,求易定節度。

沆謂魏博、盧龍且相援,執不可。

盧攜專一政,而黃巢勢浸盛,沆每建裁遏,多為攜沮抑。

賊陷京師,匿張直方第,遇害。

元略弟元受、元式、元儒,皆舉進士第。

元受以高陵尉直史館。

元和時,於皋謨為河北行營糧料使,元受從之,督供饋。

皋謨得罪,元受逐死嶺表。

元式始署帥府僚佐,累官湖南觀察使。

會昌中,澤潞用兵,遷河中,拜河東、義成節度使。

宣宗初,以刑部尚書判度支,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兼戶部尚書。

以疾罷。

卒,贈司空,謚曰莊。

大中時,又有宰相崔龜從,字玄告。

初舉進士,復以賢良方正、拔萃,三中其科,拜右拾遺。

太和初,遷太常博士。

最明禮家沿革,問不虛酬。

定敬宗廟室祝辭,皇帝不可雲孝弟。

九宮皆列星,不容為大祠。

大臣薨,不於訃日輟朝,乃在數日外。

因引貞觀時,任瑰卒,有司對仗奏,太宗責其不知禮;岑文本歿,是夕罷警嚴;張公謹亡,哭不避辰日;故閔悼之切,不宜過時。

又言三品以上官,非經任將相密近,不宜輟朝。

詔皆可其議,九宮遂為中祠。

再遷至司勳郎中,知制誥,真拜中書舍人,歷戶部侍郎。

大中四年,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再歲,罷為宣武軍節度使,數徙鎮,卒。

韋綬,字子章,京兆萬年人。

有至一性一,然好不經,喪父,鑱臂血寫浮屠書。

建中末,為長安尉。

硃泚亂,羸服走奉天,拜華一陰一令。

佐襄一陽一於頔府,數譏謔刺頔橫恣,頔不能容,薦諸朝。

三遷職方郎中。

穆宗為太子,綬入侍讀,遷諫議大夫。

太子書「依」字輒去「人」,曰:「上以此可天下事,烏得全書耶?」

綬白之,帝喜,即賜綬錦彩。

方太子幼,綬數為俚言以悅太子,它日侍,太子為帝道之。

帝怒曰:「綬當以經義輔導太子,而反語此,朕何賴焉?」

外遷虔州刺史。

穆宗立,召為尚書右丞、集賢院學士,出入禁中,怙一寵一甚。

建白:「帝誕日,百官先詣光順門賀皇太后,然後上皇帝千萬歲壽。」

詔可。

久之,宰相奏古無生日稱賀者,綬議格。

時大臣論啟或未決,綬居中助可否。

九月九日宴群臣曲江,綬請集賢學士得別會,帝一順聽。

進位禮部尚書。

帝問所以振災邀福者,對曰:「宋景公以善言退法星三捨,漢文除秘祝,敕有司祭而不祈,此二君皆受自至之福,書美前史。

如失德以卻災,媚神以丐助,神而有知,且因以譴也。」

時帝不德,故托諷焉。

俄以檢校戶部尚書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入辭,請門戟十二以行,又乞賜錢二百萬,官子元弼太常丞,帝以舊恩許之。

綬耄而貪,不能事軍政,綱維亂弛。

卒,贈尚書右僕射,帝遣中人吊其家。

有司謚通丑,故吏以為言,改謬丑,不報,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