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祖節,明法令,貞觀中,為尚書右丞,謹干自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

宇文融,京兆萬年人,隋平昌公弼裔孫。

祖節,明法令,貞觀中,為尚書右丞,謹干自將。

江夏王道宗以事請節,節以聞,太宗喜,賚絹二百,勞之曰:「朕比不置左右僕射,正以公在省耳。

永徽初,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代於志寧為侍中。

坐房遺一愛一友善,貶桂州,卒。

融明辯,長於吏治。

開元初,調富平主簿。

源乾曜、孟溫繼為京兆,賢其人,厚為禮。

時天下戶版刓隱,人多去本籍,浮食閭裡,詭脫繇賦,豪弱相並,州縣莫能制。

融由監察御史陳便宜,請校天下籍,收匿戶羨田佐用度。

玄宗以融為覆田勸農使,鉤檢帳符,得偽勳亡丁甚眾。

擢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

融乃奏慕容琦、韋洽、裴寬、班景倩、庫狄履溫、賈晉等二十九人為勸農判官,假御史,分按州縣,括正丘畝,招徠戶口而分業之。

又兼租地安輯戶口使。

於是諸道收沒戶八十萬,田亦稱是。

歲終,羨錢數百萬緡。

帝悅,引拜御史中丞。

然吏下希望融旨,不能無擾,張空最,務多其獲,而流客頗脫不止。

初,議者以生事,沮詰百端,而帝意向之,宰相源乾曜等佐其舉。

又集群臣大議,公卿雷同不敢異,唯戶部侍郎楊瑒以為籍外取稅,百姓困弊,得不酬失。

瑒坐左遷。

融乃自請馳傳行天下,事無鉅細,先上勸農使,而後上台省,台省須其意,乃行下。

融所過,見高年,宣天子恩旨,百姓至有感涕者。

使還言狀,帝乃下詔:「以客賦所在,並建常平倉,益貯九谷,權發斂;官司勸作農社,使貧富相恤。

凡農月,州縣常務一切罷省,使趨刈獲。

流亡新歸,十道各分官屬存撫,使遂厥功。

復業已定,州縣季一申牒,不須挾名。」

中書令張說素惡融,融每建白,說輒引大體廷爭。

融揣說不善,欲先事中傷之。

張九齡謂說曰:「融新用事,辯給多詐,公不可以忽。」

說曰:「狗鼠何能為!」會帝封太山還,融以選限薄冬,請分吏部為十銓。

有詔融與禮部尚書蘇頲、刑部尚書韋抗、工部尚書盧從願、右散騎常侍徐堅、薄州刺史崔琳、魏州刺史崔沔、荊州長史韋虛心、鄭州刺史賈曾、懷州刺史王丘分總,而不得參事,一決於上。

融奏選事,說屢卻之,融怒,乃與御史大夫崔隱甫等廷劾說引術士解禱及受賕,說由是罷宰相。

融畏說且復用,訾詆不已。

帝疾其一黨一,詔說致仕,放隱甫於家,出融為魏州刺史。

方河北大水,即詔領宣撫使,俄兼檢校汴州刺史、河南北溝渠堤堰決九河使。

又建請墾九河故地為稻田,權陸運本錢,收其子入官。

興役紛然,而卒無成功。

入為鴻臚卿,兼戶部侍郎。

明年,進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融曰:「使吾執政得數月久,天下定矣。」

乃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為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當時長其知人。

而一性一卞急,少所推下。

既居位,日引賓客故人與酣飲。

然而神用警敏,應對如響,雖天子不能屈。

信安王禕節度朔方,融畏其權,諷侍御史李宙劾奏之。

禕密知,因玉真公主、高力士自歸。

翌日,宙通奏,帝怒,罷融為汝州刺史。

居宰相凡百日去,而錢谷亦自此不治。

帝思之,讓宰相曰:「公等暴融惡,朕既罪之矣,國用不足,將奈何?」

裴光庭等不能對,即使有司劾融交不逞,作威福,其息受贓饋狼藉,乃貶融平樂尉。

歲余,司農發融在汴州紿隱官息錢巨萬,給事中馮紹烈深文推證,詔流於嚴州。

道廣州。

遷延不行,為都督耿仁忠所讓,惶恐上道,卒。

初,融廣置使額以侈上心,百姓愁恐。

有司浸失職,自融始。

帝猶思其舊功,贈台州刺史。

其後言利得幸者踵相躡,皆本於融雲。

子審,字審。

融之貶也,審與兄弟侍母京師。

及聞融再貶,不告其家,徒步號泣省案,使者憐之,以車共載達於嚴州。

後擢進士第,累遷大理評事。

以夏楚大小無制,始創杖架,以高庳度杖長短,又鑄銅為規,齊其鉅細。

楊國忠顓政,殺嶺南流人,以中使傳口敕行刑,畏議者嫉其酷,乃以審為嶺南監決處置等使,活者甚眾。

後終和、永二州刺史。

韋堅,字子全,京兆萬年人。

姊為惠宣太子妃,妹為皇太子妃,中表貴盛,故仕最早。

由秘書丞歷奉先、長安令,有干名。

見宇文融、楊慎矜父子以聚斂進,乃運江、淮租賦,所在置吏督察,以佐國稟,歲終增鉅萬。

玄宗咨其才,擢為陝郡太守、水陸運使。

漢有運渠,起關門,西抵長安,引山東租賦,汔隋常治之。

堅為使,乃占鹹一陽一,壅渭為堰,絕灞、滻而東,注永豐倉下,復與渭合。

初,滻水銜苑左,有望春樓,堅於下鑿為潭以通漕,二年而成。

帝為升樓,詔群臣臨觀。

堅豫取洛、汴、宋山東小斛舟三百並貯之潭,篙工柁師皆大笠、侈袖、芒屨,為吳、楚服。

每舟署某郡,以所產暴陳其上。

若廣陵則錦、銅器、官端綾繡;會稽則羅、吳綾、絳紗;南海玳瑁、象齒、珠琲、沉香;豫章力士瓷飲器、茗鐺、釜;宣城空青、石綠;始安蕉葛、蚺膽、翠羽;吳郡方文綾。

船皆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

關中不識連檣挾櫓,觀者駭異。

先是,人間唱《得體紇那歌》,有「揚州銅器」語。

開元末,得寶符於桃林,而陝尉崔成甫以堅大輸南方物與歌語葉,更變為《得寶歌》,自造曲十餘解,召吏唱習。

至是,衣缺胯衫、錦半臂、絳冒額,立艫前,倡人數百,皆巾軿鮮冶,齊聲應和,鼓吹合作。

船次樓下,堅跪取諸郡輕貨上於帝,以給貴戚、近臣。

上百牙盤食,府縣教坊音樂迭進,惠宣妃亦出寶物供具。

帝大悅,擢堅左散騎常侍,官屬賞有差,蠲役人一年賦,舟工賜錢二百萬,名潭曰廣運。

堅進兼江淮南租庸、轉運、處置等使,又兼御史中丞,封韋城縣男。

堅妻,姜皎女,李林甫舅子也。

初甚暱比,既見其一寵一,惡之。

堅亦自以得天子意,銳於進,又與左相李適之善,故林甫授堅刑部尚書,奪諸使,以楊慎矜代之。

堅失職,稍怨望。

河西、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數於帝前短林甫,稱堅才,林甫知之。

惟明故為忠王友,王時為皇太子矣。

正月望夜,惟明與堅宴集,林甫奏堅外戚與邊將私,且謀立太子。

有詔訊鞫,林甫使楊慎矜、楊國忠、王鉷、吉溫等文致其獄,帝惑之,貶堅縉雲太守,惟明播川太守,籍其家。

堅諸弟訴枉,帝大怒。

太子懼,表與妃絕。

復貶堅江夏別駕。

未幾,長流臨封郡。

弟蘭,為將作少匠,冰鄠令,芝,兵部員外郎,子諒,河南府戶曹,皆謫去。

歲中,遣監察御史羅希奭就殺之,殺惟明於黔中,惟堅妻得原。

從坐十餘人,倉部員外郎鄭章、右補闕內供奉鄭欽說、監察御史豆盧友楊惠、嗣薛王肙皆免官被竄。

堅始鑿潭,多壞民塚墓,起江、淮,至長安,公私一騷一然。

及得罪,林甫遣使江、淮,鉤索堅罪,捕治舟夫漕史,所在獄皆滿。

郡縣剝斂償輸,責及鄰伍,多一裸一死牢戶。

林甫死,乃止。

楊慎矜,隋齊王暕曾孫。

祖正道,從蕭後入突厥,及破頡利可汗,乃得歸,為尚衣奉御。

父隆禮,歷州刺史,善檢督吏,以嚴辯自名。

開元初,為太府卿,封弘農郡公。

時御府財物羨積如丘山,隆禮一性一詳密,出納雖尋尺皆自按省,凡物經楊卿者,號無不一精一麗,歲常一愛一省數百萬。

任職二十年,年九十餘,以戶部尚書致仕,卒。

慎矜沉毅任氣,健而才。

初為汝一陽一令,有治稱。

隆禮罷太府,玄宗訪其子可代父任者,宰相以慎餘、慎矜、慎名皆得父清白。

帝喜,擢慎矜監察御史,知太府出納,慎餘太子舍人,主長安倉,慎名大理評事,為含嘉倉出納使,被眷尤渥。

慎矜遷侍御史,知雜事,高置風格。

始議輸物有污傷,責州縣償所直,轉輕齊入京師,自是天下調發始煩。

天寶二年,權判御史中丞、京畿採訪使,太府出納如故。

於時李林甫用事,慎矜進非其意,固讓不敢拜,乃授諫議大夫、兼侍御史,更以蕭諒為中丞。

諒爭輕重不平,罷為陝郡太守。

林甫知慎矜為己屈,卒授御史中丞,兼諸道鑄錢使。

韋堅之獄,王鉷等方文致,而慎矜依違不甚力,鉷恨之,雖林甫亦不悅。

鉷父與慎矜外兄弟也,故與鉷狎。

及為侍御史,繇慎矜所引,後遷中丞,同列,慎矜猶以子姓畜之,鉷負林甫勢,滋不平。

會慎矜擢戶部侍郎,仍兼中丞,林甫疾其得君,且一逼一己,乃與鉷謀陷之。

明年,慎矜父塚草木皆流血,懼,以問所善胡人史敬忠。

敬忠使身桎梏,一裸一而坐林中厭之。

又言天下且亂,勸慎矜居臨汝,置田為後計。

會婢春草有罪,將殺之,敬忠曰:「勿殺,賣之可市十牛,歲耕田十頃。」

慎矜從之。

婢入貴妃姊家,因得見帝。

帝一愛一其辯惠,留宮中,浸侍左右。

帝常問所從來,婢奏為慎矜家所賣。

帝曰:「彼乏錢邪?」

對曰:「固將死,賴史敬忠以免。」

帝素聞敬忠挾術,間質其然。

婢具言敬忠夜過慎矜,坐廷中,步星變,夜分乃去;又白厭勝事。

帝怒。

而婢漏言於楊國忠,國忠、鉷方睦,一陰一相語。

始,慎矜奪鉷職田,辱詬其母,又嘗私語讖書,鉷銜之,未有發也。

至聞國忠語,乃喜,且欲嘗帝以取驗。

異時奏事,數稱引慎矜,帝悖然曰:「爾親邪,毋相往來!」鉷知帝惡甚,後見慎矜,輒慢侮不為禮,慎矜怒。

鉷乃與林甫作飛牒,告慎矜本隋後,蓄讖緯妖言,與妄人交,規復隋室。

帝方在華清宮,聞之震怒,收慎矜尚書省,詔刑部尚書蕭炅、大理卿李道邃、殿中侍御史盧鉉、楊國忠雜訊。

馳遣京兆士曹參軍吉溫系慎餘、慎名於洛一陽一獄考治。

捕太府少卿張瑄致會昌傳捨,劾瑄與慎矜共解圖讖,搒掠不服。

鉉遣御史崔器索讖書,於慎矜小妻臥內得之,詬曰:「逆賊所寘固密,今得矣!」以示慎矜,慎矜曰:「它日無是,今得之,吾死,命矣夫!」溫又誘敬忠首服詰言,慎矜不能對。

有詔杖敬忠,賜慎矜、瑄死,籍其家,子女悉置嶺南。

姻一黨一通事舍人辛景湊、天馬副監萬俟承暉、閒廄使殿中監韋衢等坐竄徙者十餘族,所在部送,近親不得仕京師。

遣御史顏真卿馳洛一陽一決獄。

慎餘、慎名聞兄死,皆哭,既讀詔,輟哭。

慎名曰:「奉詔不敢稽死,但寡姊垂白,作數行書與別。」

真卿許之。

索筆,曰:「拙於謀己,兄弟並命,姊老孤煢,何以堪此!」遂縊,手指天而絕。

慎矜兄弟友一愛一,事姊如母,儀干皆秀偉,一愛一賓客,標置不凡,著稱於時。

慎名嘗視鑒歎曰:「兄弟皆六尺餘,此貌此才,欲見容當世,難矣!胡不使我少體弱邪?」

世哀其言。

寶應初,慎矜、王琚、韋堅皆復官爵。

王鉷,中書舍人瑨側出子也。

初為鄠尉,遷監察御史,擢累戶部郎中。

數按獄深文,玄宗以為才,進兼和市和糴、長春一宮、戶口色役使,拜御史中丞、京畿關內採訪黜陟使。

林甫方興大獄,撼東宮,誅不附己者,以鉷險刻,可動以利,故倚之,使鷙擊狼噬。

鉷所摧陷,多抵不道。

又厚誅斂,向天子意,人雖被蠲貸,鉷更奏取腳直,轉異貨,百姓間關輸送,乃倍所賦。

又取諸郡高戶為租庸腳士,大抵貲業皆破,督責連年,人不賴生。

帝在位久,妃御服玩脂澤之費日侈,而橫與別賜不絕於時,重取於左右藏。

故鉷迎帝旨,歲進錢鉅億萬,儲禁中,以為歲租外物,供天子私帑。

帝以鉷有富國術,一寵一遇益厚,以戶部侍郎仍御史中丞,加檢察內作、閒廄使,苑內、營田、五坊、宮苑等使,隴右群牧、支度營田使。

天寶八載,方士李渾上言見太白老人告玉版秘記事,帝詔鉷按其地求得之,因是群臣奉上帝號。

明年,鉷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加知總監、栽接使。

於是領二十餘使,中外畏其權。

鉷於第左建大院,文書叢委,吏爭入求署一字,累數日不得者。

天子使者賜遺相望,聲焰薰灼。

帝一寵一任鉷亞林甫,而楊國忠不如也。

然鉷畏林甫,謹事之。

安祿山怙一寵一,見林甫白事,稍自怠,林甫欲示之威,托以事召王大夫,俄而鉷至,趨進俯伏,祿山不覺自失,鉷語久,祿山益恭。

故林甫雖忌其盛,亦以附己親之。

子准,為衛尉少卿,以鬥雞供奉禁中,林甫子岫,亦親近,准驕甚,凌岫出其上。

過駙馬都尉王繇,以彈彈其巾,折玉簪為樂,既置酒,永穆公主親視供具。

萬年尉韋黃裳、長安尉賈季鄰等候准經過,饌具倡樂必素辦,無敢迕意。

鉷事嫡母孝,而與弟銲友一愛一。

銲疾鉷宦達,常忿慢不弟,鉷終不異情。

銲歷戶部郎中。

鉷與銲召術士語不軌,術士驚,引去。

鉷畏事洩,托它事捕殺之以絕口。

王府司馬定安公主子韋會竊語於家,左右往白鉷,鉷遣季鄰收會長安獄,夜縊死,以一屍一還家。

會姻屬權近,而惕息不敢言。

鉷封太原縣公,兼殿中監。

為中丞也,與楊國忠同列,用林甫薦為大夫,故國忠不悅。

銲與邢縡善,縡,鴻臚少卿子也,以功名相期,鉷因銲亦交縡。

十一載四月,縡與銲謀引右龍武軍萬騎燒都門、誅執政作難。

先二日事覺,帝召鉷付告牒。

鉷意銲與縡連,故緩其事,但督兩縣尉捕賊。

賈季鄰逢銲於路,銲謂曰:「我與縡有舊,今反,恐妄相引,君勿受。」

既至,縡與其一黨一持弓刃突出格鬥,鉷與國忠繼至,縡一黨一相語曰:「勿斗大夫。」

或白國忠曰:「賊語一陰一相謂不可戰。」

會高力士以飛龍小兒甲騎四百至,斬縡,盡禽其一黨一。

國忠奏鉷與謀,帝不信,林甫亦為鉷言,故帝原銲不問。

然欲鉷請銲罪,使國忠諷之,鉷良久曰:「弟為先人所一愛一,義不欲捨而謀存。」

帝聞頗怒,而陳希烈固爭當以大逆。

鉷未知,方上表自解,有詔希烈訊鉷矣,有司不肯通奏。

鉷見林甫,林甫曰:「事後矣。」

俄而銲至,國忠問曰:「大夫與否?」

未及應,侍御史裴冕叱銲曰:「上以大夫故官君五品,君為臣不忠,為弟不誼。

大夫豈與反事乎?」

國忠愕然曰:「與,固不可隱;不與,不可妄。」

銲乃曰:「兄不與。」

獄具,詔銲杖死,鉷賜死三衛廚。

冕請國忠,以其一屍一歸斂葬之。

諸子悉誅,家屬徙遠方。

有司籍第捨,數日不能遍,至以寶鈿為井干,引泉激溜,號「自雨亭」,其奢侈類如此。

鉷兄錫,見諸弟貴盛,不肯仕,鉷強之,為太子僕。

至是,貶東區尉,死於道,時人傷焉。

初,鉷附楊慎矜以貴,已而佐林甫陷慎矜,覆其家。

凡五年,而鉷亦族矣。

盧鉉者,本以御史事韋堅為判官,堅被劾,鉉發其私以結林甫。

又善張瑄,及按慎矜,則誣瑄死。

至鉷得罪,方為閒廄判官,妄曰:「大夫以牒索馬五百,我不與。」

眾疾其反覆,貶廬江長史。

它日,見瑄如平生,乃曰:「公何得來此?願假須臾。」

卒死。

贊曰:開元中,宇文融始以言利得幸。

於時天子見海內完治,偃然有攘卻四夷之心,融度帝方調兵食,故議取隱戶剩田,以中主欲。

利說一開,天子恨得之晚,不十年而取宰相。

雖後得罪,而追恨融才有所未盡也。

孟子所謂「上下征利而國危」者,可不信哉!天寶以來,外奉軍興,內蠱艷妃,所費愈不貲計。

於是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各以裒刻進,剝下益上,歲進羨緡百億萬為天子私藏,以濟橫賜,而天下經費自如,帝以為能,故重官累使,尊顯烜赫。

然天下流亡日多於前,有司備員不復事。

而堅等所欲既充,還用權媢以相屠脅,四族皆覆,為天下笑。

夫民可安而不可擾,利可通而不可竭。

觀數子乃欲擾而竭之,斂怨基亡,則向所謂利者,顧不反哉!鉷、國忠後出,橫虐最甚,當方毒,天下復思融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