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裴漼,絳州聞喜著姓。父琰之,永徽中為同州司戶參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

新唐書

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

列傳第五十五 裴一陽一宋楊崔李解

裴漼,絳州聞喜著姓。

父琰之,永徽中為同州司戶參軍,年甚少,不主曹務,刺史李崇義內輕之,鐫諭曰:「同,三輔,吏事繁,子盍求便官?毋留此!」琰之唯唯。

吏白積案數百,崇義讓使趣斷,琰之曰:「何至一逼一人?」

乃命吏連紙進筆為省決,一日畢,既與奪當理,而筆詞勁妙。

崇義驚曰:「子何自晦,成吾過耶?」

由是名動一州,號「霹靂手」。

後為永年令,有惠政,吏刻石頌美。

以倉部郎中病廢。

漼侍疾十餘年,不肯仕。

琰之沒,始擢明經,調陳留主簿,遷監察御史。

時崔湜、鄭愔典吏部,坐一奸一贓,為李尚隱所劾,詔漼按訊,而安樂公主、上官昭容為阿右,漼執正其罪,天下稱之。

累進中書舍人。

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觀,時旱甚,役不止,漼上言:「春夏毋聚大眾,起大役,不可興土功,妨農事。

若役使乖度,則有疾疫水旱之災,此天人常應也。

今自冬徂春,雨不時降,人心憔然,莫知所出,而土木方興,時之孽,職為此發。

今東作雲始,丁壯就功,妨多益少,饑寒有漸。

《春秋》莊公三十一年冬,不雨,是時歲三築台;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是時作南門。

陛下以四方為念,宜下明制,令二京營作、和市木石,一切停止。

有如農桑失時,戶口流散,雖寺觀營立,能救饑寒敝哉!」不報。

遷兵部侍郎。

以銓總勞,特授一子官。

開元五年,為吏部侍郎,甄拔士為多。

拜御史大夫。

漼雅與張說善,說方宰相,數薦之,漼長於敷奏,天子亦自重焉,擢吏部尚書。

世儉素,而晚節稍畜伎妾,為奢侈事,議者以為缺。

改太子賓客。

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懿。

從祖弟寬。

寬,一性一通敏,工騎射、彈棋、投壺,略通書記。

景雲中,為潤州參軍事。

刺史韋詵有女,擇所宜歸,會休日登樓,見人於後圃有所瘞藏者,訪諸吏,曰:「參軍裴寬居也。」

與偕來,詵問狀,答曰:「寬義不以包苴汙家,適有人以鹿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

詵嗟異,乃引為按察判官,許妻以女。

歸語妻曰:「常求佳婿,今得矣。」

明日,幃其族使觀之。

寬時衣碧,瘠而長,既入,族人皆笑,呼為「碧鸛雀」。

詵曰:「一愛一其女,必以為賢公侯妻也,何可以貌求人?」

卒妻寬。

舉拔萃,為河南丞,遷長安尉。

宇文融為侍御史,括天下田,奏為江東覆田判官。

改太常博士。

禮部建言忌日享廟應用樂,寬自以情立議曰:「廟尊忌卑則作樂,廟卑忌尊則備而不奏。」

中書令張說善之,請如寬議。

遷刑部員外郎。

萬騎將軍馬崇白日殺人,而王一毛一仲方以貴幸,將鬻其獄,寬固執不肯從。

河西節度使蕭嵩表為判官,歷兵部侍郎。

宰相裴耀卿領江淮運,列倉河一陰一,奏寬為戶部侍郎自副。

遷吏部。

出為蒲州刺史,州久旱,寬入境輒雨。

徙河南尹,不屈附權貴,河南大治。

由金吾大將軍授太原尹,玄宗賦詩褒餞。

天寶初,由陳留太守拜范一陽一節度使。

時北平軍使烏承恩,虜酋也,與中人通,數冒賄,寬以法繩治。

檀州刺史何僧獻生口數十,寬悉歸之,故夷夏感附。

三載,用安祿山守范一陽一,召寬為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

裴敦復平海賊還,廣張功簿,寬密白其妄。

會河北部將入朝,盛譽寬政,且言華虜猶思之,帝嗟賞,眷倚加厚。

李林甫恐其遂相,又惡寬善李適之,乃漏寬語以激敦復,敦復任氣而疏,以林甫為誠。

先是,寬以所善請於敦復,即欲白髮其言,林甫趣之。

敦復未及聞,扈幸溫泉宮。

而其下裨將程藏曜、曹鑒自以他事系台,寬捕按之,敦復謂寬求致其罪,遽以金五百兩賂貴妃姊,因得事聞於帝,由是貶寬睢一陽一太守。

及韋堅獄起,寬復坐親,貶安陸別駕。

林甫任羅希奭殺李適之也,亦使過安陸,將怖殺寬,寬叩頭祈哀,希奭乃去。

寬懼終見殺,丐為浮屠,不許。

稍遷東海太守,徙馮翊,入為禮部尚書。

卒,年七十五,贈太子太傅。

寬兄弟八人,皆擢明經,任台、省、州刺史。

雅一性一友一愛一,於東都治第,八院相對,甥侄亦有名稱,常擊鼓會飯。

其為政務清簡,所蒞人一愛一之,世皆冀其得宰相。

天寶間稱舊德,以寬為首。

然惑於佛,喜與桑門游,習誦其書,老彌篤雲。

子諝。

諝,字士明,擢明經,調河南參軍事。

一性一通綽,舉止不煩。

累遷京兆倉曹參軍。

虢王巨表署襄、鄧營田判官。

母喪,居東都。

會史思明亂,逃山谷間。

思明故為寬將,德寬舊恩,且聞諝名,遣捕騎跡獲之,喜甚,呼為「郎君」,偽授御史中丞。

賊殘殺宗室,諝一陰一緩之。

全活者數百人。

又嘗疏賊虛實於朝,事洩,思明恨罵,危死而免。

賊平,除太子中允,遷考功郎中,數燕見奏事。

代宗幸陝,諝徒步挾考功南曹印鞍行在,帝曰:「疾風知勁草,果可信。」

將用為御史中丞,為元載沮卻,故拜河東租庸、鹽鐵使。

時關輔旱,諝入計,帝召至便殿,問榷酤利歲出內幾何,諝久不對。

帝復問,曰:「臣有所思。」

帝曰:「何邪?」

諝曰:「臣自河東來,涉三百里,而農人愁歎,谷菽未種。

誠謂陛下軫念元元,先訪疾苦,而乃責臣以利。

孟子曰:『治國者,仁義而已,何以利為?』故未敢即對。」

帝曰:「微公言,朕不聞此。」

拜左司郎中,數訪政事。

載忌之,出為虔州刺史,歷饒、盧、亳三州,除右金吾將軍。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

時大行將蕆陵事,禁屠一殺,尚父郭子儀家奴宰羊,諝列奏,帝謂不畏強禦,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豈不為庇之?」

諝笑曰:「非君所知。

尚父方貴盛,上新即位,必謂一黨一附者眾。

今發其細過,以明不恃權耳。

吾上以盡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時朝堂別置三司決庶獄,辨爭者輒擊登聞鼓。

諝上疏曰:「諫鼓、謗木之設,所以達幽枉,延直言。

今詭猾之人,輕動天聽,爭纖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

帝然之,於是悉歸有司。

諝惡法吏舞文,或挾宿怨為重輕,因獻《獄官箴》以諷。

坐所善誅,貶閬州司馬。

俄召為太子右庶子,進兵部侍郎,至河南尹、東都副留守。

凡五世為河南,諝視事未嘗敢當正處。

以寬厚和易為治,不鞫人以贓。

卒,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

寬弟子胄,字胤叔,擢明經,佐李抱玉鳳翔幕府。

不得意,謝歸,更從宣歙觀察使陳少游,抱玉怒,劾貶桐廬尉。

時李棲筠觀察浙西,幕府皆一時高選。

判官許鳴謙名知人,見崔造及胄,器之,白棲筠取胄為支使。

代宗惡宰相元載怙權,召棲筠為御史大夫,欲以相,棲筠引胄殿中侍御史,尤為載所惡。

會棲筠卒,胄護喪歸洛一陽一,人為危之,胄屹然不沮惴。

少游復表為淮南觀察判官。

載誅,始拜刑部員外郎,遷宣州刺史。

楊炎當國,為載復仇,窮摭所惡。

會胄部人積胄雜奉為贓,炎遣員寓蔓劾峭詆,貶汀州司馬。

稍遷京兆少尹,以父名不拜,換國子司業。

遷江西觀察使。

初,李兼嘗罷南昌卒千餘人,收資稟為月進,胄白罷之。

樊澤徙襄州,宰相議所代,德宗雅記胄才,遂拜荊南節度使。

是時,方鎮爭剝下希恩,制重錦異綾,名貢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歡。

胄待之有節,獻餉直不數金,宴勞止三爵。

是時武臣多粗一暴庸人,待賓介不以禮,少失意,則以罪中傷之,胄亦劾斥其管記,世恨胄之流於俗。

卒,年七十五,贈尚書右僕射,謚曰成。

一陽一嶠,其先北平人,世徙洛一陽一,北齊尚書右僕射休之四世孫。

舉八科皆中,調將陵尉,累遷詹事司直。

長安中,左右御史中丞桓彥范、袁恕己爭取為御史。

楊再思素與嶠善,知其意不樂彈抨事,為語彥范,彥范曰:「為官擇人,豈待情樂乎?唯不樂者固與之,以伸難進、抑躁求也。」

遂為右台侍御史。

久乃遷國子司業。

嶠資謹飭好學,喜誘勸後生、修講捨,人以為善職。

睿宗立,進尚書右丞。

時議建都督府,擇最吏,故嶠為涇州都督。

議罷,歷魏州刺史、荊州長史、本道按察使,率以清白聞。

魏州人嫠耳闕下,請嶠為刺史,故再治魏。

入為國子祭酒,封北平縣伯。

引尹知章、範行恭、趙玄默為學官,皆名儒冠雲。

生徒遊惰者至督以鞭楚,人怨之,乘夜毆嶠道中,事聞,詔捕毆者殺之。

嶠撫孤侄與子均,常語人曰:「吾備位方伯,而心亦昔時一尉耳。」

以老致仕。

卒,謚曰敬。

宋慶禮,洺州永年人。

擢明經,補衛尉。

武後詔侍御史桓彥範行河北,鄣斷居庸、五回等路,以支突厥,召慶禮與議,見其方略,器之。

俄遷大理評事,為嶺南採訪使。

時崖、振五州首領更相掠,民苦於兵,使者至,輒苦瘴癘,莫敢往。

慶禮身到其境,諭首領大誼,皆釋仇相親,州土以安,罷戍卒五千。

歷監察、殿中侍御史。

以習識邊事,拜河東、河北營田使。

善騎,日能馳數百里。

一性一甘於勞苦,然好興作,濱塞掘阱植兵,以邀虜徑,議者蚩其不切事。

稍遷貝州刺史,復為河北支度營田使。

初,營州都督府治柳城,扼制奚、契丹。

武後時,趙文翽失兩籓情,攻殘其府,更治東漁一陽一城。

玄宗時,奚、契丹款附,帝欲復治故城,宋璟固爭不可,獨慶禮執處其利,乃詔與太子詹事姜師度、左驍衛將軍邵宏等為使,築裁三旬畢。

俄兼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拔漁一陽一、淄青沒戶還舊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

不數年,倉廥充,居人籓輯。

卒,贈工部尚書。

慶禮為政嚴,少私,吏畏威不敢犯。

太常博士張星以好巧自是,謚曰「專」。

禮部員外郎張九齡申駁曰:「慶禮國勞臣,在邊垂三十年。

往城營州,士才數千,無甲兵強衛,指期而往,不失所慮,遂罷海運,收歲儲,邊亭晏然。

其功可推,不當丑謚。」

慶禮兄子辭玉亦自詣闕訴。

改謚曰敬。

楊瑒,字瑤光,華州華一陰一人。

五世祖縉,為陳中書舍人,名屬義,終交、一愛一九州都督、武康郡公。

子林甫代領都督,隋滅陳,逾三年乃降,徙長安。

林甫字衛卿,為柳城太守,高祖軍興,遣其子琮招之,挈郡以來,授檢校總管,足疾不能造朝。

帝以絳州寒涼,拜刺史,累封宜春郡公。

琮字孝璋,為上津令。

會天下亂,去官,與秦王同裡居。

武德初,為王府參軍,兼庫直。

隱太子事平,詔親王、宰相一人入宴,而琮獨預,太宗賜《懷昔賦》,申以恩意。

歷沔、綏二州刺史。

姆饋孺子以餅,妻偽受而棄之垣外,人咨其廉。

瑒始為麟游令,時竇懷貞大營金仙、玉直二觀,檄取畿內嘗負逆人貲者,暴斂之以佐費,瑒拒不應。

懷貞怒曰:「縣令而拒大夫命乎?」

瑒曰:「所論者民冤抑也,位高下乎何取?」

懷貞壯其對,為止。

初,韋後表民二十二為丁限,及敗,有司追趣其課,瑒執不可,曰:「韋氏當國,擅擢士大夫,赦罪人,皆不改,奚獨取已寬之人重斂其租?非所以保下之宜。」

遂止不課,由是名顯當世。

擢累侍御史。

京兆尹崔日知貪沓不法,瑒與大夫李傑謀劾舉之,反為日知先構。

瑒廷奏曰:「肅繩之司,一為恐脅所屈,開一奸一人謀,則御史府可廢。」

玄宗直之,令傑還視事,而逐日知。

瑒進歷御史中丞、戶部侍郎。

帝嘗召宰相大臣議天下戶版延英殿,瑒言利病尤詳,帝咨賞。

於是宇文融建檢脫戶余口,瑒執不便。

融方貴,公卿唵默唯唯,獨瑒抗議,故出為華州刺史。

帝封太山,集樂工山下,居喪者亦在行。

瑒謂起苴絰使和鍾律,非人情所堪,帝許,乃免。

入為國子祭酒,表大儒王迥質、尹子路、白履忠等三人教授國子。

有詔迥質諫議大夫、皇太子侍讀;履忠老不任職,拜朝散大夫罷歸;子路直弘文館。

皆有名。

瑒奏:「有司帖試明經,不質大義,乃取年頭、月尾、孤經、絕句,且今習《春秋》三家、《儀禮》者才十二,恐諸家廢無日,請帖平文以存學家,其能通者稍加優宦,獎孤學。」

從之,因詔以三家《傳》、《儀禮》出身者不任散官,遂著令。

生徒為瑒立頌太學門。

又言:「古者卿大夫子弟及諸侯歲貢小學之異者入太學,漸漬禮樂,知朝廷君臣之序,班以品類,分以師長,三德四教,學成然後爵之。

唐興,二監舉者千百數,當選者十之二,考功覆校以第,謂經明行修,故無多少之限。

今考功限天下明經、進士歲百人,二監之得無幾,然則學徒費官稟,而博士濫天祿者也。

且以流外及諸色仕者歲二千,過明經、進士十倍,胥史浮虛之徒,眊先王禮義,非得與服勤道業者挈長短、絕輕重也。

國家啟庠序,廣化導,將有以用而勸進之。

有司為限約以黜退之,欲一望俊乂在朝,難矣。」

帝然其言。

再遷大理卿,以疾辭,改左散騎常侍。

卒,年六十八,贈戶部尚書,謚曰貞。

瑒常歎士大夫不能用古禮,因其家冠、婚、喪、祭,乃據舊典為之節文,揖讓威儀,哭踴衰殺,無有違者。

在官清白,吏請立石紀德,瑒曰:「事益於人,書名史氏足矣。

若碑頌者,徒遣後人作碇石耳。」

瑒伯父志一操一,頗剛簡,未遇時,著《閒居賦》自托,常曰:「得田十頃、僮婢十人,下有兄弟布粟之資,上可供先公伏臘足矣。」

位終司屬卿、安平縣男。

瑒從父兄晏,一精一《孝經》學,常手寫數十篇,可教者輒遺之。

崔隱甫,貝州武城人。

隋散騎侍郎麃曾孫。

解褐左玉鈐衛兵曹參軍,遷殿侍御史內供奉。

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脅人子女,隱甫劾狀,反為所擠,貶邛州司馬。

玄宗立,擢汾州長史,兼河東道支度營田使,遷洛一陽一令。

梨園弟子胡雛善笛,有一寵一,嘗負罪匿禁中。

帝以他事召隱甫,從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對曰:「陛下輕臣而重樂工,請解官。」

再拜出,帝遽謝,與胡雛,隱甫殺之,有詔貰死,不及矣。

賜隱甫百縑。

孫佺敗績於奚,擢隱甫并州司馬護邊,會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詔責逗留,下除河南令。

累拜華州刺史、太原尹,入為河南尹。

居三歲,進拜御史大夫。

初,台無獄,凡有囚則系大理。

貞觀時,李乾祐為大夫,始置獄,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

隱甫執故事,廢掘諸獄。

其後患囚往來或漏洩,復系之廚院雲。

台中自監察御史而下,舊皆得顓事,無所承諮。

隱甫始一切令歸稟乃得行,有忤意輒劾正,多貶絀者,台吏側目,威名赫然。

帝嘗詔校外官歲考。

異時必委曲參審,竟春未定。

隱甫一日會朝集使,詢逮檢實,其暮皆訖,議者服其敏。

帝嘗謂曰:「卿為大夫,天下以為稱職。」

張說當國,隱甫素惡之,乃與中丞宇文融、李林甫暴其過,不宜處位,說賜罷;然帝嫉朋一黨一,免其官,使侍母。

歲余,復為大夫。

遷刑部尚書,兼河南尹。

帝還京師,即拜東都留守。

累封清河郡公。

卒,贈益州大都督,謚曰忠。

始,帝欲相隱甫也,謂曰:「牛仙客可與語,卿常見否?」

對曰:「未也。」

帝曰:「可見之。」

隱甫終不詣。

他日又問,對如初。

帝乃不用。

子弟或問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與之對耶?」

隱甫所至絜介自守,明吏治,在職以強正稱雲。

贊曰:嚴挺之拒宰相不肯見李林甫,崔隱甫違詔不屈牛仙客,信剛者乎!二人坐是皆不得相,彼亦各申其志也。

管夷吾以編棧諭之,信曲與直不相函哉!

李尚隱,其先出趙郡,徙貫萬年。

年二十,舉明經,再調下邽主簿,州刺史姚班說其能,器之。

神龍中,左台中丞侯令德為關內黜陟使,尚隱佐之,以最擢左台監察御史。

於是,崔湜、鄭愔典吏部選,附勢幸,銓擬不平,至逆用三年員闕,材廉者軋不進,俄而相踵知政事,尚隱與御史李懷讓顯劾其罪,湜等皆斥去。

睦州刺史馮昭泰一性一鷙刻,人憚其強,嘗誣系桐廬令李師旦二百餘家為妖蠱,有詔御史覆驗,皆稱病不肯往。

尚隱曰:「善良方蒙枉,不為申明,可乎?」

因請行,果推雪其冤。

湜、愔復當路,乃出尚隱為伊闕令,懷讓魏令。

湜等伏誅,玄宗知尚隱方嚴,由定州司馬擢吏部員外郎,懷讓自河一陽一令拜兵部員外郎。

懷讓,蓨人,後歷給事中。

尚隱以將作少監營橋陵,封高邑縣男。

未幾,進御史中丞。

御史王旭招權,稍不制,仇家告其罪,尚隱窮治,具得一奸一贓,無假借,遂抵罪。

進兵部侍郎。

俄出為蒲州刺史。

浮屠懷照者,自言母夢日入懷生己,鏤石著驗,聞人馮待徵等助實其言。

尚隱劾處妖妄,詔流懷照播州。

再遷河南尹。

尚隱一性一剛亮,論議皆披心示誠,處事分明,御下不苛密。

尤詳練故實,前後制令,誦記略無遺。

妖賊劉定高夜犯通洛門,尚隱坐不素覺,左遷桂州都督。

帝遣使勞曰:「知卿忠公,然國法須爾。」

因賜雜彩百匹遣之。

遷廣州都督、五府經略使。

及還,人或袖金以贈,尚隱曰:「吾自一性一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

代王丘為御史大夫。

時司農卿陳思問引屬吏多小人,乾隱錢谷,尚隱按其違,贓累鉅萬,思問流死嶺南。

改尚隱太子詹事。

不閱旬,進戶部尚書。

前後更揚、益二州長史、東都留守,爵高邑伯。

開元二十八年,以太子賓客卒,年七十五,謚曰貞。

尚隱三入御史府,輒繩惡吏,不以殘摯失名,所發當也,素議歸重。

仕官未嘗以過謫,惟劾詆幸臣及坐小法左遷,復見用,以循吏終始雲。

自開元二十二年置京畿採訪處置等使,用中丞盧奐為之,尚隱以大夫不充使。

永泰以後,大夫王翊、崔渙、李涵、崔寧、盧杞乃為之。

解琬,魏州元城人。

舉幽素科,中之,調新政尉。

後自成都丞奏事稱旨,躐除監察御史,以喪免。

武後顧琬習邊事,迫追西撫羌夷,琬因乞終喪,後嘉許之,詔服除赴屯。

遷侍御史,安一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以功擢御史中丞,兼北庭都護、西域安一撫使。

琬與郭元振善,宗楚客惡之,左授滄州刺史。

為政引大體,部人順附。

景龍中,遷御史大夫,兼朔方行軍大總管。

前後乘邊積二十年,大抵務農習戰,多為長利,華虜安之。

景雲二年,復為朔方軍大總管,分遣隨軍要籍官河一陽一丞張冠宗、肥鄉令韋景駿、普安令於處忠料三城兵,省其戍十萬人。

改右武衛大將軍,兼檢校晉州刺史、濟南縣男。

以老丐骸鼻,不待報輒去,優詔以金紫光祿大夫聽致仕,准品給全祿,璽書勞問。

會吐番一騷一邊,復召授左散騎常侍,詔與虜定經界,因諧輯十姓降戶。

琬建言吐蕃不可以信約,請調兵十萬屯秦、渭間,防遏其一奸一。

是冬,吐蕃果入寇,為秦渭兵擊走之。

俄復請老,不許,遷太子賓客。

年八十餘,開元五年,終同州刺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