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左右衛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新唐書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十六衛

△左右衛

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

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

凡五府三衛及折衝府驍騎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職。

皇帝御正殿,則守諸門及內廂宿衛仗。

非上日,亦將軍一人押仗,將軍缺,以中郎將代將軍,掌貳上將軍之事。

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左右金吾、左右監門衛上將軍以下,品同。

武德五年,改左右翊衛曰左右衛府,左右驍騎衛曰左右驍騎府,左右屯衛曰左右威衛,左右御衛曰左右領軍衛,左右備身府曰左右府,唯左右武衛府、左右監門府、左右候衛,仍隋不改。

顯慶五年,改左右府曰左右千牛府。

龍朔二年,左右衛府、驍衛府、武衛府,皆省「府」字,左右威衛曰左右武威衛,左右領軍衛曰左右戎衛,左右候衛曰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府曰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府曰左右奉宸衛,後又曰左右千牛衛。

鹹亨元年,改左右戎衛曰領軍衛。

武後光宅元年,改左右驍衛曰左右武威,左右武衛曰左右鷹揚衛,左右威衛曰左右豹韜衛,左右領軍衛曰左右玉鈐衛。

貞元二年,初置十六衛上將軍。

左右衛有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四人。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

掌判諸曹、五府、外府稟祿,卒伍、軍一團一之名數,器械、車馬之多少,小事得專達,每歲秋,贊大將軍考課。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

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傍紙筆。

倉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

掌五府文官勳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藥、過所。

自倉曹以下同品。

有府二人,史四人。

兵曹,府四人,史七人。

騎曹,府二人,史四人。

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武後長安初,改鎧曹曰胄曹,中宗即位復舊,先天元年又曰胄曹。

開元初,諸衛司倉、司兵、騎兵參軍,改曰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事。

兵曹參軍事各二人,掌五府武官宿衛番第,受其名數,而大將軍配焉。

騎曹參軍事各一人,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

凡府馬承直,以遠近分七番,月一易之。

以敕出宮城者,給馬。

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掌兵械、公廨興繕、罰謫。

大朝會行從,則受黃質甲鎧、弓矢於衛尉。

奉車都尉,掌馭副車。

有其名而無其人,大陳設則它官攝。

駙馬都尉無定員,與奉車都尉皆從五品下。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

武後天授二年,置諸衛司階、中候、司戈、執戟,謂之四色官。

親衛之府一:曰親府。

勳衛之府二:一曰勳一府,二曰勳二府。

翊衛之府二:一曰翊一府,二曰翊二府。

凡五府:每府中郎將一人,正四品下;左右郎將一人,正五品上;親衛,正七品上;勳衛,從七品上;翊衛,正八品上。

總四千九百六十三人。

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上;校尉各五人,正六品上。

每校尉有旅帥二人,從六品上;每旅帥各有隊正二十人,正七品上,副隊正二十人,正七品下。

五府中郎將掌領校尉、旅帥、親衛、勳衛之屬宿衛者,而總其府事;左右郎將貳焉。

番上者,以名簿上於大將軍而配以職。

武德、貞觀世重資廕,二品、三品子,補親衛;二品曾孫、三品孫、四品子、職事官五品子若孫、勳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國公子,補勳衛及率府親衛;四品孫、五品及上柱國子,補翊衛及率府勳衛;勳官二品及縣男以上、散官五品以上子若孫,補諸衛及率府翊衛。

王府執仗親事、執乘親事,每月番上者數千人,宿衛內廡及城門,給稟食。

執扇三衛三百人,擇少壯肩膊齊、儀容整美者,本衛印臂,送殿中省肄習,仗下,每番三衛一人,為太僕寺引輅。

其後入官路艱,三衛非權勢子弟輒退番,柱國子有白首不得進者;流外雖鄙,不數年給祿稟。

故三衛益賤,人罕趨之。

有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三人。

唐親衛、勳衛置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翊衛置車騎將軍。

武德七年,改驃騎將軍為中郎將,車騎將軍皆為郎將,分左右,以親衛曰一府,勳衛、翊衛曰二府,謂之三府衛。

諸衛翊衛及率府親、勳衛,亦曰三衛。

永徽三年,避太子諱,改中郎將曰旅賁郎,郎將曰翊軍郎。

太子廢,復舊。

△左右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

掌同左右衛。

凡翊府之翊衛、外府豹騎番上者,分配之。

凡分兵守諸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則與左右衛分知助鋪。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各一人,左郎將各一人,右郎將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帥各十人,隊正各二十人,副隊正各二十人。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

倉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

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

有稱長二人,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

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稱長掌唱警,為應蹕之節。

△左右威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

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

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

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領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

凡翊府之翊衛、外府射聲番上者,分配之。

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西面助鋪及京城、苑城諸門。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

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

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

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

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

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

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

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

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

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

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於衛尉。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

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隋有察非掾,至唐廢。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

入閤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

凡城門坊角,有武候鋪,衛士、擴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左右監門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

掌諸門禁衛及門籍。

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於引駕仗及監門衛,衛以帳報內門。

凡朝參、奏事、待詔官及繖扇儀仗出入者,閱其數。

以物貨器用入宮者,有籍有傍。

左監門將軍判入,右監門將軍判出,月一易其籍。

行幸,則率屬於衙門監守。

長史,掌判諸曹及禁門,巡視出入而司其籍、傍。

余同左右衛。

兵曹參軍事兼掌倉曹,胄曹兼掌騎曹。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蒞宮殿城門,皆左入右出。

中郎將各四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二人。

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

監門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長六百八十人,長入長上二十人,直長長上二十人。

監門校尉掌敘出入。

唐改監門府郎將為將軍。

△左右千牛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

掌侍衛及供御兵仗。

以千牛備身左右執弓箭宿衛,以主仗守戎器。

朝日,領備身左右升殿列侍。

親射,則率屬以從。

胄曹參軍事掌甲仗。

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儀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

上日,執御弓箭者亦自備以入宿。

主仗每月上,則配以職,行從則兼騎曹。

中郎將各二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

唐改備身郎將曰將軍,備身將曰中郎將,千牛左右、備身左右曰千牛備身。

初置備身主仗。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

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

千牛備身十二人,備身左右十二人,備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

千牛備身掌執御刀,服花鈿繡衣綠,執象笏,宿衛侍從。

備身左右掌執御弓矢,宿衛侍從。

備身,掌宿衛侍從。

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供奉侍衛。

凡千牛及備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將軍領之,中郎將佐其職。

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傳,聲不下聞者,中郎將宣告。

○諸衛折衝都尉府

每府折衝都尉一人,上府正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

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正六品下。

別將各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

長史各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從七品上,下府從七品下。

兵曹參軍事各一人,上府正八品下,中府正九品下,下府從九品上。

校尉五人,從七品下。

旅帥十人,從八品上。

隊正二十人,正九品下;副隊正二十人,從九品下。

折衝都尉掌領屬備宿衛,師役則總戎具、資糧、點習,以三百人為一團一,一校尉領之。

捉鋪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問,不應則彈弓而向之,復不應則旁射,又不應則射之。

晝以排門人遠望,暮夜以持更人遠聽。

有眾而囂,則告主帥。

左右果毅都尉,掌貳都尉。

每府有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丘曹,府二人,史三人。

每隊正領兵五十人。

武德元年,改鷹揚郎將曰軍頭,正四品下;鷹擊郎將曰府副,正五品上;司馬曰長史,正八品下;校尉,正六品下,旅帥,正七品下。

廢越騎、步兵二校尉及察非掾。

又改軍頭曰驃騎將軍,府副曰車騎將軍,皆為府。

諸率府置驃騎將軍五人、車騎將軍十人。

二年,以車騎將軍府隸驃騎府,置十二軍,分關內諸府皆隸焉。

每軍,將軍一人,副一人。

至六年廢。

七年,改驃騎將軍府為統軍府,車騎將軍為別將。

八年,復置十二軍。

貞觀十年,改統軍府曰折衝都尉,別將曰果毅都尉。

軍坊置坊主一人,檢校戶口,勸課農桑,以本坊五品勳官為之。

三輔及近畿州都督府皆置府,凡六百三十三。

永徽中,廢長史,置司馬一人,總司兵、司騎二局。

武後垂拱中,以千二百人為上府,千人為中府,八百人為下府,赤縣為赤府,畿縣為畿府。

聖歷元年,廢司馬,置長史、兵曹參軍事,又有別將一人,從六品下,居果毅都尉之次,其後分左右各一人,尋廢。

久之,復置一人,降其品。

開元初,衛士為武士,諸衛折衝、果毅、別將,擇有行者為展仗押官。

右羽林軍十五人,左羽林軍二十五人,衣服同色。

諸衛有一弩一手,左右驍衛各八十五人,余衛各八十三人。

△左右羽林軍

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三人,從三品。

掌統北衙禁兵,督攝左右廂飛騎儀仗。

大朝會,則周衛階陛。

巡幸,則夾馳道為內仗。

凡飛騎番上者,配其職。

有敕上南衙者,大將軍承墨敕,白移於金吾,引駕仗官與監門奏覆,降墨敕,然後乃得入。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倉曹參軍事各一人,兼總騎曹事;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

自倉曹參軍以下,皆正八品下。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上;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十人。

左右翊衛中郎將府中郎將一人,正四品下;左右中郎一人,左右郎將一人,皆正五品上;兵曹參軍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帥十人,隊正二十人,副隊正二十人。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

倉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翊中郎將府,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倉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龍武軍

大將軍各一人,正二品;統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三人,從三品。

掌同羽林。

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司階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執戟各五人,長上各十人。

景雲元年,置龍武將軍。

興元元年,六軍各置統軍。

貞元三年,龍武軍增將軍一員,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

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神武軍

大將軍各一人,正二品;統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三人,從三品。

總衙前射生兵。

長史、錄事參軍事、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司階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執戟各五人,長上各十人。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兵曹、胄曹府、史,皆如龍武軍。

開元二十六年,分羽林置左右神武軍,尋廢;至德二年復置。

△左右神策軍

大將軍各一人,正二品;統軍各二人,正三品;將軍各四人,從三品。

掌衛兵及內外八鎮兵。

護軍中尉各一人,中護軍各一人,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計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驅使官各二人。

自長史以下,員數如龍武軍。

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

貞元二年,神策軍置大將軍、將軍,十四年置統軍,品秩同六軍。

始,殿前左右神威軍,有大將軍二人,正二品;統軍二人,從三品;將軍二人,從五品。

元和初,為一軍,號天威軍。

八年廢,以軍隸神策,有馬軍、步軍將軍及指揮使等,以馬軍大將軍知軍事。

天復三年廢神策軍,四年復置神策軍。

△東宮官

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從一品。

掌輔導皇太子。

每見,迎拜殿門,三師答拜,每門必讓,三師坐,太子乃坐。

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

太子出,則乘路備鹵簿以從。

少師、少傅、少保各一人,從二品。

掌曉三師德行,以諭皇太子,奉太子以觀三師之道德。

自太師以下唯其人,不必備。

先天元年開府,置令、丞各一人,隸詹事府。

尋廢。

太子賓客四人,正三品。

掌侍從規諫,贊相禮儀,宴會則上齒。

侍讀,無常員,掌講導經學。

貞觀十八年,以宰相兼賓客。

開元中,定員四人。

太宗時,晉王府有侍讀,及為太子亦置焉。

其後,或置或否。

開元初,十王宅引辭學工書者入教,亦為侍讀。

△詹事府

太子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正四品上。

掌統三寺、十率府之政,少詹事為之貳。

皇太子書稱令,庶子以下署名奉行,書案、畫日。

丞二人,正六品上。

掌判府事,知文武官簿、假使。

凡敕令及尚書省、二坊符牒下東宮諸司者,皆發焉。

主簿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正九品下。

隋廢詹事府。

武德初復置。

龍朔二年曰端尹府,詹事曰端尹,少詹事曰少尹。

武後光宅元年改曰宮尹府,詹事曰宮尹,少詹事曰少尹。

有令史九人,書令史十八人。

司直二人,正七品上。

掌糾劾宮寮及率府之兵。

皇太子朝,則分知東西班。

監國,則詹事、庶子為三司使,司直一人與司議郎、舍人分日受理啟狀。

太子出,則分察鹵簿之內。

有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

△左春坊

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中允二人,正五品下。

掌侍從贊相,駁正啟奏。

總司經、典膳、藥藏、內直、典設、宮門六局。

皇太子出,則版奏外辦、中嚴;入則解嚴。

凡令書下,則與中允、司議郎等畫諾、覆審,留所畫以為案,更寫印署,注令諾,送詹事府。

司議郎二人,正六品上。

掌侍從規諫,駁正啟奏。

凡皇太子出入、朝謁、從祀、釋奠、講學、監國之命,可傳於史冊者,錄為記注;宮坊祥眚,官長除拜、薨卒,歲終則錄送史館。

左諭德一人,正四品下。

掌諭皇太子以道德,隨事諷贊。

皇太子朝宮臣,則列侍左階,出入騎從。

左贊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

掌傳令,諷過失,贊禮儀,以經教授諸郡王。

錄事二人,從八品下;主事三人,從九品下。

隋有內允。

武德三年改曰中舍人,隸門下坊。

貞觀初曰中允,十八年置司議郎。

永徽三年,避皇太子名,復改中允曰內允。

太子廢,復舊。

龍朔二年,改門下坊曰左春坊,左庶子曰左中護,中允曰左贊善大夫,司議郎分左右,置左右諭德各一人。

鹹亨元年,皆復舊,司議郎不分左右,其後諭德廢而司議郎復分。

儀鳳四年,置左右贊善大夫各十人,以同姓為之。

景雲二年,始兼用庶姓,改門下坊曰左春坊,復置諭德,庶子以比侍中,中允以比門下侍郎,司議郎以比給事中,贊善大夫以比諫議大夫,諭德以比散騎常侍。

右坊,則庶子以比中書令,中舍人以比中書侍郎,太子監國則庶子比尚書令。

有令史六人,書令史十二人,傳令四人,掌儀二人,贊者三人,亭長三人,掌固十人。

△崇文館

學士二人,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課試舉送如弘文館。

校書郎二人,從九品下。

掌校理書籍。

貞觀十三年置崇賢館。

顯慶元年,置學生二十人。

上元二年,避太子名,改曰崇文館。

有學士、直學士及讎校,皆無常員,無其人則庶子領館事。

開元七年,改讎校曰校書郎。

乾元初,以宰相為學士,總館事,貞元八年,隸左春坊。

有館生十五人,書直一人,令史二人,書令史二人,典書二人,拓書手二人,楷書手十人,熟紙匠一人,裝潢匠二人,筆匠一人。

△司經局

洗馬二人,從五品下。

掌經籍,出入侍從。

圖書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

文學三人,正六品下。

分知經籍,侍奉文章。

校書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從九品上。

掌校刊經史。

唐改太子正書曰正字。

龍朔三年,改司經局曰桂坊,罷隸左春坊,領崇賢館,比御史台;以詹事一人為令,比御史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以洗馬為司經大夫。

置文學四人,錄事一人,正九品下。

三年,改司經大夫曰桂坊大夫,糾正違失。

鹹亨元年,復隸左春坊,省錄事。

有書令史二人,書吏二人,典書四人,楷書二十五人,掌固六人,裝潢匠二人,熟紙匠、筆匠各一人。

△典膳局

典膳郎二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進膳、嘗食,丞為之貳。

每夕,更直於廚。

龍朔二年,改典膳監曰典膳郎。

有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主食六人,典食二百人,掌固四人。

△藥藏局

藥藏郎二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和醫藥,丞為之貳。

皇太子有疾,侍醫診候議方。

藥將進,宮臣蒞嘗,如尚藥局之職。

有書令史一人,書吏二人,侍醫四人,典藥二人,藥童六人,掌固四人。

△內直局

內直郎二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

掌符璽、衣服、繖扇、几案、筆硯、垣牆。

龍朔二年,改監曰內直郎,副監曰丞。

有令史一人,書吏三人,典服十二人,典扇八人,典翰八人,掌固六人。

武德中,有典璽四人,開元中廢。

△典設局

典設郎四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

掌湯沐、燈燭、汛掃、鋪設。

凡皇太子散齋別殿、致齋正殿,前一日設幄坐於東序及室內,張帷前楹。

龍朔二年,改齋帥局曰典設局,齋帥曰郎。

有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幕士二百四十五人,掌固十二人。

△宮門局

宮門郎二人,從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

掌宮門管鑰。

凡夜漏盡,擊漏鼓而開;夜漏上水一刻,擊漏鼓而閉。

歲終行儺,則先一刻而啟。

皇太子不在,則闔正門;還仗,如常。

凡宮中,明時不鼓。

龍朔三年,改宮門監曰宮門郎。

有書令史一人,書吏二人,門僕百人,掌固四人。

△右春坊

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中舍人二人,正五品下。

掌侍從、獻納、啟奏,中舍人為之貳。

皇太子監國,下令書則畫日,至春坊則庶子宣傳,中舍人奉行。

太子舍人四人,正六品上。

掌行令書、表啟。

諸臣上皇太子,大事以箋,小事以啟,其封題皆上右春坊通事舍人以進。

通事舍人八人,正七品下。

掌導宮臣辭見,承令勞問。

右諭德一人,右贊善大夫五人,錄事一人,主事二人,品皆如左春坊。

隋內舍人隸典書坊。

武德初改曰中舍人,管記舍人曰太子舍人。

永徽元年,避太子名,復改中舍人曰內舍人。

龍朔二年,改典書坊曰右春坊,右庶子曰右中護,中舍人曰右贊善大夫,舍人曰右司議郎。

有令史九人,書令史十八人,傳令四人,典謁四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人。

△家令寺

家令一人,從四品上。

掌飲膳、倉儲。

總食官、典倉、司藏三署。

皇太子出入,則乘軺車為導;祭祀、賓客,則供酒食;賜予,則奉金玉、貨幣。

凡一床一幾、茵席、器物,非取於將作、少府者,皆供焉。

丞二人,從七品下,掌判寺事。

凡三署出納,皆刺於詹事。

莊宅、田園,審肥脊為收斂之數。

宮、朝、坊、府土木營繕,則下於司藏。

主簿一人,正九品下。

唐改司府令曰家令。

龍朔二年,改家令寺曰宮府寺,家令曰大夫。

有錄事一人,府十人,史二十人,亭長四人,掌固四人,雜匠百人。

△食官署

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

掌飲膳、酒醴。

凡四時供送設食皆顓焉。

供六品以下元日、寒食、冬至食於家令廚者。

有府二人,史四人,掌膳四人,供膳百四十人,奉觶三十人。

△典倉署

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

掌九谷、醯醢、庶羞、器皿、燈燭。

凡園圃樹藝,皆受令焉。

每月籍出納上於寺,歲終上詹事府。

給戶奴婢、番戶、雜戶資糧衣服。

有府三人,史五人,園丞二人,史二人。

△司藏署

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

掌庫藏財貨出納、營繕。

有府三人,史四人,計史一人。

△率更寺

令一人,從四品上。

掌宗族次序、禮樂、刑罰及漏刻之政。

太子釋奠、講學、齒胄,則總其儀;出入,乘軺車為導,居家令之次。

坊、寺、府有罪者,論罰,庶人杖以下,皆送大理。

皇太子未立,則斷於大理。

丞一人,從七品上。

掌貳令事。

宮臣有犯理於率更者,躬問蔽罪而上於詹事。

主簿一人,正九品下。

掌印局。

凡宗族不序,禮儀不節,音律不諧,漏刻不審,刑名不法,皆舉而正之。

決囚,則與丞同蒞。

龍朔二年,改曰司更寺,令曰司更大夫。

有錄事一人,府三人,史四人,漏刻博士三人,掌漏六人,漏童二十人,典鍾、典鼓各十二人,亭長四人,掌固四人。

漏刻博士掌教漏刻。

△僕寺

僕一人,從四品上。

掌車輿、乘騎、儀仗、喪葬,總廄牧署。

太子出,則率廄牧令進路,親馭。

丞一人,從七品上。

掌判寺事。

凡馬畜芻粟,歲以季夏上於詹事,以時出入而節其數。

主簿一人,正九品下。

掌廄牧畜養、車騎駕馭、儀仗。

龍朔二年,改曰馭僕寺,僕曰大夫。

有進馬十一人,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亭長三人,掌固三人。

△廄牧署

令一人,從八品下;丞二人,從九品下。

掌車馬、閒廄、牧畜。

皇太子出,則率典乘先期習路馬,率駕士馭車乘,既出,進路,式路車於西閤外,南向以俟。

凡群牧隸東宮者,皆受其職事。

典乘四人,從九品下。

有府三人,史六人,翼馭十人,駕士十五人,掌閒六百人,獸醫十人,主酪三十人。

翼馭掌調馬執馭。

△太子左右率府

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從四品上。

掌兵仗、儀衛。

凡諸曹及三府、外府皆隸焉。

元日、冬至,皇太子朝宮臣、諸方使,則率衛府之屬為衛。

每月三府三衛及五府超乘番上者,配以職。

武德五年,改左右侍率曰左右衛率府,左右武侍衛率曰左右宗衛率府,左右宮門將曰左右監門率府。

龍朔二年,改左右衛率府曰左右典戎衛,左右宗衛率府曰左右司御率府,左右虞候率府曰左右清道衛,左右內率府曰左右奉裕衛,左右監門率府曰左右崇掖衛。

武後垂拱中,改左右監門率府曰左右鶴禁衛。

神龍元年,改左右司御率府曰左右宗衛府,左右清道衛曰左右虞候率府。

景雲二年,左右宗衛府復曰左右司御率府。

開元初,左右虞候率府復曰左右清道率府。

長史各一人,正七品上。

掌判諸曹府。

季秋以屬官功狀上於率,而為考課。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上;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騎曹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下。

倉曹掌文官簿書,兵曹掌武官簿書,胄曹掌器械、公廨營繕。

司階各一人,從六品上;中候各二人,從七品下;司戈各二人,從八品上;執戟各三人,散長上各十人,從九品下。

左右司御、清道、監門、內率府,自率以下品同。

有錄事一人,府一人,史一人。

倉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胄曹,各府二人,史三人;騎曹,府五人,史七人。

亭長、掌固各二人。

△親府、勳府、翊府三府

每府中郎將各一人,從四品上;左右郎將各一人,正五品下。

中郎將、郎將,掌其府校尉、旅帥及親、勳、翊衛之屬宿衛,而總其事。

兵曹參軍事各一人,從九品上。

掌判句。

大朝會及皇太子出,則從鹵簿而蒞其儀。

親衛從七品上,勳衛正八品上,翊衛從八品上,員皆亡。

校尉各五人,從六品上;旅帥各十人,正七品下;隊正各二十人,從八品上。

武德元年,改功曹曰親衛,義曹曰勳衛,良曹曰翊衛,置三府,有錄事二人,府、史各一人。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從四品上。

掌同左右衛。

凡諸曹及外府旅賁番上者隸焉。

長史各一人,正七品上;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上;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騎曹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下;司階各一人,中候各二人,司戈各二人,執戟各三人。

親衛、勳衛、翊衛三府中郎將以下,如左右衛率府。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

倉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府二人,史三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亭長一人,掌固二人。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

掌晝夜巡警。

凡諸曹及外府直蕩番上者隸焉。

皇太子出入,則以清游隊先導,後拒隊為殿。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上;倉曹參軍事、兵曹參軍事、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下;左右司階各一人,左右中候各二人,左右司戈各一人,左右執戟各三人。

親衛、勳衛、翊衛三府中郎將以下,如左右衛率府。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二人。

倉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府二人,史三人;胄曹,府二人,史二人。

細引押仗五十人。

△太子左右監門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

掌諸門禁衛。

凡財物、器用,出者有籍。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兼領倉曹;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下;監門直長七十八人,從七品下。

唐改宮門將曰監門率,直事曰直長。

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一人,掌固二人。

兵曹,府二人,史二人;胄曹,府二人,史三人。

△太子左右內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一人。

掌千牛供奉之事。

皇太子坐日,領千牛升殿。

射於射宮,則千牛奉弓矢立東階,西面;率奉弓,副率奉矢、決拾。

北面張弓,左執付,右執蕭以進,副率以弓拂巾而進,各退立於位。

既射,左內率啟其中否。

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兼領倉曹。

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千牛各四十四人,從七品上。

唐置兵曹,改司使左右復曰千牛備身,主射左右復曰備身左右,弓箭備身去弓箭之名。

龍朔二年,改千牛備身曰奉裕。

開元中,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並為千牛。

有備身二十八人,主仗四十人,錄事一人,史二人。

兵曹,府一人,史二人。

胄曹,府一人,史一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