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志第一 禮樂一: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志第一 禮樂一

新唐書

志第一 禮樂一

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

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

其歲時聚會以為朝覲、聘問,歡欣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眾興事以為師田、學校,下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莫不一出於禮。

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義者,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

蓋其朝夕從事者,無非乎此也。

此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天下,使天下安習而行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也。

及三代已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號位序、國家制度、宮車服器一切用秦,其間雖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不能超然遠復三代之上,而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於苟簡而已。

其朝夕從事,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此為政也,所以治民。」

至於三代禮樂,具其名物而藏於有司,時出而用之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以教民。」

此所謂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

故自漢以來,史官所記事物名數、降登揖讓、拜俯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節也。

然用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老死未嘗見也,況欲識禮樂之盛,曉然諭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嗚呼!習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又不能備具,所謂朝覲、聘問、射鄉、食饗、師田、學校、冠婚、喪葬之禮在者幾何?自梁以來,始以其當時所行傅於《周官》五禮之名,各立一家之學。

唐初,即用隋禮,至太宗時,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魏征,與禮官、學士等因隋之禮,增以天子上陵、朝廟、養老、大射、講武、讀時令、納皇后、皇太子入學、太常行陵、合朔、陳兵太社等,為《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十一篇,是為《貞觀禮》。

高宗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杜正倫李義府、中書侍郎李友益、黃門侍郎劉祥道許圉師、太子賓客許敬宗、太常卿韋琨等增之為一百三十卷,是為《顯慶禮》。

其文雜以式令,而義府、敬宗方得幸,多希旨傅會。

事既施行,議者皆以為非。

上元三年,詔復用《貞觀禮》。

由是終高宗世,《貞觀》、《顯慶》二禮兼行。

而有司臨事,遠引古義,與二禮參考增損之,無復定制。

武氏、中宗繼以亂敗,無可言者,博士掌禮,備官而已。

玄宗開元十年,以國子司業韋縚為禮儀使,以掌五禮。

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詔付集賢院議。

學士張說以為《禮記》不刊之書,去聖久遠,不可改易,而唐《貞觀》《顯慶禮》,儀注前後不同,宜加折衷,以為唐禮。

乃詔集賢院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歷年未就而銳卒,蕭嵩代銳為學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為一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

由是,唐之五禮之文始備,而後世用之,雖時小有損益,不能過也。

貞元中,太常禮院脩撰王涇考次歷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為《郊祀錄》十卷。

元和十一年,秘書郎、脩撰韋公肅又錄開元已後禮文,損益為《禮閣新儀》三十卷。

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彥威為《曲台新禮》三十卷,又采元和以來王公士民昏祭喪葬之禮為《續曲台禮》三十卷。

嗚呼,考其文記,可謂備矣,以之施於貞觀、開元之間,亦可謂盛矣,而不能至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謂「禮樂為虛名」也哉!

五禮:

一曰吉禮。

大祀:天、地、宗廟、五帝及追尊之帝、後。

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鎮、海、瀆、帝社、先蠶、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贈太子。

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風伯、雨師、靈星、山林、川澤、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州縣之社稷、釋奠。

而天子親祠者二十有四。

三歲一祫,五歲一禘,當其歲則舉。

其餘二十有二,一歲之間不能遍舉,則有司攝事。

其非常祀者,有時而行之。

而皇后、皇太子歲行一事者各一,其餘皆有司行一事。

凡歲之常祀二十有二:冬至、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季秋,大享於明堂;臘,蠟百神於南郊;春分,朝日於東郊;秋分,夕月於西郊;夏至,祭地祇於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於北郊;仲春、仲秋上戊,祭於太社;立春、立夏、季夏之土王、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臘,享於太廟;孟春吉亥,享先農,遂以耕籍。

凡祭祀之節有六:一曰卜日,二曰齋戒,三曰陳設,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宗廟之晨一裸一,六曰進熟、饋食。

一曰卜日。

凡大祀、中祀無常日者卜,小祀則筮,皆於太廟。

卜日,前祀四十有五日,卜於廟南門之外,布卜席闑西閾外。

太常卿立門東,太卜正占者立門西,卜正奠龜於席西首,灼龜之具在龜北,乃執龜立席東,北向。

太卜令進受龜,詣卿示高,卿受視已,令受龜,少退俟命。

卿曰:「皇帝以某日祗祀於某。」

令曰:「諾。」

遂還席,西向坐。

命龜曰:「假爾太龜,有常。」

興,授卜正龜。

卜正負東扉坐,作龜,興。

令進,受龜,示卿。

卿受,反之。

令復位,東向,佔之,不釋龜,進告於卿曰:「某日從。」

乃以龜還卜正。

凡卜日必舉初旬;不吉,即繇中及下,如初儀。

若筮日,則卜正啟韇出策,兼執之,受命還席,以韇擊策,述命曰:「假爾太筮,有常。」

乃釋韇坐策,執卦以示,如卜儀。

小祀筮日,則太卜令蒞之,日吉乃用,遇廢務皆勿避。

二曰齋戒。

其別有三:曰散齋,曰致齋,曰清齋。

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三日,致齋二日;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

大祀,前期七日,太尉誓百官於尚書省曰:「某日祀某神祇於某所,各揚其職。

不供其事,國有常刑。」

於是乃齋。

皇帝散齋於別殿;致齋,其二日於太極殿,一日於行宮。

前致齋一日,尚捨奉御設御幄於太極殿西序及室內,皆東向。

尚捨直長張帷於前楹下。

致齋之日,質明,諸衛勒所部屯門列仗。

晝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請中嚴」。

諸衛之屬各督其隊入陳於殿庭,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已上褲褶陪位,諸侍衛之官服其器服,諸侍臣齋者結佩,詣閣奉迎。

二刻,侍中版奏「外辦」。

三刻,皇帝服袞冕,結佩,乘輿出自西房,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即御座,東向,侍臣夾侍。

一刻頃,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就齋室。」

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還本司,陪位者以次出。

凡豫祀之官,散齋理事如舊,唯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預穢惡。

致齋,唯行祀事,其祀官已齋而闕者攝。

其餘清齋一日。

三曰陳設。

其別有五:有待事之次,有即事之位,有門外之位,有牲器之位,有席神之位。

前祀三日,尚捨直長施大次於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

衛尉設文武侍臣之次於其前,左右相向。

設祀官次於東壝之外道南,從祀文官九品於其東,東方、南方朝集使又於其東,蕃客又於其東,重行異位,北向西上。

介公、酅公於西壝之外道南,武官九品於其西,西方、北方朝集使又於其西,蕃客又於其西,東上。

其褒聖侯若在朝,位於文官三品下。

設陳饌幔於內壝東西門之外道北,南向;北門之外道東,西向。

明日,奉禮郎設御位於壇之東南,西向;望燎位當柴壇之北,南向;祀官公卿位於內壝東門之內道南,分獻之官於公卿之南,執事者又於其後,異位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於壇下,一在東南,西向,一在西南,東向。

奉禮郎位於樂縣東北,贊者在南,差退,皆西向。

又設奉禮郎、贊者位於燎壇東北,西向。

皆北上。

協律郎位於壇上南陛之西,東向。

大樂令位於北縣之間,當壇北向。

從祀文官九品位於執事之南,東方、南方朝集使又於其南,蕃客又於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酅公位於中壝西門之內道南,武官九品又於其南,西方、北方朝集使又於其南,蕃客又於其南,東向北上。

所以即而行一事也。

又設祀官及從祀群官位於東西壝門之外,如設次,所以省牲及祀之日將入而序立也。

設牲榜於東壝之外,當門西向。

蒼牲一居前,又蒼牲一、又青牲一在北,少退南上。

次赤牲一、次黃牲一、白牲一、玄牲一、又赤牲一、白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廩犧令位於牲西南,祝史陪其後,皆北向。

諸太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陪其後,西向。

太常卿位於牲前少北,卿史位於其西,皆南向。

又設酒尊之位。

上帝,太尊、著尊、犧尊、山罍各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象尊、壺尊、山罍各二,在壇下南陛之東,北向,俱西上。

配帝,著尊、犧尊、象尊、山罍各二,在壇上,於上帝酒尊之東,北向西上。

五帝、日、月各太尊二,在第一等。

內官每陛間各象尊二,在第二等。

中官每陛間各壺尊二,在第三等。

外官每道間各概尊二,於下壇下。

眾星每道間各散尊二,於內壝之外。

凡尊,設於神座之左而右向。

尊皆加勺冪,五帝、日、月以上,皆有坫,以置爵也。

設御洗於午陛東南,亞獻、終獻同洗於卯陛之南,皆北向。

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篚,實以巾爵也。

分獻,罍、洗、篚、冪各於其方陛道之左,內向。

執尊、罍、篚、冪者,各立於其後。

玉幣之篚於壇上下尊坫之所。

前祀一日,晡後,太史令、郊社令各常服,帥其屬升,設昊天上帝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

席以稿秸。

高祖神堯皇帝神座於東方,西向,席以莞。

五方帝、日、月於壇第一等,青帝於東陛之北,赤帝於南陛之東,黃帝於南陛之西,白帝於西陛之南,黑帝於北陛之西,大明於東陛之南。

夜明於西陛之北,席皆以稿秸。

五星、十二辰、河漢及內官五十有五於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間,各依其方,席皆內向。

其內官有北辰座於東陛之北,曜魄寶於北陛之西,北斗於南陛之東,天一、太一皆在北斗之東,五帝內座於曜魄寶之東,皆差在前。

二十八宿及中官一百五十有九於第三等,其二十八宿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攝提、太微、太子、明堂、軒轅、三台、五車、諸王,月星、織女、建星、天紀等一十有七皆差在前。

外官一百有五於內壝之內,眾星三百六十於內壝之外,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間,席皆以莞。

若在宗廟,則前享三日,尚捨直長施大次於廟東門之外道北,南向。

守宮設文武侍臣次於其後,文左武右,俱南向。

設諸享官、九廟子孫於齋坊內道東近南,西向北上。

文官九品又於其南,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巂公於廟西門之外,近南。

武官九品於其南,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南,東向北上。

前享一日,奉禮郎設御位於廟東南,西向。

設享官公卿位於東門之內道南,執事者位於其後,西向北上。

卿史位於廟堂之下,一在東南,西向;一在西南,東向。

令史各陪其後。

奉禮郎位於樂縣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協律郎位於廟堂上前楹之間,近西,東向。

太樂令位於北縣之間,北向。

設從享之官位,九廟子孫於享官公卿之南,昭、穆異位。

文官九品以上,又於其南,東方、南方蕃客又於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酅公位於西門之內道南,武官九品於其南,少西,西方、北方蕃客又於其南,東向北上。

設牲榜於東門之外,如郊之位。

設尊彝之位於廟堂之上下,每座斝彝一,黃彝一,犧尊、象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堂上,皆於神座之左。

獻祖、太祖、高祖、高宗尊彝在前楹間,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尊彝在戶外,南向。

各有坫焉。

其壺尊二、太尊二、山罍四,皆在堂下階間,北向西上;簋、鈃、籩、豆在堂上,俱東側階之北。

每座四簋居前,四簠次之,六登次之,六鈃次之,籩、豆為後,皆以南為上,屈陳而下。

御洗在東階東南,亞獻又於東南,俱北向;罍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享日,未明五刻,太廟令服其服,布昭、穆之座於戶外,自西序以東:獻祖、太祖、高祖、高宗皆北廂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南廂北向。

每座黼扆,莞席紛純,藻席畫純,次席黼純,左右幾。

四曰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十刻,去壇二百步所,禁行人。

晡後二刻,郊社令、丞帥府史三人及齋郎,以尊、坫、罍、洗、篚、冪入設於位。

三刻,謁者、贊引各引祀官、公卿及牲皆就位。

謁者引司空,贊引引御史,入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縣於下。

初,司空將升,謁者引太常卿,贊引引御史,入詣壇東陛。

升,視滌濯,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廩犧令少前,曰:「請省牲。」

太常卿省牲。

廩犧令北面舉手曰:「腯。」

諸太祝各循牲一匝,西向舉手曰:「充。」

諸太祝與廩犧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

謁者引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濯溉。

祀官御史省饌具,乃還齋所。

祀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一毛一血,各置於饌所,遂烹牲。

其於廟亦如之。

五曰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郊社令、良愬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太祝以玉幣置於篚,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於饌幔。

未明二刻,奉禮郎帥贊者先入就位。

贊者引御史、博士、諸太祝及令史、祝史與執事者,入自東門壇南,北向西上。

奉禮郎曰:「再拜。」

贊者承傳,御史以下皆再拜。

執尊、罍、篚、冪者各就位。

贊者引御史、諸太祝升壇東陛。

御史一人,太祝二人,行掃除於上,及第一等;御史一人,太祝七人,行掃除於下。

未明一刻,謁者、贊引各引群臣就門外位。

太樂令帥工人、二舞以次入,文舞陳於縣內,武舞立於縣南。

謁者引司空入,奉禮郎曰:「再拜。」

司空再拜,升自東陛,行掃除於上,降,行樂縣於下。

謁者、贊引各引群臣入就位。

初,未明三刻,諸衛列大駕仗衛。

侍中版奏「請中嚴」。

乘黃令進玉輅於行宮南門外,南向。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服袞冕,乘輿以出。

皇帝升輅,如初。

黃門侍郎奏「請進發」。

至大次門外,南向。

侍中請降輅。

皇帝降輅,乘輿之大次。

半刻頃,太常博士引太常卿位於大次外,當門北向。

侍中版奏「外辦」。

質明,皇帝服大裘而冕,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壝門外。

殿中監進大珪,尚衣奉御又以鎮珪授殿中監以進。

皇帝搢大珪、執鎮珪,禮部尚書與近侍者從。

皇帝至版位,西向立。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

協律郎跪,俯伏,舉麾,樂舞六成。

偃麾,戛敔,樂止。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諸太祝跪取玉幣於篚,各立於尊所。

皇帝升壇自南陛,北向立。

太祝以玉幣授侍中,東向以進。

皇帝搢鎮珪受之,跪奠於昊天上帝,俯伏,興,少退,再拜,立於西方,東向。

太祝以幣授侍中以進,皇帝受幣,跪奠於高祖神堯皇帝,俯伏,興,拜,降自南陛,復於位。

皇帝將奠配帝之幣,謁者七人,分引獻官奉玉幣俱進,跪奠於諸神之位;祝史、齋郎助奠。

初,眾官再拜,祝史各奉一毛一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取於壇上奠之,退立於尊所。

若宗廟,曰晨一裸一。

享日,未明四刻,太廟令、良愬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太官令帥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

未明三刻,奉禮郎帥贊者先入就位。

贊者引御史、博士、宮闈令、太祝及令史、祝史與執事者,入自東門,當階間,北向西上。

奉禮郎曰:「再拜。」

御史以下皆再拜。

執尊、罍、篚、冪者各就位。

贊者引御史、諸太祝升自東階,行掃除於堂上,令史、祝史行掃除於下。

太廟令帥其屬陳瑞物太階之西,上瑞為前列,次瑞次之,下瑞為後,又陳伐國寶器亦如之,皆北向西上,藉以席。

未明二刻,陳腰輿於東階之東,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

贊者引太廟令、太祝,宮闈令帥內外執事者,以腰輿升自東階,入獻祖室,開陷室。

太祝、宮闈令奉神主各置於輿,出,置於座,次出懿祖以下神主如獻祖。

鑾駕將至,謁者、贊者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從享群官、九廟子孫、諸方客使,皆就門外位。

鑾駕至大次門外,回輅南向。

將軍降,立於輅右。

侍中請降輅,皇帝降輅,乘輿之大次。

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從享之官皆就門外位。

大樂令帥工人、二舞入。

謁者引司空入,就位。

奉禮郎曰:「再拜。」

司空再拜,升自東階,行掃除於堂上,降,行樂縣於下。

初,司空行樂縣,謁者、贊引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九廟子孫、從享群官、諸方客使入,就位。

皇帝停大次半刻頃,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

太常卿引皇帝至廟門外,殿中監進鎮珪,皇帝執鎮圭。

近侍者從入,皇帝至版位,西向立。

太常卿前曰:「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一事。」

協律郎舉麾,鼓柷,樂舞九成。

偃麾,戛敔,樂止。

太常卿曰:「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皇帝詣罍洗,侍中跪取匜,興,沃水;又跪取盤,興,承水。

皇帝搢珪。

盥手。

黃門侍郎跪,取巾於篚,興,以帨受巾,跪奠於篚。

又取瓚於篚,興,以進,皇帝受瓚。

侍中酌水奉盤,皇帝洗瓚,黃門侍郎授巾如初。

黃帝拭瓚,升自阼階,就獻祖尊彝所。

執尊者舉冪,侍中贊酌郁酒,進獻祖神座前,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俯伏,興,少退,北向再拜。

又就懿祖尊彝所,執尊者舉冪,侍中取瓚於坫以進,皇帝受瓚,侍中贊酌郁酒,進懿祖神座前,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

次祼太祖以下,皆如懿祖。

皇帝降自阼階,復於版位。

初,群官已再拜,祝史各奉一毛一、血及肝、膋之豆立於東門外,齋郎奉爐炭、蕭、稷、黍各立於其後,以次入自正門,升自太階。

諸太祝各迎取一毛一、血、肝、膋於階上,進奠於神座前。

祝史退立於尊所,齋郎奉爐炭置於神座之左,其蕭、稷、黍各置於其下,降,自阼階以出。

諸太祝取拔、膋燔於爐,還尊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