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貞觀中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世襲刺史,隸朔方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

新唐書

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

李光進,其先河曲諸部,姓阿跌氏。

貞觀中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世襲刺史,隸朔方軍。

光進與弟光顏少依舍利葛旃,葛旃妻,其女兄也。

初,葛旃殺僕固瑒,歸河東辛雲京,遂與光進俱家太原。

以沈果稱。

從馬燧救臨洺,戰洹水有功。

歷前後軍牙門將、兼御史大夫、代州刺史。

元和四年,王承宗、范希朝引師救易定,表光進為都將。

時光顏亦至大夫,故軍中呼「大小大夫」。

俄檢校工部尚書,為振武節度使,賜姓以光一寵一之;別詔光顏拜洺州刺史。

弟兄榮冠當時。

光進徙靈武,卒,年六十五,贈尚書左僕射。

有至一性一,居母喪,三年不歸寢。

光顏先娶,而母委以家事。

及光進娶,母已亡,弟一婦籍貲貯、納管鑰於姒,光進命反之,曰:「婦逮事姑,且嘗命主家事,不可改。」

因相持泣,乃如初。

光顏,字光遠。

葛旃少教以騎射,每歎其天資票健,己所不逮。

長從河東軍為裨將,節度使馬燧謂曰:「若有奇相,終必光大。」

解所佩劍贈之。

討李懷光、楊惠琳,戰有功。

從高崇文平劍南,數搴旗蹈軍,出入若神,益知名。

進兼御史大夫,歷代、洺二州刺史。

元和九年討蔡,以陳州刺史充忠武軍都知兵馬使。

始逾月,擢本軍節度使,詔以其軍當一面。

光顏乃壁殷水。

明年,大破賊時曲。

初,賊晨壓其營以陣,眾不得出,光顏毀其柵,將數騎突入賊中,反往一再,眾識光顏,矢集其身如蝟。

子攬馬鞅諫無深入,光顏挺刃叱之,於是士爭奮,賊乃潰北。

當此時,諸鎮兵環蔡十餘屯,相顧不肯前,獨光顏先敗賊。

始,裴度宣慰諸軍還,為憲宗言:「光顏勇而義,必立功。」

俄又與烏重胤破賊小殷河。

初,都統韓弘約諸軍攻賊,賊先薄重胤壘,重胤中矛創甚,請救於光顏。

光顏策賊既出,則小殷河之堡可乘,且重胤不可破。

遣大將田穎、宋朝隱襲其城,夷之,賊失贅聚。

弘怒不救重胤,違節度,取穎等將戮之,舉軍惜其材,光顏不敢拒。

會中人景忠信至,知其然,即矯詔械繫在所,馳以聞,有詔釋之。

弘及光顏更以表言,帝謂弘使曰:「違都統令當死,但以功可贖,赦之以為後圖。」

弘不悅。

自是與弘有隙。

十一年,屢困賊,遂拔凌雲柵。

捷奏入,帝大悅,厚賚其使。

進檢校尚書左僕射。

十二年四月,敗賊於郾城,死者什三,數其甲凡三萬,悉畫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軍。」

郾守將鄧懷金大恐,其令董昌齡因是勸懷金降,且來請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質賊,有如不戰而屈,且赤族。

請公攻城,我舉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

光顏許之。

賊已北,昌齡奉偽印,懷金率諸將素服開門待。

光顏入之,城自壞者五十版。

弘素蹇縱,一陰一挾賊自重,且惡光顏忠力,思有以撓衊之。

飭名姝,教歌舞、六博,襦屬珠琲,舉止光麗,費百鉅萬,遣使以遺光顏,曰:「公以君暴露於外,恭進侍者,慰君征行之勤。」

光顏約旦日納焉。

乃大合將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軍驚視。

光顏徐曰:「我去室家久,以為公憂,誠無以報德。

然戰士皆棄妻子,蹈白刃,奈何獨以女色為樂?為我謝公:天子於光顏恩厚,誓不與賊同生!」指心曰:「雖死不貳。」

因嗚咽泣下,將卒數萬皆感激流涕,乃厚賂使者還之,於是士氣益勵。

裴度築赫連城於沲口,率輕騎觀之。

賊以奇兵自五溝至,大呼薄戰,城為震壞,度危甚,光顏力戰卻之。

先是,光顏策賊必至,密遣田佈伏一精一騎溝下,扼其歸。

賊敗,棄騎去,顛死溝中者千餘。

由是賊悉銳士當光顏,而李愬得乘虛入蔡矣。

董重質棄洄曲軍降愬,光顏躍馬入賊營大呼,眾萬餘人投甲請命。

賊平,加檢校司空。

入朝,召對麟德殿,賜與蕃渥,命宴其第,歸芻米二十車。

帝討李師道,徙義成節度使,許以忠武兵自隨。

不三旬,再敗賊濮一陽一,拔斗門,斬數千級。

上言許、鄭兵合不可用,遂復鎮忠武。

吐蕃入寇,徙邠寧軍。

時虜毀鹽州城,使光顏復城之,亦以忠武兵從。

初,田縉鎮夏州,以叨沓開邊隙,故一黨一項引吐蕃圍涇州,郝玭力戰破之。

光顏聞賊至,料兵以赴,邠人慢言忷忷,騰噪不肯行。

光顏為陳說大義,感慨流涕,聞者亦泣下,遽即路,虜走出塞。

穆宗立,召還,賜開化裡第,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還軍,賚況不貲,以一寵一示群臣。

俄徙鳳翔。

帝將伐鎮州,復還忠武,又兼深冀行營節度使。

宰相百官班餞,帝御通化門臨送,賜珍器、良馬、玉帶。

光顏提軍深入,而饋運不至,有詔以滄、景、德、棣州益之。

光顏以宰相處置失宜,辭兼領,亦會赦王廷湊,復所治。

李騕亂汴州,詔總軍出討,朝受命,暮即戎。

翌日,拔尉氏。

與汴人戰琵琶溝,未陣,薄之,賊走。

騕平,進兼侍中。

敬宗初,真拜司徒、河東節度。

寶歷二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尉,謚曰忠,賻賜良厚。

及葬,文宗以其功高,復賜帛二千匹。

光顏一性一忠義,善撫士,其下樂為用。

許師勁悍,常為諸軍鋒,故數立勳。

王仙芝、黃巢反,諸道告急,多請以助守。

大校曹師罕以千五百人隸招討使宋威,張貫以四千人隸副使曾元裕。

僖宗倚許軍以屏一蔽東都,有請以為援,率不報。

大將張自勉討雲南、一黨一項;龐勳亂,解圍壽州,戰淮口,以功累擢右威衛上將軍。

至是表請討賊,詔乘傳赴軍,解宋州圍。

威忌自勉成功,請以隸麾下,且欲殺之。

宰相得其謀,不聽,以自勉代元裕。

烏重胤,字保君,河東將承玭子也。

少為潞牙將,兼左司馬。

節度使盧從史奉詔討王承宗,一陰一與賊連。

吐突承璀將圖之,以告重胤,乃縛從史。

帳下士持兵合雚,重胤叱曰:「天子有命,從者賞,違者斬!」士斂手還部無敢動。

憲宗嘉其功,擢河一陽一節度使,封張掖郡公。

帝討淮蔡,詔重胤以兵壓賊境,割汝州隸其軍,與李光顏相掎角。

大小百餘戰,凡三年,賊平,再遷檢校司空,進邠國公。

徙橫海軍,建言:「河朔能拒朝命者,蓋刺史失權,鎮將領軍能作威福也。

使刺史得職,大帥雖有祿山、思明之一奸一,能據一州為叛哉?臣所管三州,輒還刺史職,各主其兵。」

因請廢景州。

法制脩立,時以為宜。

討王廷湊也,出屯深州,方朝廷號令乖迕,賊浸不制,重胤久不敢進。

穆宗以為觀望,詔杜叔良代之,以重胤為太子太保。

長慶末,以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召至京師,改節天平軍。

文宗初,真拜司徒。

李同捷請襲父位,帝方務靜安,授同捷兗海,以重胤耆將,兼節度滄景,以齊州隸軍。

未幾卒,年六十七,贈太尉,謚懿穆。

重胤出行伍,善撫士,與下同甘苦。

蔡將李端降重胤,蔡人執其妻殺之,妻呼曰:「善事烏僕射!」得士心大抵如此。

待官屬有禮,當時有名士如溫造、石洪皆在幕府。

既歿,士二十餘人刲股以祭。

子漢弘嗣爵。

居母喪,奪為左領軍衛將軍,固辭。

帝嘉許之。

石洪者,字浚川,其先姓烏石蘭,後獨以石為氏。

有至行,舉明經,為黃州錄事參軍,罷歸東都,十餘年隱居不出。

公卿數薦,皆不答。

重胤鎮河一陽一,求賢者以自重,或薦洪,重胤曰:「彼無求於人,其肯為我來邪?」

乃具書幣邀辟,洪亦謂重胤知己,故欣然戒行。

重胤喜其至,禮之。

後詔書召為昭應尉、集賢校理。

又有李珙者,世儒家,珙獨尚材武,有崖岸。

嘗至澤潞見李抱真,欲署牙將,聞其使酒,不用。

都將王虔休曰:「珙奇士,不能用,即殺之,無為它人得也。」

抱真不納。

虔休代節度,引為將。

重胤禽從史,珙將救之,既聞謀出朝廷,乃止。

重胤一愛一其才,討淮西也,表為行營都將。

終右武衛上將軍。

王沛,許州許昌人。

少勇決,為節度使上官兌所器,妻以女,署牙門將。

兌卒,它婿田偁脅兌子襲領其軍,謀殺監軍。

沛知其計,密告之,支一黨一悉禽。

德宗嘉美,即拜行軍司馬。

而劉昌裔領節度,奏沛為監察御史,有詔護兌喪還京師。

帝召見歎息,以為功異等,嫌昌裔所請薄,謂沛曰:「吾意殊未厭,爾歸矣,方使別奏。」

沛未至許,拜兼御史中丞。

李光顏討吳元濟,奇沛風概,署行營兵馬使,使將勁兵別屯,數破賊有功。

時詔書趣戰,諸將觀望,不敢度殷以壁。

沛引兵五千夜濟合流,扼賊沖,遂城以居。

於是河一陽一、宣武、太原、魏博等軍繼度,圍郾城。

沛先結壘與賊對,蔡將鄧懷金遂降。

蔡平,加兼大夫。

復從光顏定淄青。

及光彥鎮邠,詔分許兵往戍,沛又為都將,救鹽州,敗吐蕃,以功擢寧州刺史。

徙陳州。

李騕之亂,以忠武節度副使率師討騕,加檢校右散騎常侍,進拜兗海沂密節度使。

是時新建府,俗獷驁,沛明示法制,搜閱以時,軍政大治。

以檢校工部尚書徙忠武。

太和元年卒,贈尚書右僕射。

子逢,從父征伐,累功署忠武都知兵馬使。

太和中,入為諸衛將軍。

從劉沔、石雄破回鶻於天德,有士二千人未嘗戰,欲冒賞賜,逢不與。

或為請之,答曰:「士奮死取賞,若無功而賞,何哉?」

武宗以逢用法嚴,使宰相李德裕讓之,逢曰:「戰者,前踏白刃,不以法,人孰用命?」

討劉稹也,為太原道行營將,領陳許兵七千屯翼城。

稹平,加檢校右散騎常侍。

後亦至忠武節度使雲。

楊元卿,史失其何所人。

少孤,慷慨有術略。

客江海上,時時高論,人謂狂生。

吳少誠跋扈蔡州,元卿以褐衣見,署劇縣,俄召入幕府。

又事少一陽一。

每奏事至京師,頗為宰相李吉甫慰納。

元卿還,與少一陽一言君臣大義以動其心,賊一黨一惡而共構之,判官蘇肇保救,乃免。

然元卿一陰一橈少一陽一事,而輸款朝廷。

及元濟擅襲節度,元卿欲困其財使不振,謬說曰:「先公吝於財,諸將至寒餒。

府之有亡,我具知之。

君若大賜將士以自固,又卑辭厚禮邀事諸鎮,則諸將悅,庶幾助我。

吾為君持表見天子,安有不從者?」

元濟許之。

既至,則具條賊虛實,請敕諸道執元濟誅之。

元濟覺,乃殺其妻並四子,圬為一堋射之,肇亦被害。

憲宗拜元卿岳王府司馬,與李愬議僑置蔡州,以元卿為刺史,優納降附,壞賊一黨一與。

元卿入見,願假度支錢及它奏請,不合旨;又裴度以諸將討蔡三年,功且成,若又以州與元卿,恐觖望生事,議格。

更授光祿少卿。

蔡平,超拜左金吾衛將軍。

建言:「淮西多怪珍寶帶,往取必得。」

帝曰:「我討賊,為人除害。

賊平,我求得矣,焉用寶!止勿復言。」

出為汾州刺史,復入為金吾。

長慶初,鎮、魏易帥,元卿具道所以成敗事,穆宗久乃悟,賜白玉帶,擢涇原渭節度使。

元卿墾發屯田五千頃,屯築高垣,牢鍵閉,寇至,耕者保垣以守。

居六年,涇人德之。

徙節河一陽一。

何進滔亂魏博,元卿請自繼三月糧舉軍出討,文宗嘉美,加檢校司空。

獻粟二十萬石,助天子經費。

進光祿大夫。

徙宣武軍。

太和七年,以疾歸東都,授太子太保。

卒,贈司徒。

然一性一憸巧,所至聚斂,諧結權近,故累更方任雲。

子延宗,開成中為磁州刺史,與河一陽一兵謀逐帥自立。

事敗,詔以元卿嘗毀家歸忠,全其宗,杖死延宗於京兆府,賜還田產。

曹華,宋州楚丘人。

始從宣武軍。

縛亂將李乃送闕下,節度使董晉署為牙將。

後避仇奔東都,會吳少誠叛,留守王翃署華襄城戍將。

華浚隍埤堞,日與賊搏,數禽馘,賊憚之。

憲宗初,累拜檢校右散騎常侍,召至京師,賜矛甲繒錦,還屯。

拜寧州刺史,未行,屬吳元濟不受命,詔河一陽一懷汝節度使烏重胤討之,重胤請華自副。

戰青陵城,賊大奔,拔凌雲柵,以功封陳留郡王。

蔡平,進棣州刺史。

州與鄆比,時賊略定滴河,華遽逐賊,斬二千級,復其縣。

又募群盜可用者,貸死,補屯卒,使據孔道。

賊至,輒擊卻之,不敢北。

擢橫海節度副使。

時朝廷披鄆為三鎮。

其明年,兗海軍亂,殺觀察使王遂,詔華往代。

視事三日,合軍大饗,幕甲士於廡,酒中,令曰:「天子以鄆人參別而戍,有轉徒勞,欲厚賞之。

請鄆人右,州兵左。」

既而出州兵,乃闔門大言曰:「天子有命,誅殺帥者!」甲起於幕,環之。

凡斬千二百人,血流殷渠,赤氛冒門高丈餘。

海、沂之人,重足屏息。

華惡沂地褊,請治兗,許之。

自李正己盜,齊、魯俗益污驁,華下令曰:「鄒、魯禮義鄉,不可忘本。」

乃身見儒士,春秋祀孔子祠,立學官講誦,斥家貲佐贍給,人乃知教,成就諸生,仕諸朝。

鎮人害田弘正,華亟請以本軍進討,不從。

進華檢校工部尚書,就充節度使。

李騕叛,以兵取宋州。

華不待命,以兵逆擊,破之。

騕平,檢校尚書右僕射,徙鎮義成軍。

盜殺商賈,吏捕得,乃華嬖人。

華怒,斷其頸以祭死者。

卒,年六十九,贈左僕射。

華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一愛一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高瑀,冀州蓨人。

少沈邃,喜言兵。

釋褐右金吾胄曹參軍,累遷陳、蔡二州刺史,入為太僕卿。

忠武節度使王沛死,衛軍諸將多自謂得之。

宰相裴度、韋處厚以瑀治陳、蔡素有狀,習軍中情偽,欲任之。

會其軍表丐瑀,乃檢校左散騎常侍,領忠武節度使。

自大歷後,擇帥悉出宦人中尉,所輸貨至鉅萬,貧者假貸富人,既得所欲,則椎膏血,倍以酬息,十常六七。

及瑀有命,士相告曰:「韋、裴作相,天下無債帥。」

州比水旱無年,瑀相地宜,築堤庸百八十里,時其鍾洩,民賴不饑。

再加檢校尚書右僕射。

六年,徙節武寧軍。

以刑部尚書召,辭疾,拜太子少傅。

不閱月,復詔節度忠武,卒於鎮,贈司空。

瑀寬和,居官無赫然譽,所至稱治,士人懷之。

劉沔,字子汪,徐州彭城人。

父廷珍,以羽林軍扈德宗奉天,以戰功官左驍衛大將軍、東一陽一郡王。

沔少孤,客振武,節度使范希朝署牙將。

軍中大會,沔捉刀立堂下,希朝奇之,召謂曰:「後日必處吾坐。」

希朝卒,入為神策將。

太和末,遷累大將軍,擢涇原節度使,徙振武。

開成三年,突厥劫營田,沔發吐渾、契苾、沙陀部萬人擊之,賊一轡無返者,悉頒所獲馬羊於戰卒,築都護府西北四壘。

進檢校戶部尚書。

武宗立,遷檢校尚書左僕射。

回鶻寇天德,詔以兵據雲伽關,虜引去。

會昌二年,又掠太原、振武,天子使兵部郎中李拭調兵食,因視諸將能否,拭獨稱沔,乃拜河東節度兼招撫回鶻使,進屯雁門關。

虜寇雲州,沔擊之,斬七裨將,敗其眾。

以還太和公主功,加檢校司空。

議者恨其薄,又進金紫光祿大夫,賜一子官。

虜殘眾走,詔沔追北,仍錄李靖賜之。

軍還,次代州,歸義軍降虜三千,使隸食諸道,不受詔,據滹沱河叛,沔悉禽誅之。

劉稹阻命,詔沔南討,屯榆社。

沔素與張仲武不協,時方追幽州兵,故徙義成。

會王宰逗留,宰相李德裕表沔鎮河一陽一,以滑兵二千壁萬善,居宰肘腋下,激之俾出軍。

稹平,進檢校司徒,徙忠武節度使。

以病澳太子少保,不任謁,拜太子太傅致仕。

卒,年六十五,贈司徒。

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來。

少為牙校,敢毅善戰,氣蓋軍中。

王智興討李同捷,收棣州,使雄先驅度河,鼓行無前。

初,徐軍惡智興苛酷,謀逐之而立雄。

智興懼變,因立功奏除州刺史,詔以為壁州刺史。

智興由是殺雄素所善百餘人,誣雄一陰一結士搖亂,請以軍法論。

文宗素知其能,不殺,流白州。

徙為陳州長史。

一黨一項擾河西,召雄隸振武劉沔軍,破羌有勞,帝難智興,久不擢。

會昌初,回鶻入寇,連年掠雲、朔,牙五原塞下。

詔雄為天德防禦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劉沔屯雲州。

沔召雄謀曰:「虜離散,當掃除久矣。

國家以公主故,不欲亟攻。

我若徑趨其牙,彼不及備,必棄公主走,我當迎主歸。

有如不捷,吾則死之。」

雄曰:「諾。」

即選沙陀李國昌及契苾、拓拔雜虜三千騎,夜發馬邑,旦登振武城望之,見罽車十餘乘,從者硃碧衣,諜者曰:「公主帳也。」

雄潛使喻之曰:「天子取鮑主,兵合,第無動。」

雄一穴一城夜出,縱牛馬鼓噪,直搗烏介帳。

可汗大駭,單騎走,追至殺胡山,斬首萬級,獲馬牛羊不貲,迎公主還。

進豐州防禦使。

武寧李彥佐討劉稹逗留,以雄為晉絳行營諸軍副使,助彥佐。

是時,王宰屯萬善,劉沔屯石會關,顧望莫先進。

雄受命,即勒兵越烏嶺,破賊五壁,斬獲千計,賊大震。

雄臨財廉,每朝廷賜與,輒置軍門,自取一匹縑,余悉分士伍,由是眾感發,無不奮。

武宗喜曰:「今將帥義而勇罕雄比者。」

就拜行營節度使,代彥佐。

徙河中。

稹危蹙,其大將郭誼密獻款,請斬稹首自歸。

眾疑其詐,雄大言曰:「稹之叛,誼為謀主。

今欲殺稹,乃誼自謀,又何疑?」

雄以七千人徑薄潞,受誼降。

進檢校兵部尚書,徙河一陽一。

初,雄討稹,水次見白鷺,謂眾曰:「使吾射中其目,當成功。」

一發如言。

帝聞,下詔褒美。

宣宗立,徙鎮鳳翔。

雄素為李德裕識拔。

王宰者,智興子,於雄故有隙。

潞之役,雄功最多,宰惡之,數欲沮陷。

會德裕罷宰相,因代歸。

白敏中猥曰:「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厭。」

拜神武統軍。

失勢怏怏卒。

贊曰:世皆謂李愬提孤旅入蔡縛賊為奇功,殊未知光顏於平蔡為多也。

是時,賊戰日窘,盡取銳卒護光顏,憑空堞以居,故愬能乘一切勢,出賊不意。

然則無光顏之勝,愬烏能奮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