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女子之行,於親也孝,婦也節,母也義而慈,止矣。中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

李德武妻裴淑英 楊慶妻王 房玄齡妻盧 獨孤師仁姆王蘭英 楊三安妻李樊會仁母敬 衛孝女無忌 鄭義宗妻盧 劉寂妻夏侯碎金 於敏直妻張 楚王靈龜妃上官 楊紹宗妻王 賈孝女 李氏妻王阿足 攀彥琛妻魏 李母 汴女李崔繪妻盧 賢貞節婦李 符鳳妻玉英 高叡妻秦 王琳妻韋 盧惟清妻徐 饒娥竇伯女仲女 盧甫妻李 鄒待征妻薄 金節婦 高愍女 楊烈婦 賈直言妻董李孝女妙法 李湍妻 董昌齡丹楊 王孝女和子 段居貞妻謝 楊含妻蕭 韋雍妻蕭 衡方厚妻程 鄭孝女 李廷節妻崔 殷保晦妻封絢 竇烈婦 李拯妻盧山一陽一女趙 周迪妻 硃延壽妻王

女子之行,於親也孝,婦也節,母也義而慈,止矣。

中古以前,書所載後、妃、夫人事,天下化之。

後彤史職廢,婦訓、姆則不及於家,故賢女可紀者千載間寥寥相望。

唐興,風化陶淬且數百年,而聞家令姓窈窕淑女,至臨大難,守禮節,白刃不能移,與哲人烈士爭不朽名,寒如霜雪,亦可貴矣。

今采獲尤顯行者著之篇,以緒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懿雲。

李德武妻裴,字淑英,安邑公矩之女,以孝聞鄉一黨一。

德武在隋,坐事徙嶺南,時嫁方逾歲,矩表離婚。

德武謂裴曰:「我方貶,無還理,君必儷它族,於此長決矣。」

答曰:「夫,天也,可背乎?願死無它。」

欲割耳誓,保姆持不許。

夫姻媦,歲時塑望裴致禮惟謹。

居不御薰澤。

讀《列女傳》,見述不更嫁者,謂人曰:「不踐二廷,婦人之常,何異而載之書?」

後十年,德武未還,矩決嫁之,斷髮不食,矩知不能奪,聽之。

德武更娶汆硃氏,遇赦還,中道聞其完節,乃遣後妻,為夫婦如初。

楊慶妻王者,世充足之女。

慶以河間王子為郇王,守滎一陽一,陷於世充,故世充妻之,用為管州刺史。

太宗攻洛一陽一,慶謀與王歸唐,謝曰:「鄭以我奉箕帚者,綴公之心,今負恩背義,自為身謀,可若何?至長安,則公家婢耳,願送我還東都。」

慶不聽,王謂左右曰:「唐勝則鄭滅,鄭安則吾夫死,若是,生何益?」

乃飲藥死。

慶入朝,官宜州刺史。

房玄齡妻盧,失其世。

玄齡微時,病且死,諉曰:「吾病幫,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後人。」

盧泣人帳中,剔一目示玄齡,明無它。

會玄齡良愈,禮之終身。

王蘭英者,獨狐師仁之姆。

師仁父武都謀歸唐,王世充殺之。

師仁始三歲,免死禁錮,蘭英請髡鉗得保養,許之。

時喪亂,餓死者藉藉,游丐道路以食師仁,身啖土飲水。

後詐為采新,竊師仁歸京師。

高祖嘉其義,詔封蘭英永壽鄉君。

楊三安妻李,京兆高陵人。

舅姑亡,三安又死,子幼,孤窶,畫田夜紡,凡三年,葬舅姑及夫兄弟凡七喪,遠近嗟涕。

太宗聞而異之,賜帛三百段,遣州縣存問,免其徭役。

樊會仁母敬,蒲州河東人,字象子。

笄而生會仁。

夫死,事舅姑祥順。

家以其少,俗嫁之,潛約婚於裡人,至期,一陽一為母病,使歸視。

敬至,知見紹,乃外為不知者,私謂會仁曰:「吾孀處不死者,以母老兒幼,今舅將奪吾志,汝雲何?」

會仁泣,敬曰:「兒毋啼!」乃伺隙遁去,家追及半道,以死自守,乃罷。

會仁未冠卒,時敬母又終,既葬,謂所親曰:「母死子亡,何生為!」不食數日死,聞者憐之。

衛孝女,絳州夏人,字無忌。

父為鄉人衛長則所殺,無忌甫六歲,無兄弟,母改嫁。

逮長,志報父仇。

會從父大延客,長則在坐,無忌抵以甓,殺之。

詣吏稱父冤已報,請就刑。

巡察使褚遂良以聞,太宗免其罪,給驛徙雍州,賜田宅。

州縣以禮嫁之。

鄭義宗妻盧者,范一陽一士族也。

涉書史,事舅姑恭順。

夜有盜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竄,惟姑不能去,盧冒刃立姑側,為賊捽捶幾死。

賊去,人問何為不懼,答曰:「人所以異鳥獸者,以其有仁義也。

今憐裡急難尚相赴,況姑可委棄邪?若百有一危,我不得獨生。」

姑曰:「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吾乃今見婦之心。」

劉寂妻夏侯,滑州胙城人,字碎金。

父長雲為鹽城丞,喪明。

時劉已生二女矣,求與劉絕,歸侍父疾。

又事後母以孝稱。

五年父亡,毀不勝喪,被發徙跣,身負土作塚,廬其左,寒不綿、日一食者三年。

詔賜物二十段、粟十石,表異門閭。

後其女居母喪,亦如母行,官又賜粟帛,表其門。

於敏直妻張者,皖城公儉女也。

生三歲,每父母病,已能晝夜省侍,顏色如成一人。

及長,愈恭順仁孝。

儉病篤,聞之,號泣幾絕。

儉死,一慟遂卒。

高宗懿其行,賜物百段,以狀屬史官。

楚王靈龜妃上官者,下邽士族也。

靈龜出繼哀王后,而舅姑在,妃朝夕侍奉,謹甚,凡珍美,非經獻不先嘗。

靈龜卒,將葬,前妃無近族,議者欲不一舉,妃曰:「逝者有知,魂可無托乎?」

乃備禮合葬。

聞者嘉歎。

喪除,兄弟共諭:「妃少,又無子,可不有行。」

泣曰:「丈夫以義,婦人以節,我未能殉溝壑,尚可御妝澤、祭他胙乎?」

將自劓刵,眾遂不敢強。

楊紹宗妻王,華州華一陰一人。

在褓而母亡,繼母鞠一愛一。

父征遼歿,繼母又卒,王年十五,乃舉二母柩而立父象,招魂以葬,廬墓左。

永徽中,詔:「楊氏婦在隋時,父歿遼西,能招魂克葬。

至祖父母塋隧,親服板築,哀感行路。」

因賜物段並粟,以闕表門。

賈孝女,濮州鄄城人。

年十五,父為族人玄基所殺。

孝女弟強仁尚幼,孝女不肯嫁,躲撫育之。

強仁能自樹立,教伺玄基殺之,取其心告父墓。

強仁詣縣言狀,有司論死。

孝女詣闕請代弟死,高宗閔歎,詔並免之,內徙洛一陽一。

李氏妻王阿足,深州鹿城人。

早孤,無兄弟。

歸李氏數歲,夫死無子,以嫠姊高年無供養,乃不忍嫁。

畫耕夜織,能辦生事,餘二十年,姊乃亡,葬送如禮。

鄉人服其義,爭遣女妻往師其風訓。

壽終於家。

樊彥琛妻魏者,揚州人。

彥琛病,魏曰:「公病且篤,不忍公獨死。」

彥琛曰:「死生,常道也。

幸養諸孤使成立,相從而死,非吾取也。」

彥琛卒,值徐敬業難,陷兵中。

聞其知音,令鼓箏,魏曰:「夫亡不死,而一逼一我管弦,禍由我發。」

引刀斬其指。

軍伍欲強妻之,固拒不從,乃妨擬頸曰:「從我者不死。」

魏厲聲曰:「狗盜,乃欲辱人,速死,吾志也!」乃見害,聞者傷之。

李畬母者,失其氏。

有淵識。

畬為監察御史,得稟米,量之三斛而贏,問於史,曰:「御史米,不概也。」

又問車庸有幾,曰:「御史不償也。」

母怒,敕歸餘米,償其庸,因切責畬。

畬劾倉官,自言狀,諸御史聞之,有慚色。

汴女李者,年八歲父亡,殯於堂十年,朝夕臨。

及笄,母欲嫁之。

斷髮,丐終養。

居母喪,哀號過人,自庀葬具,州里送葬千餘人。

廬於墓,蓬頭,跣而負土,以完園塋,蒔松數百。

武後時,按察使薛季昶表之,詔樹闕門閭。

崔繪妻盧者,鸞台侍郎獻之女。

獻有美名。

繪喪,盧年少,家欲嫁之,盧稱疾不許。

女兄適工部侍郎李思沖,早亡。

思沖方顯重,表求繼室,詔許,家內外姻皆然可。

思沖歸幣三百輿,盧不可,曰:「吾豈再辱於人乎?寧沒身為婢。」

是夕,出自竇,糞穢面,還崔捨,斷髮自誓。

思沖以聞,武後不奪也,詔為浮屠庀以終。

堅貞節婦李者,年十七,嫁為鄭廉妻。

未逾年,廉死,常布衣蔬食。

夜忽夢男子求為妻,初不許,後數數夢之。

李自疑容貌未衰丑所召也,即截發,麻衣,不薰飾,垢面塵膚,自是不復夢。

刺史白大威欽其一操一,號堅貞節婦,表旌門闕,名所居曰節婦裡。

符鳳妻某氏,字玉英,尤姝美。

鳳以罪徙儋州,至南海,為獠賊所殺,脅玉英私之,對曰:「一婦人不足事眾男子,請推一長者。」

賊然之。

乃請更衣,有頃,盛服立於舟,罵曰:「受賊辱,不如死!」自沉於海。

高叡妻秦。

叡為趙州刺史,為默啜所攻。

州陷,叡仰藥不死,至默啜所,示以竇帶異袍,曰:「降我,賜爾官;不降,且死。」

叡視秦,秦曰:「君受天子恩,當以死報,賊一品官安足榮?」

自是皆瞑目不語。

默啜知不可屈,乃殺之。

王琳妻韋者,士族也。

琳為眉州司功參軍,俗僭侈盛飾,韋不知有簪珥。

訓二子堅、冰有法,後皆名聞。

琳卒時,韋年二十五,家欲強嫁之,韋固拒,至不聽音樂,處一室,或終日不食。

卒年七十五,著《女訓》行於世。

盧惟清妻徐,淄州人,世客陳留。

惟清仕歷校書郎。

徐女兄之夫李宜得以罪斥,惟清坐僚姻,貶播川尉。

徐還鄉里,糲食,斥鉛膏,采絺不御。

會大赦,徐間關迎惟清,至荊州,聞惟清死,二髯奴將劫徐歸下江,徐知之,數其罪,奴不敢一逼一,劫其貲去。

徐倍道行至播川,足繭流血,得惟清戶,以喪還,閱歲至洛一陽一。

既葬,以無子,終服還陳留。

汴州刺史齊瀚高其節,頌而詩之。

饒娥字瓊真,饒州樂平人。

生小家,勤織紝,頗自修整。

父勣,漁於江,遇風濤,舟覆,一屍一不出。

娥年十四,哭水上,不食三日死。

俄大震電,水蟲多死,父一屍一浮出,鄉人異之,歸賵具禮,葬父及娥鄱水之一陰一。

縣令魏仲光碣其墓。

建中初,黜陟使鄭淑則表旌其閭,河東柳宗元為立碑雲。

竇伯女、仲女,京兆奉天人。

永泰中,遇賊行剽,二女自匿山谷,賊跡而得之,將一逼一以私。

行臨大谷,伯曰:「我豈受污於賊!」乃自投下,賊大駭。

俄而仲亦躍而墜。

京兆尹第五琦表其烈行,詔旌門閭,免其家徭役,官為庀葬。

盧甫妻李,秦州成紀人。

父瀾,永泰初為蘄令。

梁、宋兵興,瀾諭降劇賊數千人。

刺史曹升襲賊,敗之。

賊疑瀾賣己,執瀾及其弟渤,兄弟爭相代死,李見父被殷,亦請代父,遂皆遇害。

又有王泛妻裴者,亦俘賊中,欲污之,罵曰:「吾,衣冠子,豈一愛一生受污邪!」賊臨以兵,罵不止,乃支解焉。

宣慰使李季卿聞狀,詔贈李者昌縣君、裴河東縣君,瀾、渤並贈官。

鄒待征妻薄者,從侍征官江一陰一。

袁晁亂,薄為賊所掠,將污之,不從。

語家媼使報待征曰:「我義不辱。」

即死於水。

賊去,得其一屍一。

義聲動江南,聞人李華作《哀節婦賦》。

金節婦者,安南賊帥陶齊亮之母也。

常以忠義誨齊亮,頑不受,遂絕之。

自田而食,紡而衣,州里矜法焉。

大歷初,詔賜兩丁侍養,本道使四時存問終身。

高愍女名妹妹,父彥昭事李正己。

及納拒命,質其妻子,使守濮一陽一。

建中二年,挈城歸河南都統劉玄佐,納屠其家。

時女七歲,母李憐其幼,請免死為婢,許之。

女不肯,曰:「母兄綿不免,何賴而生?」

母兄將被刑,遍拜四方。

女問故,答曰:「神可祈也。」

女曰:「我家以忠義誅,神尚何知而拜之!」問父在所,西向哭,再拜就死。

德宗駭歎,詔太常謚曰愍。

諸儒爭為之誄。

彥昭從玄佐救寧陵,復汴州,累功授穎州刺史。

朝廷錄其忠,居州二十年不徙,卒贈陝州都督。

楊烈婦者,李侃妻也。

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謀襲陳州。

侃為項城令,希烈分兵數千略定諸縣,侃以城小賊銳,欲逃去,婦曰:「寇至當守,力不足,則死焉。

君而逃,尚誰守?」

侃曰:「兵少財乏,若何?」

婦曰:「縣不守,則地賊地也,倉廩府庫皆其積也,百姓皆其戰士也於國家何有?請重賞募死士,尚可濟。」

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誠若主也,然滿歲則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墳墓存焉,宜相與死守,忍失一身北面奉賊乎?」

眾泣,許諾。

乃徇曰:「以瓦石擊賊者,賞千錢;以刀矢殺賊者,萬錢。」

得數百人。

侃率以乘城,婦身自釁以享眾。

報賊曰:「項城父老義不下賊,得吾城不足為威,宜亟去;徒失利,無益也。」

賊大笑。

侃中流矢,還家,婦責曰:「君不在,人誰肯固?死於外,猶愈於狀也。」

侃遽登城。

會賊將中矢死,遂引去,縣卒完。

詔遷侃太平令。

先是萬歲通天初,契丹寇平州,鄒保英為刺史,城且陷,妻奚率家僮女丁乘城,不下賊,詔封誠節夫人。

默啜攻飛狐,縣令古玄應妻高能固守,虜引去,詔封徇忠縣君。

史思明之叛,衛州女子侯、滑州女子唐、青州女子王,相與歃血赴行營討賊,滑濮節度使許叔冀表其忠,皆補果毅。

雖敢決不忘於國,然不如楊烈婦慨慷知君臣大義雲。

賈直言妻董。

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

董不答,引繩束髮,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

直言貶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

及湯沐,發墮無餘。

李孝女者,名妙法,瀛州博野人。

安祿山亂,被劫徙它州。

聞父亡,欲間道奔喪,一子不忍去,割一一乳一留以行。

既至,父已葬,號踴請開父墓以視,宗族不許。

復持刀刺心,乃為開。

見棺,舌去塵,發治拭之。

結廬墓左,手植松柏,有異鳥至。

後,母病,或不食飲,女終日未嘗視匕箸,及亡,刺血書於母臂而葬,廬墓終身。

李湍妻某氏。

湍籍吳元濟軍,元和中,自拔歸鳥重胤,妻為賊縛而臠食之,將死,猶號湍曰:「善事鳥僕射!」觀者歎泣。

重胤請以其事屬史官,詔可。

董昌齡母楊,世居蔡。

昌齡更事吳少一陽一,至元濟時,為吳房令。

母常密戒曰:「逆順成敗,兒可圖之。」

昌齡未決,徒郾城,楊復曰:「逆賊欺天,神所不福。

當逆降,無以我累。

兒為忠臣,吾死不慊。」

會王師一逼一郾城,昌齡乃降。

憲宗喜,即拜郾城令兼監察御史,昌齡謝曰:「母一之訓也,臣何能!」帝嗟歎。

元濟囚楊,欲殺者屢矣。

蔡平而母在,陳許節度李遜表之,封北平郡太君。

王孝女,徐州人,字和子。

元和中,父兄皆防秋屯涇州,葉蕃寇邊,並戰死。

和子年十七,單身被發徒跣蓑裳抵涇屯,日丐貸,護二喪還,葬於鄉,植松柏,翦發壞容,廬墓所。

節度使王智興白狀,詔旌其門。

段居貞妻謝,字小娥,洪州豫章人。

居貞本歷一陽一俠少年,重氣決,娶歲餘,與謝父同賈江湖上,並為盜所殺。

小娥赴江流,傷腦折足,人救以免。

轉側丐食至上元,夢父及夫告所殺主名,離析其文為十二言,持問內外姻,莫能曉。

隴西李公佐隱佔得其意,曰:「殺若父者必申蘭,若天必申春,試以是求之。」

小娥泣謝。

諸申,乃名盜亡命者也。

小娥詭服為男子,與傭保雜。

物色歲餘,得蘭於江州,春於獨樹浦。

蘭與春,從兄弟也。

小娥托傭蘭家,日以護信自效,蘭倚之,雖包苴無不委。

小娥見所盜段、謝服用故在,益知所夢不疑。

出入二箕,伺其便。

它日蘭盡集群偷釃酒,蘭與春醉,臥廬。

小娥閉戶,拔佩刀斬蘭首,因大呼捕賊。

鄉人牆救,禽春,得贓千萬,其一黨一數十。

小娥悉疏其人上之官,皆抵死,乃始自言狀。

刺史張錫嘉其烈,白觀察使,使不為請。

還豫章,人爭聘之,不許。

祝發事浮屠道,垢衣糲飯終身。

楊含妻蕭,父歷,為撫州長史,以官卒,母亦亡。

蕭年十六,與謂皆韶淑,毀貌,載二喪還鄉里,貧不能給舟庸,次宣州戰鳥山,舟子委柩去。

蕭結廬水濱,與婢穿壙納棺成墳,蒔松柏,朝夕臨,有馴鳥、縞兔、菌芝之祥。

長老等為立捨,歲時進粟縑。

喪滿不釋蓑,人高其行。

或請昏,女曰:「我弱不能北還,君誠為我致二柩葬故里,請事君子。」

於是,含以高安尉罷歸,聘之,且請如素。

蕭以親未葬,許其載,辭其采。

已葬,乃釋服而歸楊雲。

韋雍妻蕭。

張弘靖鎮幽州也,表雍在幕府。

硃克融亂,雍被劫。

蕭聞難,與雍皆出,左右格之,不退。

雍臨刃,蕭呼曰:「我苟生無益,願今日死君前。」

刑者斷其臂,乃殺雍。

蕭意象晏然,觀者哀歎。

是夕死。

大和中,楊志誠表其烈,詔贈蘭陵縣君。

雍字和叔,擢進士第。

衡方厚妻程。

大和中,方厚為邕州錄事參軍。

招討使董昌齡治無狀,方厚數爭事,昌齡怒,將執付吏,辭以疾,不免,即以死告,臥棺中。

昌齡知之,使闔棺甚牢。

方厚閉久,以爪攫棺,爪盡乃絕。

程懼並死,不敢哭。

昌齡恬不疑,厚遣其喪。

程徒行至闕下,叩右銀台門,自刵陳冤,下御史鞫治有實,昌齡乃得罪。

文宗詔封程武昌縣君,賜一子九品正官員。

鄭孝女,兗州瑕丘人。

父神佐,為官兵,戰死慶州。

時母已亡,又無兄弟,女時年二十四,即翦發毀服,身護喪還鄉里,與母合葬。

廬墓下,手樹松柏成林。

初,許適牙兵李玄慶,至是,謝不嫁。

大中中,兗州節度使蕭俶狀於朝,有詔旌表其閭。

李廷節妻崔。

乾符中,廷節為郟城尉。

王仙芝攻汝州,廷節被執。

賊見崔妹美,將妻之,詬曰:「我,士人一妻,死亡有命,柰何受賊污?」

賊怒,刳其心食之。

殷保晦妻封,敖孫也,名絢,字景文。

能文章、草隸。

保晦歷校書郎。

黃巢入長安,共匿蘭陵裡。

明日,保晦逃。

賊悅封色,欲取之,固拒。

賊誘說萬詞,不答。

賊怒,勃然曰:「從則生,不然,正膏我劍!」封罵曰:「我,公卿子,守正而死,猶生也,終不辱逆賊手!」遂遇害。

保晦歸,左右曰:「夫人死矣!」保晦號而絕。

竇烈婦者,河南人,朝邑令華某妻。

初,同州軍亂,逐節度使李瑭走河中,令匿望仙裡,不知所捨乃仇家也。

夜半盜入,捽令首,欲殺之,竇泣蔽捍,苦持賊袂,至中刀不解,令得脫走不死,賊亦去。

京兆聞之,歸酒帛醫藥,幾死而愈。

李拯妻盧者,美姿,能屬文。

拯字昌時,鹹通末擢進士,遷累考功郎中。

黃巢亂,避地平一陽一,僖宗召為翰林學士。

帝出寶雞,陷於嗣襄王熅。

熅敗,拯死,盧伏一屍一哭。

王行瑜兵一逼一之,不從,脅以刃,斷一臂死。

山一陽一女趙者,父盜鹽,當論死,女詣官訴曰:「迫饑而盜,救死爾,情有可原,能原之邪?否則請俱死。」

有司義之,許減父死。

女曰:「身今為官所賜,願毀服依浮屠法以報。」

節截耳自信,侍父疾,卒不嫁。

周迪妻某氏。

迪善賈,往來廣陵。

會畢師鐸亂,人相掠賣以食。

迪饑將絕,妻曰:「今欲歸,不兩全。

君親在,不可並死,願見賣以濟君行。」

迪不忍,妻固與詣肆,售得數千錢以奉。

迪至城門,守者誰何,疑其紿,與迪至肆問狀,見妻首已在枅矣。

迪裡餘體歸葬之。

硃延壽妻王者,當楊行密時,延壽事行密為壽州刺史,惡行密不臣,與寧國節度使田頵謀絕之以歸唐。

事洩,行密以計召延壽,欲與揚州,延壽信之。

將行,王曰:「今若得揚州,成宿志,具興衰在時,非系家也,然願日一介為驗。」

許之。

及為行密所殺,介不至,王曰:「事敗矣。」

即部家僕,授兵器。

方闔扉而捕騎至,遂出私帑施民,發百燎焚牙居,呼天曰:「我誓不為仇人辱!」赴火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