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以材雄稱。少事秦王幕府,從征討有功,擢累左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

新唐書

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

以材雄稱。

少事秦王幕府,從征討有功,擢累左虞候、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

預誅隱太子尤力。

王即位,拜左衛將軍,進封潞國公,邑千戶。

貞觀四年,遷兵部尚書,俄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李靖討吐谷渾,以君集為積石道行軍總管。

師次鄯州,議所向。

君集曰:「王師已至,而賊不走險,天讚我也。

若以一精一兵掩不備,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若遁岨山谷,克之實難。」

靖然其計,簡銳士,約繼深入,追及其眾於庫山,大戰,破之,進會大非川,平其國。

會詔世封功臣,授陳州刺史,更封陳;群臣不願封,進吏部尚書。

君集本以行伍奮,不知學;後貴,益自喜,好書。

及典選,分明課最,有譽於時。

吐蕃圍松州,授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出討。

王曲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磧鹵二千里無水草,冬風裂肌,夏風如焚,行賈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頓吾城下一再旬,食盡當潰,吾且系而虜之。」

君集次磧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襲位。

進營柳谷,候騎言國方葬死君,諸將請襲之。

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驕慢,使吾龔行天罰,今襲人於墟墓間,非問罪也。」

於是鼓而前。

賊嬰城自守,遣諭之,不下。

乃刊木塞塹,引撞車毀其堞,飛石如雨,所向無敢當,因拔其城,俘男一女七千,進圍都城,初,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約,有急相援。

及是,欲谷設益懼,西走,智盛失援,乃降。

高昌平,君集刻石紀功還。

初,君集配沒罪人不以聞,又私取珍寶、婦女,將士因亦盜入,不能制。

及還京師,有司劾之,詔君集詣獄簿對。

中書侍郎岑文本諫曰:「高昌之罪,議者以其遐遠,欲置度外,唯陛下奮獨見之明,授決勝之略,君集得指期平殄。

今推勞將帥,從征之人悉蒙重賞,未逾數日,更以屬吏,天下聞之,謂陛下錄過遺功,無以勸後。

且古之出師,克敵有重賞,不勝蒙顯戮。

當其有功也,雖貪財縱一欲,尚蒙爵邑;其無功也,雖勤躬潔己,不免鈇鉞。

故曰:『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

』昔李廣利貪不一愛一卒,陳湯盜所收康居財物,二主皆赦其罪,封侯賜金。

夫將帥之臣,廉慎少而貪沒多。

軍法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

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

』是以前聖使人,必收所長而棄所短。

陛下宜申宥君集,俾復朝列,以勸有功。」

帝寤,釋不問。

君集自恃有功,以它罪被系,居怏怏不平。

會張亮出洛州都督,君集謬激說曰:「何為見排?」

亮曰:「公排我,尚誰咎?」

君集曰:「我平一國還,觸天子嗔,何能排君?」

因攘袂曰:「鬱鬱不可活,能反乎?當與公反。」

亮密以聞。

帝曰:「卿與君集皆功臣,今獨相語而無左驗,奈何?」

秘不發,待君集如初。

皇太子承乾數有過,慮廢,知君集犯望,因其婿賀蘭楚石為千牛,私引君集入,問自安計。

君集舉手謂曰:「此手當為殿下用之。」

又遣楚石語承乾曰:「魏王得一愛一,陛下若有詔召,願毋輕入。」

承乾納之。

然君集常畏謀洩,忽忽不自安,或中夕驚吒,妻怪之,曰:「公,國大臣,何為爾?若有所負,宜自歸,首領尚可全。」

不從。

承乾事覺,捕君集下獄。

楚石告狀,帝自臨問,曰:「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

君集辭窮不能對。

帝語群臣曰:「君集於國有功,朕不忍置諸法,將丐其命,公卿其許我乎?」

君臣皆曰:「君集罪大逆不道,請論如法。」

帝乃謂曰:「與公訣矣,今而後,徒見公遺像已!」因泣下,遂斬之,籍其家。

君集臨刑色不變,謂監吏曰:「我豈反者乎?蹉跌至此。

然嘗為將,破二國,若言之陛下,丐一子以守祭祀。」

帝聞,原其妻及一子,徙嶺表。

始,帝命李靖教君集兵法,既而奏:「靖且反,兵之隱微,不以示臣。」

帝以讓靖,靖曰:「方中原無事,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求盡臣術,此君集欲反耳。

靖為右僕射,君集為兵部尚書,同還省,君集馬過門數步乃覺,靖語人曰:「君集其有異慮乎?」

後果如言。

張亮,鄭州滎一陽一人。

起畎畝,志趣奇譎,雖外敦厚而內不情。

隋大業末,李密略地滎、汴,亮從之,未甚甄識。

時軍中有謀叛去者,亮輒以告,密一愛一其誠,乃署驃騎將軍,隸李勣。

勣以黎一陽一歸,亮頗佐佑之,擢鄭州刺史。

會王世充取鄭,亮提孤軍不敢入,亡命共城山。

俄檢校定州別駕。

勣討劉黑闥,使亮守相州,賊方盛,棄城遁。

房玄齡以亮沈果有謀,白秦王,引為車騎將軍。

隱太子將作難,命亮統左右千人之洛一陽一,一陰一結山東豪傑以備變。

齊王告亮反,高祖以屬吏詰訊,終無所言,乃得釋。

王即位,除右衛將軍,封長平郡公。

累遷御史大夫,進封鄅國公,食益州戶五百。

歷豳夏汭鄜三州都督、相州長史,徙鄖國。

召拜工部尚書。

亮為政多伺察,發F】縹隱微,示神明,抑強恤弱,所至有績。

拜太子詹事,出為洛州都督。

侯君集已誅,以刑部尚書參預朝政。

時茂州俚童張仲文自稱天子,有司論斥乘輿有罪當死,攝刑部尚書韋挺奏:「童乃妖言,無死坐。」

帝怒曰:「爾作威福於下,而歸虐朕耶!」挺失據趨出。

亮為挺一直之,帝曰:「公欲取罷正名乎?」

亮不謝,帝寤曰:「寧屈我,以申公之請。」

童免死。

帝將伐高麗,亮頻諫,不納,因自請行,詔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

引兵自東萊浮海,襲破沙卑城,進至建安,營壁未立,賊奄至,亮不知所為,踞胡一床一直視無所言,眾謂其勇,得自安。

於是副將張金樹鼓於軍,士奮擊,因破賊。

及從帝還,至并州,乃得罪。

初,亮棄故妻,更娶李氏。

李妒悍,私通歌兒,養為子,名慎幾。

亮子顗數諫止,亮不納。

李好左道,交通巫覡,橈政事。

亮為相州,假子公孫節以讖有「弓長之主當別都」,亮自以相舊都,「弓長」其姓,一陰一有怪謀。

術家程公穎者,亮素與厚,一陰一謂曰:「君前言陛下真天下主,何其神邪!」公穎內曉,即稱亮臥若龍,當大貴。

亮曰:「國家殆必亂,吾臂龍鱗奮矣,慎幾且大貴。」

公孫常者,節兄也,亮謂曰:「吾有妾,相者雲必為諸王姬。」

常曰:「我兄子大品言,有神告公名在讖書。」

亮悅。

會陝人常德發其謀,並言亮養假子五百。

帝使馬周案之,亮讕辭曰:「囚等畏死,見誣耳。」

因自陳佐命舊臣。

帝曰:「亮養子五百將何為?正欲反耳。」

詔百官議,皆言亮當誅。

帝遣長孫無忌、房玄齡就獄謂曰:「法者,天下平,與公共為之。

公不自修,乃至此,將奈何?」

於是斬西市,籍其家。

薛萬均,本燉煌人,後徙京兆鹹一陽一。

父世雄,大業末為涿郡太守,萬均與弟萬徹因客幽州,以材武為羅藝所厚善。

與藝歸款,高祖授萬均上柱國、永安郡公。

竇建德帥眾十萬寇范一陽一,藝迎拒之。

萬均曰:「眾寡不敵,宜以計勝。」

即教藝羸兵阻水以誘之,萬均自以一精一騎百匿城左。

建德師度水,邀半度擊之,大敗其眾。

明年,建德以二十萬騎來攻,兵已緣堞,萬均與萬徹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擊其背,眾驚潰去。

秦王平劉黑闥,引萬均為右二護軍,北門長上。

柴紹之討梁師都也,以萬均為副,萬徹亦從。

距朔方數十里,突厥兵驟至,王師卻,萬均兄弟橫擊之,斬其驍將,虜陣歡,乘之,俘殺相藉。

突厥走,遂圍師都。

諸將以城險未可下,萬均曰:「城中氣死,鼓不能聲,破亡兆也。」

既而賊果斬師都降。

拜左屯衛將軍。

俄為沃沮道行軍副總管,從李靖討吐谷渾。

軍次青海,萬均、萬徹各以百騎行前,卒與虜遇,萬均單騎馳突,無敢當者。

還語諸將曰:「賊易與。」

復馳進擊,斬數千級,勇蓋三軍。

追奔至積石山,大風折旗,萬均曰:「虜且來!」乃勒兵。

俄而虜至,萬均直前斬其將,眾遂潰,追至圖倫磧乃還,與靖會青海。

璽書勉勞,遷本衛大將軍。

又副侯君集擊高昌,曲智盛堅守未下,萬均麾軍進,智盛懼,乃降。

進潞國公。

會有訴萬均與高昌女子亂,太宗欲窮治。

魏徵曰:君使臣以禮,若所訴實,罪且輕,虛則所失重矣。」

詔勿治。

後帝幸芙蓉園,坐清宮不謹下獄,憂憤卒。

帝驚悼,為舉哀,詔陪葬昭陵。

後嘗賜群臣膜皮,及萬徹而誤呼萬均,愴然曰:「萬均朕勳舊,忽口其名,豈死者有知,冀此賜乎?」

因命取焚之,舉坐感歎。

弟萬徹、萬淑、萬備。

萬徹與萬均歸高祖,授車騎將軍、武安縣公,事隱太子。

太子誅,萬徹督宮兵戰武門,噪而趨秦府,眾失色;乃示以太子首,然後去,與數十騎亡之南山。

秦王數使貸諭,乃出謝。

王以其忠於所事,不之罪也。

從李靖討突厥頡利可汗,以功授統軍,進爵郡公。

歷右衛將軍、蒲州刺史。

副李勣擊薛延陀,與虜戰磧南,率數百騎為先鋒,繞擊陣後。

虜顧見,遂潰,斬首三千級,獲馬萬五千,封一子為縣侯。

改左衛將軍,尚丹一陽一公主,加駙馬都尉。

遷代州都督、右武衛大將軍。

太宗嘗曰:「當今名將,唯李勣、江夏王道宗、萬徹而已。

勣、道宗雖不能大勝,亦未嘗大敗;至萬徹,非大勝即大敗矣。」

貞觀二十二年,以青丘道行軍總管帥師三萬伐高麗,次鴨淥水,以奇兵襲大行城,與高麗步騎萬餘戰,斬虜將所夫孫。

虜皆震恐,遂傅泊汋城。

虜眾三萬來援,擊走之,拔其城。

萬徹在軍中,任氣不能下人,或有上書言狀者,帝一愛一其功,直加讓勖而已,即為焚書。

副將裴行方亦言其怨望。

李勣曰:「萬徹位大將軍,親主婿,而內懷不平,罪當誅。」

因詔除籍徙邊,會赦,還。

高宗永徽二年,授寧州刺史。

入朝,與房遺一愛一暱甚,因曰:「我雖病足,坐置京師,諸輩猶不敢動。」

遺一愛一曰:「若國有變,當與公共輔荊王。」

謀洩下獄,誅。

臨刑曰:「萬徹大健兒,留為國效死,安得坐遺一愛一殺之!」遂解一衣顧監刑者曰:「亟斬我!」斬之不殊,叱曰:「胡不力!」三斬乃絕。

萬淑亦以戰功顯。

歷右領軍將軍、梁郡公、暢武道行軍總管。

萬備有至行,居母喪,廬墓前,太宗詔表異其門。

以尚輦奉御從伐高麗。

李勣圍白巖,虜遣兵萬餘來援,將軍契苾何力以八百騎苦戰,中槊創甚,為賊所窘,萬備單馬進救,何力獲免。

仕至左衛將軍。

在武德、貞觀時,又有盛彥師、盧祖尚、劉世讓、劉蘭、李君羨等,頗以功力顯,而皆不終,附於左。

盛彥師者,宋州虞城人。

少任俠。

隋大業末,為澄城長。

高祖兵至汾一陰一,彥師率賓客上謁,授行軍總管,從平京師,與史萬寶鎮宜一陽一。

李密叛,謀出山南,萬寶懼,謂彥師曰:「密,驍賊也,以王伯當輔之,挾思東歸之士,非計出萬全不為也,殆不可當。」

彥師笑曰:「請以數千兵為公梟其首。」

萬寶問計,答曰:「兵詭道也,難豫言。」

即引眾逾洛水,入熊耳山,命士持滿夾道,伏短兵溪谷間,令曰:「賊半度乃擊。」

所部皆笑曰:「賊趨洛州,何為備此?」

彥師曰:「密聲言入洛,其實走襄城就張善相,我據其要,必禽之。」

密果至,彥師橫擊,首尾不相救,遂斬密及伯當。

以功封葛國公,授武衛將軍,鎮熊州。

討王世充也,彥師與萬寶軍伊闕,絕山南路。

世充平,為宋州總管。

始,彥師入關,世充以陳寶遇為宋州刺史,待其家不以禮。

及是,彥師因事殺之,又殺平生所惡數十家,州人震駭,皆重足立。

徐圓朗反,詔為安一撫大使,戰敗,為賊所執。

圓朗待之厚,命作書招其弟,使舉虞城叛。

彥師為書曰:「吾奉使無狀,為賊禽,誓死報國。

若宜善侍毋,勿以我為念。」

圓朗笑曰:「將軍,壯士也。」

置之。

武德六年,圓朗平,彥師得還。

高祖以罪誅之。

盧祖尚,字季良,光州樂安人。

家饒財,好施,以俠聞。

隋大業末,募壯士捕盜,時年十九,善御眾,所向有功,盜畏,不入境。

宇文化及之亂,據州稱刺史,歃血誓眾,士皆感泣。

越王侗立,遣使歸地,因署本州總管,封沈國公。

王世充僭位,以州歸高祖,授刺史,封弋一陽一郡公。

從趙郡王孝恭討輔公祏,為前軍總管,下宣、歙,進擊賊帥馮惠亮、陳正通,破之。

歷蔣州刺史、壽州都督、瀛州刺史,有能名。

貞觀二年,交州都督以賄敗,太宗方擇人任之,鹹以祖尚才備文武,可用也。

召見內殿,謂曰:「交州去朝廷遠,前都督不稱職,公為我行,無以道遠辭也。」

祖尚頓首奉詔,既而托疾自解,帝遣杜如晦等諭意曰:「匹夫不負然諾,公既許朕矣,豈得悔?三年當召,不食吾言。」

對曰:「嶺南瘴癘,而臣不能飲,當無還理。」

遂固辭。

帝怒曰:「我使人不從,何以為天下!」命斬朝堂。

既而悔之,詔復其官。

劉世讓,字元欽,京兆醴泉人。

仕隋為徵仕郎。

高祖入長安,以湋川歸,授通議大夫。

時唐弼余一黨一寇扶風,世讓自請安輯,許之,得其眾數千,因授安定道行軍總管,率兵二萬拒薛舉,戰不勝,與弟寶皆沒於賊。

舉令至城下,紿說使降。

世讓一陽一許之,至則告守者曰:「賊兵極於此矣,善自固!」舉重其節,不加害。

秦王方屯高址,世讓密遣寶間走王,言賊虛實。

高祖悅,賜其家帛千匹。

舉平,授彭州刺史。

俄領陝東道行軍總管,從永安王孝基討呂崇茂於夏縣,軍敗,為賊所囚。

聞獨孤懷恩有逆謀,唐儉語世讓曰:「懷恩謀行,則國難未息,可亡歸,白髮之。」

世讓逃還,高祖方濟河幸懷恩營,驚曰:「世讓之來,天也!」因封為弘農郡公,賜田百畝、錢百萬。

母喪免,起為檢校并州總管。

竇建德之援王世充也,世讓率萬騎出黃沙嶺,襲洛州。

會突厥入寇,又詔以兵屯雁門,世讓馳騎八百赴之,而可汗軍大至,乃保武州。

可汗與高開道、苑君璋合眾攻之,城數壞;輒立柵完拒。

鄭元先使可汗,可汗使來說,世讓叱曰:「丈夫奈何為夷狄作說客邪?」

久之,虜引去。

元還,具道其忠,賜良馬、金帶。

襄邑王神符鎮并州,世讓數以氣凌之,坐是削籍徙康州。

未幾,召授廣州總管。

帝問以備邊策,答曰:「突厥數南寇者,恃有馬邑為地耳。

如使勇將屯崞城,厚儲金帛以招降者,數出奇兵略城下,踐禾稼,不逾歲,馬邑可圖也。」

帝曰:「非公無可任者。」

乃使馳驛經略,於是世讓至馬邑。

高滿政以地來降,突厥患之,縱反間,云:「世讓與可汗為亂。」

帝不之察,因誅之,籍其家。

貞觀初,突厥降者言世讓無逆謀,乃原其妻子。

劉蘭字文郁,青州北海人。

仕隋鄱一陽一郡書佐。

涉圖史,能言成敗事。

一性一陰一狡,以天下將亂,見北海完富,潛介賊破其鄉,取子女玉帛。

淮安王神通安一撫山東,率宗一黨一歸順。

貞觀初,梁師都未平,蘭上書陳方略,太宗以為夏州都督府司馬。

師都以突厥兵頓城下,蘭僕旗息鼓,賊疑不敢迫,夜引去。

蘭追擊,破之,遂進軍夏州。

師都平,遷豐州刺史,召為右領軍衛將軍。

十一年,為夏州都督長史。

時突厥攜貳,郁射設阿史那摸末率屬帳居河南,蘭縱反間離之,頡利果疑。

摸末懼,來降,頡利急追,蘭逆拒,卻其眾。

封平原郡公,俄檢校代州都督。

初,長社許絢解讖記,謂蘭曰:「天下有長年者,鹹言劉將軍當為天下主。」

蘭子昭又曰:「讖言海北出天子,吾家北海也。」

會鄠縣尉游文芝以罪系獄當死,因發其謀,蘭及一黨一與皆伏誅。

李君羨,洛州武安人。

初事李密,後為王世充驃騎。

惡世充為人,率其屬歸高祖,授上輕車都尉。

秦王引置左右,從破宋金剛於介休,加驃騎將軍,賜以宮人、繒帛。

從討王世充,為馬軍副總管。

世充子玄應自武牢轉糧入洛,君羨俘其軍,玄應走。

從破竇建德、劉黑闥,所向必先登摧其鋒,累授左衛府中郎將。

突厥至渭橋,君羨與尉遲敬德擊破之。

太宗曰:「使皆如君羨者,虜何足憂!」改左武候中郎將,封武連縣公,北門長上。

在仗讀書不休,帝嘉勞。

歷蘭州都督、左監門衛將軍。

先是,貞觀初,太白數晝見,太史占曰:「女主昌。」

又謠言「當有女武王者」。

會內宴,為酒令,各言小字,君羨自陳曰「五一娘一子」。

帝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此健邪!」又君羨官邑屬縣皆「武」也,忌之。

未幾,出為華州刺史。

會御史劾奏君羨與狂人為妖言,謀不軌,下詔誅之。

天授中,家屬詣闕訴冤,武後亦欲自詫,詔復其官爵,以禮改葬。

贊曰:侯君集位將相私謁太子,張亮養子五百人,薛萬徹與狂豎謀,皆死有餘責,又何咎哉?以太宗之明德,蔽於謠讖,濫君羨之誅,徒使孽後引以自神,顧不哀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