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六代祖范,有勳力周、隋間。皋始仕為建陵挽郎,諸帥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

新唐書

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

韋皋,字城武,京兆萬年人。

六代祖范,有勳力周、隋間。

皋始仕為建陵挽郎,諸帥府更辟,擢監察御史。

張鎰節度鳳翔,署營田判官。

以殿中侍御史知隴州行營留事。

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殺鎰,劫眾叛歸硃泚,隴州刺史郝通奔降楚琳。

始,泚以范一陽一軍鎮鳳翔,既歸節,而留兵五百戍隴上,以部將牛雲光督之。

至是,雲光謀請皋為帥,將劫以臣泚。

別將翟曄伺知以白皋。

雲光懼不克,率眾出奔,至汧一陽一,遇泚奴使皋所,謂雲光曰:「太尉已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

若聽,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誅之。

請以兵俱。」

許之。

皋迎勞,先納奴,偽受泚詔。

即讓雲光曰:「既去而復,何也?」

對曰:「向未知公之命,故去;今還,願與公同生死。」

皋曰:「大使固善,苟無它圖,請釋甲以安眾,而後可入也。」

雲光以皋諸生,亡能為,乃命士委仗鎧,皋受而內其卒。

明日,置酒大會,奴、雲光與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廡,酒行,盡殺之,以其首徇。

泚復使它奴拜皋鳳翔節度使,皋亦斬之及從騎三人,縱一人使報泚。

帝聞,乃授皋隴州刺史,置奉義軍,拜節度使,一寵一其功。

皋遣兄平及弇繼至奉天,士氣益壯,乃築壇血牲與士盟曰:「協力一心,以誅元惡,有渝此盟,神其殛之。」

又馳使吐蕃與連和,隴坻遂安。

帝自梁、洋還,召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

貞元初,代張延賞為劍南西川節度使。

初,雲南蠻羈附吐蕃,其盜塞必以蠻為鄉道。

皋計得雲南則斬虜右支,乃間使招徠之,稍稍通西南夷。

明年,蠻大首領苴那時以王爵讓其兄子烏星。

始,烏星幼,那時攝領其部,故請歸爵。

皋上言:「禮讓行於殊俗,則怫戾者化,願皆封以示褒進。」

詔可。

又明年,雲南款邊求內屬,約東蠻鬼主驃傍、苴夢沖等絕吐蕃盟。

五年,東蠻斷瀘水橋攻吐蕃,請皋濟師。

皋遣一精一卒二千,與蠻共破吐蕃於台登,殺青海大酋乞臧遮遮、臘城酋悉多楊硃及論東柴等,虜墜死崖谷不可計,多獲牛馬鎧裝。

遮遮,尚結贊之子,虜貴將悍雄者也;既敗,酋長百餘行哭隨之。

悍將已亡,則屯柵以次降定。

進檢校吏部尚書。

初,東蠻地二千里,勝兵常數萬,南倚閣羅鳳,西結吐蕃,狙勢強弱為患,皋能綏服之,故戰有功。

詔以那時為順政王、夢沖懷化王、驃傍和義王,刻「兩林」、「勿鄧」等印以賜之。

而夢沖復與吐蕃盟,皋遣別將蘇峞召之,詰其叛,斬於琵琶川,立次鬼主樣棄等,蠻部震服。

乃建安夷軍於資州,維制諸蠻;城龍溪於西山,保納降羌。

九年,天子城鹽州,策虜且來撓襲,詔皋出師牽維之。

乃命大將董勉、張芬分出西山、靈關,破峨和、通鶴、定廉城,逾的博嶺,遂圍維州,搏棲雞,攻下羊溪等三城,取劍山屯焚之。

南道元帥論莽熱來援,與戰,破其軍,進收白岸,乃城鹽州。

詔皋休士。

以功為檢校尚書右僕射、扶風縣伯。

於是西山羌女、訶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遠、咄霸八國酋長,皆因皋請入朝。

乃遣幕府崔佐時由石門趣雲南,而南詔復通。

石門者,隋史萬歲南征道也,天寶中,鮮於仲通下兵南溪,道遂閉。

至是蠻徑北谷,近吐蕃,故皋治復之。

繇黎州出邛部,直雲南,置青溪關,號曰「南道」。

乃詔皋統押近界諸蠻、西山八國、雲南安一撫使。

俄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十三年,復巂州。

吐蕃怨,完壘造舟謀擾邊,皋輒破卻之。

自是曩貢、臘城等九節度嬰嬰、籠官馬定德與大將舉落皆降,昆明管些蠻又內附。

贊普怒,遂北掠靈、朔,破麟州以取償焉。

帝詔皋深入以橈虜。

皋遣大將陳泊等出三奇,崔堯臣趨石門無衣山,仇冕、董振走維州,邢玼出黃崖略棲雞、老翁城,高倜、王英俊繇峨和、清溪道薄筆松州,元膺出濕山、成溪,臧守至道黎、巂,韋良金趨平夷,路惟明自靈壁、夏一陽一攻逋租、偏松城,王有道涉大度河,陳孝一陽一率蠻苴那時等道西瀘攻昆明、諾濟,師無慮五萬,以八月悉出塞。

十月,大破吐蕃,拔其保鎮捕候,追奔轉戰千里,遂圍維州。

吐蕃釋靈、朔兵,使論莽熱以內大相兼東境五節度大使,率雜虜十萬來救。

師伏以待,虜乘勝深入,師噪而奮,虜大潰,生禽莽熱獻諸朝。

帝悅,進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南康郡王,帝制紀功碑褒賜之。

順宗立,詔檢校太尉。

會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劉辟來京師謁叔文曰:「公使私於君,請盡領劍南,則惟君之報。

不然,惟君之怨。」

叔文怒,欲斬辟,辟遁去。

皋知叔文多釁,又自以大臣可與國大議,即上表請皇太子監國,又上箋太子,暴叔文、伾之一奸一,且勸進。

會大臣繼請,太子遂受禪,因投殛一奸一黨一。

是歲,皋暴卒,年六十一,贈太師,謚曰忠武。

皋治蜀二十一年,數出師,凡破吐蕃四十八萬,禽殺節度、都督、城主、籠官千五百,斬首五萬餘級,獲牛羊二十五萬,收器械六百三十萬,其功烈為西南劇。

善拊士,至雖昏嫁皆厚資之,婿給錦衣,女給銀塗衣,賜各萬錢,死喪者稱是。

其僚掾官雖顯,不使還朝,即署屬州刺史,自以侈橫,務蓋藏之。

故劉辟階其厲,卒以叛。

朝廷欲追繩其咎,而不與皋者詆所進兵皆鏤「定秦」字,有陸暢者上言:「臣向在蜀,知『定秦』者,匠名也。」

繇是議息。

暢,字達夫,皋雅所厚禮。

始,天寶時,李白為《蜀道難》篇以斥嚴武,暢更為《蜀道易》以美皋焉。

始,皋務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歲一復。

皋沒,蜀人德之,見其遺像必拜。

凡刻石著皋名者,皆鑱其文尊諱之。

兄聿,弟平。

聿以廕調南陵尉,遷秘書郎,以父嫌名換太子司議郎,辟淮南杜佑府。

元和初,為國子司業。

劉辟與盧文若反,皋子行式娶文若女弟,聿不以聞。

辟平,行式妻當沒掖庭,有司並按聿,或以道遠不應坐,乃皆赦之。

終太子右庶子。

平與皋斬硃泚使者,間走奉天上功,擢萬年尉。

平子正貫,字公理,少孤,皋謂能大其門,名曰臧孫。

推廕為單父尉,不得意,棄官去,改今名。

舉賢良方正異等,除太子校書郎,調華原尉。

後又中詳閒吏治科,遷萬年主簿,擢累司農卿。

坐尚食乏供,貶均州刺史。

久之,進壽州一團一練使。

宣宗立,以治當最,拜京兆尹、同州刺史。

俄擢嶺南節度使。

南海舶賈始至,大帥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

正貫既至,無所取,吏咨其清。

南方風俗右鬼,正貫毀一婬一祠,教民毋妄祈。

會海水溢,人爭咎撤祠事,以為神不厭,正貫登城沃酒以誓曰:「不當神意,長人任其咎,無逮下民。」

俄而水去,民乃信之。

居鎮三歲,既病,遺令無厚葬,無用鼓吹,無請謚。

卒,年六十八,贈工部尚書。

劉辟者,字太初,擢進士宏詞科,佐韋皋府,遷累御史中丞、支度副使。

皋卒,辟主後務,諷諸將徼旄節,憲宗以給事中召之,不奉詔。

時帝新即位,欲靜鎮四方,即拜檢校工部尚書、劍南西川節度使。

辟意帝可動,益驁蹇,吐不臣語,求統三川,欲以所善盧文若節度東川,即以兵取梓州。

且以術家言五福、太一捨於蜀,乃造大樓以祈祥。

帝始重征討,而宰相杜黃裳勸帝,且言:「辟,妄書生耳,可鼓而俘也。」

薦高崇文、李元弈等將神策行營兵皆西,使嚴礪、李康掎角之。

詔許自新,辟不聽。

崇文取東川,帝乃下詔奪其官,進破鹿頭關,遂下成都。

辟從數十騎走,至羊灌田,自投水,不能死,騎將酈定進禽之。

文若先殺其族,縋石自沈於江,失其一屍一。

檻車送辟京師,尚冀不死,食飲於道晏然。

將至都,神策以兵迎之,系其首,曳而入,驚曰:「何至是邪?」

帝御興安樓受俘,詔詰反狀,辟曰:「臣不敢反,五院子弟為惡,不能制。」

詔問:「遣使賜節何不受?」

乃伏罪。

獻廟社,徇於市,斬於城西南獨柳下。

子超郎等九人,與部將崔綱以次誅。

始,辟嘗病,見問疾者必以手行入其口,辟即裂食之。

唯盧文若至,如平常,故益與之厚,而皆夷族。

張建封,字本立,鄧州南一陽一人,客隱兗州。

父玠,少任俠。

安祿山反,使李廷偉脅徇山東,魯郡太守韓擇木迎館之。

玠率豪桀段絳等集兵,將斬以徇,擇木不許,唯司兵參軍張孚助其謀,乃殺廷偉並其一黨一以聞。

擇木、孚皆受賞,而玠去之江南,不自言功。

建封少喜文章,能辯論,慷慨尚氣,自許以功名顯。

李光弼鎮河南,盜起蘇、常間,殘掠鄉縣。

代宗詔中人馬日新與光弼麾下皆討。

建封見中人,請前喻賊,可不須戰。

因到賊屯開譬禍福,一日降數千人,縱還田里,由是知名。

湖南觀察使韋之晉辟署參謀,授左清道兵曹參軍,不樂職,輒去。

令狐彰節度滑亳,奏置幕府,彰不朝覲,建封非之。

往見轉運使劉晏,晏奏試大理評事,使筦漕務,歲余罷。

時馬燧為三城鎮遏使,雅知之,表為判官,擢監察御史。

燧伐李靈耀,軍中事多所諏訪,從鎮河東,授侍御史,即表其能於朝。

楊炎將任以要職,盧杞不喜,出為岳州刺史。

李希烈既破梁崇義,跋扈不臣,壽州刺史崔昭與相聞,德宗召宰相選代昭者,杞倉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

希烈數敗王師,張甚,遂僭即天子位,淮南節度使陳少游一陰一附之。

希烈遣將楊豐繼偽赦二,畀建封、少游。

豐至,建封縛致軍中,會中人來,對之斬其首,因送偽書於行在。

少游聞之,恚汗不自處,建封乃劾其附賊狀,帝方蒙難,不暇治也。

希烈又署杜少誠為淮南節度使,約破壽州,以趣江都。

建封壁霍丘秋柵拒之,賊不能東。

遷一團一練使。

帝還自梁,少游卒憂死。

進兼御史大夫、濠壽廬觀察使。

是時,四方尚多故,乃繕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悅。

希烈使票帥悍卒來戰,建封皆沮衄之。

賊平,進封階,又任一子正員官。

貞元四年,拜御史大夫、徐泗濠節度使。

始,李洧以徐降,洧卒,高承宗、獨孤華代之,地迫於寇,常困肸不支。

於是李泌建言:「東南漕自淮達諸汴,徐之埇橋為江、淮計口,今徐州刺史高明應甚少,脫為李納所並,以梗餉路,是失江、淮也。

請以建封代之,益與濠、泗二州。

夫徐地重而兵勁,若帥又賢,即淄青震矣。」

帝曰:「善。」

繇是徐復為雄鎮。

久之,檢校尚書右僕射。

十三年,來朝,帝不待日召見延英殿,詔會朝赴大夫班,以示殊一寵一,建封賦《朝天行》以獻。

帝眷遇異等,賜名馬珍具。

是時,宦者主宮市,置數十百人閱物廛左,謂之「白望」。

無詔文驗核,但稱宮市,則莫敢誰何,大率與直十不償一。

又邀閽闥所奉及腳傭,至有重荷趨肆而徒返者。

有農賣一驢薪,宦人以數尺帛易之,又取它費,且驅驢入宮,而農納薪辭帛,欲亟去,不許,恚曰:「惟有死耳!」遂擊宦者。

有司執之以聞,帝黜宦人,賜農帛十匹,然宮市不廢也。

諫臣交章列上,皆不納,故建封請間為帝言之,帝頗順聽。

會詔書蠲民逋賦,帝問何如,答曰:「殘逋積負,決無可斂,雖蠲除之,百姓尚無所益。」

又陳:「河東節度使李說、華州刺史盧征皆病不能事,左右得以為一奸一。

右金吾大將軍李翰好刺細事規一寵一,人疾惡之。」

帝悉嘉可。

未幾,制詔:「官師過從,人情之常,自今金吾勿以聞。」

元巳,賜宴曲江,特詔與宰相同榻食。

其還鎮,帝賦詩以餞,於時雖馬燧、渾瑊、劉玄佐、李抱真等勳一寵一卓越,未有以詩餞者。

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賜之,曰:「卿節誼歲寒弗渝,故用此為況。」

建封又賦詩以自警勵。

十六年,以病求代,詔韋夏卿代之,未至而建封卒。

年六十六,冊贈司徒。

治徐凡十年,躬於所事,一軍大治。

善容人過,至健黠亦未嘗曲法假之。

其言忠義感激,故下皆畏悅。

一性一樂士,賢不肖游其門者禮必均,故其往如歸。

許孟容、韓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傳於時。

子愔,始以廕補虢州參軍事。

建封卒,府佐鄭通誠者攝留事,畏其軍亂,因浙西戍兵過徐,謀引以為援。

舉軍怒,斧庫取兵,環府大噪,殺通誠及大將數人,乃表於朝,請愔為留後,假旄節。

帝不許,披濠、泗隸淮南,詔杜佑討徐亂。

泗州刺史張伾以兵攻埇橋,與徐軍遇,伾大敗。

帝未有以制,乃授愔右驍衛將軍、徐州刺史,知留後。

以伾為泗州留後,杜兼為濠州留後。

俄進愔武寧軍節度使。

元和初,以疾求代,召為工部尚書,以王紹節度武寧,還濠、泗隸徐。

徐人喜,遂不敢亂,而愔得行。

未逾境,卒。

愔治徐七年,其政稱治。

贈尚書右僕射。

嚴震,字遐聞,梓州鹽亭人。

本農家子,以財役里閭。

至德、乾元中,數出貲助邊,得為州長史。

西川節度使嚴武知其才,署押衙,遷恆王府司馬,委以軍府眾務。

武卒,罷歸。

會東川節度使李叔明表為渝州刺史,震以叔明姻家,移疾去。

山南西道節度府又表為鳳州刺史。

母喪解。

起為興、鳳兩州一團一練使,好興利除害。

建中中,劍南黜陟使韋楨狀震治行為山南第一,乃賜上下考,封鄖國公。

治鳳十四年,號稱清嚴,遠邇咨美。

遷山南西道節度使。

硃泚反,遣腹心穆廷光等遺帛書誘之,震即斬以聞。

是時,李懷光與賊連和,奉天危蹙,帝欲徙蹕山南,震聞,馳表奉迎,遣大將張用誠以兵五千扞衛。

用誠至盩厔有反計,帝憂之,會震牙將馬勳嗣至,帝告以故,勳曰:「臣請歸取節度符召之,即不受,斬其首以覆命。」

帝悅,使計日往。

勳還得符,請壯士五人與偕,出駱谷,用誠以為未知其謀,以數百騎迓勳館之,左右嚴侍。

勳未發,一陰一令焚草館外,士寒爭附火,勳從容引符示之,曰:「大夫召君。」

用誠懼,將走,壯士自後禽之。

用誠子斫勳傷首,左右扞刀得免,遂僕用誠,而格殺其子。

勳即軍中,士皆擐甲矣。

勳昌言曰:「若父母妻子在梁州,今棄之而反,何所利邪?大夫取用誠爾,若等無與!」眾乃服,不敢動。

即縛用誠送於震,杖殺之,而拔其副以統師。

始,勳赴行在,逾半日期,帝頗憂。

比至,大喜。

翌日,發奉天。

既入駱谷,懷光以騎追襲,賴山南兵以免。

尋加檢校戶部尚書、馮翊郡王,實封二百戶。

天子至梁州,宰相以為地貧無所仰給,請進幸成都。

震曰;「山南密邇畿輔,李晟銳於收復,方藉六師為聲援,今引而西,則諸將顧望,責功無期。」

帝未決,會晟表至,亦請駐蹕梁、洋,議遂定。

然梁、漢間刀耕火耨,民采穭為食,雖領十五郡,而賦入才比東方數大縣。

自安、史後,山賊剽掠,戶口流散,震隨宜勸課,鳩斂有法,民不煩擾,而行在供億具焉。

車駕將還,加檢校尚書左僕射。

詔改梁州為興元府,即用震為尹,加實封二百戶。

久之,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貞元十五年卒,年七十六,贈太保,謚曰忠穆。

從孫譔,與宰相楊收善。

鹹通中,繇桂管觀察使擢為江西節度使,改號鎮南軍。

時南蠻內寇,詔譔募士三萬備之。

或言譔廣補卒,擅納縑廩。

及收得罪,韋保衡以譔素善收,賕賄狼藉,遣使按覆,詔賜死。

韓弘,滑州匡城人。

少孤,依其舅劉玄佐。

舉明經不中,從外家學騎射。

由諸曹試大理評事,為宋州南城將。

事劉全諒,署都知兵馬使。

貞元十五年,全諒死,軍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為留後,請監軍表諸朝。

詔檢校工部尚書,充宣武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先是,曲環死,吳少誠與全諒謀襲陳許,使數輩仍在館。

弘始得帥,欲以忠自表於眾,即驅出少誠使斬之,選卒三千,會諸軍擊少誠,敗之。

汴自劉士寧以來,軍益驕,及殺陸長源,主帥勢輕,不可制。

弘察軍中素恣橫者劉鍔等三百人,一日,數其罪斬之牙門,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

自是訖弘去,無一敢肆者。

李師古屯曹州,以謀鄭、滑,或告:「師古治道矣,兵且至,請備之。」

弘曰:「師來不除道也。」

師古情得,乃引去。

累授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弘以官與太原王鍔等,詒書宰相,恥為鍔下。

憲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檢校司徒,班鍔上。

嚴綬以王師敗,乃拜弘淮西諸軍行營都統,使扞兩河,而令李光顏、烏重胤擊賊。

弘不親屯,遣子公武領兵三千屬光顏,然一陰一為逗橈計,以危國邀功者,每諸將告捷,輒累日不怡。

元濟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許國公。

李師道誅,弘大懼,因請入朝,冊拜司徒、中書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願留京師。

帝崩,攝塚宰。

俄出為河中節度使。

以病請還,復拜司徒、中書令。

卒,年五十八,贈太尉,謚曰隱。

始,弘自汴來朝,獻馬三千、絹五十萬、它錦彩三萬,而汴之庫廄錢尚百萬緡,絹亦百餘萬,馬七千,糧三百萬斛,兵械不可數。

弘為人莊重寡言,罪殺人,問法何如,不自為輕重,沉謀勇斷,故少誠、師道等皆憚之。

詔使至,或驁侮不為禮。

齊、蔡平,勢屈而後請覲,然天子尊一寵一異等,能以名位始終,亦其天幸。

子公武,字從偃。

起家衛尉主簿,為宣武行營兵馬使,以討蔡功檢校左散騎常侍、鄜坊等州節度使。

弘入朝,為右金吾將軍。

弘出河中,弘弟充徙宣武,乃曰:「二父居重鎮,我以孺子又當執金吾職乎?」

因固辭,改右驍衛大將軍。

一性一恭遜,不以富貴自處。

卒,贈戶部尚書,謚曰恭。

充,本名璀,少亦依舅家。

李元為河一陽一節度使,署牙將。

元改昭義,又從之。

元嘗謂賓佐曰:「充後當貴,諸君必善事之。」

未幾,弘領宣武,召主親兵,元曰:「我知君舊矣,吾兒不才,無足累君者,二女方幼,以為托。」

遂辭去。

累授御史大夫。

弘峻法,人人不自保。

充謙慎無少懈,念弘在鎮久,不入見天子,身又得士,不自安,因請入宿衛,弘許之,不即遣。

後因獵,單騎走洛一陽一,朝廷亮其節,擢右金吾衛將軍,轉大將軍,斥軍士虛名不如令者七百人。

歷少府監、鄜坊等州節度使。

穆宗立,幽、鎮、魏復亂,王承元以冀兵二千屯滑州,朝廷恐冀兵相訹為叛,徙承元鄜坊,而授充檢校尚書左僕射,為義成軍節度使。

會汴軍逐李願,以李朅主留事。

帝謂充素為汴士悅向,詔節度宣武,兼統義成兵討朅。

戰郭橋,破之。

會李質斬朅,遂入汴。

初,陳許李光顏亦奉詔討朅,屯尉氏,意先得汴,欲俘掠以餌軍,而汴監軍姚文壽亦欲內光顏。

充聞其謀,馳至城下,汴人望見充,歡躍無復貳者。

始,帝遣人問破賊期,充對:「汴,天下咽喉,臣頗習其人,然王師臨之,一月可破。」

方二旬即克。

帝喜曰:「充料敵若神。」

加檢校司空。

籍朅所脅為兵者三萬,悉縱之。

又責首亂者千餘,斥出境,令曰:「敢後者斬!」由是內外按堵,汴人一愛一賴之。

卒,年五十五,贈司徒,謚曰肅。

充雖將家,一性一儉節,歷三鎮,居處服玩如儒生,乘機決策無餘悔,世推善將。

李元沒,充為嫁二女,周其家。

自弘去汴,監軍選軍中敢士二千直閣下,日秩酒餚,物力幾屈,然不敢廢。

充未入時,李質總軍事,乃曰:「韓公至而頓去二千人食,豈不失人心乎?不去,且無以繼,可以弊事遺吾帥乎!」因悉罷之而後迎充。

李質者,節士也。

始為牙將,及朅為留後,邀帥節,勸之不從。

朅疽發於首,委質以兵,遂禽朅。

終金吾將軍。

贊曰:皋、建封、弘本諸生,震興田畝間,未有以異人,及投隙龍驤,皆為國梁楹,光奮一時。

使不遭遇,與庸夫汩一汩並胔而腐可也。

皋、弘雖一陰一慝,卒能以誠言自解,長沒天年,宜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