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二十 高竇:士廉敏惠有度量,狀貌若畫,觀書一見輒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 高竇

新唐書

列傳第二十 高竇

高儉,字士廉,以字顯,齊清河王岳之孫,父勵樂安王,入隋為洮州刺史。

士廉敏惠有度量,狀貌若畫,觀書一見輒誦,敏於占對。

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皆宿臣顯重,與為忘年友,繇是有名。

自以齊宗室,不欲廣交,屏居終南山下。

吏部侍郎高孝基勸之仕,仁壽中,舉文才甲科,補治禮郎。

斛斯政奔高麗,坐與善,貶為硃鳶主簿,以母老不可居瘴癘地,乃留妻鮮於奉養而行。

會世大亂,京師阻絕,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書佐。

時欽州俚帥寧長真以兵侵交趾,和懼,欲出迎,士廉曰:「長真兵雖多,縣軍遠客,勢不得久,城中勝兵尚可戰,奈何受制於人?」

和因命為行軍司馬,逆擊破之。

高祖遣使徇嶺南,武德五年與和來降,於是秦王領雍州牧,薦士廉為治中,親重之。

隱太子與王隙已熾,乃與長孫無忌密計計定,是日率吏卒釋囚授甲,趨芳林門助戰。

王為皇太子,授右庶子。

進侍中,封義興郡公。

坐匿王珪奏不時上,左授安州都督。

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蜀人畏鬼而惡疾,雖父母病皆委去,望捨投餌哺之,昆弟不相假財。

士廉為設條教,辯告督勵,風俗翕然為變。

又引諸生講授經藝,學校復興。

秦時李冰導汶江水灌田,瀕水者頃千金,民相侵冒。

士廉附故渠廝引旁出,以廣溉道,人以富饒。

入為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

雅負裁鑒,又詳氏譜,所署州,人地無不當者。

高祖崩,攝司空,營山陵;加特進,遷尚書右僕射。

士廉三世居此官,世榮其貴。

太宗幸洛一陽一,太子監國,命攝少師。

手詔曰:「端拱三川,不憂關中者,以屬卿也。」

久之,請致仕,聽解僕射,加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政事。

帝伐高麗,皇太子監國駐定州,又攝太傅,同掌機務。

太子令曰:「寡人資公訓道,而比聽政,據桉對公,情所未安,所司宜別設桉奉太傅。」

士廉固辭。

還至并州,有疾,帝即所捨問之。

貞觀二十一年疾甚,帝幸其第,為流涕,卒年七十一。

又欲臨吊,房玄齡以帝餌金石,諫不宜近喪。

帝曰:「朕有舊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卿置勿言。」

即從數百騎出。

長孫無忌伏馬前,陳士廉遺言,乞不臨喪,帝猶不許,無忌至流涕,乃還入東苑,南向哭。

詔贈司徒、并州都督,謚曰文獻,陪葬昭陵。

方寒食,敕尚宮以食四舉往祭,帝自為文。

喪出橫橋,又登城西北樓望哭以過喪。

高宗即位,加贈太尉,配享太宗廟廷。

士廉進止詳華,凡有獻納,搢紳皆屬以目。

奏議未嘗不焚稿,家人無見者。

士廉少識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歸之,是為文德皇后。

及遺令墓不得它藏,惟置衣一襲與平生所好書示先王典訓可用終始者。

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閱,後雖衰,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貲,故人謂之賣昏。

由是詔士廉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偽,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

帝曰:「我於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地以取貲,不肖子偃然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為貴之?齊據河北,梁、陳在江南,雖有人物,偏方下國,無可貴者,故以崔、盧、王、謝為重。

今謀士勞臣以忠孝學藝從我定天下者,何容納貨舊門,向聲背實,買昏為榮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此謂之門戶。

今皆反是,豈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為等級高下。」

遂以崔干為第三姓,班其書天下。

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敘武後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敘所以然。

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余屬不入,改為《姓氏錄》。

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

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

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一陽一鄭溫,范一陽一盧子遷、盧澤、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先是,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寶等為冠。

其後矜尚門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

王妃、主婿皆取當世勳貴名臣家,未嘗尚山東舊族。

後房玄齡、魏徵、李勣復與昏,故望不減,然每姓第其房望,雖一姓中,高下縣隔。

李義府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

其後天下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昏家」,益自貴,凡男一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世以為敝雲。

士廉六子,履行、審行、真行有名。

履行居母喪毀甚,太宗諭使強食。

尚東一陽一公主,襲爵。

繇戶部尚書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政有名。

坐長孫無忌,左授洪州都督,改永州刺史。

真行至左衛將軍。

其子岐連章懷太子事,詔令自誡切,真行以佩刀刺殺之,斷首棄道上,高宗鄙其為,貶睦州刺史。

審行自戶部侍郎貶渝州刺史。

士廉五世孫重,字文明,以明經中第,李巽表鹽鐵轉運巡官,善職,凡十年,進累司門郎中。

敬宗慎置侍講學士,重以簡厚惇正,與崔郾偕選,再擢國子祭酒。

文宗好《左氏春秋》,命分列國各為書,成四十篇。

與鄭覃刊定《九經》於石。

出為鄂岳觀察使,以美政被褒。

久之,拜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卒,贈太子少保。

贊曰: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是時人皆土著,故名宗望姓,舉郡國自表,而譜系興焉,所以推敘昭穆,使百代不得相亂也。

遭晉播遷,胡丑亂華,百宗蕩析,士去墳墓,子孫猶挾系錄,以示所承,而閥閥顯者,至賣昏求財,汨喪廉恥。

唐初流弊仍甚,天子屢抑不為衰。

至中葉,風教又薄,譜錄都廢,公一靡一常產之拘,士亡舊德之傳,言李悉出隴西,言劉悉出彭城,悠悠世詐,訖無考按,冠冕皁隸,混為一區,可太息哉!

竇威,字文蔚,岐州平陸人。

父熾,在周為上柱國,入隋為太傅,太穆皇后,其從兄弟女也。

威沈邃有器局,貫覽群言,家世貴,子弟皆喜武力,獨威尚文,諸兄詆為書癡。

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授秘書郎,當遷不肯調者十年,故其學益博。

而諸兄以軍功位通顯矣,薄威職閒冗,更謂曰:「昔仲尼積學成聖,猶棲遲不偶,汝尚何求耶?」

威笑不答。

蜀王秀闢為記室,威以秀多不法,謝疾去。

秀廢,府屬皆得罪,威獨免。

大業中,累遷內史舍人,數諫忤旨,轉考功郎中,後坐事免。

高祖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

方天下亂,禮典湮缺,威多識朝廷故事,乃裁定制度。

帝語裴寂曰:「威,今之叔孫通也。」

武德元年,授內史令。

每論政事得失,必陳古為諭,帝益親矚,嘗引入臥內,謂曰:「昔周有八柱國,吾與公家是也。

今我為天子,而公為內史令,事固有不等耶?」

威懼,頓首謝曰:「臣家在漢,再為外戚。

至元魏,有三皇后。

今陛下龍興,臣復以姻戚進,夙夜懼不克任。

帝笑曰:「公以三後族誇我邪!必東人與崔、盧婚者,猶自矜大,公世為帝戚,不亦貴乎。」

後寢疾,帝臨問,及卒,哭之慟。

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謚曰靖。

威一性一儉素,家不樹產,比喪,無餘貲,遺令薄葬。

詔皇太子、百官臨送。

兄子軌,字士則。

父恭,仕周為雍州牧、酇國公。

軌一性一剛果有威,大業中,為資一陽一郡東曹掾,去官歸。

高祖起兵,軌募眾千餘人迎謁長春一宮。

帝大悅,賜良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豐倉,收兵五千,從平京師。

封贊皇縣公,為大丞相諮議參軍。

稽胡賊五萬掠宜春,詔軌討之。

次黃欽山,遇賊乘高叢射,眾為卻。

軌斬部將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擁數百騎殿,令曰:「聞鼓不進者斬。」

既鼓,士爭赴賊,賊射不勝,大破之,斬首千級,獲男一女二萬。

擢太子詹事。

赤排羌與薛舉叛將鍾俱仇寇漢中,拜秦州總管,討賊連戰有功,余一黨一悉降。

復酇國舊封,遷益州道行台左僕射。

一黨一項引吐谷渾寇松州,詔軌與扶州刺史蔣善合援之。

善合先期至,敗之鉗川。

軌進軍臨洮,擊左封,走其眾。

度羌必為患,始屯田松州。

詔率所部兵從秦王討王世充。

明年,還蜀。

軌既貴,益嚴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師臨敵,身未嘗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誅,至小餅亦鞭棰流血,人見者皆重足股栗,由是蜀盜悉平。

初,以其甥為腹心,嘗夜出,呼不時至,斬之。

又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漿公廚,既而悔焉,曰:「要當借汝頭以明法。」

命斬奴,奴稱冤,監刑者疑不時決,軌並斬之。

後入朝,賜坐御樓,容不肅,又坐對詔,帝怒曰:「公入蜀,車騎、驃騎從者二十人,公斬誅略盡,我隴種車騎,尚不足給公。」

因系詔獄。

俄釋之,還鎮益州。

軌與行台尚書韋雲起、郭行方素不協,及隱太子誅,詔至,軌內詔懷中,雲起問詔安在,軌不肯示,因執殺之。

行方懼,奔京師,得免。

是歲,行台廢,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戶六百。

貞觀元年,召授右衛大將軍,出為洛州都督。

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卒,贈并州都督。

子奉節,尚永嘉公主,歷左衛將軍、秦州都督。

軌弟琮,有武干。

大業末,犯法亡命太原,依高祖。

與秦王有憾,不自安。

王方收天下豪英,降禮接之,與出入臥內,琮意乃釋。

大將軍府建,引為統軍。

從平西河,破霍邑。

授金紫光祿大夫,封扶風郡公。

從劉文靜擊屈突通於潼關,敗其將桑顯和,通遁去,琮以輕騎追獲於稠桑。

進兵下陝縣,拔太原倉。

遷左領軍大將軍,賜物五百段。

隋河一陽一都尉獨孤武潛謀歸款,命琮總萬騎,自柏崖迎之,逗留不進,武見殺,坐除名。

武德初,為右屯衛大將軍。

時將圖洛一陽一,詔琮留守陝,護饟道。

王世充將羅士信數以兵鈔絕,琮使人說降之。

東都平,檢校晉州總管。

從隱太子平劉黑闥,以功封譙國公,賜黃金五十斤。

卒,贈左衛大將軍,謚曰敬。

永徽五年,加贈特進。

威從兄子抗,字道生。

父榮定,為隋洺州總管、陳國公,謚曰懿。

母,隋文帝姊安成公主也。

抗美容儀,一性一通率,涉見圖史。

以帝甥蚤貴,入太學,釋褐千牛備身、儀同三司。

侍父疾,束帶五旬不弛;居喪,哀過常。

襲爵,累轉梁州刺史。

將之官,文帝幸其第,酣宴如家人禮。

母卒,數號絕。

詔宮人節哭。

歲余,為岐州刺史,轉幽州總管,所至以寬惠聞。

漢王諒反,煬帝疑抗為應,遣李子雄馳往代之。

子雄因誣抗得諒書不奏,按鞫無狀,然坐是遂廢。

抗與高祖少相狎,及楊玄感反,抗謂高祖曰:「玄感為我先耳,李氏名在圖錄,天所啟也。」

高祖曰:「為禍始不祥,公無妄言。」

煬帝遣抗出靈武,逴護長城,聞高祖已定京師,喜曰:「此吾家婿,豁達有大度,真撥亂主也。」

因歸長安。

高祖見之喜,握手曰:「李氏果王,何如?」

因置酒為樂,授將作大匠兼納言,尋罷為左武候大將軍。

帝聽朝,或引升御坐,既退,入臥內,從容談笑,極平生歡,以兄呼之,宮中稱為舅,或留宿禁省,侍燕豫,然未嘗干朝廷事。

後從秦王平薛舉,功第一;又從征王世充。

東都平,冊勳於廟者九人,抗與從弟軌與焉。

賜女樂一部,珍幣不貲。

卒,贈司徒,謚曰密。

子衍、靜、誕,衍襲爵。

靜字元休,在隋佐親衛,以父得罪煬帝,久不之進。

高祖入京師,擢并州大總管府長史。

時突厥數為邊患,糧道不屬,靜表請屯田太原,以省饋運。

議者以流亡未復,不宜重困,於是召入與裴寂、蕭瑀、封倫廷議,寂等不能屈,帝從之,歲收粟十萬斛。

詔檢校并州大總管。

又請斷石嶺以為鄣塞,制突厥之入。

太宗即位,授司農卿,封信都縣男。

趙元楷為少卿,靜鄙其聚斂,因會官屬大言曰:「如煬帝奢侈,竭四海自奉,司農須公矣。

今天子躬節儉,屈一人安兆庶,惡用公哉?」

元楷大慚。

改夏州都督。

突厥攜貳,諸將出征者過靜,靜為陳虜中虛實,諸將由是大克獲。

又間其部落,郁射所部郁孤尼等九俟斤皆內附。

帝嘉之,賜馬百匹、羊千口。

及禽頡利,詔處其眾河南。

靜上書曰:「夷狄窮則搏噬,飽則群聚,不可以刑法繩、仁義教也。

衣食仰給,不恃耕桑。

今損有為之民,資無知之虜,得之無益於治,失之不害於化。

況首丘未忘,則一旦變生,犯我王略矣。

不如因其破亡,假以賢王一號,妻之宗女,披其土地部落,使權弱勢分,易為羈制,則世為籓臣矣。」

帝雖不從,然嘉其忠,優詔答曰:「北方之務,悉以相委,以卿為寧朔大使,朕無北顧憂矣。」

再遷民部尚書。

卒,謚曰肅。

子逵,尚遂安公主,襲爵。

誕,隋末起家朝請郎。

義寧初,辟丞相府祭酒,封安豐郡公,尚襄一陽一公主。

從秦王征薛舉,為元帥府司馬。

累遷太常卿。

高祖諸子幼,未出宮者十餘王,國司家事,皆誕主之。

出為梁州都督。

貞觀初,召授右領軍大將軍,進莘國公,為宗正卿。

太宗與語,昏謬失對。

乃下詔曰:「誕比衰耗,不能事,朕知而任之,是謂不明。

且為官擇人者治,為人擇官者亂。

其以光祿大夫罷就第。」

卒,贈工部尚書、荊州刺史,謚曰安。

抗弟璡,字之推,一性一沈厚。

隋大業末,為扶風太守。

唐兵起,以郡歸,歷民部尚書。

從秦王平薛仁杲,賜錦袍。

尋鎮益州,時蜀盜賊多,皆討平之。

與皇甫無逸不協,數相訴毀,因請入朝,至半道,詔還之。

璡內憂恐。

會使者至,璡引宴臥內,厚餉遺。

無逸以聞,坐免官。

未幾,授秘書監,封鄧國公。

貞觀初,遷將作大匠,詔脩洛一陽一宮,鑿池起山,務極侈浮,費不勝算。

太宗怒,詔毀之,免其官。

以酆王納璡女為妃,復位。

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安。

璡有巧思,工書。

武德中,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受詔定雅樂,是正鍾律雲。

威從孫德玄,隋大業中,起家國學生。

祖照,尚周文帝義一陽一公主,封鉅鹿郡公。

父彥,襲爵,終隋西平太守。

兄德明,師事陳留王孝逸,通知文史。

漢王諒反,遣將綦良攻黎州。

德明年十八,募士五千,號令嚴整,倍道擊賊,破之。

以功擢累齊王府屬。

坐事免。

高祖兵叩長安,而宗室孝基、神符、道宗及竇誕、趙慈景等並系獄,隋將衛文升、一陰一世師欲殺之,德明諫曰:「罪不在此,殺之無傷於彼,祗取怨焉,不如縱之。」

乃止。

長安平,謁高祖,終不自言,時稱長者。

拜考功郎中。

從秦王擊王世充。

封顯武男,歷常、一愛一二州刺史,卒。

德玄始為高祖丞相府千牛,歷太宗時不甚顯,高宗以舊臣,自殿中少監為御史大夫,歲中遷司元太常伯。

時帝又以源直心為奉常正卿,劉祥道為司刑太常伯,上官儀為西台侍極,郝處俊為太子左中護,凡十餘人,皆帝自擇,以示宰相李勣等,皆頓首謝。

麟德初,進檢校左相,勤職約己,天子嘗臨朝,咨其清素,加以賜賚。

居位數年,贊圖封禪事,與李勣皆為使。

帝次濮一陽一,問古謂帝丘,德玄不能對,許敬宗具道其然,帝稱善。

敬宗自矜於人,德玄知,不為忤,眾服其量。

禮成,進爵二級。

以弟德遠未及爵,願分封,詔可,故德玄封鉅鹿男,德遠樂安男。

德玄迎時取合,未嘗有過,然無它補益。

卒,年六十九,贈光祿大夫,幽州都督,謚曰恭。

贊曰:高、竇雖緣外戚姻家,然自以才猷結天子,廁跡名臣,垂榮無窮,時有遇合,故見諸事業。

古來賢豪,不遭與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者,可勝吒哉!竇宗自魏訖唐,支胄扶疏數百年,所馮厚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