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祖彤,仕後魏通直散騎常侍。父振,周宕州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

新唐書

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

蘇世長,京兆武功人。

祖彤,仕後魏通直散騎常侍。

父振,周宕州刺史,建威縣侯。

世長十餘歲,上書周武帝,帝異其幼,問讀何書,對「治《孝經》、《論語》」。

帝曰:「何言可道?」

答曰:「為國者不敢侮於鰥寡。

為政以德。」

帝曰:「善。」

使卒學虎門館。

父死王事,有詔襲爵,世長號踴不自勝,帝奭然改容。

入隋,為長安令,數條上便宜。

大業末,為都水少監,督漕上江。

會煬帝被弒,發喪,慟聞行路。

更為王世充太子太保、行台右僕射,與世充兄子弘烈及其將豆盧行褒戍襄一陽一,高祖與之舊,數遣使者諭降,輒殺之。

洛一陽一平,始與弘烈歸,帝誅褒而誚世長,頓首謝曰:「古帝王受命,以此逐鹿,一人得禽,萬夫斂手。

豈有獲鹿後忿同獵者,問爭肉罪邪?今陛下應天順民,安可忘管仲、雍齒事?且武功舊人,亂離以來,死亡略盡,唯臣得見太平。

若殺之,是絕其類。」

帝笑釋之。

授玉山屯監。

引見玄武門,與語平生,調之曰:「卿自謂佞邪,直邪?」

對曰:「愚且直。」

帝曰:「若直者,何為背賊歸我?」

對曰:「洛一陽一平,天下為一,臣智窮力屈,乃歸陛下。

使世充不死,臣據漢南,尚為勍敵。」

帝大笑,嘲曰:「何名長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

世長曰:「名長意短,誠如聖旨。

口正心邪,不敢奉詔。

昔竇融以河西降漢,十世侯之;臣舉山南以歸,唯蒙屯監。」

帝悅,拜諫議大夫。

從獵涇一陽一,大獲。

帝入旌門,詫左右曰:「今日畋,樂乎?」

世長曰:「陛下廢萬機,事遊獵,不滿十旬,未為樂也。」

帝色變,既而笑曰:「狂態發邪?」

曰:「為臣計則狂,為陛下計忠矣。」

時武功、郿新經突厥寇掠,鄉聚凋虛,帝將遂獵武功,世長諫曰:「突厥向盜劫人,陛下救恤之言未出口,又獵其地,殆百姓不堪所求。」

帝不聽。

侍宴披香殿,酒酣,進曰:「此煬帝作邪?何雕麗底此!」帝曰:「卿好諫似直,然詐也。

豈不知此殿我所營,乃詭雲煬帝邪?」

對曰:「臣但見傾宮、鹿台,非受命聖人所為者。

陛下武功舊第,才蔽風雨,時以為足。

今天下厭隋之侈,以歸有道,陛下宜刈奢一婬一,復樸素。

今乃即其宮加雕飾焉,欲易其亂,得乎?」

帝咨重其言。

歷陝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酒,引為學士。

貞觀初,使突厥,與頡利爭禮,不屈,拒卻賂遺,朝廷壯之。

出為巴州刺史,舟敗,溺死。

世長有機辯,淺於學,嗜酒,簡率無威儀。

初在陝,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撻於廛,五伯疾其詭,鞭之流血,世長不勝痛,呼而走,人笑其不情。

子良嗣,高宗時為周王府司馬,王年少不法,良嗣數諫王,以法繩府官不職者,甚見尊憚。

帝異之,選荊州長史。

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將蒔上苑,宦者所過縱暴,至荊,良嗣囚之,上書言狀。

帝下詔慰獎,取竹棄之。

徙雍州。

時關內饑,人相食,良嗣政上嚴,每盜發,三日內必擒,號稱神明。

垂拱初,遷冬官尚書,拜納言,封溫國公,留守西京,賞遇尤渥。

尚方監裴匪躬案諸苑,建言鬻果蔬,儲利佐公上。

良嗣曰:「公儀休一諸侯相,拔葵去織,未聞天子賣果蔬與人爭利。」

遂止。

遷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

遇薛懷義於朝,懷義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頰,曳去。

武後聞之,戒曰:「第出入北門,彼南衙宰相行來,毋犯之。」

載初元年,罷左相,加特進,仍知政事。

與韋方質素不平,方質坐事誅,引逮之。

後辨其非,良嗣悸,謝不能興,輿還第,卒,年八十五。

詔百官往吊,贈開府儀同三司、益州都督。

始,良嗣為洛州長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

其人往謝,良嗣色泰定,曰:「初不聞有累。」

在荊州時,州有河東寺,本蕭察為兄河東王所建,良嗣曰:「江、漢間何與河東乎?」

奏易之,而當世恨其少學雲。

子踐言,官太常丞,為酷吏所陷,死嶺南,削父爵,沒其家。

神龍元年,復贈司空,以踐言子務元襲爵,終邠王府長史。

從孫弁,字元容,擢進士,調奉天主簿。

德宗出狩,而縣令計事在府,官屬皆惶恐,欲遁走。

弁曰:「昔肅宗幸靈武,至新平、安定,二太守坐伏匿,斬以徇。

諸君知之乎?」

眾乃定。

車駕至,儲偫畢給,帝嘉之,試大理司直。

硃泚平,進監察御史,擢累倉部郎中,判度支案。

裴延齡死,帝召弁見延英,賜紫衣金魚,以度支郎中副知度支事,位郎中上。

知度支有副自弁始。

弁通學術,吏事一精一明,承延齡後,平賦緩役,略煩苛,人賴其寬。

久之,遷戶部侍郎,判度支,改太子詹事。

舊制,詹事位在太常宗正卿下,御史中丞竇參卑之,徙班河南、太原尹下。

弁造朝,輒就舊著,有司疑詰,紿曰:「我已白宰相,復舊班。」

殿中侍御史鄒儒立劾奏,待罪金吾,有詔原罪。

坐前以腐粟給邊,貶汀州司戶參軍。

是時,兄袞為贊善大夫,冕京兆士曹參軍,以弁故,貶袞永州,冕信州司戶參軍。

袞年老,瞑不能視,帝閔之,聽還。

又有稱冕才者,帝悔不用,而袞以老先還,重追冕。

更問大臣昆弟可任者,左右以王紹之兄紓、韓皋之兄群對。

帝乃擢紓右補闕,群考功員外郎,冕遂不復用。

數年,起弁為滁州刺史,卒。

弁聚書至二萬卷,手自讎定,當時稱與秘府將。

弁之判度支,方大旱,州縣有逋米,斷貞元八年以前,凡三百八十萬斛,人亡數在,弁奏請出以貸貧民,至秋而償,詔可。

當時譏其罔君雲。

韋雲起,京兆萬年人。

隋開皇中,以明經補符璽直長。

嘗奏事文帝前,帝曰:「外事不便,可言之。」

時兵部侍郎柳述侍,雲起即奏:「述一性一豪侈,未嘗更事,特緣主婿私,握兵要,議者謂陛下官不擇賢,此不便者。」

帝顧述曰:「雲起言,而藥石也,可師之。」

仁壽初,詔百官舉所知,述舉雲起通事舍人。

大業初,改謁者。

建言:「今朝廷多山東人,自作門戶,附下罔上,為朋一黨一。

不抑其端,必亂政。」

因條陳一奸一狀。

煬帝屬大理推究,於是左丞郎蔚之、司隸別駕郎楚之等皆坐免。

會契丹寇營州,詔雲起護突厥兵討之,啟民可汗以二萬騎受節度。

雲起使離為二十屯,屯相聯絡,四道並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馬。」

三喻五復之。

既而紇斤一人犯令,即斬以徇。

於是突厥酋長入謁者,皆膝而進,莫敢仰視。

始,契丹事突厥無間,且不虞雲起至。

既入境,使突厥紿雲詣柳城與高麗市易,敢言有隋使在者斬。

契丹不疑。

因引而南,過賊營百里,夜還陣,以遲明掩擊之,獲契丹男一女四萬,以女子及畜產半賜突厥,男子悉殺之,以餘眾還。

帝大喜,會百官於廷,曰:「雲起將突厥兵平契丹,以奇用師,有文武才,朕自舉之。」

拜治書御史。

因劾奏:「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怙一寵一妨命,四方有變不以聞,聞不以實。

朝議少賊,不多發兵,官兵少,賊眾,數見敗北,賊氣日張。

請付有司案罪。」

大理卿鄭善果奏:「雲起訾大臣,毀朝政,所言不情。」

貶大理司直。

帝幸江都,請告歸。

高祖入關,上謁長樂宮,授司農卿、一陽一城縣公。

武德初,進上開府儀同三司,判農圃監。

時議討王世充,雲起上言:「京師初平,人未堅附,百姓流離,仍歲無年。

盩厔】司竹、藍田谷口,盜賊群屯。

京都椎剽,乘夜竊發。

重以梁師都嫁情北胡,一陰一計內鈔,為腹心患。

釋此不圖,而窺兵函、洛,一奸一人乘虛,一旦有變,禍且不細。

臣愚以為不若戢兵務農,須關中妥安,士氣余飽,然議討伐,一舉可定。」

從之。

會突厥入寇,詔總豳、寧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

改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書。

時僕射竇軌數奏生獠反,冀得集兵以威眾,雲起數持掣,軌宣言雲起通賊營私,由是始隙。

雲起弟慶儉、慶嗣事隱太子。

太子死,詔軌息馳驛報。

軌疑雲起有變,一陰一設備,乃告之。

雲起不信,曰:「詔安在?」

軌曰:「公建成一黨一,今不奉詔,反明矣。」

遂殺之。

初,雲起師太學博士王頗,每歎曰:「韋生識悟,富貴可自致;然疾惡甚,恐不得死。」

訖如言。

孫方質,光宅初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遷地官尚書。

嘗屬疾,武承嗣兄弟往候,方質據一床一自若。

或曰:「倨見權貴,且速禍。」

答曰:「吉凶命也,丈夫豈能折節近戚以苟免邪?」

俄為酷吏所陷,流死儋州,沒其家。

神龍初,復官爵。

孫伏伽,貝州武城人。

仕隋,以小史累勞補萬年縣法曹。

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

其一:臣聞「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隋失天下者何?不聞其過也。

方自謂功德盛五帝、邁三王,窮侈極欲,使天下士肝腦塗地,戶口殫耗、盜賊日滋。

當時非無直言之臣,卒不聞悟者,君不受諫,而臣不敢告之也。

向使開不諱之路,官賢授能,賞罰時當,人人樂業,誰能搖亂者乎?陛下舉晉一陽一,天下響應,計不旋跬,大業以成。

勿以得天下之易,而忘隋失之不難也。

天子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凡搜狩當順四時,不可妄動。

且陛下即位之明日,有獻鷂者,不卻而受,此前世弊事,奈何行之?相國參軍事盧牟子獻琵琶,長安丞張安道獻弓矢,並被賚賞。

以率土之富,何索不致,豈少此物哉?

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隋末始見崇用,此謂一婬一風,不得不變。

近太常假民裙襦五百稱,以衣一妓一工,待玄武門遊戲。

臣以為非詒子孫之謀。

傳曰:「放鄭聲,遠佞人。」

今散一妓一者,匪《韶》匪《夏》,請並廢之,以復雅正。

其三:臣聞「一性一相近,習相遠」。

今皇太子諸王左右執事,不可不擇。

大抵不義無賴及馳騁射獵歌舞聲色慢游之人,止可悅耳目,備驅馳,至拾遺補闕,決不能也。

泛觀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亂之。

願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帝大悅,即詔:「周、隋之晚,忠臣結舌,是謂一言喪邦者。

朕惟寡德,不能一性一與天道,然冀弼諧以輔不逮,而群公卿士罕進直言。

伏伽至誠慷慨,據義懇切,指朕失無所諱。

其以伏伽為治書侍御史,賜帛三百匹。」

初,帝受禪,伏伽最先諫,帝欲盡下情,故不次見拔,以示群臣。

是時,軍興賦斂重,伏伽數請厘損。

帝語裴寂曰:「隋為無道,主驕於上,臣諂於下,下上蔽蒙,至身死匹夫手,寧不痛哉!我今不然,平亂責武臣,守成責儒臣,程能付事,以佐不逮;虛心盡下,冀聞嘉言。

若李綱、孫伏伽,可謂誼臣矣。

俯首噤默,豈朕所望哉?」

東都平,大赦天下,又欲責賊支一黨一,悉流徙惡地。

伏伽諫曰:「臣聞王者無戲言,《書》稱『爾無不信,朕不食言』,言之不可不慎也。

陛下制詔曰:『常赦不免,皆原之。

』此非直赦有罪,是亦與天下更新辭也。

世充、建德所部,赦後乃欲流徙。

《書》曰:『殲厥渠魁,辦從罔治。

』渠魁尚免,辦從何辜?且蹠狗吠堯,吠非其主。

今與陛下結髮雅故,往為賊臣,彼豈忘陛下哉,壅隔故也。

至疏者安得而罪之?由古以來,何始無君,然止稱堯、舜者,何也?直由善名難得也。

昔天下未平,容應機制變。

今四方已定,設法須與人共之。

法者陛下自作,須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

自為無信,欲人之信,豈可得哉?賞罰之行,無貴賤親疏,惟義所在。

臣愚以為賊一黨一於赦當免者,雖甚無狀,宜一切加原,則天下幸甚。」

又表置諫官。

帝皆欽納。

太宗即位,封樂安縣男,遷大理少卿。

帝數出馳射,伏伽諫曰:「臣聞天子之居,禁衛九重,出也警,入也蹕,非直尊其居處,為社稷生人計也。

比聞陛下走馬射帖,娛悅群臣,殆非所以導養聖躬、垂憲後代,此直少年諸王務耳,安得既為天子,尚行之乎?竊為陛下不取。」

帝悅曰:「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瘳乎!」後坐奏囚失,免官。

起為刑部郎中。

累遷大理卿。

時司農市木橦,倍直與民,右丞韋悰劾吏隱沒,事下大理訊鞫。

伏伽曰:「緣官市貴,故民直賤。

臣見司農識大體,不見其罪。」

帝悟,顧悰曰:「卿不逮伏伽遠矣。」

久之,出為陝州刺史,致仕。

顯慶三年卒。

始,伏伽拜御史時,先被內旨,而制未出,歸臥於家,無喜色。

頃之,御史造門,子弟驚白,伏伽徐起見之。

時人稱其有量,以比顧雍雲。

張玄素,蒲州虞鄉人。

仕隋,為景城縣戶曹。

竇建德陷景城,執將殺之,邑人千餘號泣請代,曰:「此清吏,殺之是無天也。

大王即定天下,無使善人解體。」

建德命釋縛,署治書侍御史,不拜。

聞江都已弒,始為建德黃門侍郎。

賊平,授景州錄事參軍。

太宗即位,問以政,對曰:「自古未有如隋亂者,得非君自專、法日亂乎?且萬乘之尊,身決庶務,日斷十事,五不中,中者信善,有如不中者何?一日萬機,積其失,不亡何待?若上賢右能,使百司善職,則高居深拱,疇敢犯之?隋末盜起,爭天下者不十數,余皆保城邑以須有道聽命,是欲背上怙亂者果鮮,特人君不能安之而挻之亂也。

以陛下聖神,跡所以危,鑒所以亡,日慎一日,雖堯、舜何以加!」帝曰:「善。」

拜侍御史,遷給事中。

貞觀四年,詔發卒治洛一陽一宮乾一陽一殿,且東幸。

玄素上書曰:

臣惟秦始皇帝藉周之餘,夷六國,統壹尊,將貽之萬世,及子而亡者,殫嗜奔欲,以逆天害人也。

天下不可以力勝,唯當務儉約,薄俺斂,以身先之,乃能大安。

今東都未有幸期,前事土木,戚王出籓,又當營構,科調繁仍,失疲人望,一不可也。

陛下向平東都,曾觀廣殿,皆撤毀之,天下翕然,一口頌歌。

豈有初惡侈一靡一而後好雕麗哉?二不可也。

陛下每言巡幸者不急之務,徒焉虛費。

今國儲無兼年,又興別都之役,以產怨讟,三不可也。

百姓承亂離之後,財賦殫空,雖蒙更生,意未完定,奈何營未幸之都,重耗其力,四不可也。

漢祖將都洛一陽一,婁敬一言,即日西駕。

非不知地土中,道裡所均,但形勝不及關內,弗敢康也。

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俗,為日尚淺,詎可東巡以搖人心?五不可也。

臣嘗見隋家造殿,伐木於豫章,二千人挽一材,以鐵為轂,行不數里,轂輒壞,別數百人繼轂自隨,終日行不三十里。

一材之費,已數十萬工,揆其餘可知已。

昔阿房成,秦人散;章華就,楚眾離;乾一陽一畢功,隋人解體。

今民力未及隋日,而役殘創之人,襲亡國弊,臣恐陛下之過,甚於煬帝。

帝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

對曰:「若此殿卒興,同歸於亂。

臣聞東都始平,太上皇詔宮室過度者焚之,陛下謂瓦木可用,請賜貧人,事雖不從,天下稱為盛德,今復度而宮之,是隋役又興。

不五六年間,一捨一取,天下謂何?」

帝顧房玄齡曰:「洛一陽一朝貢天下中,朕營之,意欲便四方百姓。

今玄素言如此,使後必往,雖露坐,庸何苦?」

即詔罷役,賜彩二百匹。

魏征名梗挺,聞玄秦言,歎曰:「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

歷太子少詹事,遷右庶子。

時太子承乾事游畋,不悅學。

玄素上書曰:

天道無親,惟德是輔。

苟違天道,人神棄之。

古者田三驅,非以教殺,除民害也。

今反以獵為娛,行之無常,不損盛德哉?《傳》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

然則探道在學古,學古在師訓。

孔穎達奉詔講勸,宜數逮問,裨萬分。

博選賢傑,朝夕侍左右,與相規摩。

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此則善美矣。

夫在人上者常求為善也,然一性一不勝情,耽惑成亂,下有諛言,君道乃虧。

古人有云:「勿以惡小不去,善小不為。」

禍福之來,皆根於初,護終若始,猶懼其替,始不護焉,終將安歸?

太子不納。

又上書曰:

周公資聖人,而握沐吐飧,下白屋,況下周公之人哉?殿下睿質天就,尚須學以表飾之。

孔穎達、趙弘智皆宿德鉅髦,兼識政機,望數召見,述古今,增懿明德。

彫蟲小技,正可間召,代博弈,不宜屢也。

騎射畋游,褻戲酣歌,悅耳目,移情靈,不可以御。

夫心為萬事主,動而無節則亂,敗德之原,實在於此。

帝知數財正太子,頻擢至銀青光祿大夫,行左庶子。

太子久不見賓友,玄素曰:「宮中所見止婦人,不知如樊姬等可與益聖德者幾何?若無之,即便詖艷嬖,何足顧哉!上惟東宮之重,高署賢才為寮佐,今乃不得進見,將何以朝納誨、夕補遺哉?太子諱其切,夜遣戶奴以騎楇狙擊,危脫死。

嘗聞宮中擊鼓,叩閤正言,太子出鼓,對玄素破之。

既不悛,丑德日聞。

玄素不能已,上書曰:

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書傳所載或過,臣請以近事喻之。

周武帝平山東,庳宮陋食以安海內,而太子贇有穢德,烏丸軌以聞,帝慈仁不忍廢。

及踐祚,狂一暴日熾,宗祀以亡,隋文帝所代是也。

文帝因周衰,藉女資,雖無大功於人,然布德行惠,上下安賴。

勇為太子,驕肆敗度,今宮中山池,殿下所親見者也。

當是時,自謂有太山之安,詎知壬臣敢進其說哉?向使動靜有常,進止有度,親君子,疏小人,黜浮華,守恭儉,雖有離間,烏能致慈父之隙哉?蓋積德弗純,令問不著,一遭讒,遂成其禍。

今上以殿下父子親,故所資用不為限節,然詔未六旬,而用逾七萬,驕奢亡藝,孰有過此?龍樓、望苑,為工匠之肆,既闕視膳問安之宜,又無悅學好道之實。

上違君父慈訓之方,下有因緣戮辱之罪。

所施與者,不游手雜色,則圖畫雕鏤之人。

外所瞻仰,此失已暴,內隱密者,尚可勝計哉?右庶子趙弘智經明行脩,臣謂宜數進召,以廣徽美;今反猜嫌,謂妄相推引。

從善若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禍可既乎?

書入,太子怒,遣刺客伺之。

會宮廢,玄素坐除名為民。

頃之,召授潮州刺史,徙鄧州,訖不復親近。

高宗時,以老致仕。

麟德初卒。

始,玄素與孫伏伽在隋皆為令史,太宗嘗問玄素宦立所來,深自羞汗。

褚遂良見帝曰:「君子不失言於人,明主不失言於戲。

故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居上能禮其臣,乃盡力以奉其上。

近世宋武帝侮靳朝臣,攻其門戶,至恥懼狼狽,前史以為非。

陛下昨問玄素在隋任何官,對曰:『縣尉。

』又問未為尉時,曰:『流外。

』又問何曹司,玄素出不能徙步,顏若此灰,一精一爽頓盡,見者鹹共驚怪。

唐家創業,任官以才,卜祝庸保,量能並用。

陛下以玄素擢任三品,佐皇儲,豈宜復對群臣使辭窮負恥,欲責其伏節死義,安可得乎?」

帝曰:「朕亦悔之。」

伏伽雖廣坐,陳說往事,無少隱焉。

贊曰:始唐有天下,懲刈隋敝,敷內讜言,而世長等仇然獻忠,時主方褒聽,藉以勸天下,雖觸禁忌,而無忤情。

及禍亂已平,君位尊安,後者視前人之為,猶以鯁論期榮,故時時遭斥讓,為所厭苦。

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時異也。

夫一性一有不可移,雖堯、舜弗能訓。

承乾之惡,根著於心,而歸責玄素,其何救哉?此士亹辭不能傅太子,諒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