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為府一,都護府一,州三十八,縣百八十九。其名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新唐書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劍南道,蓋古梁州之域,漢蜀郡、廣漢、犍為、越巂、益州、牂柯、巴郡之地,總為鶉首分。

為府一,都護府一,州三十八,縣百八十九。

其名山:岷、峨、青城、鶴鳴。

其大川:江、涪、雒、西漢。

厥賦:絹、綿、葛、紵。

厥貢:金、布、絲、葛、羅、綾、綿、羚角、犛尾。

成都府蜀郡,赤。

至德二載曰南京,為府,上元元年罷京。

土貢:錦、單絲羅、高杼布、麻、蔗糖、梅煎、生春酒。

戶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

縣十:有府三,曰威遠、歸德、二江。

有天征軍,本天威,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更名。

成都,次赤。

有江瀆祠。

北十八里有萬歲池,天寶中,長史章仇兼瓊築堤,積水溉田。

南百步有官源渠堤百餘里,天寶二載,令獨孤戒盈築。

華一陽一,次赤。

本蜀,貞觀十七年析成都置,乾元元年更名。

新都,次畿。

武德二年置。

有繁一陽一山。

犀浦,次畿。

垂拱二年析成都置。

新繁,次畿。

雙流,次畿。

廣都,次畿。

龍朔二年析雙流置。

郫,次畿。

溫江,次畿。

本萬春,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更名。

有新源水,開元二十三年,長史章仇兼瓊因蜀王秀故渠開,通漕西山竹木。

靈池。

次畿。

本東一陽一,久視元年置,天寶元年更名。

彭州濛一陽一郡,緊。

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土貢:段羅、交梭。

戶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萬七千三百八十七。

縣四:有府二,曰天水、唐興。

有威戎軍,有羊灌田、朋笮、繩橋三守捉城,有七盤、安遠、龍溪三城,有當風戍,有靜塞關。

九隴,望。

武德三年以九隴、綿竹、導江置濛州。

貞觀二年州廢,縣皆來屬。

武後時,長史劉易從決唐昌沲江,鑿川派流,合堋口垠歧水溉九隴、唐昌田,民為立祠。

有葛瑰山、漓沅山、一陽一平山。

導江,望。

本盤龍,武德元年以故汶山置,尋更名。

貞觀中曰灌寧,開元中復為導江。

有侍郎堰,其東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龍朔中築;又有小堰,長安初築。

西有蠶崖關;有岷山、玉壘山。

有鎮靜軍,開元中置。

有白沙守捉城。

有木瓜戍、三奇戍。

唐昌,望。

儀鳳二年析九隴、導江、郫置。

長壽二年曰周昌,神龍元年復故名。

濛一陽一。

緊。

儀鳳二年析九隴、什邡、雒置。

蜀州唐安郡,緊。

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土貢:錦、單絲羅、花紗、紅藍、馬策。

戶五萬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萬六百九十四。

縣四:有府三,曰金堰、廣逢、灌口。

有鎮靜軍,乾符二年,節度使高駢置。

晉原,望。

有天倉山。

青城,望。

「青」故作「清」,開元十八年更。

有青城山。

唐安。

望。

本唐隆,武德元年置。

長壽二年曰武隆,神龍元年復為唐隆,先天元年更名。

新津。

望。

西南二里有遠濟堰,分四筒穿渠,溉眉州通義、彭山之田,開元二十八年,採訪使章仇兼瓊開。

有稠梗山、本竹山、天社山、主簿山,有鐵。

漢州德一陽一郡,上。

垂拱二年析益州置。

土貢:交梭,雙紃,彌牟、紵布,衫段,綾,紅藍,蜀馬。

戶六萬九千五,口三十萬八千二百三。

縣五:有府一,曰玉津。

有威勝軍。

雒,望。

貞元末,刺史盧士珵立堤堰,溉田四百餘頃。

德一陽一,緊。

武德三年析雒置。

有鹿頭關。

什邡,望。

武德二年析雒置。

有李冰祠山。

綿竹,緊。

有庚除山、萬安山、鹿堂山。

金堂。

上。

鹹亨二年析雒、新都置。

有昌利山。

嘉州犍為郡,中。

本眉山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紫葛、麝香。

戶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一。

縣八:有犍為、沐源、寺莊、牛徑、銅山、曲灘、陀和、平戎、依名、利雲、溶川、羅護、柘林、大池、雞心、龍溪、賴泥、可一陽一、婆籠、馬鞍、始犁、峨眉等二十二鎮兵。

龍游,緊。

平羌,中下。

有鐵,有關。

峨眉,上。

有金,有鐵。

夾江,上。

有鐵。

玉津,中。

綏山,中。

久視元年析置樂都縣,尋省。

有綏山。

羅目,中。

麟德二年開生獠置,以縣置沐州。

高宗上元三年州廢,縣亦省,儀鳳三年復置,來屬。

有峨眉山。

犍為。

中。

本隸戎州,高宗上元元年來屬。

眉州通義郡,上。

武德二年析嘉州置。

土貢:麩金、柑、石蜜、葛粉。

戶四萬三千五百二十九,口十七萬五千二百五十六。

縣五:通義,緊。

彭山,緊。

本隆山,隸陵州。

貞觀元年省入通義,二年復置,來屬。

先天元年更名。

有通濟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中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頃,開元中,益州長史章仇兼瓊開。

有鹽,有彭女山。

丹稜,上。

有龍鵠山。

洪雅,上。

武德元年以縣置犍州,五年省南安入焉。

貞觀元年州廢,來屬。

開元七年置義州,並以獠戶置南安、平鄉二縣。

八年州廢,省二縣,以洪雅來屬。

青神。

上。

大和中,榮夷人張武等百餘家請田於青神,鑿山釃渠,溉田二百餘頃。

邛州臨邛郡。

上。

武德元年析雅州置,顯慶二年徙治臨邛。

土貢:葛、絲布、酒杓。

戶四萬二千一百七,口十九萬三百二十七。

縣七:有府一,曰興化。

有鎮南軍,寶應元年置。

臨邛,緊。

有銅,有鐵。

依政,上。

安仁,上。

武德三年析臨邛、依政置。

貞觀十七年省,鹹亨元年復置。

大邑,上。

鹹亨二年析益州之晉原置。

有鶴鳴山。

蒲江,中下。

有鹽。

大和四年以蒲江、臨溪隸巂州,後皆復來屬。

臨溪,中下。

有鐵。

火井。

中下。

有鎮兵,有鹽。

簡州一陽一安郡,下。

武德三年析益州置。

土貢:麩金、葛、綿、柑。

戶二萬三千六十六,口十四萬三千一百九。

縣三:一陽一安,上。

有銅,有鹽;有柏廟山、玉女靈山。

金水,上。

本金淵,武德元年更名。

有銅。

平泉。

中。

資州資一陽一郡,上。

本治盤石,鹹通六年徙治內江,七年復治盤石。

土貢:麩金、柑。

戶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萬四千七百七十五。

縣八:有安定軍。

盤石,中。

有平岡山、崇靈山;有鹽;北七十里有百枝池,週六十里,貞觀六年,將軍薛萬徹決東使流。

資一陽一。

上。

有鹽。

清溪,下。

本牛鞞,天寶元年更名。

內江,中。

有鹽。

月山,下。

義寧二年置。

龍水,中。

義寧二年置。

有鹽。

銀山,下。

義寧二年置。

丹山。

中。

貞觀四年置,六年省入內江,七年復置。

巂州越巂郡,中都督府。

本治越巂,至德二載沒吐蕃,貞元十三年收復。

大和五年為蠻寇所破,六年徙治台登。

土貢:蜀馬、絲布、花布、麩金、麝香、刀靶。

戶四萬七百二十一,口十七萬五千二百八十。

縣九:有清溪關,大和中,節度使李德裕徙於中城;西南有昆明軍,其西有寧遠軍,有新安、三阜、沙野、蘇祁、保塞、羅山、西瀘、蛇勇、遏戎九城。

自清溪關南經大定城百一十里至達仕城,西南經菁口百二十里至永安城,城當滇、笮要衝;又南經水口西南度木瓜嶺二百二十里至台登城;又九十里至蘇祁縣,又南八十里至巂州,又經沙野二百六十里至羌一浪一驛,又經一陽一蓬嶺百餘里至俄准添館;一陽一蓬嶺北巂州境,其南南詔境。

又經菁口、會川四百三十里至河子鎮城,又三十里渡瀘水,又五百四十里至姚州,又南九十里至外沴蕩館;又百里至佉龍驛,與戎州往羊苴咩城路合。

貞元十四年,內侍劉希昂使南詔由此。

台登,中。

武德元年隸登州,貞觀二年來屬。

有九子山。

越巂,中。

邛部,中。

蘇祁,中。

西瀘,中。

本可,天寶元年更名。

昆明,中。

武德二年置。

有鹽,有鐵。

和集,中。

貞觀八年置。

昌明,中。

貞觀二十二年開松外蠻,置牢州及松外、尋聲、林開三縣,永徽三年州廢,省三縣入昌明。

會川。

中。

本邛都,高宗上元二年徙於會川,因更名。

有瀘津關。

雅州盧山郡,下都督府。

本臨邛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茶、石菖蒲、落雁木。

戶萬八百九十二,口五萬四千一十九。

縣五:有和川、始一陽一、靈關、安國四鎮兵,又有晏山、邊臨、統塞、集重、伐謀、制勝、龍游、尼一陽一八城。

嚴道,中。

唐初,以州境析置濛一陽一、長松、靈關、一陽一啟、嘉良、火利六縣,武德六年皆省。

盧山,中。

儀鳳二年置大渡縣,長安二年省。

有靈關;有鹽,有銅。

名山,中下。

有雞棟關。

百丈,中。

貞觀八年置。

榮經。

中下。

武德三年置。

有邛崍山,有關。

有銅。

有金湯軍,乾符二年置;並置靜寇軍,故延貢地也。

黎州洪源郡,下都督府。

大足元年以雅州之漢源、飛越,巂州之一陽一山置。

神龍三年州廢,縣還故屬。

開元四年復置。

土貢:升麻、椒、麝香、牛黃。

戶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六百七十。

縣三:有洪源軍。

有定蕃、飛越、和孤三鎮兵,又有武侯、廓清、銅山、肅寧、大定、要衝、潘倉、三碉、杖義、琉璃、和孤十一城。

漢源,中。

武德元年以漢源、一陽一山二縣置登州,九年州廢,二縣來屬。

貞觀三年隸巂州,永徽三年復故。

飛越,中。

儀鳳二年析漢源置,並置大渡縣,隸雅州,長安二年省。

神龍中隸雅州,開元三年還屬。

通望。

中下。

本一陽一山,隸登州,武德元年析台登置。

州廢,隸雅州,貞觀二年來屬。

天寶元年更名。

茂州通化郡,下都督府。

本汶山郡,武德元年曰會州,四年曰南會州,貞觀八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麩金、丹砂、麝香、狐尾、羌活、當歸、乾酪。

戶二千五百一十,口萬五千二百四十二。

縣四:有威戎軍。

汶山,中。

有龍泉山、岷山。

汶川,中下。

有古桃關。

石泉,中下。

貞觀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縣入焉。

有石紐山。

通化。

中下。

翼州臨翼郡,下。

武德元年析會州之左封、翼針置。

鹹亨三年僑治悉州之悉唐,上元二年還治翼針。

土貢:犛牛尾、麝香、白蜜。

戶七百一十一,口三千六百一十八。

縣三:有峨和、白岸、都護、祚鼎四城,有合江、谷堆、三谷三守捉城;有隴東、益登、清溪、御籓、吉超五鎮兵。

衛山,中下。

本翼針,天寶元年更名。

翼水,下。

峨和。

下。

維州維川郡,下。

武德七年以白狗羌戶於姜維故城置,並置金川、定廉二縣。

貞觀元年以羌叛,州廢,縣亦省,二年復置。

麟德二年自羈縻州為正州,儀鳳二年以羌叛,復降為羈縻州,垂拱三年復為正州。

廣德元年沒吐蕃,大和五年收復,尋棄其地。

大中三年首領以州內附。

土貢:麝香、犛牛尾、羌活、當歸。

戶二千一百四十二,口三千一百九十八。

縣三:有通化軍,有乾溪、白望、暗桶、赤鼓溪、石梯、達節、鴉口、質台、駱它九守捉城;西山南路有通耳、瓜平、乾溪、侏儒、箭上、谷口六守捉城,又有符堅城;有寧塞、姜維二鎮兵。

薛城,中下。

貞觀二年置,又析置鹽溪縣,永徽元年省入定廉。

有鹽。

通化,中下。

本小封,鹹亨二年以生羌戶於故金川縣地置,後更名。

歸化。

下。

戎州南溪郡,中都督府。

本犍為郡,治南溪,貞觀中徙治僰道。

天寶元年更名。

長慶中復治南溪。

土貢:葛纖、荔枝煎。

戶四千三百五十九,口萬六千三百七十五。

縣五:有石門、龍騰、和戎、馬湖、移風、伊祿、義賓、可封、泥溪、開邊、平寇十一鎮兵;有奮戎城,乾符二年置。

南溪,中。

有平蓋山。

僰道,中。

義賓,中下。

本存馬,武德二年省,三年復置。

天寶元年更名,又省哀夷縣入焉。

開邊,中下。

貞觀四年以石門、開邊、硃提三縣置南通州,五年析置鹽泉縣以隸之。

八年曰賢州,是年州廢,以石門、硃提、鹽泉置撫夷縣及開邊,隸戎州。

自縣南七十里至曲州,又四百八十里至石門鎮,隋開皇五年率益、漢二州兵所開;又經鄧枕山、馬鞍渡二百二十五里至阿傍部落,又經蒙夔山百九十里至阿夔部落,又百八十里至諭官川,又經薄季川百五十里至界江山下,又經荊溪谷、數柔池三百二十里至湯麻頓,又二百五十里至柘東城,又經安寧井三百九十里至曲水,又經石鼓二百二十里渡石門至佉龍驛,又六十里至雲南城,又八十里至白崖城,又八十里至龍尾城,又四十里至羊苴咩城。

貞元十年,詔祠部郎中袁滋與內給事劉貞諒使南詔,由此。

歸順。

中下。

聖歷二年析存馬縣地,以生獠戶置。

姚州雲南郡,下。

武德四年以漢雲南縣地置。

土貢:麩金、麝香。

戶三千七百。

縣三:有澄川、南江二守捉城。

自巂州南至西瀘,經一陽一蓬、鹿谷、菁口、會川四百五十里至瀘州,乃南渡瀘水,經褒州、微州三百五十里至姚州。

州西距羊苴咩城三百里,東南距安南水陸二千里。

姚城,下。

故漢弄棟縣地。

瀘南,下。

本長城,垂拱元年置,天寶初更名。

有蔥山。

長明。

下。

松州交川郡,下都督府。

武德元年以扶州之嘉誠、會州之交川置,以地產甘松名。

廣德元年沒吐蕃,其後松、當、悉、靜、柘、恭、保、真、霸、乾、維、翼等為行州,以部落首領世為刺史、司馬。

土貢:蠟、朴硝、麝香、狐尾、當歸、羌活。

戶千七十六,口五千七百四十二。

縣四:有松當軍,武後時置。

嘉誠,下。

交川,下。

平康,下。

本隸當州,垂拱元年析交川及當州之通軌、翼針置。

天寶元年隸松州。

鹽泉。

下。

當州江源郡,下。

貞觀二十一年,以羌首領董和那蓬固守松州功,析松州之勇軌縣置,以地產當歸名。

土貢:麩金、酥、麝香、當歸、羌活。

戶二千一百四十六,口六千七百一十三。

縣三:通軌,中下。

貞觀三年置。

利和,下。

顯慶二年析通軌置。

谷和。

下。

文明元年開生羌置,並置平唐縣,後省。

有常舊山。

悉州歸誠郡,下。

顯慶元年以當州之左封置,並置悉唐、識臼二縣,治悉唐。

鹹亨元年徙治左封,儀鳳二年羌叛,僑治當州,俄徙治左封。

土貢:麩金、麝香、犛牛尾、當歸、柑。

戶八百一十六,口三千九百一十四。

縣二:左封,中。

本隸會州,武德元年隸翼州,三年省。

貞觀四年復置,二十一年隸當州。

歸誠。

下。

垂拱二年析左封置。

靜州靜川郡,下。

本南和州,儀鳳元年以悉州之悉唐置,天授二年更名。

土貢:麝香、犛牛尾、當歸、羌活。

戶千五百七十七,口六千六百六十九。

縣三:悉唐,中。

靜居,中。

清道。

下。

柘州蓬山郡,下。

顯慶三年開置。

土貢:麝香、當歸、羌活。

戶四百九十五,口二千二百二十。

縣二:柘,下。

喬珠。

下。

恭州恭化郡,下。

開元二十四年以靜州之廣平置。

土貢:麝香、當歸、升麻、羌活。

戶千一百八十九,口六千二百二十三。

縣三:西南有平戎軍。

和集,下。

本廣平,天寶元年更名。

博恭,下。

開元二十四年析廣平置。

烈山。

下。

開元二十四年析廣平置。

保州天保郡,下。

本奉州雲山郡,開元二十八年以維州之定廉置。

天寶八年徙治天保軍,更郡名。

廣德元年沒吐蕃,乾元元年,嗣歸誠王董嘉俊以郡來歸,更州名。

後又更名古州,其後復為保州。

土貢:麩金、麝香、犛牛尾。

戶千二百四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六。

縣四:有天保軍。

定廉,下。

武德七年置,永徽元年省維州之鹽溪縣入焉。

歸順,下。

天寶八載析定廉置。

雲山,下。

天寶八載析定廉置。

安居。

下。

真州昭德郡,下。

天寶五載析臨翼郡置。

土貢:麝香、大黃。

戶六百七十六,口三千一百四十七。

縣四:真符,中下。

天寶五載析雞川、昭德置。

雞川,中下。

先天元年析翼水縣地開生獠置,本隸悉州,天寶元年隸翼州。

昭德,下。

本識臼,顯慶元年開生獠置,隸悉州,天寶元年隸翼州。

昭遠,中下。

霸州靜戎郡,下。

天寶元年招附生羌置。

戶五百七十一,口千八百六十一。

縣四:安信,下。

牙利,中。

保寧,中。

歸化。

中。

乾州,下。

大歷三年開西山置。

縣二:招武,下。

寧遠。

下。

梓州梓潼郡,下。

本新城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紅綾、絲布、柑、蔗糖、橘皮。

戶六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二。

縣九:郪,望。

有鹽。

射洪,上。

通泉,緊。

大歷二年隸遂州,後復來屬。

有鹽,有鐵。

玄武,上。

本隸益州,武德三年來屬。

有鹽。

鹽亭,上。

有鹽。

有負戴山。

飛烏,上。

有鹽。

永泰,中。

武德四年,析鹽亭及劍州之黃安、閬州之西水置。

有鹽。

有女徒山。

銅山,中。

南可像山,西北私鎔山,皆有銅。

貞觀二十三年置鑄錢官,調露元年罷,析郪、飛烏置縣。

有會軍堂山。

涪城。

緊。

本隸綿州,大歷十三年來屬。

有鹽。

遂州遂寧郡,中都督府。

土貢:樗蒲綾、絲布、天門冬。

戶三萬五千六百三十二,口十萬七千七百一十六。

縣五:有靜戎軍。

方義,望,有鹽。

長江,中。

有鹽。

有廣山。

蓬溪,中。

本唐興,永淳元年析方義置。

長壽二年曰武豐,神龍元年復故名。

景龍二年析置唐安縣,先天二年省。

天寶元年更唐興曰蓬溪。

有化鹽池。

青石,中。

遂寧。

中。

景龍元年以故廣溪縣地置。

綿州巴西郡,上。

本金山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鏤金銀器、麩金、輕容、雙紃、綾、綿、白藕、蔗。

有橘官。

戶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

縣八:巴西,望。

南六里有廣濟陂,引渠溉田百餘頃,垂拱四年,長史樊思孝、令夏侯奭因故渠開;有富樂山;有金,有銀,有鐵,有鹽。

昌明,緊。

本昌隆,武德三年析置顯武、文義二縣。

貞觀元年省文義,神龍元年更顯武曰興聖,先天元年更昌隆曰昌明,開元二年省興聖入焉。

尋又析巴西、涪城、萬安地復置興聖,二十七年省,地還故屬。

有北芒山;有鹽,有鐵。

魏城,上。

北五里有洛水堰,貞觀六年引安西水入縣,民甚利之;有鐵,有鹽。

羅江,中。

本萬安,天寶元年更名。

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田入城,永徽五年,令白大信置;北十四里有楊村堰,引折腳堰水溉田,貞元二十一年,令韋德築;有白馬關;有鹽。

神泉,上。

北二十里有折腳堰,引水溉田,貞觀元年開;有鐵。

鹽泉,中。

武德三年析魏城置。

有鐵。

龍安,上。

本金山,武德三年更名。

有松嶺關,開元十八年廢;東南二十三里有雲門堰,決茶川水溉田,貞觀元年築。

西昌。

中。

永淳元年以隋益昌縣地置。

有鐵。

劍州普安郡,上。

本始州,先天二年更名。

土貢:麩金、絲布、蘇薰席、葛粉。

戶二萬三千五百一十,口十萬四百五十。

縣八:普安,上。

普城,緊。

本黃安,唐末更名。

永歸,中下。

有停船山。

梓潼,上。

有亮山、神山。

一陰一平,中。

西北二里有利人渠,引馬閣水入縣溉田,龍朔三年,令劉鳳儀開,寶應中廢,後復開,景福二年又廢;有浮滄山。

臨津,中上。

武連,中。

劍門。

中下。

聖歷二年析普安、永歸、一陰一平置。

合州巴川郡,中。

本涪陵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葛、桃竹箸、雙陸子、書筒、橙、牡丹、藥實。

戶六萬六千八百一十四,口七萬七千二百二十。

縣六:石鏡,上。

有鐵,有銅梁山。

新明,中。

武德三年析石鏡置。

漢初,中。

赤水,中。

巴川,中。

開元二十三年析石鏡、銅梁置。

有鐵。

銅梁。

中。

長安三年置。

龍州應靈郡,中都督府。

本平武郡西龍州,義寧二年曰龍門郡,又曰西龍門郡,貞觀元年曰龍門州。

初為羈縻,屬茂州,垂拱中為正州。

天寶元年曰江油郡,至德二載更郡名,乾元元年更州名。

土貢:麩金、酥、羚羊角、葛粉、厚樸、附子天雄、側子、烏頭。

戶二千九百九十二,口四千二百二十八。

縣二:江油,望。

貞觀八年省平武縣入焉。

有涪水關。

清川。

中下。

本馬盤,天寶元年更名。

普州安岳郡,中。

武德二年析資州置。

土貢:雙紃、葛布、柑、天門冬煎。

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二。

縣六:安岳,上。

有鹽。

安居,中下。

大歷二年隸遂州,後復來屬。

有鹽。

普慈,中。

樂至,中。

武德三年置。

有鹽。

普康,中下。

本隆康,先天元年更名。

有鹽,崇龕。

中。

本隆龕,武德三年置,先天元年更名。

渝州南平郡,下。

本巴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葛、藥實。

戶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萬七千六百八十五。

縣五:巴,中下。

有鹽。

江津,中下。

萬壽,中下。

本萬春,武德三年析江津置,五年更名。

南平,中下。

貞觀四年析巴縣置南平州,並置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縣。

八年曰霸州,十三年州廢,省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以南平來屬。

壁山。

中下。

至德二載析巴、江津、萬壽置。

有鹽。

陵州仁壽郡,本隆山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麩金、鵝溪絹、細葛、續髓、苦藥。

戶三萬四千七百二十八,口十萬一百二十八。

縣五:仁壽,望。

有鹽,有高城山。

貴平,中。

有鹽。

井研,中。

有井鑊山。

始建,中下。

有鐵。

籍。

上。

永徽四年析貴平置。

東五里有漢一陽一堰,武德初引漢水溉田二百頃,後廢,文明元年,令陳充復置,後又廢;有鹽。

榮州和義郡,中。

武德元年析資州置。

治公井,六年徙治大牢,永徽二年徙治旭川。

土貢:、班布、葛、利鐵、柑。

戶五千六百三十九,口萬八千二十四。

縣六:有威遠軍。

旭川,中下。

貞觀元年析大牢置。

應靈,中下。

本大牢,景龍二年省雲州及羅水、雲川、胡連三縣入焉。

天寶元年更名。

有鹽。

公井,中下。

武德元年置。

有鹽。

資官,中下。

本隸嘉州,武德六年來屬。

有鹽,有鐵。

威遠,中下。

貞觀元年析置婆日、至如二縣。

二年以瀘州之隆越來屬。

八年省婆日、至如、隆越入焉。

有鹽。

和義。

中下。

本隸瀘州,貞觀八年來屬。

昌州,下都督府。

乾元二年析資、瀘、普、合四州之地置,治昌元。

大歷六年州、縣廢,其地各還故屬,十年復置。

光啟元年徙治大足。

土貢:麩金、麝香。

縣四:大足,下。

本合州巴川地。

靜南,中。

昌元,上。

永川。

下。

本渝州壁山縣地。

有鐵。

瀘州瀘川郡,下都督府。

土貢:麩金、利鐵、葛布、班布。

戶萬六千五百九十四。

口六萬五千七百一十一。

縣五:瀘川,中。

貞觀八年析置涇南縣,後省。

富義,中。

本富世,武德九年省來鳳縣入焉。

貞觀二十三年更名。

江安,中。

貞觀元年以夷獠戶置思隸、思逢、施一陽一三縣。

八年省施一陽一,十三年省思隸、思逢入焉。

有鹽。

合江,中。

綿水。

中。

保寧都護府,天寶八載以劍南之索磨川置,領牂柯、吐蕃。

右劍南採訪使,治益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