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父曜,奮行間,開元末,持節磧西副大使、四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

新唐書

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

來瑱,邠州永壽人。

父曜,奮行間,開元末,持節磧西副大使、四鎮節度使,著名西邊,終右領軍大將軍。

瑱略知收,尚名節,崖然有大志。

天寶初,從四鎮任劇職,累遷殿中侍御史、伊西北庭行軍司馬。

詔舉智謀果決、才堪統眾者,拾遺張鎬薦瑱能斷大事,有禦侮才,擢穎川太守,充招討使。

會母喪免,以孝聞。

安祿山反,張垍薦之,興塊次,拜汝南太守。

未行,改穎川。

賊攻穎川,方積粟多,瑱完埤自如,手射賊,皆應弦僕。

賊使降將畢思琛招之,父故將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應,前後俘殺甚眾。

賊懼,目為「來嚼鐵」。

以功就加防禦使、河南淮南遊弈逐要招討使。

徙山南東道節度使代魯炅,會嗣號王巨表炅方固守,乃還瑱故官。

賊圍南一陽一急,瑱與魏仲犀合兵救之,不勝,人情恟懼,瑱能撫訓士,舉動安重,賊不得侵。

改淮南西道節度。

兩京平,封穎國公,食二百戶。

乾元二年,徙河西。

未行,王師敗於相州,詔拜陝虢節度,兼潼關防禦一團一練鎮守使。

明年,襄州部將張維瑾等殺其使史翽,徙瑱山南東道襄、鄧、均、房、金、商、隨、郢、復十州節度使。

既至,維瑾降。

上元二年春,破史思明餘一黨一於魯山,俘賊渠,又戰汝州,獲馬、牛、橐駝,凡兩戰,斬首萬級。

明年,詔瑱還,瑱安襄、漢,士亦宜其政,因諷眾留己,而外示行;至鄧,復詔歸鎮。

肅宗聞其謀,惡之,呂諲、王仲昇等皆言「瑱得士心,不可以留』,乃改山南東道襄、鄧、唐、復、隨、郢六州節度。

俄而仲昇與賊戰申州,為賊禽。

初,仲昇被圍,而江陵呂諲病,瑱顧望不即救,及師出,仲昇已沒。

行軍司馬裴表其狀,且言:「瑱善謀而勇,恐後難制,即除之,可一戰禽也。」

帝頗謂然,遂改瑱淮西申、安、蘄、黃、光、沔兼河南陳、豫、許、鄭、汴、曹、宋、穎、泗十五州節度以一寵一之,一陰一奪其權,加襄、鄧等七州防禦使代瑱。

瑱懼,釋言「淮西無糧,須麥收可上道」,又諷眾固留。

代宗立,復授襄州節度、奉義軍渭北兵馬使;密詔圖之。

自均州率眾浮漢下。

會日入,候者白瑱,瑱與帳下謀,其副薛南一陽一曰:「公奉詔留鎮,而以兵脅代,是無名也。

智勇非公敵,而眾心不附。

彼若乘我不虞,縱火夜攻,誠可憂也。

若須明,則破之必矣。」

明日,督軍五千陣谷水北,瑱以兵迎之,呼其軍,告曰:「爾何事來?」

曰:「公不受命,故中丞伐罪。」

瑱曰:「詔還鎮此州。」

乃以詔書示之。

皆曰:「偽也。

吾千里討賊,豈空歸邪?」

爭射之,瑱走旗下。

薛南一陽一曰:「請公勒兵勿戰。」

乃以三百騎為奇兵,旁萬山,出其背夾擊之,其眾幾盡,脫身走,至申口,禽之,送京師。

瑱因入朝謝罪,帝待之無疑,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山陵使。

是時,程元振居中用事,疾瑱,乃告與巫祝言不順。

會王仲昇歸,又言由瑱與賊合,故陷賊。

帝積怒,遂下詔削除官爵,貶播川尉,員外置。

及鄠,賜死,籍其家。

瑱之死,門下客散去,掩一屍一於坎,校書郎殷亮獨後至,哭一屍一側,為備棺衾以葬。

帝徐悟元振誣,以它罪流溱州。

先是,瑱行軍司馬龐充以兵二千戍河南,至汝,聞瑱死,乃還襲襄州,別將李昭御之,走房陵。

昭與薛南一陽一、梁崇義不相臣,崇義殺昭,帝以崇義為節度使代瑱。

既而為瑱立祠,四時致饗,避瑱廳事不處,哀祈禮葬,詔可。

廣德元年,追復官爵。

裴者,始以廕為京兆司錄參軍。

瑱鎮陝州,引為判官,移襄州,又為行軍司馬,遇之厚。

及瑱私漢上,欲得其處,故背瑱言狀,帝倚以圖瑱。

而一性一輕褊少謀,師興,給用無節。

及敗,有詔流費州,至藍田,賜死。

田神功,冀州南宮人。

天寶末,為縣史。

會天下兵興,賊署為平盧兵馬使,率眾歸朝,從李忠臣收滄、德,攻相州,拒杏園。

後守陳留,戰不勝,與許叔冀降於史思明。

思明使與南德信、劉從諫南略江淮,神功襲德信,斬之,從諫脫身走,乃並將其兵。

詔拜鴻臚卿。

襲敬釭鄆州,不克。

劉展反,鄧景山引神功助討,自淄青濟淮,眾不整,入揚州,遂大掠居人貲產,發屋剔窖,殺商胡波斯數千人。

俄而禽展送京師,遷淄青節度使。

會侯希逸入青州,更徙兗鄆。

時賊圍宋州急,李光弼奏神功往救,賊解去。

又破法子營,復攻敬釭,降之。

朝義聞,乃奔下博。

進封信都郡王,徙河南節度、汴宋八州觀察使。

大歷二年來朝,加檢校尚書右僕射,詔宰相百官送至省。

又判左僕射,知省事,加太子太師,還軍。

神功事母孝。

始,嘗倨驕自如,見光弼待官屬鈞禮,乃折節謙損。

既寢疾,宋之將吏為禳祈報恩。

八年,自力入朝,卒,代宗為徹樂,贈司徒,詔其弟曹州刺史神玉知汴州留事,賻絹千匹、布五百端,百官弔喪,賜屏風茵褥,飯千桑門追福。

至德後,節度使不兼宰相者,惟神功恩禮最篤。

神玉終汴宋節度留後。

侯希逸,營州人。

長七尺,豐下銳上。

天寶末為州裨將,守保定城。

安祿山反,使中人韓朝易傳命,希逸斬以徇。

祿山又以親將徐歸道為節度使,希逸率兵與安東都護王玄志斬之,遣使上聞,詔拜玄志平盧節度使。

玄志卒,副將李正己殺其子,共推希逸,有詔就拜節度使,兼御史大夫。

與賊確,數有功。

然孤軍無援,又為奚侵掠,乃拔其軍二萬,浮海入青州據之,平盧遂陷。

肅宗因以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

自是淄青常以平盧冠使。

寶應初,與諸軍討平史朝義,加檢校工部尚書,賜實戶,圖形凌煙閣。

希逸始得青,治軍務農有狀。

後稍怠肆,好畋獵,佞佛,興廣祠廬,人苦之。

夜與巫家野次,李正己因眾怨閉闔不內,遂奔滑州。

召還,檢校尚書右僕射,知省事。

大歷末,封淮一陽一郡王。

建中二年,遷司空。

未及拜,卒,年六十二,遺敕其子上還前後實封,贈太保。

崔寧,本貝州安平人,後徙衛州。

世儒家,而獨喜縱橫事,因落魄,客劍南,以步卒事鮮於仲通。

又從李宓討雲南,無功,還成都,行軍司馬崔論悅之,薦為牙將。

歷事崔圓、裴冕。

冕被謗,朝廷疑之,遣使者問狀,寧部兵耳白其冤,使者以聞。

寧亦還京師,留為折衝郎將。

寶應初,蜀亂,山賊乘險,道不通。

嚴武白寧為利州刺史,既至,賊遁去,由是知名。

及武為劍南節度使,過州,心欲與俱西,而利非所屬,使寧自為計。

寧曰:「節度使張獻誠見疑,難輒去。

然獻誠嗜利,若厚賂之,寧可以從大夫矣。」

武然之,以奇錦珍貝遺獻誠,且求寧,獻誠果喜,令自移疾去。

武遂奏為漢州刺史。

吐蕃引雜羌寇西山,破柘、靜等州,有詔收復。

於是武遣寧將而西,既薄賊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東南不合者丈許,諜知之,乃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數百里。

虜眾驚相謂曰:「寧,神兵也!」及還,武大悅,裝七寶輿迎入成都,以誇於軍。

永泰元年,武卒。

行軍司馬杜濟,別將郭英干、郭嘉琳皆請英干之兄英乂為節度使,寧與其軍亦丐大將王崇俊。

奏俱至,而朝廷既用英乂矣。

英乂恨之,始署事即誣殺崇俊,又遣使召寧。

寧恐,托拒吐蕃,不敢還。

英乂怒,因出兵,聲言助寧,實欲襲取之,即徙寧家於成都,而一婬一其妾媵。

寧懼,益負阻。

英乂乃自將討之,會天大雪,馬多凍死,士心離,遂敗歸。

寧聞英乂損裁將卒稟賜,下皆恨怒,又毀玄宗冶金像,乃令軍中曰:「英乂反,輒居先帝舊宮。」

乃進薄成都。

英乂陣城西,使柏茂琳為前軍,英干為左軍,嘉琳為後軍,與寧戰,茂琳等敗,軍多降寧。

寧即署降將,使率兵還攻,英乂不勝,走靈池,為韓澄所殺。

於是劍南大擾,楊子琳起瀘州,與邛州柏貞節連和討寧。

明年,代宗詔宰相杜鴻漸為山西劍南邛南等道副元帥、劍南西川節度使,往平其亂。

鴻漸出駱谷,或進計曰;「公不如駐閬中,數騰書陳英乂罪,嘉寧方略,因以寧所署刺史即授之,使不疑。

而後與東川張獻誠及諸帥合兵擾寧,不一年,寧勢且窮,必束身歸命。」

鴻漸疑未決。

會寧遣使至,獻繒錦數萬,辭卑約甚,鴻漸貪其利,遂入成都,政事一委寧,日與僚屬杜亞、楊炎縱酒高會。

乃表貞節為邛州刺史,子琳為瀘州刺史,以和解之。

又數薦寧於朝。

先是,寧與張獻誠戰,奪其旌節,不肯與,故朝廷因授寧成都尹、西山防禦使、西川節度行軍司馬。

鴻漸既還朝,遂為節度使。

大歷三年來朝。

寧本名旰,至是賜名。

楊子琳襲取成都,帝乃還寧於蜀。

未幾,子琳敗。

寧見蜀地險,饒於財,而朝廷不甚有紀,乃痛誅斂;使弟寬居京師,以賂厚謝權貴,深結元載父子,故寬驟擢御史中丞,寬兄審至給事中。

寧在蜀久,兵浸強,而肆侈窮欲,將吏妻妾多為污一逼一,朝廷隱忍,不能詰。

累加尚書左僕射。

十四年,入朝,進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山陵使。

俄以平章事為御史大夫,即建白擇御史當出大夫,不宜謀及宰相。

因奏李衡、於結等任御史,宰相楊炎怒,寢不行。

炎方詆劉晏,寧申救於帝,又素事元載,而炎亦出載門,故銜之,未忍發。

是歲十月,南蠻與吐蕃合兵入文川、方維、邛郲,覆沒州縣,民逃匿山谷中。

寧方在朝,軍無帥,德宗促寧進鎮。

炎業與有嫌,恐已入蜀不可制,即說帝曰:「蜀,天下之奧壤,自寧擅制,朝廷失外府十四年矣。

今寧雖來,以全師守蜀,賦稅入天子者與無地同。

寧本與諸將等夷,獨因叛千百萬得位,不敢自有,以恩柔煦育,故威令不行。

今雖歸之,必無功,是徒遣也;若其有功,誼不容奪。

則西蜀之奧,敗固失之,勝亦非國家所有。

惟陛下孰察。」

帝曰:「卿策雲何?」

炎曰:「請無歸寧。

今硃泚所部范一陽一勁卒戍近甸,趨與禁兵雜往,舉無不克,因是役得以親兵內其腹中,則蜀將破膽不敢動,然後換授他帥,以收其權,得千里肥饒之地,是謂因小禍受大福也。」

帝曰:「善。」

遂罷寧西川節度,改兼京畿觀察使、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鄜坊丹延州都一團一練觀察等使,託言重臣綏靜北陲,而每道置留後,使得自奏事,杜希全靈州,王翃振武,李建徽鄜州,及戴休顏、杜從政、呂希倩皆炎署置,使伺寧過失。

寧至夏州,與希倩招一黨一項,降者甚眾。

炎惡之,即奏希倩無綏邊才,而以神武將軍時常春代之,更拜寧尚書右僕射、知省事,司空如故。

硃泚亂,帝出居奉天,寧後數日至,帝喜甚。

寧謂所親曰:「上聰明,從善如轉規,但為盧杞所惑至此爾。」

因潸然涕下。

杞聞之,思有以構寧於帝。

會王翃赴難時,與寧俱出延平門而西,寧數下馬趨廁,輒迂久。

翃懼賊追,即呼曰:「既至此,而欲顧望乎?」

杞微聞,即諷翃以聞。

會泚行反間,而除柳渾為宰相,署寧中書令。

時朔方掌書記康湛為盩厔尉,翃一逼一湛詐作寧遺泚書獻之,杞遂奏:寧初無效順心,向聞與賊盟署中書令,今果後至,復得所與賊書,反狀明甚。

若凶渠外一逼一,一奸一臣內謀,則大事去矣。」

因俯伏歔欷曰:「臣備位宰相,危不能持,顛不能扶,罪當死。」

帝命左右扶起之,乃召寧至朝堂,雲使宣慰江淮。

俄而中人引寧幕後,使二力士縊殺之,年六十一。

初,命陸贄草制,贄索寧與泚書,將坐其事。

杞復云:「書已亡。」

寧死,籍其家,中外冤之。

帝乃赦寧親屬,而歸其資雲。

貞元十二年,寧故將夏綏銀節度使韓潭請以所加禮部尚書雪寧罪,有詔聽其家收葬。

始,寧入朝,留其弟寬守成都,楊子琳乘間起瀘州,以一精一騎數千襲據其城。

寬戰力屈,寧妾任素驍果,即出家財十萬募勇士,得千人,設部隊,自將以進。

子琳大懼,會糧盡,且大雨,引舟至廷,乘而去。

子琳者,本瀘南賊帥,既降,詔隸劍南節度,屯瀘州,杜鴻漸表為刺史。

既敗,收餘兵沿江而下,諸刺史震慄,備餼牢以饗士。

過黃草峽,守捉使王守仙伏兵五百,子琳前驅至,悉禽之,遂入夔州,殺別駕張忠,城守以請罪。

朝廷以其本謀近忠,故授峽州刺史,移澧州鎮遏使。

後歸朝,賜名猷。

寧季弟密,密子繪,俱以文辭稱。

繪四子:蠡、黯、確、顏,皆擢進士第。

蠡字越卿,開成中為戶部侍郎,白罷忌日百官行香,有詔褒可。

歷平盧、天平軍節度使,終尚書左丞。

子蕘,字野夫,乾符中為吏部侍郎,美文辭,談辯華給,以銓管非所長,出為陝虢觀察使。

是時王仙芝亂漢上,河南群盜興,蕘簡侻不曉事,但以器韻自高,委政廝豎,不恤人疾苦。

或訴旱者,指廷樹示之曰:「柯葉尚爾,何旱為?」

即搒笞之,上下離心。

俄為軍吏所執,髡其髯鬢。

蕘再拜祈免,乃得去。

渴甚,求飲於民,民飲以溺。

坐失守,貶端州司馬,終左散騎常侍。

黯,字直卿,開成初為監察御史,奏郊廟祭事不虔。

文宗語宰相曰:「宗廟之禮,朕當親之。

但千乘萬騎,國用不給,故使有司侍祠,然是日朕正衣冠坐以俟旦。

今聞主者不虔,祭器敝惡,豈朕事神蠲潔意邪?公宜敕有司道朕斯意。」

黯乃具條以聞。

擢員外郎,累遷諫議大夫。

確、顏,位皆郎中。

嚴礪,字元明,震從祖弟也。

少為浮屠法,太守見之,偉其材,表為玄武尉。

震在山南,署牙將。

德宗之幸,主饋餉有功。

然輕躁多一奸一謀,以便佞自將。

累為興州刺史。

震卒,以礪權主留府事,遺言薦之,即拜本道節度使。

詔下諫議大夫、給事中、補闕、拾遺合議,皆以為「礪資淺,士望輕,不宜授節制」,帝不從。

礪在位,貪沓苟得,士民不勝其苦。

素惡鳳州刺史馬勳,即誣奏,貶賀州司戶參軍。

劉辟反,以儲備有素,檢校尚書左僕射,節度東川。

擅沒吏民田宅百餘所,稅外加斂錢及芻粟數十萬。

元和四年,卒,贈司空。

後監察御史元稹奉使東川,劾發其贓,請加惡謚。

朝廷以其死,故但追田宅奴婢還其主,稅外所斂悉蠲除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