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父融,武後時,以正諫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神龍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

新唐書

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

房琯,字次律,河南河南人。

父融,武後時,以正諫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神龍元年,貶死高州。

琯少好學,風度沈整,以廕補弘文生。

與呂向偕隱陸渾山,十年不諧際人事。

開元中,作《封禪書》,說宰相張說,說奇之,奏為校書郎。

舉任縣令科,授盧氏令。

拜監察御史,坐訊獄非是,貶睦州司戶參軍。

復為縣,所至上德化,興長利,以治最顯。

天寶五載,試給事中,封漳南縣男。

時玄宗有逸志,數巡幸,廣溫泉為華清宮,環宮所置百司區署。

以琯資機算,詔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遊觀。

未畢,坐善李適之、韋堅,斥為宜春太守。

歷琅邪、鄴、扶風三郡,頻遷憲部侍郎。

十五載,帝狩蜀,琯馳至普安上謁,帝喜甚,即拜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至成都,賜一子官。

俄與韋見素、崔渙奉冊靈武,見肅宗,具言上皇所以傳付意,因道當時利病,箝索虜情,辭吐華暢,帝為改容。

琯既有重名。

帝傾意待之,機務一二與琯參決,諸將相莫敢望。

於是,第五琦言財利幸,為江淮租庸使。

琯諫曰:「往楊國忠聚斂,產怨天下。

陛下即位,人未見德,今又一寵一琦,是一國忠死,一國忠生,無以示遠方。」

帝曰:「六軍之命方急,無財則散。

卿惡琦可也,何所取財?」

琯不得對。

北海太守賀蘭進明自河南至,詔攝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入謝,帝曰:「朕語琯除正大夫,何為攝邪?」

進明銜之,因曰:「陛下知晉亂乎?惟以尚虛名,任王衍為宰相,基祖浮華,不事天下事,故至於敗。

方唐中興,當用實才,而琯一性一疏闊,大言無當,非宰相器。

陛下待之厚,然孰肯為陛下用乎?」

帝曰:「何哉?」

對曰:「陛下頃為皇太子,太子出曰撫軍,入曰監國,而琯為聖皇建遣諸王為都統節度,乃謂陛下為元子而付以朔方、河東、河北空虛之地,永王、豐王乃統四節度。

此於聖皇似忠,於陛下非忠也。

琯意諸子一得天下,身不失恩,又多樹私一黨一,以副戎權,推此而言,豈肯盡誠於陛下乎?」

帝入其語,始惡琯。

以進明為御史大夫、河南節度使。

會琯請自將平賊,帝猶倚以成功,乃詔琯持節招討西京、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得自擇參佐。

乃以兵部尚書王思禮、御史中丞鄧景山為副,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中丞宋若思、起居郎知制誥賈至、右司郎中魏少游為判官,給事中劉秩為參謀。

琯分三軍趨京師:楊希文將南軍,自宜壽入;劉悊將中軍,自武功入;李光進將北軍,自奉天入。

琯身中軍先鋒。

十月庚子,次便橋。

辛丑,中軍、北軍遇賊陳濤斜,戰不利。

琯欲持重有所伺,中人邢延恩促戰,故敗,士死麻葦。

癸卯,率南軍復戰,遂大敗,希文、悊皆降賊。

初,琯用春秋時戰法,以車二千乘繚營,騎步夾之。

既戰,賊乘風噪,牛悉髀栗,賊投芻而火之,人畜焚燒,殺卒四萬,血丹野,殘眾才數千,不能軍。

琯還走行在,見帝,肉袒請罪,帝宥之,使裒夷散,復圖進取。

琯雅自負,以天下為己任,然用兵本非所長。

其佐李揖、劉秩等皆儒生,未嘗更軍旅,琯每詫曰:「彼曳落河雖多,能當我劉秩乎?」

帝雖恨琯喪師,而眷任未衰。

崔圓自蜀來,最後見帝,琯謂帝不見省,易之。

圓以金畀李輔國,不淹日被一寵一,遂怨琯。

琯數稱疾不入。

會御史大夫顏真卿劾奏諫議大夫李何忌不孝,琯素善何忌,不欲以惡名錮之,托被酒入朝,貶西平郡司馬。

琴工董廷蘭出入琯所,琯暱之。

廷蘭藉琯勢,數招賕謝,為有司劾治,琯訴於帝,帝因震怒,叱遣之,琯惶恐就第。

罷為太子少師。

從帝還都,封清河郡公。

琯之廢,朝臣多言琯謀包文武,可復用,雖琯亦自謂當一柄一任,為天子立功。

善琯者暴其言於朝。

琯方日引劉秩、嚴武與宴語,移病自如。

帝以琯虛言浮誕,內鞅鞅,挾一黨一背公,非大臣體。

乾元元年,出琯為邠州刺史,逐秩、武等,因下詔陳其比周狀,喻敕中外。

始,邠以武將領刺史,故綱目廢弛,即治府為營,吏攘民居相淆歡。

琯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聲流聞。

召拜太子賓客,遷禮部尚書,為晉、漢二州刺史。

寶應二年,召拜刑部尚書,道病卒,贈太尉。

琯有遠器,好談老子、浮屠法,喜賓客,高談有餘,而不切事。

時天下多故,急於謀略攻取,帝以吏事繩下,而琯為相,遽欲從容鎮靜以輔治之,又知人不明,以取敗撓,故功名隳損雲。

贊曰:唐名儒多言琯德器,有王佐材,而史載行一事,亦少貶矣。

一舉喪師,訖不復振。

原琯以忠誼自奮,片言悟主而取宰相,必有以過人者,用違所長,遂無成功。

然盛名之下,為難居矣。

夫名盛則責望備,實不副則訾咎深。

使琯遭時承平,從容帷幄,不失為名宰。

而倉卒濟難,事敗隙生,陷於浮虛比周之罪,名之為累也,戒哉!

子孺復,幼頗能屬文,然狂縱不法。

淮南節度使陳少游奏置幕府。

多招術家言己三十當得宰相,以熏權近,希進取。

後辟浙西韓滉府。

兄宗偃喪自嶺外還,孺復不出臨吊。

與妻鄭不相中,慈姆為言,乃具棺召家人生斂之;鄭方一乳一,促上道,鄭死於行。

又娶崔昭女,崔悍媢,殺二侍兒,私瘞之。

觀察使以聞,貶連州司馬,聽崔去。

既又與崔通,請復合,詔許。

未幾復離。

終容州刺史。

琯孫啟,以廕補鳳翔參軍事,累調萬年令,素贅附王叔文。

貞元末,叔文用事,除容管經略使,一陰一許以荊南帥節。

啟至荊湖,宿留不肯進,會叔文與韋執誼內忿爭,不果拜。

俄而皇太子監國,啟惶駭就鎮。

凡九年,改桂管觀察使。

州邸以賂請有司飛驛送詔,既而憲宗自遣宦人持詔賜啟,啟畏使者邀重餉,即曰:「先五日已得詔。」

使者紿請視,因馳歸以聞,貶太僕少卿。

啟自陳獻使者南口十五,帝怒,殺宦人,貶啟虔州長史,死。

始詔五管、福建、黔中道不得以口饋遺、博易,罷臘口等使。

琯族孫式,擢進士第,累遷忠州刺史。

韋皋表為雲南安一撫副使、蜀州刺史。

皋卒,劉辟反,式留不得行。

賊平,高崇文保貸之,言諸朝,除吏部郎中。

時河朔諸將劉濟、張茂昭等更相劾奏,帝欲和之,拜式給事中,使河北,還奏如旨。

遷陝虢觀察使,改河南尹。

會討王承宗鎮州,索餉車四千乘,民不能具。

式建言:「歲凶人勞,不任調發。」

又御史元稹亦言:「賊未禽,而河南民先困。」

詔可,都鄙安之。

改宣歙觀察使。

卒,贈左散騎常侍,謚曰傾。

吏部郎中韋乾度曰:「始式刺蜀州,劉辟構難,即謂辟曰:『向夢公為上相,儀衛甚盛,幸無相忘。

』辟喜,以為祥。

後辟發兵署牒,首曰辟,副曰式,參謀曰符載。

大節已虧,不宜得謚。」

博士李虞仲曰:「始辟反,為其用者皆救死其頸,可盡被惡名乎?如式,不能去,又不能死,可謂求生害仁者也。

辟走西山,召所疑畏者盡殺之,式在其間,會救得免。

而曰大節已虧,近於溢言。」

謚乃定。

張鎬,字從周,博州人。

儀狀瑰偉,有大志,視經史猶漁獵,然好王霸大略。

少事吳兢,兢器之。

游京師,未知名,率嗜酒鼓琴自娛。

人或邀之,杖策往,醉即返,不及世務。

天寶末,楊國忠執政,求天下士為己重,聞鎬才,薦之。

釋褐衣,拜左拾遺,歷侍御史。

玄宗西狩,鎬徒步扈從。

俄遣詣肅宗所。

數論事,擢諫議大夫,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時引內浮屠數百居禁中,號「內道場」,諷唄外聞,鎬諫曰:「天子之福,要在養人,以一函宇,美風化,未聞區區佛法而致太平。

願陛下以無為為心,不以小乘撓聖慮。」

帝然之。

尋詔兼河南節度使,都統淮南諸軍事。

賊圍宋州,張巡告急,鎬倍道進,檄濠州刺史閭丘曉趣救。

曉愎撓,逗留不肯進,比鎬至淮口,而巡已陷。

鎬怒,杖殺曉。

帝還京師,封南一陽一郡公,詔以本軍鎮汴州,捕平殘寇。

史思明提范一陽一獻順款,鎬揣其偽,密奏曰:「思明勢窮而服,包藏不測,可以計取,難以義招,不宜以威權假之。」

又言:「滑州防禦使許叔冀狡獪,臨難必變,宜追還宿衛。」

書入不省。

時宦官絡繹出鎬境,未嘗降情結納。

自范一陽一、滑州使還者,皆盛言思明、叔冀忠,而毀鎬無經略才。

帝以鎬不切事機,遂罷宰相,授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思明、叔冀後果叛,如鎬言。

召拜太子賓客、左散騎常侍。

坐市嗣岐王珍第,貶辰州司戶參軍。

代宗初,起為撫州刺史,遷洪州觀察使,更封平原郡公。

袁晁寇東境,江介震一騷一,鎬遣兵屯上饒,斬首二千級。

又襲舒城賊楊昭,梟之。

沉千載者,新安大豪,連結椎剽,州縣不能禽,鎬遣別將盡殄其眾。

改江南西道觀察使,卒。

鎬起布衣,二期至宰相。

居身廉,不殖貲產。

善待士,一性一簡重,論議有體。

在位雖淺,而天下之人推為舊德雲。

李泌,字長源,魏八柱國弼六世孫,徙居京兆。

七歲知為文。

玄宗開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難禁中。

有員俶者,九歲升坐,詞辯注射,坐人皆屈。

帝異之,曰:「半千孫,固當然。」

因問:「童子豈有類若者?」

俶跪奏:「臣舅子李泌。」

帝即馳召之。

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弈,因使說試其能。

說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願聞其略。」

說因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說因賀帝得奇童。

帝大悅曰:「是子一精一神,要大於身。」

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

張九齡尤所獎一愛一,常引至臥內。

九齡與嚴挺之、蕭誠善,挺之惡誠佞,勸九齡謝絕之。

九齡忽獨念曰:「嚴太苦勁,然蕭軟美可喜。」

方命左右召蕭,泌在旁,帥爾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

九齡驚,改容謝之,因呼「小友」。

及長,博學,善治《易》,常游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

天寶中,詣闕獻《復明堂九鼎議》,帝憶其早惠,召講《老子》,有法,得待詔翰林,仍供奉東宮,皇太子遇之厚。

嘗賦詩譏誚楊國忠、安祿山等,國忠疾之,詔斥置蘄春郡。

肅宗即位靈武,物色求訪,會泌亦自至。

已謁見,陳天下所以成敗事,帝悅,欲授以官,固辭,願以客從。

入議國事,出陪輿輦,眾指曰:「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

帝聞,因賜金紫,拜元帥廣平王行軍司馬。

帝嘗曰「卿侍上皇,中為朕師,今下判廣平行軍,朕父子資卿道義」雲。

始,軍中謀帥,皆屬建寧王,泌密白帝曰:「建寧王誠賢,然廣平塚嗣,有君人量,豈使為吳太伯乎?」

帝曰:「廣平為太子,何假元帥?」

泌曰:「使元帥有功,陛下不以為儲副,得耶?太子從曰撫軍,守曰監國,今元帥乃撫軍也。」

帝從之。

初,帝在東宮,李林甫數構譖,勢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塚焚骨。

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廣,使脅從之徒得釋言於賊。

帝不悅,曰:「往事卿忘之乎?」

對曰:「臣念不在此。

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故怨,將內慚不懌,萬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

帝感悟,抱泌頸以泣曰:「朕不及此。」

因從容問破賊期,對曰;「賊掠金帛子女,悉送范一陽一,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邪?華人為之用者,獨周摯、高尚等數人,餘皆脅制偷合,至天下大計,非所知也。

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

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

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一陽一、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

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

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一陽一,西救長安,奔命數千里,其一精一卒勁騎,不逾年而弊。

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以所征之兵會撫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

徐命建寧王為范一陽一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一陽一。

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帝然之。

會西方兵大集,帝欲速得長安,曰:「今戰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一陽一乎?」

泌曰:「必得兩京,則賊再強,我再困。

且我所恃者,磧西突騎、西北諸戎耳。

若先取京師,期必在春,關東早熱,馬且病,士皆思歸,不可以戰。

賊得休士養徒,必復來南。

此危道也。」

帝不聽。

二京平,帝奉迎上皇,自請歸東宮以遂子道。

泌曰:「上皇不來矣。

人臣尚七十而傳,況欲勞上皇以天下事乎。」

帝曰:「奈何?」

泌乃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

上皇得初奏,答曰:「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

帝甚憂。

及再奏至,喜曰:「吾方得為天子父!」遂下誥戒行。

崔圓、李輔國以泌親信,疾之。

泌畏禍,願隱衡山。

有詔給三品祿,賜隱士服,為治室廬。

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後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

代宗立,召至,捨蓬萊殿書閣。

初,泌無妻,不食肉,帝乃賜光福裡第,強詔食肉,為娶朔方故留後李甥,昏日,敕北軍供帳。

元載惡不附己,因江西觀察使魏少游請僚佐,載稱泌才,以試秘書少監充判官。

載誅,帝召還。

復為常袞所忌,出為楚州刺史,辭不行,帝亦留之。

會澧州缺,袞盛言南方凋瘵,請輟泌治之,乃授澧、朗、峽一團一練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風績。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授左散騎常侍。

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

帝博問群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復合,如此葉矣。」

由是不赦。

始,硃泚亂,帝約吐蕃赴援,賂以安西、北庭。

既而渾瑊與賊戰鹹一陽一,泚大敗,吐蕃以師追北不甚力,因大掠武功而歸。

京師平,來請如約。

帝業許,欲遂與之。

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

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

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

遂止。

貞元元年,拜陝虢觀察使。

泌始鑿山開車道至三門,以便饟漕。

以勞,進檢校禮部尚書。

淮西兵防秋屯鄜州,已而四千人亡歸,或曰吳少誠密招之。

既入境,泌邀險悉擊殺之。

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

初,張延賞減天下吏員,人情愁怨,至流離死道路者。

泌請復之,帝未從,因問:「今戶口減承平時幾何?」

曰:「三之二。」

帝曰:「人既雕耗,員何可復?」

泌曰:「不然。

戶口雖耗,而事多承平十倍。

陛下欲省州縣則可,而吏員不可減。

今州或參軍署券,縣佐史判案。

所謂省辟者,去其冗員,非常員也。」

帝曰:「若何為冗員?」

對曰:「州參軍無職事及兼、試額內官者。

兼、試,自至德以來有之,比正員三之一,可悉罷。」

帝乃許復吏員,而罷冗官。

泌又條奏:「中朝官常侍、賓客十員,其六員可罷;左右贊善三十員,其二十員可罷。

如舊制,諸王未出閤,官屬皆不除。

而所收科奉,乃多於減員矣。」

帝悅。

是時,州刺史月奉至千緡,方鎮所取無藝,而京官祿寡薄,自方鎮入八座,至謂罷權。

薛邕由左丞貶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

崔祐甫任吏部員外,求為洪州別駕。

使府賓佐有所忤者,薦為郎官。

其當遷台閣者,皆以不赴取罪去。

泌以為外太重,內太輕,乃請隨官閒劇,普增其奉,時以為宜。

而竇參多沮亂其事,不能悉如所請。

泌又白罷拾遺、補闕,帝雖不從,然因是不除諫官,唯用韓皋、歸登。

泌因收其公廨錢,令二人寓食中書舍人署。

凡三年,始以韋綬、梁肅為左右補闕。

太子妃蕭母,郜國公主也,坐蠱媚,幽禁中,帝怒,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

泌入,帝數稱舒王賢,泌揣帝有廢立意,因曰:「陛下有一子而疑之,乃欲立弟之子,臣不敢以古事爭。

且十宅諸叔,陛下奉之若何?」

帝赫然曰:「卿何知舒王非朕子?」

對曰:「陛下昔為臣言之。

陛下有嫡子以為疑,弟之子敢自信於陛下乎?」

帝曰:「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

對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

使太子廢,它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殺之,泌不吾諫,吾亦殺爾子』,則臣絕祀矣。

雖有兄弟子,非所歆也。」

即噫嗚流涕。

因稱:「昔太宗詔:『太子不道,籓王窺伺者,兩廢之。

』陛下疑東宮而稱舒王賢,得無窺伺乎?若太子得罪,請亦廢之而立皇孫,千秋萬歲後,天下猶陛下子孫有也。

且郜國為其女妒忌,而蠱惑東宮,豈可以妻母累太子乎?」

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

初,興元後國用大屈,封物皆三損二。

舊制,堂封歲三千六百縑,後才千二百。

至是,帝使還舊封。

於是李晟、馬燧、渾瑊各食實封,悉讓送泌,泌不納。

時方鎮私獻於帝,歲凡五十萬緡,其後稍損至三十萬,帝以用度乏問泌,泌請:「天下供錢歲百萬給宮中,勸不受私獻。

凡詔旨須索,即代兩稅,則方鎮可以行法,天下紓矣。」

帝嘗從容言:「盧杞清介敢言,然少學,不能廣朕以古道,人皆指其一奸一而朕不覺也。」

對曰:「陛下能覺杞之惡,安致建中禍邪?李揆和蕃,顏真卿使希烈,其害舊德多矣。

又楊炎罪不至死,杞擠陷之而相關播。

懷光立功,一逼一使其叛。

此欺天也。」

帝曰:「卿言誠有之。

然楊炎視朕如三尺童子,有所論奏,可則退,不許則辭官,非特杞惡之也。

且建中亂,卿亦知桑道茂語乎?乃命當然。」

對曰:「夫命者,已然之言。

主相造命,不當言命。

言命,則不復賞善罰惡矣。

桀曰:『我生不有命自天。

』武王數紂曰:『謂己有天命。

』君而言命,則桀、紂矣。」

帝曰:「朕請不復言命。」

俄加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修國史。

泌建言:學士加大,始中宗時,及張說為之,固辭,乃以學士知院事。

至崔圓復為大學士,亦引泌為讓而止。

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與上巳同時,欲以三月名節,自我為古,若何而可?」

泌請:「廢正月晦,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

民間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種相問遺,號為獻生子。

里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豐年。

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

帝悅,乃著令,與上巳、九日為三令節,中外皆賜緡錢燕會。

四年八月,月蝕東壁,泌曰:「東壁,圖書府,大臣當有憂者。

吾以宰相兼學士,當之矣。

昔燕國公張說由是以亡,又可免乎?」

明年果卒,年六十八,贈太子太傅。

一泌一出入中禁,事四君,數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

好縱橫大言,時時讜議,能寤移人主。

然常持黃老鬼神說,故為人所譏切。

初,肅宗重一陰陽一巫祝,擢王璵執政,大抵興造工役,輒牽禁忌俗說。

而黎干以左道位京兆尹,嘗使禁工駢珠刺繡為乘輿服,舉焚之以為禳禬。

德宗素不為然,及嗣位,罷內道場,除巫祝。

代宗將葬,帝號送承天門,而轀車行不中道,問其故,有司曰:「陛下本命在午,故避之。」

帝泣曰:「安有枉靈駕以謀身利?」

命直午而行。

又宣政廊壞,太卜言:「孟冬魁岡,不可營繕。」

帝曰:「《春秋》『啟塞從時』,何魁岡為?」

亟詔葺之。

及桑道茂城奉天事驗,始尚時日拘忌,因進用泌,泌亦自有所建明。

獨柳玭稱,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於魯連、范蠡雲。

子繁。

繁少才警,無行。

泌始起一陽一城官諸朝,故城重德泌而親厚於繁。

及疏裴延齡,既具稿,以繁可信,夜使繁書。

已封,盡能誦憶,乃錄以示延齡。

明日,延齡白帝曰:「城以疏示於朝。」

即擿其條以自訴解。

城奏入,帝怒,遂不省。

泌與梁肅善,故繁師事肅。

及卒,烝其室,士議喧丑,由是擯棄積年。

後為太常博士,權德輿為卿,奏斥之,改河南府士曹參軍。

累遷隋州刺史,罷歸,不得調。

敬宗誕日,詔與兵部侍郎丁鮑著、太常少卿陸亙入殿中,抗老、佛誦論。

改大理少卿、弘文館學士。

諫官御史交章彈治,乃出為亳州刺史。

州有劇賊,剽室廬、略財貲為患,它刺史不能禽,繁有機略,悉知賊巢藪所在,一旦出兵捕斬之。

議者責繁不先啟觀察府,為擅興。

詔御史舒元輿按之,元輿與繁素隙,盡翻其獄,以為濫殺不辜,有詔賜死,京兆人皆冤之。

繁下獄,知且死,恐先人功業泯滅,從吏求廢紙,筆握著家傳十篇,傳於世。

贊曰:泌之為人也,異哉!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觀肅宗披榛莽,立朝廷,單言暫謀有所寤合,皆付以政。

當此時,泌於獻納為不少,又佐代宗收兩京,獨不見錄,寧二主不以宰相器之邪?德宗晚好鬼神事,乃獲用,蓋以怪自置而為之助也。

繁為家傳,言泌本居鬼谷,而史臣謬言好鬼道,以自解釋。

既又著泌數與靈仙接,言舉不經,則知當時議者切而不與,有為而然。

繁言多浮侈,不可信,掇其近實者著於傳。

至勸帝先事范一陽一,明太子無罪,亦不可誣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