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寬厚,寡言笑,有奇節。補弘文生,休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

新唐書

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

裴炎,字子隆,絳州聞喜人。

寬厚,寡言笑,有奇節。

補弘文生,休澣,它生或出遊,炎讀書不廢。

有司欲薦狀,以業未就,辭不一舉,服勤十年,尤通《左氏春秋》。

舉明經及第。

補濮州司倉參軍,歷御史、起居舍人,浸遷黃門侍郎。

調露二年,同中書門下三品。

進拜侍中。

高宗幸東都,留皇太子京師,以炎調護。

帝不豫,太子監國,詔炎與劉齊賢、郭正一於東宮平章政事,及大漸,受遺輔太子,是為中宗。

改中書令。

舊,宰相議事門下省,號政事堂,長孫無忌以司空、房玄齡以僕射、魏徵以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至炎,以中書令執政事筆,故徙政事堂於中書省。

中宗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及授一乳一媼子五品官,炎固執不從,帝怒曰:「我意讓國與玄貞,豈不可?何惜侍中邪?」

炎懼,因與武後謀廢帝。

後命炎洎劉禕之率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勒兵入宮,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

後曰:「以天下與玄貞,安得無罪?」

乃廢帝為盧陵王,更立豫王為皇帝。

以定策功,封永清縣男。

後已持政,稍自肆,於是武承嗣請立七廟,追王其先,炎諫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臨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

且獨不見呂氏事乎!」後曰:「呂氏之王,權屬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跡異,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難圖,漸不可長。」

後不悅而罷。

承嗣又諷太后誅韓王元嘉、魯王靈夔,以絕宗室望,劉禕之、韋仁約畏默不敢言,炎獨固爭,後愈銜怒。

未幾,賜爵河東縣侯。

豫王雖為帝,未嘗省天下事。

炎謀乘太后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

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徐敬業兵興,後議討之,炎曰:「天子年長矣,不豫政,故豎子有辭。

今若復子明辟,賊不討而解。」

御史崔察曰:「炎受顧托,身總大權,聞亂不討,乃請太后歸政,此必有異圖。」

後乃捕炎送詔獄,遣御史大夫騫味道、御史魚承曄參鞫之。

鳳閣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於國,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納言劉齊賢、左衛率蔣儼繼辨之,後曰:「炎反有端,顧卿未知耳。」

元范、齊賢曰:「若炎反,臣輩亦反矣。」

後曰:「朕知炎反,卿輩不反。」

遂斬於都亭驛。

炎被劾,或勉其遜辭,炎曰:「宰相下獄,理不可全。」

卒不折節,籍其家,無儋石之贏。

初,炎見裴行儉破突厥有功,沮薄之,乃斬降虜阿史那伏念等五十餘人,議者恨其媢克,且使國家失信四夷,以為一陰一禍有知雲。

睿宗立,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謚曰忠。

元范者,申州義一陽一人。

介廉有才,以炎故,流死巂州。

炎從子胄先。

胄先未冠,推廕為太僕丞。

炎死,坐流嶺南。

上變求面陳得失,後召見,盛氣待之,曰:「炎謀反,法當誅,尚何道?」

胄先對曰:「陛下唐家婦,身荷先帝顧命,今雖臨朝,當責任大臣,須東宮年就德成,復子明辟,奈何遽王諸武、斥宗室?炎為唐忠臣,而戮逮子孫,海內憤怨。

臣愚謂陛下宜還太子東宮,罷諸武權。

不然,豪桀乘時而動,不可不懼!」後怒,命曳出,杖之朝堂,長流瀼州。

歲余,逃歸,為吏跡捕,流北庭。

無復名檢,專居賄,五年至數千萬。

娶降胡女為妻,妻有黃金、駿馬、牛羊,以財自雄。

養客數百人。

自北庭屬京師,多其客,候朝廷事,聞知十常七八。

時補闕李秦授為武後謀曰:「讖言『代武者劉』,劉無強姓,殆流人乎?今大臣流放者數萬族,使之葉亂,社稷憂也。」

後謂然,夜拜秦授考功員外郎,分走使者,賜墨詔,慰安流人,實命殺之。

胄先前知,以橐駝載金幣、賓客奔突厥。

行未遠,都護遣兵追之,與格鬥,為所執。

械系獄,以狀聞。

會武後度流人已誅,畏天下姍誚,更遣使者安一撫十道,以好言自解釋曰:「前使使慰安有罪,而不曉朕意,擅誅殺,殘忍不道,朕甚自咎。

今流人存者一切縱還。」

繇是胄先得不死。

中宗復位,求炎後,授先太子詹事丞。

遷秦、桂、廣三州都督。

坐累且誅,賴宰相張說右之,免官。

久乃擢范一陽一節度使,太原、京兆尹。

以京師官冗,奏罷畿縣員外及試官。

進工部尚書。

年八十六,以東京留守累封翼城縣公,卒官下。

劉禕之,字希美,常州晉陵人。

父子翼,字小心,在隋為著作郎。

峭直有行,嘗面折僚友短,退無餘訾。

李伯藥曰;「子翼詈人,人都不憾。」

貞觀初,召之,辭以母老,詔許終養。

江南道巡察使李襲譽嘉其孝,表所居為孝慈裡。

母已喪,召拜吳王府功曹參軍,終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

禕之少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辭稱,號「劉孟高郭」,並直昭文館。

俄遷右史、弘文館直學士。

上元中,與元萬頃等偕召入禁中,論次新書凡千餘篇。

高宗又密與參決時政,以分宰相權,時謂「北門學士」。

兄懿之,亦給事中,同兩省。

先是,姊為內官,武後遣至外家問疾,禕之因賀蘭敏之私省之,坐流巂州。

後為丐還,除中書舍人。

儀鳳中,吐蕃寇邊,帝訪侍臣所以置之、討之之宜,人人異謀,之獨勸帝:「夷狄猶禽一獸,雖被馮陵,不足校,願戢威,紓百姓之急。」

帝內其言。

俄拜相王府司馬。

檢校中書侍郎,帝謂曰:「卿家忠孝,朕子賴卿以師矩,冀蓬在麻不扶而挺也。」

後既立王為帝,以其參奉大議,愈親之,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縣男。

方是時,詔令叢繁,禕之思致華敏,裁可占授,少選可待也。

司門員外郎房先敏坐累貶衛州司馬,訴於相府,內史騫味道謂曰:「太后旨。」

禕之曰:「乃上從有司所奏雲。」

後聞,以味道歸非於上,貶青州刺史,加禕之太中大夫,賜物百段。

後因曰:「君為元首,臣為股肱,以手足疾移於腹背,尚為一體乎?之引咎於已,忠臣也。」

納言王德真推順曰:「戴至德無異才,惟能歸善於君,為時所服。」

後曰:「善。」

後私語鳳閣舍人賈大隱曰:「後能廢昏立明,盍反政以安天下?」

大隱表其言,後怒曰:「禕之乃負我!」垂拱中,或告禕之,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金,與許敬宗妾私通,太后遣肅州刺史王本立鞫治,以敕示禕之,禕之曰:「不經鳳閣鸞台,何謂之敕!」後以為拒制使,賜死於家,年五十七。

初,禕之得罪,睿宗以舊屬申理之,姻友冀得釋。

禕之曰:「吾死矣。

太后威福由己,而帝營救,速吾禍也!」在獄上疏自陳。

臨誅,洗沐,神色自若。

命其子執筆占為表,子號塞不能書,禕之乃自捉筆,得數紙,詞懇哀到,人皆傷之。

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學周思鈞悵歎其文,後惡之,貶翰巫州司法參軍,思鈞播州司倉參軍。

睿宗嗣位,贈禕之中書令。

翰者,嘗為御史,巡察隴右。

多所按劾。

次寧州,時狄仁傑為刺史,民爭言有異政。

翰就館,以筆紙置於案,謂僚屬曰:「入其境,其政可知,願薦使君美於朝,毋久留。」

即命駕去。

一性一寬簡,讀《老子》至「和其光,同其塵」,慨然曰:「大雅君子,以保其身。」

乃辭憲官,改麟台郎雲。

魏玄同,字和初,定州鼓城人。

祖士廓,仕齊為輕車將軍。

玄同進十擢第,調長安令。

累官司列大夫。

坐與上官儀善,流嶺外。

既廢,不自護藉,乃馳逐為生事。

上元初,會赦還,工部尚書劉審禮表其材,拜岐州長史。

再遷吏部侍郎。

永淳元年,詔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

封鉅鹿男。

上疏言選舉法弊曰:

方今人不加富、盜賊未衰、禮誼浸薄者,下吏不稱職,庶官非其才,取人之道有所未盡也。

武德、貞觀,庶事草創,人物固乏。

天祚大聖,享國永年,異人間出。

諸色人流,歲以千計,官有常員,人無定限,選集猥至,十不收一,取捨淆紊。

夏、商以前,制度多闕。

至周,煥然可觀。

諸侯之臣不皆命天子,王朝庶官不專一職。

穆王以伯冏為太僕正,命曰:「慎簡乃僚。」

此乃自擇下吏之言也。

太僕正,特中大夫耳,尚以僚屬委之,則三公、九卿亦當然也。

故太宰、內史並掌爵祿廢置,司徒、司馬別掌興賢詔事。

是分任群司而統以數職,王命其大者,而自擇其小者。

漢制,諸侯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臣則漢為置之;州郡掾史、督郵、從事,悉任之牧守。

自魏、晉以後,始歸吏部,而迄於今。

以刀筆量才,簿書察行,法與世弊,其來久矣。

尺丈之量,鍾庾之器,非所及則不能度,非所受則無以容,況天下之大、士類之眾,可委數人手乎!又一屍一厥任者,間非其選,至為人擇官,為身擇利,下筆系親疏,措情觀勢要,悠悠風塵,此焉奔競,使百行折之一面,九能斷之數言,不亦難乎。

且臣聞蒞官者,不可以無學。

傳曰:「學以從政,不聞以政入學。」

今貴戚子弟一皆早仕,弘文、崇賢、千牛、輦腳之類,程較既淺,技能亦薄,而門閥有素,資望自高。

夫所謂胄子者,必裁諸學,少則受業,長而入官,然後移家事國,謂之德進。

夫少仕則不務學,輕試則無才。

又勳官、三衛、流外之屬,不待州縣之舉,直取書判,非先德後言之誼。

臣聞國之用人,如人用財,貧者止糟糠,富者餘粱肉。

故當衰弊乏賢,則磨策朽鈍以馭之;太平多士,則遴柬髦俊而使之。

今選者猥多,宜以簡練為急。

竊見制書,三品至九品並得薦十,此誠仄席旁求意也。

但褒貶不明,故上不憂黜責,下不盡搜揚,莫慎所舉,而苟以應命。

且惟賢知賢,聖人篤論。

皋陶既舉,不仁者遠。

身苟濫進,庸及知人?不擇舉者之緊,而責所舉之濫,不可得已。

以陛下聖明,國家德業,而不建經久之策,但顧望魏、晉遺風,臣竊惑之。

願少遵周、漢之規,以分吏部選,即所用詳,所失鮮矣。

不納。

進拜文昌左丞、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

遷地官尚書,檢校納言。

玄同與裴炎締交,能保終始,故號「耐久朋」。

先是,狄仁傑督太原運,失米萬斛,將坐誅,玄同救免。

而河一陽一令周興未知也,數於朝堂聽命。

玄同曰:「明府可去矣,毋久留。」

興以為沮己,銜之,至是誣玄同言「太后老矣,當復皇嗣」。

後不察,賜死於家,年七十三。

初,監察御史房濟監刑,謂曰:「丈人盍上變?冀召見,得自陳。」

玄同曰;「人殺與鬼殺等耳,不能為告事人!」玄同子恬,字安禮,事親以孝聞。

第進士,為御史主簿。

開元中。

至穎王傅。

李昭德,雍州長安人。

父乾祐,貞觀初為殿中侍御史。

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卒,太宗欲斬之,乾祐曰;「法令與天下共之,非陛下獨有也。

仁軌以輕罪致極刑,非畫一之制。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帝意解,繇是免死。

遷侍御史。

母卒,廬墓側,負土成墳。

帝遣使就吊,表異其閭。

歷治書侍御史,有能名。

永徽初,擢御史大夫,為褚遂良所惡,出為邢、魏二州刺史。

乾祐雖強直,而暱小人。

嘗為書與所善吏,刺取朝廷事,迷隱其辭,為吏所賣,遂良白髮於朝,坐流驩州。

台拜滄州刺史。

入為司刑太常伯,舉雍州司功參軍崔擢為尚書郎,不得報,私語擢所以然。

後擢犯罪,告乾祐漏禁中語以自贖,詔免官,卒。

昭德強幹有父風,擢明經,累官御史中丞。

永昌初,坐事貶振州陵水尉。

還為夏官侍郎。

如意元年,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武後營神都,昭德規創文昌台及定鼎、上東諸門,標置華壯。

洛有二橋,司農卿韋機徙其一直長夏門,民利之,其一橋廢,省巨萬計。

然洛水歲淙嚙之,繕者告勞。

昭德始累石代柱,銳其前,廝殺暴濤,水不能怒,自是無患。

俄檢校內史。

薛懷義討突厥,以昭德為行軍長史,不見虜還。

武承嗣任文昌左相,昭德諫曰;「承嗣已王,不宜典機衡,以惑眾庶。

且父子猶相篡奪,況姑侄乎?」

後矍然曰;「我未之思也。」

乃罷承嗣為太子少保。

洛一陽一人王慶之率險佞數百人請以承嗣為皇太子,後不許;固請,後遣昭德詰其故。

昭德笞殺慶之,余一黨一散走。

因奏曰:「自古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一親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

當傳之子孫為萬世計。

陛下承天皇顧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見天皇不來食矣。」

後乃止。

承嗣恨,譖短之。

後曰;「吾任昭德而獲安枕,是代我勞,非而所知也。」

有人獲洛水白石而赤文者,獻闕下曰:「此石赤心,故以獻。」

昭德叱曰;「洛水余石豈盡能反邪?」

時來俊臣、侯思止舞文法,數誅陷大臣,人皆懾懼。

昭德每奏其誣罔不道狀,卒榜殺思止,其一黨一稍摧沮。

然昭德頗怙權,為眾指目。

魯王府功曹參軍丘愔上疏曰;「臣聞魏冉誅庶族以安秦,忠也。

弱諸侯以強國,功也;然出入自專,擊斷無忌,威震人主,不聞有王,張祿一言而卒用憂死。

向使昭王不即覺悟,則秦之霸業或不傳子孫。

陛下天授以前,萬機獨斷,公卿百執具職而已。

自長壽以來,厭怠細政,擢委昭德,乘總權綱,而才小任重,負氣強愎,聾盲下民,芻狗同列,刻薄慶賞,多所矯虔,聲威翕習,天下杜口。

臣伏見南台敕目,群臣奏請,陛下制已曰『可』,而昭德建言不可,制又從之。

且人臣參奉機密,獻可替否,事或便利,不豫咨謀,而畫可已行,方興駁異,是一陽一露擅命,以示於人,歸美引咎,誼不類此,一切奏讞,皆承風指,一陰一相傅會。

臣觀其膽,乃大於身,鼻息所沖,上拂雲漢。

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貲,將以托人,尚憂失授,況天下之重,可輕委寄乎?履霜堅冰,須防其漸。

大權一去,收之良難。

願陛下察臣之言。」

又果毅鄧注著《石論》數千言,述其專恣,鳳閣舍人逢弘敏以聞。

後由是惡之,謂姚曰:「誠如所言,昭德固負國矣!」乃貶欽州南賓尉。

俄召授監察御史。

萬歲通天二年,來俊臣誣以逆謀,既而俊臣亦下獄,同日誅。

時甚雨,眾庶莫不冤昭德而快俊臣。

神龍二年,贈左御史大夫。

建中三年,加贈司空。

吉頊,洛州河南人。

長七尺,一性一陰一克,敢言事。

舉進士及第。

調明堂尉。

父哲為易州刺史,坐賕當死,頊往見武承嗣,自陳有二女弟,請侍王巾盥者。

承嗣喜,以犢車迎之。

三日未言,問其故,答曰:「父犯法且死,故憂之。」

承嗣為表貸哲死,遷頊龍為監。

劉思禮謀反,頊上變事,後命武懿宗雜訊,因諷囚引近臣高閥生平所牾者凡三十六姓,捕系詔獄,搒楚百慘,以成其獄,同日論死,天下冤之。

擢右肅政台中丞。

來俊臣下獄,司刑當以死,狀三日不下。

頊從武後游苑中,因間言:「臣為陛下耳目,知俊臣狀入不出,人以為疑。」

後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

頊曰:「於安遠告虺貞反,今為成州司馬。

俊臣誣殺忠良,罪惡如山,國蟊賊也,尚何惜?」

於是後斬俊臣,而召安遠為尚食奉御。

突厥陷趙、定,授檢校相州刺史,且募兵制虜南向。

頊辭不知武,後曰:「賊方走,藉卿坐鎮耳。」

初,太原溫彬茂死高宗時,封一笥書,諉妻曰:「吾死後,須年及垂拱獻之。」

垂拱初,妻上其書,言後革命事及突厥至趙去,故後知虜且還。

頊至,募士無應者,俄詔以皇太子為元帥,應募日數千。

頊還言狀,後曰:「人心若是邪?卿可為群臣道之。」

頊誦語於朝,諸武惡之。

始,頊善張易之、殿中少監田歸道、鳳閣舍人薛稷、正諫大夫員半千、夏官侍郎李迥秀,皆為控鶴內供奉。

頊又強敏,故後倚為腹心。

聖歷二年,進天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為刺史時,武懿宗討契丹,退保相州。

後爭功殿中,懿宗陋短俯僂,頊嚴語侵之,無所容假。

後怒曰:「我在,乃藉諸武,它日安可保?」

銜之。

張易之兄弟以一寵一盛,思自全,問頊計安出。

頊曰:「公家以幸進,非有大功於天下,勢必危。

吾有不朽策,願效之,非止保身,且世世不絕胙。」

易之流涕請,頊曰:「天下思唐久矣!廬陵斥外,相王幽閉。

上春秋高,武諸王,非海內屬意。

公盍從容請相王、廬陵,以副人望?易吊為賀之資也。」

易之、昌宗乘間如頊教,後意乃定。

既而知頊與謀,召見問狀,頊對:「廬陵、相王皆陛下子,先帝顧托於陛下,當速有所付。」

乃還中宗。

明年,頊坐弟冒偽官貶琰川尉,及辭,召見,泣曰:「臣去國,無復再謁,願有所言。

然疾棘,請須臾間。」

後命坐,頊曰:「水土皆一盎,有爭乎?」

曰:「無。」

曰:「以為塗,有爭乎?」

曰:「無。」

曰:「以塗為佛與道,有爭乎?」

曰:「有之。」

頊頓首曰:「雖臣亦以為有。

夫皇子、外戚,有分則兩安。

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諸王並封,陛下何以和之?貴賤親疏之不明,是驅使必爭,臣知兩不安矣。」

後曰:「朕知之,業已然,且奈何?」

頊尋徙始豐尉,客江都,卒。

中宗之立,頊實倡之,會得罪,無知者。

睿宗初,有發明其忠,乃下詔贈御史大夫。

贊曰:異乎,炎之暗於幾也!知中宗之不君,不知武後之盜朝,假虎翼而責其搏人,死固宜哉!昭德、頊進不以道,君子恥之。

雖然,一情區區,抑武興唐,其助有端,則賢炎遠矣。

禕之、玄同漏言及誅,不失所以事君者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