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母曰元獻皇后楊氏。初名嗣升,封陝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

新唐書

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諱亨,玄宗第三子也。

母曰元獻皇后楊氏。

初名嗣升,封陝王。

開元四年,為安西大都護。

一性一仁孝,好學,玄宗尤一愛一之,遣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邢等侍讀左右。

十五年,更名浚,徙封忠王,為朔方節度大使、單于大都護。

十八年,奚、契丹寇邊,乃以肅宗為河北道行軍元帥,遣御史大夫李朝隱等八總管兵十萬以伐之。

居二歲,朝隱等敗奚、契丹於范一陽一北,肅宗以統帥功遷司徒。

二十三年,又更名璵。

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廢死,明年,立為皇太子。

有司行冊禮,其儀有中嚴、外辦,其服絳紗。

太子曰:「此天子禮也。」

乃下公卿議。

太師蕭嵩、左丞相裴耀卿請改「外辦」為「外備」,絳紗衣為硃明服,乃從之。

二十八年,又更名紹。

天寶三載,又更名亨。

安祿山來朝,太子識其有反相,請以罪誅之,玄宗不聽。

祿山反。

十五載,玄宗避賊,行至馬嵬,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遣壽王瑁及內侍高力士諭太子,太子乃還。

六月丁酉,至渭北便橋,橋絕,募水濱居民得三千餘人,涉而濟。

遇潼關散卒,以為賊,與戰,多傷,既而覺之,收其餘以涉,後軍多沒者。

夕次永壽縣,吏民稍持牛酒來獻。

新平郡太守薛羽、保定郡太守徐聞賊且至,皆棄城走。

己亥,太子次保定,捕得羽、,斬之。

辛丑,次平涼郡,得牧馬牛羊,兵始振。

朔方留後支度副使杜鴻漸、六城水陸運使魏少游、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崔簡金、關內鹽池判官李涵、河西行軍司馬裴冕迎大子治兵於朔方。

庚戌,次豐寧,見大河之險,將保之,會天大風,迥趨靈武。

七月辛酉,至於靈武。

壬戌,裴冕等請皇太子即皇帝位。

甲子,即皇帝位於靈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賜文武官階、勳爵,版授老太守、縣令。

裴冕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甲戌,安祿山寇扶風,太守薛景仙敗之。

八月辛卯,張巡及安祿山將李廷望戰於雍丘,敗之。

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癸未,次彭原郡。

詔御史諫官論事勿先白大夫及宰相。

始鬻爵、度僧尼。

房琯為招討西京、防禦蒲潼兩關兵馬元帥,兵部尚書王思禮副之。

南軍入於宜壽,中軍入於武功,北軍入於奉天。

辛卯,河南節度副使張巡及令狐潮戰於雍丘,敗之。

辛丑,房琯以中軍、北軍及安祿山之眾戰於陳濤斜,敗績。

癸卯,琯又以南軍戰,敗績。

是月,遣永王璘朝上皇帝於蜀郡。

璘反,丹徒郡太守閻敬之及璘戰於伊婁埭,死之。

十一月辛卯,河西地震。

戊午,崔渙為江南宣慰使。

郭子儀率回紇及安祿山戰於河上,敗之。

史思明寇太原。

十二月,安祿山陷魯、東平、濟一陰一三郡。

戊子,給復平原郡二載。

安祿山陷穎川,執太守薛願及長史龐堅。

是歲,吐蕃陷雋州,嶺南溪獠梁崇牽陷容州。

二載正月,永王璘陷鄱一陽一郡。

乙卯,安慶緒殺其父祿山。

丙寅,河西兵馬使孟庭倫殺其節度使周佖,以武威郡反。

乙亥,安慶緒將尹子奇寇睢一陽一郡,張巡敗之。

二月戊子,次於鳳翔。

李光弼及安慶緒之眾戰於太原,敗之。

丁酉,關西節度兵馬使郭英乂及安慶緒戰於武功,敗績。

慶緒陷馮翊郡,太守蕭賁死之。

慶緒將蔡希德寇太原。

戊戌,庶人璘伏誅。

庚子,敦子儀及安慶緒戰於潼關,敗之。

壬寅,河西判官崔偁克武威郡,孟庭倫伏誅。

甲辰,郭子儀及安慶緒戰於永豐倉,敗之,大將李韶光、王祚死之。

三月辛酉,韋見素、裴冕罷。

憲部尚書致仕苗晉卿為左相。

四月戊寅,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

壬午,瘞陣亡者。

庚寅,郭子儀及安慶緒李歸仁戰於劉運橋,敗之。

五月癸丑,子儀及慶緒將安守忠戰於清渠,敗績。

丁巳,房琯罷,諫議大夫張鎬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六月癸未,尹子奇冠睢一陽一。

丁酉,南充郡民何滔執其太守楊齊曾以反,劍南節度使盧元裕敗之。

七月己酉,太白經天。

丁巳,安慶緒將安武臣陷陝郡。

八月丁丑,焚長春一宮。

甲申,崔渙罷。

張鎬兼河南節度使,都統淮南諸軍事。

靈昌郡太守許叔冀奔於彭城。

癸巳,大閱。

閏月甲寅,安慶緒寇好畤,渭北節度使李光進敗之。

丁卯,廣平郡王俶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兵討安慶緒。

辛未,京畿採訪宣慰使崔光遠及慶緒戰於駱谷,敗之。

行軍司馬王伯倫戰於苑北,死之。

九月丁丑,慶緒陷上一黨一郡,執節度使程千里。

壬寅,廣平郡王俶及慶緒戰於澧水,敗之。

癸卯,復京師。

慶緒奔於陝郡。

尚書左僕射裴冕告太清宮、郊廟、社稷、五陵,宣慰百姓。

十月戊申,廣平郡王俶及安慶緒戰於新店,敗之,克陝郡。

壬子,復東京,慶緒奔於河北。

興平軍兵馬使李奐及慶緒之眾戰於武關,敗之,克上洛郡。

吐蕃陷西平郡。

癸丑,安慶緒陷睢一陽一,太守許遠及張巡、鄆州刺史姚誾、左金吾衛將軍南霽雲皆死之。

癸亥,給復鳳翔五載,版授父老官。

遣太子太師韋見素迎上皇天帝於蜀郡。

丁卯,至自靈武,饗於太廟,哭三日。

己巳,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及安慶緒戰於絳郡,敗之。

十一月丙子,張鎬率四鎮伊西北庭行營兵馬使李嗣業、陝西節度使來瑱、河南都知兵馬使嗣吳王祗克河南郡縣。

庚子,作九廟神主,告享於長樂殿。

十二月丙子,上皇天帝至自白蜀郡。

甲寅,苗晉卿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戊午,大赦。

靈武元從、蜀郡扈從官三品以上予一子官,四品以下一子出身。

瘞陣亡者,致祭之,給復其家二載。

免天下租、庸來歲三之一。

禁珠玉、寶鈿、平脫、金泥、刺繡。

復諸州及官名。

以蜀郡為南京,鳳翔郡為西京,西京為中京。

給復潞州五載,並鄧許滑宋五州、雍兵好畤奉先縣二載,益州三載。

賜文武官階、勳、爵,父老八十以上版授,加緋衣、銀魚,民酺五日。

廣平郡王俶為太尉,進封楚王。

苗晉卿為侍中,崔圓為中書令,李麟同中書門下三品。

進封子南一陽一郡王系為趙王,新城郡王僅鼓王,穎川郡王閒袞王,東一陽一郡王侹涇王。

封子璜為襄王,倕杞王,偲召王,興王,侗定王。

乙丑,史思明降。

壬申,達奚珣等伏誅。

乾元元年正月戊寅,上皇天帝御宣政殿,授皇帝傳國、受命寶符,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乙酉,出宮女三千人。

庚寅,大閱。

二月癸卯,安慶緒將能元皓以淄、青降,以元皓為河北招討使。

乙巳,上上皇天帝冊號曰聖皇天帝。

丁未,大赦,改元。

贈死事及拒偽命者官。

成都、靈州扈從三品以上予一子官,五品以上一子出身,六品以下敘進之。

免陷賊州三歲稅。

賜文武官階、爵。

三月甲戌,徙封俶為成王。

戊寅,立淑妃張氏為皇后。

四月辛亥,祔神主於太廟。

甲寅,朝享於太廟,有事於南郊。

乙卯,大赦,賜文武官階、勳、爵,天下非租、庸毋輒役使,有能賑貧究一寵一以官爵,京官九品以上言事,二王、三恪予一子官。

史思明殺范一陽一節度副使烏承恩以反。

五月戊子,張鎬罷。

乙未,崔圓、李麟罷。

太常少卯王璵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七月,一黨一項羌寇邊。

九月丙子,招討一黨一項使王仲升殺拓拔戎德。

庚寅,郭子儀率李光弼、李嗣業、王思禮、淮西節度使魯炅、興平軍節度使李奐、滑濮節度使許叔冀、平盧兵馬使董秦、鄭蔡節度使季廣琛以討安慶緒。

癸巳,大食、波斯寇廣州。

十月甲辰,立成王俶為皇太子。

大赦。

賜文武官階、爵,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勳兩轉。

舉忠正孝友甚東宮官者。

十一月壬申,王思禮及安慶緒戰於相州,敗之。

十二月庚戌,戶部尚書李亙都統淮南、江東、江酉節度使。

丁卯,史思明陷魏州。

二年正月己巳,群臣上尊號曰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郭子儀及安慶緒戰於愁思岡,敗之。

丁丑,祠九宮貴神。

戊寅,耕籍田。

二月壬戌,中書門下慮囚。

三月己巳,皇后親蠶。

壬申,九節度之師潰於滏水。

史思明殺安慶緒。

東京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汝州刺史賈至奔於襄、鄧。

郭子儀屯於東京。

丁亥,以旱降死罪,流以下原之;流民還者給復三年。

甲午,兵部侍郎呂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乙未,苗晉卿、王璵罷。

京兆尹李峴為吏部尚書,中書舍人李揆為中書侍郎,戶部侍郎第五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丙申,郭子儀為東畿、山南東、河南等道諸節度防禦兵馬元帥。

四月庚子,王思禮及史思明戰於直千嶺,敗之。

壬寅,詔減常膳服御,武德中尚作坊非賜蕃客、戎祀所須者皆罷之。

五月辛巳,貶李峴為蜀州刺史。

七月辛巳,趙王系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

辛卯,呂諲罷。

八月乙巳,襄州防禦將康楚元、張嘉廷反,逐其刺史王政。

九月甲子,張嘉延陷刑州。

丁亥,太子少保崔光遠為荊襄招討、山南東道處置兵馬使。

庚寅,史思明陷東京及齊、汝、鄭、滑四州。

十月乙巳,李光弼及史思明戰於河一陽一,敗之。

壬戌,呂諲起復。

十一月庚午,貶第五琦為忠州刺史。

十二月乙巳,康楚元伏誅。

史思明寇陝州,神策軍將衛伯玉敗之。

上元元年三月丙子,降死罪,流以下原之。

四月戊申,山南東道將張維瑾反,殺其節度使史翽。

丁巳,有彗星出於婁、胃。

己未,來瑱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以討張維瑾。

閏月辛酉,有彗星出於西方。

甲戌,徙封系為越王。

己卯,大赦,改元,賜文武官爵。

追封太公望為武成王。

復死刑三覆奏。

是月,大饑。

張維瑾降。

五月丙午,太子太傅苗晉卿為侍中。

壬子,呂諲罷。

六月乙丑,鳳翔節度使崔光遠及羌、渾、一黨一項戰於涇、隴,敗之。

乙酉,又敗之於普潤。

李光弼及史思明戰於懷州,敗之。

七月丁未,聖皇天帝遷於西內。

十一月甲午,揚州長史劉展反,陷潤州。

丙申,陷升州。

壬子,李峘、淮南節度使鄧景山及劉展戰於淮上,敗績。

是歲,吐蕃陷廓州。

西原蠻寇邊,桂州經略使邢濟敗之。

二年正月甲寅,降死罪,流以下原之。

乙卯,劉展伏誅。

二月己未,奴剌、一黨一項羌寇寶雞,焚大散關,寇鳳州,刺史蕭曳死之,鳳翔尹李鼎敗之。

戊寅,李光弼及史思明戰於北邙,敗績。

思明陷河一陽一。

癸未,貶李揆為袁州長史。

河中節度使蕭華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乙酉,來瑱及史思明戰於魯山,敗之。

三月甲午,史朝義寇陝州,神策軍節度使衛伯玉敗之。

戊戌,史朝義殺其父思明。

李光弼罷副元帥。

四月己未,吏部侍郎裴遵慶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乙亥,青密節度使尚衡及史朝義戰,敗之。

丁丑,袞鄆節度使能元皓又敗之。

壬午,劍南東川節度兵馬使段子璋反,陷綿州,遂州刺史嗣虢王巨死之,節度使李奐奔於成都。

五月甲午,史朝義將令狐彰以滑州降。

戊戌,平盧軍節度使侯希逸及史朝義戰於幽州,敗之。

庚子,李光弼為河南道副元帥。

劍南節度使崔光遠克東川,段子璋伏誅。

七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八月辛巳,殿中監李國貞都統朔方、鎮西、北庭、興平、陳鄭、河中節度使。

九月壬寅,大赦,去「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號,去「上元」號,稱元年,以十一月為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

賜文武官階、勳、爵,版授侍老官,先授者敘進之。

停四京號。

元年建子月癸巳,曹州刺史常休明及史朝義將薛崿戰,敗之。

己亥,朝聖皇天帝於西內。

丙午,衛伯玉及史朝義戰於永寧,敗之。

己酉,朝獻於太清宮。

庚戌,朝享於太廟及元獻皇后廟。

建丑月辛亥,有事於南郊。

己未,來瑱及史朝義戰於汝州,敗之。

乙亥,侯希逸及朝義將李懷仙戰於范一陽一,敗之。

寶應元年建寅月甲申,追冊靖德太子琮為皇帝,妃竇氏為皇后。

乙酉,葬王公妃主遇害者。

丙戌,盜發敬陵、惠陵。

甲辰,李光弼克許州。

吐蕃請和。

戊申,史朝義陷營州。

建卯月辛亥,大赦。

賜文武官階、爵。

五品以上清望及郎官、御史薦流人有行業情可矜者。

停貢鷹、鷂、狗、豹。

以京兆府為上都,河南府為東都,鳳翔府為西都,江陵府為南都,太原府為北都。

壬子,羌、渾、奴剌寇梁州。

癸丑,河東軍亂,殺其節度使鄧景山,都知兵馬使辛雲京自稱節度使。

乙丑,河中軍亂,殺李國貞及其節度使荔非元禮。

戊辰,淮西節度使王仲升及史朝義將謝欽讓戰於申州,敗績。

庚午,敦子儀知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節度行營,興平、定國軍兵馬副元帥。

壬申,鄜州刺史成公意及一黨一項戰,敗之。

建辰月壬午,大赦,官吏聽納贓免罪,左降官及流人罰鎮效力者還之。

甲午,奴剌寇梁州。

戊申,蕭華罷。

戶部侍郎元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建巳月庚戌,史朝義寇澤州,刺史李抱玉敗之。

壬子,楚州獻定國寶玉十有三。

甲寅,聖皇天帝崩。

乙丑,皇太子監國。

大赦,改元年為寶應元年,復以正月為歲首,建巳月為四月。

丙寅,閒廄使李輔國、飛龍廄副使程元振遷皇后於別殿,殺越王系、兗王閒。

是夜,皇帝崩於長生殿,年五十二。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也。

母曰章敬皇后吳氏。

玄宗諸孫百餘人,代宗最長,為嫡皇孫。

聰明寬厚,喜慍不形於色,而好學強記,通《易》象。

初名俶,封廣平郡王。

安祿山反,玄宗幸蜀肅宗,留討賊,代宗常從於兵間。

肅宗已即位,郭子儀等兵討安慶緒,未克。

肅宗在岐,至德二載九月,以廣平郡王為天下兵馬元帥,率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等兵二十萬以進討,百官送於朝堂,過闕而下,步出木馬門,然後復騎,以安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為前軍,朔方、河西、隴右節度使郭子儀為中軍,關內行營節度使王思禮為後軍,屯於香積寺。

敗賊將安守忠,斬首六萬級。

賊將張通儒守長安,聞守忠敗,棄城走,遂克京城,乃留思禮屯於苑中,代宗率大軍以東。

安慶緒遣其將嚴莊拒於陝州,代宗及子儀、嗣業戰陝西,大敗之,安慶緒奔於河北,遂克東都。

肅宗還京師。

十二月,進封楚王。

乾元元年三月,徙封成王。

四月,立為皇太子。

初,太子生之歲,豫州獻嘉禾,於是以為祥,乃更名豫。

肅宗去上元三年號,止稱元年,月以斗所建辰為名。

元年建巳月,肅宗寢疾,乃詔皇太子監國。

而楚州獻定國寶十有三,因曰:「楚者,太子之所封,今天降寶於楚,宜以建元。」

乃以元年為寶應元年。

肅宗張皇后惡李輔國,欲圖之,召問太子,太子不許,乃與越王系謀之。

肅宗疾革。

四月丁卯,皇后與系將召太子入宮,飛龍副使程元振得其謀,以告輔國。

輔國止太子無人,率兵入,殺系及袞王閒,幽皇后於別殿。

是夕,肅宗崩,乃迎太子見群臣於九仙門。

明日,發喪。

己巳,即皇帝位於柩前。

癸酉,始聽政。

甲戌,奉節郡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罷副元帥。

乙亥,進封適為魯王。

五月壬午,李輔國為司空。

庚寅,追尊母為皇太后。

丙申,李光弼及史朝義戰於宋州,敗之。

丁酉,大赦。

刺史予一子官,賜文武官階、爵,子為父後者勳一轉。

免民逋租宿負。

進封子益昌郡王邈為鄭王,延慶郡王迥韓王。

追復庶人王氏為皇后,瑛、瑤、琚皆復其封號。

六月辛亥,追廢皇后張氏、越王系、袞王閒皆為庶人。

七月乙酉,殺山南東道節度使裴。

癸巳,劍南西川兵馬使徐知道反。

八月己未,知道伏誅。

辛未,台州人袁晁反。

乙亥,徙封適為雍王。

九月戊子,鳳州刺史呂日將及一黨一項羌戰於三嗟谷,敗之。

丙申,回紇請助戰。

壬寅,大閱。

癸卯,袁晁陷信州。

十月乙卯,陷溫、明二州。

詔浙江水旱,百姓重困,州縣勿輒科率,民疫死不能葬者為瘞之。

辛酉,雍王適討史朝義。

壬戌,盜殺李輔國。

癸酉,雍王適克懷州。

甲戌,敗史朝義於橫水,克河一陽一、東都,史朝義將張獻誠以汴州降。

十一月丁亥,朝義將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

丁酉,朝義將張忠志以趙、定、深、恆、易五州降。

己亥,朔方行營節度使僕固懷恩為朔方、河北副元帥。

十二月己酉,太府左藏庫火。

戊辰,瘞京城內外暴骨。

甲戌,李光弼及袁晁戰於衢州,敗之。

是歲,舒州人楊昭反,殺其刺史劉秋子。

西原蠻叛。

吐蕃寇秦、成、渭三州。

廣德元年正月癸未,京兆尹劉晏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甲申,史朝義自一殺,其將李懷仙以幽州降,田承嗣以魏州降。

壬寅,山陵使、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有罪,伏誅。

三月甲辰,山南東道兵馬使梁崇義自南一陽一入於襄州。

丁未,李光弼及袁晁戰,敗之。

辛酉,葬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於泰陵。

甲子,一黨一項羌寇同州,郭子儀敗之於黃堆山。

庚午,葬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於建陵。

六月,同華節度使李懷讓自一殺。

七月壬寅,群臣上尊號曰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

壬子,大赦,改元。

免民逋負,戶三丁免其一庸、調;給復河北三年;回紇行營所經,免今歲租。

賜內外官階、勳、爵。

給功臣鐵券,藏名於太廟,圖形於凌煙閣。

吐蕃陷隴右諸州。

八月,僕固懷恩反。

九月壬寅,裴遵慶宣慰僕固懷恩於汾州。

乙丑,涇州刺史高暉叛附於吐蕃。

十月庚午,吐蕃陷邠州。

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師戒嚴。

壬申,雍王適為關內兵馬元帥,郭子儀副之。

癸酉,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日將及吐蕃戰於盩厔,敗之。

乙亥,又戰於盩厔,敗績。

丙子,如陝州。

丁丑,次華一陰一。

豐王珙有罪,伏誅。

戊寅,吐蕃陷京師,立廣武郡王承宏為皇帝。

辛巳,次陝州。

癸巳,吐蕃潰,郭子儀復京師。

南山五穀人高玉反。

十一月壬寅,廣州市舶使呂太一反,逐其節度使張休。

十二月辛未,劉晏宣慰上都。

甲午,至自陝州。

乙未,苗惡卿、裴遵慶罷。

檢校禮部尚書李峴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丙申,放承宏於華州。

吐蕃陷松、維二州。

西原蠻陷道州。

二年正月丙午,詔舉堪御史、諫官、刺史、縣令者。

乙卯,立雍王適為皇太子。

癸亥,劉晏、李峴罷。

右散騎常侍王縉為黃門侍郎,太常卿杜鴻漸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郭子儀兼河東副元帥。

二月辛未,僕固懷恩殺朔方軍節度留後渾釋之。

癸酉,朝獻於太清宮。

甲戌,朝享於太廟。

乙亥,有事於南郊。

己丑,大赦。

賜內外官階、爵;武德功臣子孫予一人官;成都、靈武元從三品以上加賜爵一級,余加一階;寶應功臣三品以上官一子,仍賜爵一極,餘加階、勳兩轉,五品以上為父後者勳兩轉。

三月辛丑,給復河南府二年。

甲子,盛王琦薨。

四月甲午,禁鈿作珠翠。

五月,洛水溢。

六月丁卯,有星隕於汾州。

七月庚子,初稅青苗。

己酉,李光弼薨。

八月丙寅,王縉為侍中,都統河南、淮南、山南東道節度行營事。

壬申,王縉罷侍中。

癸巳,吐蕃寇邠州,邠寧節度使白孝德敗之於宜祿。

九月己未,劍南節度使嚴武及吐蕃戰於當狗城,敗之。

是秋,有蜮。

十月丙寅,吐蕃寇邠州。

丁卯,寇奉天,京師戒嚴。

庚午,嚴武克吐蕃鹽川城。

辛未,朔方兵馬使郭晞及吐蕃戰於邠西,敗之。

是月,突厥寇豐州,守將馬望死之。

十一月乙未,吐蕃軍潰,京師解嚴。

河西節度使楊志烈及僕固懷恩戰於靈州,敗績。

癸丑,袁晁伏誅。

免越州今歲田租之半,給復溫、台、明三州一年。

十二月乙丑,高玉伏誅。

丙寅,眾星隕。

是歲,西原蠻陷邵州。

永泰元年正月癸巳,大赦,改元。

是月,歙州人殺其刺史龐浚。

二月戊寅,一黨一項羌寇富平。

庚辰,儀王璲薨。

三月庚子,雨木冰。

庚戌,吐蕃靖和。

辛亥,大風拔木。

四月己巳,自春不雨,至於是而雨。

是夏,盩厔穭麥生。

七月辛卯,平盧、淄青兵馬使李懷玉逐其節度使侯希逸。

八月庚辰,王縉為河南副元帥。

僕固懷恩及吐蕃、回紇、一黨一項羌、渾、奴剌寇邊。

九月庚寅,命百官觀浮屠象於光順門。

辛卯,太白經天。

甲辰、吐蕃寇醴泉、奉天,一黨一項羌寇同州,渾、奴剌寇盩厔,京師戒嚴。

己酉,屯於苑,郭子儀屯於涇一陽一。

丁巳,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及吐蕃戰於澄城,敗之。

智光入於鄜州,殺其刺史張麟,遂焚坊州。

十月,沙陀殺楊志烈。

己未,吐蕃至分州,與回紇寇邊。

辛酉,寇奉天。

癸亥,寇同州。

乙丑,寇興平。

丁卯,回紇、一黨一項羌請降。

癸酉,郭子儀及吐蕃戰於靈台,敗之。

京師解嚴。

閏月辛卯,朔方副將李懷光克靈州。

辛亥,劍南西山兵馬使崔旴反,寇成都,節度使郭英乂奔於靈池,普州刺史韓澄殺之。

癸丑,斂民貲作浮屠供。

大歷元年二月,吐蕃遣使來朝。

壬子,杜鴻漸為山南西道、劍南東西川、邙南、西山等道副元帥。

三月癸未,劍南東川節度使張獻誠及崔旴戰於梓州,敗績。

七月癸酉,洛水溢。

九月辛巳,吐蕃陷原州。

十一月甲子,大赦,改元,給復流民歸業者三年。

十二月己亥,有彗星出於瓠瓜。

癸卯,周智光反,殺虢州刺史龐充。

是冬,無雪。

鄭王邈為天下兵馬元帥。

二年正月丁巳,郭子儀討周智光。

己未,同華將李漢惠以同州降。

甲子,周智光伏誅。

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入於華州。

戊寅,給復同、華二州二年。

八月壬寅,殺附馬都尉姜慶初。

九月甲寅,吐蕃寇靈州。

乙卯,寇邠州。

郭子儀屯於涇一陽一,京師戒嚴。

乙丑,晝有星流於南方。

是秋,桂州山獠反。

十月戊寅,朔方軍節度使路嗣恭及吐蕃戰於靈州,敗之。

京師解嚴。

十一月辛未,雨木冰。

壬申,京師地震。

三年二月癸巳,商州兵馬使劉洽殺其刺史殷仲卿。

三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五月乙卯,追號齊王倓為皇帝,興信公主女張氏為皇后。

癸亥,地震。

六月壬寅,幽州兵馬使硃希彩殺其節度使李懷仙,自稱留後。

閏月庚午,王縉兼幽州盧龍軍節度使。

七月壬申,濾州刺史楊子琳反,陷成都,劍南節度留後崔寬敗之,克成都。

子琳殺夔州別駕張忠。

戊寅,吐蕃遣使來朝。

八月己酉,吐蕃寇靈州。

丁卯,寇邠州,京師戒嚴。

戊辰,邠寧節度使馬璘及吐蕃戰,敗之。

庚午,王縉兼河東節度使。

九月丁丑,濟王環薨。

壬午,吐蕃寇靈州,朔方將白元光敗之。

壬辰,又敗之於靈武。

戊辰,京師解嚴。

十二月辛酉,涇原兵馬使王童之謀反,伏誅。

四年正月甲戌,殺穎州刺史李岵。

二月乙卯,杜鴻漸罷副元帥。

丙辰,京師地震。

三月,遣御史稅商錢。

甲戌,免京兆今歲稅。

五月丙戌,京師地震。

六月戊申,王縉罷副元帥、都統。

七月癸未,降死罪,流以下原之。

十月丁巳,大霧。

十一月辛未,禁畿內弋獵。

壬申,杜鴻漸罷。

癸酉,元載權知門下省事。

甲戌,吐蕃寇靈州,朔方軍節度留後常謙光敗之。

丙子,左僕射裴冕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癸巳,裴冕兼河南、淮西、山南東道副元帥。

十二月戊戌,裴冕薨。

是歲,廣州人馮崇道、桂州人硃濟時反,容管經略使王翃敗之。

五年正月辛卯,鳳翔節度使李抱玉為河西、隴右、山南西道副元帥。

三月癸酉,內侍監魚朝恩有罪自一殺。

丙戌,以昭陵皇堂有光,赦京兆、關輔。

四月庚子,湖南兵馬使臧玠殺其一團一練使崔灌。

己未,有彗星出於五車。

五月己卯,有彗星出於北方。

六月己未,以彗星滅,降死罪,流以下原之。

錄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之後。

是歲,湖南將王國良反,及西原蠻寇州縣。

六年二月壬寅,李抱玉罷山南西道副元帥。

三月,王翃敗梁崇牽,克容州。

四月戊寅,藍田西原地陷。

禁大繝、竭鑿六破錦及文紗吳綾為龍、鳳、麒麟、天馬、辟邪者。

五月戊申,殺殿中侍御史陸珽、成都府司錄參軍事李少良、大理評事韋頌。

七年二月庚午,江水泛溢。

五月乙酉,大雨雹,大風拔木。

乙未,以旱大赦,減膳,徹樂。

是秋,幽州盧龍將李懷瑗殺其節度使硃希彩,經略軍副使硃泚自稱留後。

十月乙亥,以淮南旱,免租、庸三之二。

十一月庚辰,免巴、蓬、渠、集、壁、充、通、開八州二歲租、庸。

十二月丙寅,雨土,有長星出於參。

八年正月甲辰,詔京官三品以上及郎官、御史歲舉刺史、縣令一人。

五月辛卯,鄭王邈薨。

壬辰,赦京師。

癸卯,降死罪,流以下原之。

八月己未,吐蕃寇靈州,郭子儀敗之於七級渠。

甲子,廢華州屯田給貧民。

九月壬午,循州刺史哥舒晃反,殺嶺南節度使呂崇賁。

戊子,詔京官五品以上、兩省暴奉官、郎官、御史言事。

十月庚申,吐蕃寇涇、邠。

丙寅,朔方兵馬使渾瑊及吐蕃戰於宜祿,敗績。

涇原節度使馬璘及吐蕃戰於潘原,敗之。

九年二月辛未,徐州兵亂,逐其刺史梁乘。

四月壬辰,大赦。

十月壬申,信王瑝薨。

乙亥,涼王璿薨。

壬辰,降京師死罪,流以下原之。

十年正月丁酉,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逐其節度使薛崿,叛附於田承嗣。

壬寅,壽王瑁薨。

戊申,田承嗣反。

癸丑,承嗣陷洺州。

乙卯,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及吐蕃戰於西山,敗之。

二月乙丑,田承嗣陷衛州,刺史薛雄死之。

辛未,封子述為睦王,逾郴王,連恩王,遘鄜王,造忻王,暹韶王,運嘉王,遇端王,遹循王,通恭王,逵原王,逸雅王。

丙子,河一陽一軍亂,逐三城使常休明。

三月甲午,陝州軍亂,逐其觀察使李國清。

四月癸未,河東節度使薛兼訓等討田承嗣。

給復昭義五州二年。

甲申,大雨雹,大風拔木。

五月乙未,魏博將霍榮國以磁州降。

甲寅,大雨雹,大風拔木,震闕門。

六月甲戌,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及田承嗣戰於冀州,敗之。

七月己未,杭州海溢。

八月巳丑,田承嗣寇磁州。

九月壬寅,降京師死罪,流以下原之。

壬子,吐蕃寇臨涇。

癸丑,寇隴州。

丙辰,李抱玉敗之於義寧。

丁巳,馬璘又敗之於百里城。

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甲子,昭義軍節度使李承昭及田承嗣戰於清水,敗之。

丙寅,貴妃獨孤氏薨。

丁卯,追冊為皇后。

十一月丁酉,魏博將吳希光以瀛州降。

丁未,嶺南節度使路嗣恭克廣州,哥舒晃伏誅。

十一年正月庚寅,田承嗣降。

辛亥,崔寧及吐蕃戰,敗之。

五月,汴宋都虞候李靈耀反,殺濮州刺史孟鑒。

七月庚寅,田承嗣寇滑州,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敗績。

八月甲申,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河一陽一三城使馬燧及李勉討李靈耀。

閏月丁酉,太白晝見。

九月乙丑,李忠臣、馬燧及李靈耀戰於鄭州,敗績。

十月乙酉,戰於中牟,敗之。

壬辰,忠臣又敗之於西梁固。

壬寅,淮南節度使陳少游及李靈耀戰於汴州,敗之。

丙子,田承嗣以兵援靈耀,李忠臣敗之於匡城。

甲寅,靈耀伏誅。

十二年三月庚午,赦田承嗣。

辛巳,元載有罪伏誅。

貶王縉為括州刺史。

四月壬午,太常卿楊綰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袞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癸巳,詔諫官獻封事勿限時,側門論事者隨狀面奏,六品以上官言事投匭者無勒副章。

丁酉,吐蕃寇黎、雅二州,崔寧敗之。

是月,金州人卓英璘反。

六月乙巳,英璘伏誅。

給復金州二年。

丁未,以旱降京師死罪,流以下原之。

七月己巳,楊綰薨。

丙子,詔尚書、御史大夫、左右丞、侍郎舉任刺史者。

九月庚午,吐蕃寇坊州。

是秋,河溢。

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恭及吐蕃戰於岷州,敗之。

十二月丁亥,崔寧及吐蕃戰於西山,敗之。

是歲,恆、定、趙三州地震。

冬,無雪。

十三年正月戊辰,回紇寇并州。

癸酉,河東節度留後鮑防及回紇戰於一陽一曲,敗績。

二月庚辰,代州刺史張光晟成回紇戰於羊虎谷,敗之。

四月甲辰,吐蕃寇靈州,常謙光敗之。

十月己丑,禁京畿持兵器捕獵。

是歲,郴州黃芩山崩。

十四年二月癸未,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卒,其兄子悅自稱留後。

三月丁未,汴宋將李希烈逐其節度使李忠臣,自稱留後。

五月辛酉,不豫,詔皇太子監國。

是夕,皇帝崩於紫宸內殿,年五十三。

贊曰:天寶之亂,大盜遽起,天子出奔。

方是時,肅宗以皇太子治兵討賊,真得其職矣!然以僖宗之時,唐之威德在人,紀綱未壞,孰與天寶之際?而僖宗在蜀,諸鎮之兵糾合戮力,遂破黃巢而復京師。

由是言之,肅宗雖不即尊位,亦可以破賊矣。

蓋自高祖以來,三遜於位以授其子,而獨睿宗上畏天戒,發於誠心,若高祖、玄宗,豈其志哉!代宗之時,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