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以特勒為左賢王,專制其兵。初,默啜死,闕特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毘伽可汗默棘連,本謂「小殺」者,一性一仁友,自以立非己功,讓於闕特勒,特勒不敢受,遂嗣位,實開元四年。

以特勒為左賢王,專制其兵。

初,默啜死,闕特勒盡殺其用事臣,惟暾欲谷者以女婆匐為默棘連可敦,獨免,廢歸其部。

後突騎施蘇祿自為可汗,突厥部種多貳,默棘連乃召暾欲谷與謀國,年七十餘,眾尊畏之。

俄而跌思太等自河曲歸之。

始,降戶之南也,單于副都護張知運盡斂其兵,戎人怨怒;及姜晦為巡邊使,遮訴禁弓矢無以射獵為生,晦悉還之。

乃共擊張知運,禽之,將送突厥;朔方行軍總管薛訥、將軍郭知運追之,眾潰,釋知運去。

思太等分為二隊北走,王晙又破其左隊。

默棘連既得降胡,欲南盜塞,暾欲谷曰:「不可,天子英武,人和歲豐,未有間,且我兵新集,不可動也。」

默棘連又欲城所都,起佛、老廟,暾欲谷曰:「突厥眾不敵唐百分一,所能與抗者,隨水草射獵,居處無常,習於武事,強則進取,弱則遁伏,唐兵雖多,無所用也。

若城而居,戰一敗,必為彼禽。

且佛、老教人仁弱,非武強術。」

默棘連當其策,即遣使者請和。

帝以不情,答而不許。

俄下詔伐之,乃以拔悉蜜右驍衛大將軍金山道總管處木昆執米啜、堅昆都督右武衛大將軍骨篤祿毘伽可汗、契丹都督李失活、奚都督李大酺、突厥默啜子左賢王墨特勒、左威衛將軍右賢王阿史那毘伽特勒、燕山郡王火拔石失畢等蕃漢士悉發,凡三十萬,以御史大夫、朔方道大總管王晙統之,期八年秋並集稽落水上,使拔悉蜜、奚、契丹分道掩其牙,捕默棘連。

默棘連大恐,暾欲谷曰:「拔悉蜜在北庭,與二蕃相距遠,必不合。

晙與張嘉貞有隙,必相執異,亦必不能來。

即皆能來,我當前三日悉眾北徙,彼糧竭自去。

拔悉蜜輕而好利,當先至,擊之可取也。」

俄而拔悉蜜果引眾一逼一突厥牙,知晙等不至,乃引卻,突厥欲擊之,暾欲谷曰:「兵千里遠出,士殊死鬥,鋒不可當也。

不如躡之,邀近而取之。」

距北庭二百里,乃分兵由它道襲拔其城,即急擊拔悉蜜,眾走趨北庭,無所歸,悉禽之。

還出赤亭,掠涼州,都督楊敬述使官屬盧公利、元澄等勒兵討捕,暾欲谷曰:「敬述若城守,當與和。

如兵出,吾且決戰,必有功。」

澄令於軍曰:「一裸一臂持滿外注。」

會大寒裂膚,士手不能張弓矢,由是大敗,元澄走,敬述坐以白衣檢校涼州事,突厥遂大振,盡有默啜餘眾。

明年,固乞和,請父事天子,許之。

又連歲遣使獻方物求婚。

是時天子東巡泰山,中書令張說謀益屯以備突厥,兵部郎中裴光庭曰:「封禪以告成功,若復調發,不可謂成功者。」

說曰:「突厥雖請和,難以信結也。

且其可汗仁而一愛一人,下為之用,闕特勒善戰,暾欲谷沈雄,愈老而智,李靖、世勣流也,三虜方協,知我舉國東巡,有如乘間,何以御之?」

光庭即請以使召其大臣入衛,乃遣鴻臚卿袁振往諭帝意。

默棘連置酒與可敦、闕特勒、暾欲谷坐帳中,謂振曰:「吐蕃,犬出也,唐與為昏;奚、契丹,我奴而役也,亦尚主;獨突厥前後請,不許,雲何?」

振曰:「可汗,天子子也,子而昏,可乎?」

默棘連曰:「不然,二蕃皆賜姓,而得尚主,何不可雲?且公主亦非帝女,我不敢有所擇,但屢請不得,為諸國笑。」

振許為請,默棘連遣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入獻,遂從封禪。

有詔四夷諸酋皆入仗佩弓矢,會兔起帝馬前,帝一發斃之,頡利發奉兔頓首賀曰:「陛下神武超絕,若天上則臣不知,人間無有也。」

詔問:「饑欲食乎?」

對曰:「仰觀弧矢之威,使十日不食猶為飽。」

因令仗內馳射。

扈封畢,厚宴賜遣之,然卒不許和親。

自是比年遣大臣入朝,吐蕃以書約與連和鈔邊,默棘連不敢從,封上其書,天子嘉之,引使者梅錄啜宴紫宸殿,詔朔方西受降城許互市,歲賜帛數十萬。

十九年,闕特勒死,使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奉璽詔弔祭,帝為刻辭於碑,仍立廟像,四垣圖戰陣狀,詔高手工六人往,繪寫一精一肖,其國以為未嘗有,默棘連視之,必悲梗。

默棘連請昏既勤,帝許可,於是遣哥解栗必來謝,請昏期。

俄為梅錄啜所毒,忍死殺梅錄啜,夷其種,乃卒。

帝為發哀,詔宗正卿李佺弔祭,因立廟,詔史官李融文其碑。

國人共立其子為伊然可汗。

伊然可汗立八年,卒。

凡遣使三入朝。

其弟嗣立,是為苾星伽骨咄祿可汗,使右金吾衛將軍李質持冊為登利可汗。

明年,遣使伊難如朝正月,獻方物,曰「禮天可汗如禮天,今新歲獻月,願以萬壽獻天子」雲。

可汗幼,其母婆匐與小臣飫斯達干亂,遂預政,諸部不協。

登利從父分掌東西兵,號左右殺,士之一精一勁皆屬。

可汗與母誘斬西殺,奪其兵,左殺懼,即攻登利可汗,殺之。

左殺者,判闕特勒也,遂立毘伽可汗子,俄為骨咄葉護所殺,立其弟,旋又殺之,葉護乃自為可汗。

天寶初,其大部回紇、葛邏祿、拔悉蜜並起攻葉護,殺之,尊拔悉蜜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於是回紇、葛邏祿自為左右葉護,亦遣使者來告。

國人奉判闕特勒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

帝使使者諭令內附,烏蘇不聽,其下不與,拔悉蜜等三部共攻烏蘇米施,米施遁亡。

其西葉護阿布思及葛臘哆率五千帳降,以葛臘哆為懷恩王。

三載,拔悉蜜等殺烏蘇米施,傳首京師,獻太廟。

其弟白眉特勒鶻隴匐立,是為白眉可汗。

於是突厥大亂,國人推拔悉蜜酋為可汗,詔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以兵乘其亂,抵薩河內山,擊其左阿波達干十一部,破之,獨其右未下,而回紇、葛邏祿殺拔悉蜜可汗,奉回紇骨力裴羅定其國,是為骨咄祿毘伽闕可汗。

明年,殺白眉可汗,傳首獻。

毘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自歸,天子御花萼樓宴群臣,賦詩美其事,封可敦為賓國夫人,歲給粉直二十萬。

始突厥國於後魏大統時,至是滅。

後或朝貢,皆舊部九姓雲,其地盡入回紇。

始其族分國於西者,曰西突厥。

西突厥,其先訥都陸之孫吐務,號大葉護。

長子曰土門伊利可汗,次子曰室點蜜,亦曰瑟帝米。

瑟帝米之子曰達頭可汗,亦曰步迦可汗。

始與東突厥分烏孫故地有之,東即突厥,西雷翥海,南疏勒,北瀚海,直京師北七千里,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與都陸、一弩一失畢、歌邏祿、處月、處蜜、伊吾諸種雜。

其風俗大抵突厥也,言語少異。

初,東突厥木桿可汗死,捨其子大邏便,而立弟佗缽可汗。

佗缽死,先令戒其子庵羅必立大邏便,國人以其母賤,不肯立,而卒立庵羅。

庵羅後以讓木桿兄子攝圖,是為沙缽略可汗。

而大邏便別為阿波可汗,自臣所部,沙缽略襲擊之,殺其母,阿波西走達頭。

當是時,達頭為西面可汗,即授阿波兵十萬,使與東突厥戰。

而阿波竟為沙缽略所禽。

及啟民可汗時,達頭可汗歲以兵相加,而隋常助啟民,故達頭敗奔吐谷渾。

始,阿波既禽,國人立鞅素特勒子,是為泥利可汗。

達頭之奔,泥利亦敗,及死,其子達漫立,是為泥橛處羅可汗,政苛察多忌。

大業中,從煬帝征高麗,賜號曷薩那可汗,妻以宗女,留其弟闕達度設畜牧於會寧郡,即自稱闕可汗。

江都亂,曷薩那從宇文化及至黎一陽一,遁歸長安,高祖降榻與共坐,封歸義王,以大珠獻帝,帝不受,曰:「朕所重者王之赤心,是無用也。」

闕可汗有馬三,武德元年內屬,賜號吐烏過拔闕可汗,與李軌連和。

隋西戎使者曹瓊據甘州誘之,俄與瓊合,共擊軌,兵不勝,走達斗拔谷,與吐谷渾相輔車,為軌所滅。

初,曷薩那朝隋,國人皆不欲,既被留不遣,乃共立達頭孫,號射匱可汗,建廷龜茲北之三彌山,玉一門以西諸國多役屬,與東突厥亢。

射匱死,其弟統葉護嗣,是為統葉護可汗。

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戰輒勝,因並鐵勒,下波斯、罽賓,控弦數十萬,徙廷石國北之千泉,遂霸西域諸國,悉授以頡利發,而命一吐屯監統,以督賦入。

明年,射匱使使來,以曷薩那有世憾,請殺之,帝不許。

群臣曰:「存一人,失一國,後且為患。」

秦王曰:「不然,人來歸我,我殺之不祥。」

帝又不聽。

宴禁中,酒酣,至中書省,縱使者戕之,不宣也。

射匱亦連年系貢條支巨一卵一、師子革等,帝厚申撫結,約與併力討東突厥。

統葉護可汗請期,頡利大懼,乃與和,約毋相伐也。

統葉護可汗來請昏,帝與群臣謀:「西突厥去我遠,緩急不可杖,可與昏乎?」

封德彝曰:「計今之便,莫若遠交而近攻,請聽昏以怖北狄,待我既定,而後圖之。」

帝乃許昏,詔高平王道立至其國,統葉護可汗喜,遣真珠統俟斤與道立還,獻萬釘寶鈿金帶、馬五千匹以藉約。

會東突厥歲犯邊,西道梗澀,又頡利遣謂曰:「若迎唐公主,必假我道,我且留之。」

統葉護可汗病之,未克昏。

方負其強,不以恩結下,眾怨,多叛去,其諸父莫賀咄殺之,帝欲繼玉帛焚祭其國,會亂,不果至。

莫賀咄立,是為屈利俟毘可汗,遣使者來獻。

俟毘可汗初分統突厥為小可汗,既稱大可汗,國人不附。

一弩一失畢部自推泥孰莫賀設為可汗,泥孰辭不受。

會統葉護可汗子力特勒避莫賀咄亂,亡在康居,泥孰迎立之,為乙毘缽羅肆葉護可汗,與俟毘可汗分王其國,挐斗不解,各遣使朝獻。

太宗追憐曷薩那死非罪,為贈上柱國,具禮以葬。

貞觀四年,俟毘可汗請昏,不許,詔曰:「突厥方亂,君臣未定,何遽昏為?各敕其部毋相侵。」

由是西域諸國悉叛之,國大虛耗,眾悉附肆葉護可汗,雖俟毘之部亦稍稍去,共以兵擊俟毘,俟毘走保金山,為泥孰所殺,奉肆葉護為大可汗。

肆葉護已立,即北討鐵勒、薛延陀,為延陀所敗。

一性一猜愎,狹於統下。

小可汗乙利者,於國最有功,肆葉護聽讒,種夷之,眾皆沮駭。

又忌泥孰,一陰一圖殺之,泥孰亡入焉耆。

未幾,沒卑達干與一弩一失畢部諸豪謀執廢肆葉護,葉護輕騎走康居,憂死。

國人迎泥孰於焉耆,立之,是為咄陸可汗。

可汗父莫賀設,本隸統葉護者,武德時來朝,太宗與之盟,約為昆弟。

死而泥孰代之,或曰伽那設。

既立,遣使詣闕,不敢當可汗號。

帝詔鴻臚少卿劉善因持節冊號吞阿婁拔利邲咄陸可汗,賜鼓纛,段彩巨萬。

泥孰遣使謝。

它日,太上皇宴使者兩儀殿,謂長孫無忌曰:「今蠻夷率服,古亦有乎?」

無忌上千萬歲壽,太上皇喜,以酒屬帝,帝頓首謝,亦奉觴上太上皇壽。

咄陸可汗死,弟同俄設立,是為沙缽羅咥利失可汗,贈三遣使奉方物,遂請昏,帝慰而不俞。

可汗分其國為十部,部以一人統之,人授一箭,號十設,亦曰十箭。

為左、右:右五咄陸部,置五大啜,居碎葉東;右五一弩一失畢部,置五大俟斤,居碎葉西。

其下稱一箭曰一部落,號十姓部落雲。

然不為眾悅賴,其部統吐屯以兵襲之,咥利失率左右戰,統吐屯不勝去。

咥利失與其弟步利設奔焉耆。

阿悉吉闕俟斤與統吐屯召國人謀立欲谷設為大可汗,以咥利失為小可汗。

會統吐屯被殺,欲谷設又為其俟斤所破,咥利失乃復得故地。

後西部卒自立欲谷設為乙毘咄陸可汗,而與咥利失交戰,殺傷不可計,乃因伊列河約諸部:河以西受令於咄陸,其東咥利失主之。

自是西突厥又分二國矣。

咄陸可汗建廷鏃曷山西,謂之「北庭」,駁馬、結骨諸國悉附臣之,一陰一與咥利失部吐屯俟列發以兵攻咥利失。

咥利失援窮,奔拔汗那而死。

國人立其子,是為乙屈利失乙毘可汗,逾年死。

一弩一失畢大酋迎伽那設之子畢賀咄葉護立之,是為乙毘沙缽羅葉護可汗。

太宗詔左領軍將軍張大師持節冊命,賜鼓纛,建庭雖合水北,謂之「南庭」,東薄伊列河,龜茲、鄯善、且末、吐火羅、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國皆隸屬。

是時咄陸兵浸浸盛,與沙缽羅葉護數交戰。

會二可汗使者皆來,帝敕以敦睦,令各罷兵,咄陸不肯聽,遣石國吐屯攻葉護可汗,殺之,並其國。

一弩一失畢不服,叛去。

咄陸又擊吐火羅,取之,乃入寇伊州。

安西都護郭孝恪以輕騎二千,自烏骨狙擊,敗之。

咄陸以處月、處蜜兵圍天山而不克,孝恪追北,拔處月俟斤之城,抵遏索山,斬千餘級,降處蜜部而歸。

咄陸可汗一性一很傲,留使者元孝友等不遣,妄曰:「我聞唐天子才武,我今討康居,爾視我與天子等否?」

遂與共攻康居,道米國,即襲破之,系虜其人,取貲口不以與下,其將泥孰啜怒,奪取之,咄陸斬以徇。

泥孰啜之將胡祿屋舉兵襲咄陸可汗,多殺士,國大亂,將歸保吐火羅,大臣勸其返國,不從,率眾去,度葉水,及石國,左右亡去略盡,乃保可賀敦城。

自輕出招叛亡,阿悉吉闕俟斤逆擊之,咄陸敗,襲取白水胡城以居。

一弩一失畢不欲咄陸為可汗,遣使者至闕下,請所立。

帝遣通事舍人溫無隱持璽詔與國大臣擇突厥可汗子孫賢者授之,乃立乙屈利失乙毘可汗之子,是為乙毘射匱可汗。

乙毘射匱既立,改館使者,悉還之長安,使一弩一失畢將兵攻白水胡城。

咄陸勒兵自城出,鳴鼓角薄鬥,一弩一失畢不能軍,殺獲甚多。

咄陸因其勝招徠舊部,皆曰:「戰千人,存一人,我猶不從也。」

咄陸自知眾怨,乃走吐火羅。

乙毘射匱遣使貢方物,且請昏,帝令割龜茲、于闐、疏勒、硃俱波、蔥嶺五國為聘禮,不克昏。

於是阿史那賀魯反,盡得可汗部落。

賀魯者,室點蜜可汗五世孫,曳步利設射匱特勒劫越子也。

始,阿史那步真來歸國,咄陸可汗以賀魯為葉護,代步真,居多邏斯川,直西州北千五百里,統處月、處蜜、姑蘇、歌邏祿、一弩一失畢五姓之眾。

咄陸之走吐火羅也,乙毘射匱以兵迫逐,賀魯無常居,部多散亡。

有執捨地、處木昆、婆鼻三種者,以賀魯無罪,往請可汗,可汗怒,欲誅執捨地等,三種乃舉所部數千帳,與賀魯皆內屬,帝優撫之。

會討龜茲,請先馳為嚮導,詔授昆丘道行軍總管,宴嘉壽殿,厚賜予,解一衣衣之。

擢累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處其部於庭州莫賀城,密招攜散,廬幕益眾。

方帝崩,即謀取西、庭二州,刺史駱弘義以聞,高宗遣通事舍人喬寶明馳撫,因令賀魯遣子咥運入宿衛。

咥運中悔,劫於勢,不得去,拜右驍衛中郎將。

帝遣還,咥運即勸賀魯引而西,取咄陸可汗故地,建牙於千泉,自號沙缽羅可汗,遂統咄陸、一弩一失畢十姓。

咄陸有五啜,曰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捨提暾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

一弩一失畢有五俟斤,曰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塞干暾沙缽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哥舒處半俟斤。

而胡祿屋闕,賀魯婿也。

阿悉結闕俟斤最盛強,勝兵至數十萬。

以咥運為莫賀咄葉護。

遂寇庭州,敗數縣,殺掠數千人去。

詔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右驍衛將軍高德逸、右武衛將軍薩孤吳仁副之,發府兵三萬,合回紇騎五萬擊之。

駱弘義獻計曰:「安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理有變通也。

賀魯保一城,方寒積雪,謂唐兵必不來,宜乘此一舉滅之。

遷延及春,且生變,縱不率連諸國,必遠跡遁去。

且兵本誅賀魯,而處蜜、處木昆等亦各欲自免,若留不進,彼與賀魯復合矣。

今雖嚴冬風勁,兵苦皸墮,又不可久留費邊糧,使賊得堅一黨一附、賒死期也。

請寬處月、處蜜等罪,專誅賀魯,除禍務本,不可先治枝葉也。

願發射脾、處月、處蜜、契苾等兵,繼一月食,急趨之,大軍住憑洛水上為之景助,此驅戎狄攻豺狼也。

且戎人藉唐兵為羽翼,今胡騎出前,唐兵躡後,賀魯窮矣。」

天子然其奏,詔弘義佐建方等經略之。

處月硃邪孤注者,引兵附賊,據牢山,建方等攻之,眾潰,追行五百里,斬孤注,上首九千級,虜其帥六十,不如弘義所計。

永徽四年,罷瑤池都督府,即處月置金滿州,又遣左屯衛大將軍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率諸將進討。

是歲,咄陸可汗死,其子真珠葉護請討賀魯自效,為賀魯所拒,不得前。

明年,知節擊歌邏祿、處月,斬千級,收馬萬計。

副將周智度擊處木昆城,拔之,斬馘三萬。

前軍蘇定方擊賀魯別帳鼠尼施於鷹娑川,斬首虜獲馬甚眾,賊棄鎧仗彌野。

會副總管王文度不肯戰,降怛篤城,取其財,屠之,知節不能制。

顯慶初,擢定方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窮討。

詔右屯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道安一撫大使,分出金山道,俟斤嫩獨祿等萬餘帳迎降。

定方以一精一騎至曳咥河西,擊處木昆,破之。

賀魯舉十姓兵十萬騎來拒,定方以萬人當之,虜見兵少,以騎繞唐軍。

定方令步卒據原,欑槊外注,自以騎陣於北。

賀魯先擊原上軍,三犯,軍不動。

定方縱騎乘之,虜大潰,追奔數十里,俘斬三萬人,殺其大酋都搭達乾等二百人。

明日躡北,五一弩一失畢皆降。

五咄陸聞賀魯敗,趨南道降步真。

定方命嗣業、婆閏趨邪羅斯川追虜,任雅相提降兵踵後。

會大雪,軍中請須霽,定方曰:「今雰晦風冽,虜謂我不能師,掩其不虞可也,緩則遠矣,省日兼功,上策也。」

於是晝夜進,收所過人畜,至雙河,與彌射、步真會,軍飽氣張,距賀魯牙二百里,陣而行,抵金牙山。

賀魯眾適獵,定方兵縱破其牙,俘數萬人,獲鼓纛器械,賀魯跳度伊麗水。

嗣業次千泉,彌射至伊麗,處月、處蜜諸部皆下。

次雙河,賀魯先以步失達干據柵戰,彌射攻之,潰,定方追賀魯至碎葉水,盡奪其眾。

賀魯、咥運將奔鼠耨設,至石國蘇咄城,馬不進,眾饑,繼寶入城,且市馬,城主伊涅達干迎之,既入,拘送石國。

會彌射子元爽與嗣業兵至,取之。

乃悉散諸部兵,開道置驛,收露,問人疾苦,賀魯所掠悉還之民,西域平。

賀魯謂嗣業曰:「我,亡虜也,先帝厚我,我則背之,今天降怒罰,尚何道?且聞漢法殺人必都市,我願就死昭陵,謝罪於先帝也。」

帝曰:「先帝賜賀魯二千帳主之,今罪人既得,獻昭陵其可乎?」

許敬宗曰:「古者,軍凱還則飲至於廟。

若諸侯,獻馘天子,未聞獻於陵。

然陛下奉園寢與宗廟等,可行不疑。」

於是執而獻昭陵,赦不誅。

賀魯已滅,裂其地為州縣,以處諸部。

木昆部為匐延都督府,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為鹿都督府,突騎施阿利施部為絜山都督府,胡祿屋闕部為鹽泊都督府,攝捨提暾部為雙河都督府,鼠尼施處半部為鷹娑都督府,又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以統之。

其所役屬諸國皆置州,西盡波斯,並隸安西都護府。

以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兼驃騎大將軍、昆陵都護,領五咄陸部,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兼驃騎大將軍、濛池都護,領五一弩一失畢部,各賜帛十萬,以光祿卿盧承慶持冊命之。

賀魯死,詔葬頡利塚旁,紀其概於石。

阿史那彌射,亦室點蜜可汗五世孫,世為莫賀咄葉護。

貞觀中,遣使者持節立彌射為奚利邲咄陸可汗,賜鼓纛。

族兄步真謀殺彌射,欲自立,彌射不能國,即舉所部處月、處蜜等入朝,拜右監門衛大將軍。

而步真遂自為咄陸葉護,眾不厭,去之,亦與族人來朝,拜左屯衛大將軍。

彌射從帝征高麗有功,封平壤縣伯,遷右武衛大將軍。

及平賀魯,乃與步真皆為可汗,得補所部刺史以下。

是歲,彌射擊真珠葉護於雙河,斬之,殺闕啜二人。

彌射、步真無綏御材,下多怨,於是思結都曼率疏勒、硃俱波、喝陀三國叛,擊破于闐,詔左驍衛大將軍蘇定方討之,都曼兵保馬頭川。

五年,定方傅其城,擊降之。

龍朔二年,彌射、步真以兵從海道總管蘇海政討龜茲,步真怨彌射,且欲並其部,乃誣以謀反。

海政不能察,即集軍吏計議先發誅之,因稱詔發所繼賜可汗首領,彌射以麾下至,悉收斬之。

其部鼠尼施、拔塞干叛走,海政追平之。

步真死干封時。

鹹亨二年,以西突厥部酋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安輯其眾。

儀鳳中,都支自號十姓可汗,與吐蕃連和,寇安西,詔吏部侍郎裴行儉討之。

行儉請毋發兵,可以計取。

即詔行儉冊送波斯王子,並安一撫大食,若道兩蕃者。

都支果不疑,率子弟止謁,遂禽之,召執諸部渠長,降別帥李遮匐以歸,調露元年也。

西姓自是益衰,其後二部人日離散。

遂擢彌射子元慶為左玉鈐衛將軍,步真子步利設斛瑟羅為右玉鈐衛將軍,盡襲父所領及可汗號。

元慶累拜鎮國大將軍、行左威衛大將軍。

武後擅命,率諸蕃長請賜睿宗氏曰武,更號斛瑟羅曰竭忠事主可汗。

長壽中,元慶坐謁皇嗣,為來俊臣所誣,要斬,流其子獻於振州。

其明年,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與吐蕃寇,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與戰冷泉、大領谷,破之;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胡祿等,因拔吐蕃泥熟沒斯城。

聖歷二年,以斛瑟羅為左衛大將軍兼平西軍大總管,令撫鎮國人。

是時烏質勒兵張甚,斛瑟羅不敢歸,與其部人六七萬內遷,死長安,擢子懷道為右武衛將軍。

長安中,以阿史那獻為右驍衛大將軍,襲興昔亡可汗、安一撫招慰十姓大使、北庭大都護。

四年,以懷道為十姓可汗兼濛池都護。

未幾,擢獻磧西節度使。

十姓部落都擔叛,獻擊斬之,傳首闕下,收碎葉以西帳落三萬內屬,璽書嘉慰。

葛邏祿、胡屋、鼠尼施三姓已內屬,為默啜侵掠,以獻為定遠道大總管,與北庭都護湯嘉惠等掎角。

於是突騎施一陰一幸邊隙,故獻乞益師,身入朝,玄宗不許。

詔左武衛中郎將王惠持節安慰。

方冊拜突騎施都督車鼻施啜蘇祿為順國公,而突騎施已圍撥換、大石城,將取四鎮。

會嘉惠拜安西副大都護,即發三姓葛邏祿兵與獻共擊之。

帝將詔王惠與相經略,宰相臣璟、臣頲曰:「突騎施叛,葛邏祿攻之,此夷狄自相殘,非朝廷出也。

大者傷,小者滅,皆我之利。

方王惠往撫一慰,不可參以兵事。」

乃止。

獻終以娑葛強狠不能制,亦歸死長安。

突騎施吐火仙之敗,始以懷道子昕為十姓可汗、開府儀同三司、濛池都護,冊其妻涼國夫人李為交河公主,遣兵護送。

昕至碎葉西俱蘭城,為突騎施莫賀達干所殺,交河公主與其子忠孝亡歸,授左領軍衛員外將軍,西突厥遂亡。

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

自賀魯破滅,二部可汗皆先入侍,虜無的君。

烏質勒隸斛瑟羅,為莫賀達干。

斛瑟羅政殘,眾不悅,而烏質勒能撫下,有威信,諸胡順附,帳落浸盛,乃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屯碎葉西北。

稍攻得碎葉,即徙其牙居之,謂碎葉川為大牙,弓月城、伊麗水為小牙,其地東鄰北突厥,西諸胡,東直西、庭州,盡並斛瑟羅地。

聖歷二年,遣子遮一弩一來朝,武後厚加慰撫。

神龍中,封懷德郡王。

是歲,烏質勒死,其子鹿州都督娑葛為左驍衛大將軍,襲封爵。

是時勝兵三十萬,詔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持節冊命,賜宮人四。

景龍中,遣使者入謝,中宗為御前殿,列萬騎羽林二仗,引見勞賜。

俄與其將厥啜忠節交怨,兵相加暴。

娑葛訟忠節罪,請內之京師。

忠節以千金賂宰相宗楚客等,願無入朝,請導吐蕃擊娑葛以報。

楚客方專國,即以御史中丞馮嘉賓持節經制。

嘉賓與忠節書疏反覆,娑葛邏得之,遂殺嘉賓,使弟遮一弩一率兵盜塞。

安西都護牛師獎與戰火燒城,師獎敗,死之,表索楚客頭以徇。

大都護郭元振表娑葛狀直,當見赦,詔許,西土遂定。

既而與遮一弩一分治其部,遮一弩一恨眾少,叛歸默啜,請為鄉導反攻其兄。

默啜留遮一弩一,自以兵二萬擊娑葛,禽之。

默啜歸語遮一弩一曰:「汝兄弟不相協,能盡心事我乎?」

兩殺之。

突騎施別種車鼻施啜蘇祿者,裒拾餘眾,自為可汗。

蘇祿善撫循其下,部種稍合,眾至二十萬,於是復雄西域。

開元五年,始來朝,授右武衛大將軍、突騎施都督,卻所獻不受。

以武衛中郎將王惠持節拜蘇祿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賜錦袍、鈿帶、魚袋七事,為金方道經略大使。

然詭猾,不純臣於唐,天子羈系之,進號忠順可汗。

其後閱一二歲,使者納贄,帝以阿史那懷道女為交河公主妻之。

是歲,突騎施鬻馬於安西,使者致公主教於都護杜暹,暹怒曰:「阿史那女敢宣教邪?」

笞其使,不報。

蘇祿怒,一陰一結吐蕃舉兵掠四鎮,圍安西城。

暹方入當國,而趙頤貞代為都護,乘城久之,出戰又敗。

蘇祿略人畜,發囷貯,徐聞暹已宰相,乃引去;即遣首領葉支阿布思來朝,玄宗召見,饗之。

會東突厥使者亦來,與爭長曰:「突騎施國小,且突厥臣,不宜居上。」

蘇祿使者曰:「宴乃為我,不可下。」

遂設東西幄,而蘇祿使者西席,乃克宴。

始,蘇祿一愛一治其人,一性一勤約,每戰有所得,盡以予下,故諸族附悅之,為盡力,又交通吐蕃、突厥,二國皆以女妻之,遂立三國女並為可敦,以數子為葉護。

費日廣而無素儲,晚年愁窶不聊,故鹵獲稍留不分,下始貳矣;又病風,一支攣,不事事。

於是大首領莫賀達干、都摩支二部方盛,而種人自謂娑葛後者為「黃姓」,蘇祿部為「黑姓」,更相猜讎。

俄而莫賀達干、都摩支夜攻蘇祿,殺之。

都摩支又背達干立蘇祿子吐火仙骨啜為可汗,居碎葉城,引黑姓可汗爾微特勒保怛邏斯城,共擊達干。

帝使磧西節度使蓋嘉運和撫突騎施、拔汗那西方諸國。

莫賀達干與嘉運率石王莫賀咄吐屯、史王斯謹提共擊蘇祿子,破之碎葉城。

吐火仙棄旗走,禽之,並其弟葉護頓阿波。

疏勒鎮守使夫蒙靈察挾銳兵與拔汗那王掩怛邏斯城,斬黑姓可汗與其弟撥斯,入曳建城,收交河公主及蘇祿可敦、爾微可敦而還,又料西國散亡數萬人,悉與拔汗那王。

諸國皆降。

處木昆匐延闕律啜等諸部皆上書謝曰:「生於荒裔,國亂王薨,更相攻屠。

賴天子遣嘉運將兵誅暴拯危,願得稽首聖顏,以部落附安西,永為外臣。」

許之。

明年,擢闕律啜為右驍衛大將軍,冊石王為順義王,加拜史王為特進,顯酬其功。

嘉運俘吐火仙骨啜獻太廟,天子赦以為左金吾衛員外大將軍、脩義王,頓阿波為右武衛員外將軍。

以阿史那懷道子昕為十姓可汗,領突騎施所部,莫賀達干怒曰:「平蘇祿,我功也。

今立昕,謂何?」

即誘諸落叛。

詔嘉運招諭,乃率妻子及纛官首領降,遂命統其眾。

後數年,復以昕為可汗,遣兵護送。

昕至俱闌城,為莫賀咄所殺。

莫賀咄自為可汗,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誅斬之,以大纛官都摩支闕頡斤為三姓葉護。

天寶元年,突騎施部更以黑姓伊裡底蜜施骨咄祿毘伽為可汗,數通使貢。

十二載,黑姓部立登裡伊羅蜜施為可汗,亦賜詔冊。

至德後,突騎施衰,黃、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國方多故,不暇治也。

乾元中,黑姓可汗阿多裴羅猶能遣使者入朝。

大歷後,葛邏祿盛,徙居碎葉川,二姓微,至臣役於葛祿,斛瑟羅餘部附回鶻。

及其破滅,有特{廣尨}勒居焉耆城,稱葉護,餘部保金莎領,眾至二十萬。

贊曰:隋季世,虛內以攻外,生者罷道路,死者暴原野,天下盜賊共攻而亡之。

當此時,四夷侵,中國微,而突厥最強,控弦者號百萬,華人之失職不逞皆往從之,槊之謀,導之入邊,故頡利自以為強大古無有也。

高祖初即位,與和,因數出軍助討賊,故詭臣之,贈予不可計。

虜見利而動,又與賊連和,殺掠吏民,於是掃國入寇,薄渭橋,騎壒蒙京師。

太宗身勒兵,顯責而一陰一間之,戎始內阻。

不三年,縛頡利獻北闕下,霆掃風除,其國遂墟。

自《詩》、《書》以來,伐暴取亂,蔑如帝神且速也,秦漢比之,陋矣。

然帝數暴師不告勞,料敵無遁情,善任將,必其功,蓋黃帝之兵也。

而突厥乃以失德抗有道,浸衰當始興,雖運之盛衰屬於天,而其亡信有由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