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列傳第八十 馬渾:父季龍,舉孫吳倜儻善兵法科,仕至嵐州刺史。燧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新唐書》列傳第八十 馬渾

新唐書

列傳第八十 馬渾

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風,徙為汝州郟城人。

父季龍,舉孫吳倜儻善兵法科,仕至嵐州刺史。

燧姿度魁傑,長六尺二寸。

與諸兄學,輟策歎曰:「方天下有事,丈夫當以功濟四海,渠老一儒哉?」

更學兵書戰策,沈勇多算。

安祿山反,使賈循守范一陽一。

燧說循曰:「祿山首亂,今雖舉洛一陽一,猶將誅覆。

公盍斬向潤客、牛廷玠!傾其本根,使西不得入關,退亡所據,則坐受禽矣,此不世功也。」

循許之,不時決。

會顏杲卿招循舉兵,祿山遣韓朝一陽一召循計事,因縊殺之。

燧走西山,間道歸平原。

平原不守,復走魏。

寶應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署為趙城尉。

時回紇還國,恃功恣睢,所過皆剽傷,州縣供餼不稱,輒殺人。

抱玉將饋勞,賓介無敢往,燧自請典辦具。

乃先賂其酋與約,得其旗章為信,犯令者得殺之。

燧又取死囚給役左右,小違令輒戮死,虜大駭,至出境,無敢暴者。

抱玉才之。

因進說曰:「屬與回紇接,且得其情。

觀僕固懷恩樹一黨一自重,裂河北以授李懷仙、張忠志、薛嵩、田承嗣等,其子瑒佻勇不義,將必窺太原,公當備之。」

既而懷恩與太原將謀舉其城,辛雲京覺之,不克。

嵩自相、衛歸懷恩糧,以絕河津。

抱玉令燧說嵩,嵩告絕於懷恩。

即署燧左武衛兵曹參軍。

累進至鄭州刺史。

勸督農力,歲一稅,人以為便。

徙懷州。

時師旅後,歲大旱,田茀不及耕。

燧務勤教化,止橫調。

將吏有親者,必造之,厚為禮。

瘞暴胔,止煩苛。

是秋,穭生於境,人賴以濟。

抱玉守鳳翔,表燧隴州刺史。

西山直吐蕃,其上有通道,虜常所出入者。

燧聚石種樹障之,設二門為譙櫓,八日而畢,虜不能暴。

從抱玉入朝,代宗雅聞其才,召見,授商州刺史,兼水陸轉運使。

大歷中,河一陽一兵逐其將常休明,詔燧檢校左散騎常侍,為三城使。

汴將李靈耀反,帝務息人,即授以汴宋節度留後,靈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為援。

詔燧與淮西李忠臣討之。

師次鄭,靈耀多張旗幟以犯王師,忠臣之兵潰而西。

燧軍頓熒澤,鄭人震駭。

忠臣將遂歸,燧止之,益治軍,忠臣乃還收亡卒,復振。

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敗賊於西梁固。

靈耀以銳卒八千,號「餓狼軍」,燧獨戰破之,進至浚儀。

是時河一陽一兵冠諸軍,田悅帥眾二萬助靈耀,破永平將杜如江等,乘勝距汴一捨而屯。

忠臣合諸軍戰不利,燧為奇兵擊之,悅單騎遁,汴州平。

燧知忠臣暴傲,讓其功,出捨板橋。

忠臣入汴,果因會擊殺宋州刺史李僧惠。

燧還河一陽一。

秋大雨,河溢,軍吏請具舟以避,燧曰:「使城中盡魚而獨完其家,吾不忍。」

既而水不為害。

遷河東節度留後,進節度使。

太原承鮑防之敗,兵力衰單,燧募廝役,得數千人,悉補騎士,教之戰,數月成一精一卒。

造鎧必短長三制,稱士所衣,以便進趨。

為戰車,冒以狻猊象,列戟於後,行以載兵,止則為陣,遇險則制沖冒。

器用完銳。

居一年,辟廣場,羅兵三萬以肄,威震北方。

建中二年,朝京師,遷檢校兵部尚書,封豳國公,還軍。

初,田悅新有魏博,恐下未附,即輸款朝廷,燧建言悅必反。

既而悅果圍邢州,身攻臨洺,築重城絕內外援。

邢將李洪、臨洺將張伾固守。

詔燧以步騎二萬與昭義李抱真、神策兵馬使李晟合軍救之。

燧出郭口,未過險,移書抵悅,示之好。

悅以燧畏己,大喜。

既次邯鄲,悅使至,燧皆斬之,遣兵破其支軍,射殺賊將成炫之。

悅聞,使大將楊朝光以兵萬人據雙岡,築東西二柵以御燧。

燧率軍營二壘間。

是夜,東壘遁,燧進營狗明山,取棄壘置輜重。

悅計曰:「朝光堅柵,且萬人,雖燧能攻,未可以數日下,且殺傷必眾,則吾已拔臨洺,饗士以戰,必勝術也。」

即分恆州兵五千助朝光。

燧令大將李自良等以騎兵守雙岡,戒曰:「令悅得過者斬!」燧乃推火車焚朝光柵,自晨及晡,急擊,大破之,斬朝光,禽其將盧子昌,獲首五千,執八百人。

居五日,進軍臨洺。

悅悉軍戰,燧自以銳士當之,凡百餘返,士皆決死,悅大敗,斬首萬級,俘系千餘,館谷三十萬斛,邢圍亦解。

以功遷尚書右僕射。

初,將戰,燧約眾,勝則以家貲賞。

至是,殫私財賜麾下。

德宗嘉之,詔出度支錢五千萬償其財。

進兼魏博招討使。

李納、李惟岳合兵萬三千人救悅,悅裒散兵二萬壁洹水,淄青軍其左,恆冀軍其右。

燧進屯鄴,請益兵。

詔河一陽一李芃以兵會,次於漳。

悅遣將王光進以兵守漳之長橋,築月壘扼軍路。

燧於下流以鐵鎖維車數百絕河,載土囊遏水而後度。

悅知燧食乏,深壁不戰。

燧令士繼十日糧,進營倉口,與悅夾洹而軍,造三橋逾洹,日挑戰。

悅不出,一陰一伏萬人,將以掩燧。

燧令諸軍夜半食,先雞鳴時鳴鼓角,而潛師並洹趨魏州,令曰:「聞賊至,止為陣。」

留百騎持火,待軍畢發,匿其旁,須悅眾度,即焚橋。

燧行十餘里,悅率李納等兵逾橋,乘風縱火,噪而前。

燧乃令士無動,命除榛莽廣百步為場,募勇士五千人陣而待。

比悅至,火止,氣少衰,燧縱兵擊之,悅敗走橋,橋已焚,眾赴水死者不可計,斬首二萬級,殺賊將孫晉卿、安墨啜,虜三千人,一屍一相駘藉三十里,淄青兵幾殲。

悅夜走魏州,其將拒不納,比明,追不至,悅乃得入。

抱真、芃問曰:「糧少而深入,何也?」

燧曰:「糧少戰利速,兵善於致人。

今悅與淄青、恆三軍為首尾,欲不戰以老我師。

若分擊左右,未可必破,悅且來助,是腹背支敵也。

法有攻其必救,故趨魏以破之。」

皆曰:「善。」

悅嬰城自守。

於是李再春以博州、悅兄昂以洛州、王光進以長橋皆降。

悅使符璘、李瑤衛還淄青殘兵,璘等亦降。

魏導御溝貫城,燧塞其上游,魏人恐。

悅遣許士則、侯臧間行告窮於硃滔、王武俊,會二人者怨望,乃連和。

悅恃燕、趙方至,即出兵背城陣,燧復與諸軍破之。

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北平郡王、魏州大都督長史。

滔、武俊聯兵五萬傅魏。

會帝遣李懷光以朔方軍萬五千助燧。

懷光勇於鬥,未休士,即與滔等戰,不利。

悅決水灌軍,燧兵亦屈,退保魏縣。

滔等瀕河為壘。

會涇師亂,帝幸奉天,燧還軍太原。

初,李抱真欲殺懷州刺史楊鉥,鉥奔燧,燧奏其非罪,乃免。

抱真怒。

及共解邢圍,獲軍糧,燧自有之,以余給抱真軍,抱真益怒。

洹之捷,軍進薄魏,悅以突騎犯燧營,李芃救之,抱真勒兵不出。

燧將攻魏,取飽具於抱真營,並請雜兩軍平其功,抱真不聽,請獨當一面,繇是逗遛。

帝數遣使講解。

武俊略趙地,抱真分麾下二千人戍邢,燧怒謂:「抱真以兵還守其地,我能獨戰死邪?」

將引還,李晟和之,乃復與抱真善。

及田昂降,燧請以洺州隸抱真,而用昭義副使盧玄卿為刺史,兼魏博招討副使。

李晟兵前獨隸抱真,抱真亦請兼隸於燧,以示協一。

然議者咎燧私忿交惡,卒不成大功。

至太原,遣軍司馬王權以兵五千走奉天,又遣子匯與諸將子壁中渭橋,帝已幸梁,乃還。

時天下方一騷一,北邊數有警,燧念晉一陽一王業所基,宜固險以示敵。

乃引晉水架汾而屬之城,瀦為東隍,省守陴萬人。

又釃汾環城,樹以固堤。

詔兼保寧軍節度使。

帝還京,李懷光反河中,詔燧為河東保寧、奉誠軍行營副元帥,與渾瑊、駱元光合兵討之。

時賊一黨一要廷珍守晉、一毛一朝易守隰、鄭抗守慈,燧移檄鐫諭,皆以州降,因拜燧晉絳慈隰節度使。

武俊之圍趙也,康日知不支,將棄趙,燧請詔武俊擊硃滔,授以深、趙,以日知為晉慈隰節度使。

及三州降,燧固讓日知,且言因降受節,恐後有功者踵以為利,帝嘉許。

籍府庫兵仗以授日知,日知大喜過望。

燧乃率步騎三萬次於絳,略定諸縣,降其將馮萬興、任象玉,遂圍絳,拔外郛,守將夜棄城去,降四千人。

遣李自良定六縣,降其將辛兟,收卒五千。

裨將谷秀違令掠士女,斬以徇。

與賊戰寶鼎,射殺賊將徐伯文,斬首萬級,獲馬五百。

於時天下蝗,兵艱食,物貨翔踴,中朝臣多請宥懷光者,帝未決。

燧以「懷光逆計久,反覆不可信。

河中近甸,捨之屈威靈,無以示天下,」乃捨軍入朝,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糧,足平河中。」

許之。

乃與瑊、元光、韓游瑰之兵合。

賊將徐廷光守長春一宮城。

燧度長春不下,則懷光固守,久攻所傷必眾,乃挺身至城下見廷光。

廷光憚燧威,拜城上。

燧顧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來,可西向受命。」

廷光再拜。

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祿山以來,功高天下,奈何棄之為族滅計?若從吾言,非止免禍,富貴可遂也。」

未對,燧曰:「爾以吾為欺邪?今不遠數步,可射我。」

披而示之心。

廷光感泣,一軍皆流涕,即率眾降。

燧以數騎入其城,眾大呼曰:「吾等更為王人矣!」渾瑊亦自以為不及也,歎曰:「嘗疑馬公能窘田悅,今觀其制敵,固有過人者,吾不逮遠矣!」

進營焦籬堡,堡將降,余戍望風遁去。

燧濟河,兵八萬陣城下。

是日,賊將牛名俊斬懷光降,眾猶萬六千。

誅其一黨一閻晏、孟寶、張清、吳冏等,它脅附悉赦之。

不閱月,河中平。

遷光祿大夫,兼侍中,賜一子五品官。

還太原,帝賜《宸扆》、《台衡》二銘,以言君臣相成之美。

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顏以一寵一之。

貞元二年,吐蕃尚結贊破鹽、夏二州,守之,自屯鳴沙。

及春,畜產死,糧乏。

詔燧為綏銀麟勝招討使,與駱元光、韓游瑰等會師擊虜。

燧次石州。

結贊懼,乞盟,帝不許。

乃遣將論頰熱甘辭請於燧,且重幣申勤勤。

明年,燧還太原,與論頰熱俱朝,盛言宜許以盟,天子然之。

燧之朝,結贊遽引去。

帝詔渾瑊與盟平涼,虜劫瑊,僅得免。

吐蕃歸燧之兄子弇,曰:「河曲之屯,春草未生,吾馬饑,公若度河,我無種矣。

賴公許和,今釋弇以報。」

帝聞,悔怒,奪其兵,拜司徒,兼侍中,賜一妓一樂,奉朝請而已。

與李晟皆圖像凌煙閣。

後病足,不任謁。

九年十月,自力朝延英,詔毋拜。

時晟已卒,帝顧燧曰:「尚記與太尉晟俱來邪?今乃獨見公。」

因悲涕。

燧亦疾而僕,帝親掖之,詔左右扶去,送至陛,燧頓首泣謝。

固乞骸,讓侍中,不許。

卒,年七十,贈太傅,謚曰莊武。

子匯、暢。

暢少以廕至鴻臚少卿。

建中中,燧討賊山東,暢留京師。

於是大旱,朝廷議括商旅緡錢,多亡命入南山為盜。

暢客單超俊、李雲端等竊議,以為事且危。

暢是其言,遣奴諫燧班師。

燧怒,執奴以聞,使兄炫拘暢請罪。

帝方倚燧,貸不問,但誅其客,敕炫賜暢杖三十,然亦罷括商人令。

燧沒後,以貲甲天下,暢亦善殖財,家益豐。

晚為豪幸牟侵,又匯妻訟析產。

貞元末,神策中尉楊志廉諷使納田產。

至順宗時,復賜之。

中官往往一逼一取,暢畏不敢吝,以至困窮。

終少府監,贈工部尚書。

諸子無室廬自托。

奉誠園亭觀,即其安邑里舊第雲,故當世視暢以厚畜為戒。

有司謚曰縱。

子繼祖,生四歲以門功為太子舍人,五遷至殿中少監。

燧兄炫,字弱翁。

少以儒學聞,隱蘇門山,不應辟召。

至德中,李光弼鎮太原,始署掌書記,常參軍謀,光弼器焉。

刑部郎中田神功帥宣武,署節度判官,授連、潤二州刺史,以清白顯。

燧為司徒,授刑部侍郎,辭疾,以兵部尚書致仕,卒。

渾瑊,本鐵勒九姓之渾部也。

世為皋蘭都督。

父釋之,有才武,從朔方軍,積戰多,遷累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寧朔郡王。

廣德中與吐蕃戰沒。

瑊年十一,善騎射,隨釋之防秋,朔方節度使張齊丘戲曰:「與一乳一媼俱來邪?」

是歲立跳蕩功。

後二年,從破賀魯部,拔石堡城、龍駒島,其勇常冠軍。

署折衝果毅。

節度使安思順授瑊偏師,入葛祿部,略特羅斯山,破阿布思,與諸軍城永清及天安軍。

遷中郎將。

祿山反,從李光弼定河北,射賊驍將李立節,貫其左肩,死之。

肅宗即位,瑊以兵趨行在。

至天德,與虜軍遇,敗之。

從郭子儀復兩京,討安慶緒,勝之新鄉,擢武鋒軍使。

從僕固懷恩平史朝義,大小數十戰,功最,改太常卿,實封二百戶。

懷恩反,瑊以所部歸子儀,會釋之喪,起復朔方行營兵馬使。

從子儀擊吐蕃邠州,留屯邠。

虜復入,至奉天,瑊戰漠谷,有功,遷太子賓客,屯奉天。

周智光反,子儀令瑊以步騎萬人下同州。

智光平,以邠寧隸朔方軍,瑊屯宜祿。

大歷七年,吐蕃盜塞深入,瑊會涇原節度使馬璘討之。

次黃菩原,瑊引眾據險,設槍壘自營,遏賊奔突。

舊將史抗等內輕瑊,顧左右去槍,叱騎馳賊。

既還,虜躡而入,遂大敗,死者十八。

子儀召諸將曰:「朔方軍高天下,今敗於虜,奈何?」

瑊曰:「願再戰。」

乃馳朝那,與鹽州刺史李國臣趨秦原。

吐蕃引去,瑊邀擊破之,悉奪所掠而還。

自是歲防長武城盛秋,領邠州刺史。

吐蕃入方渠、懷安,瑊擊走之。

子儀入朝,留知邠寧慶兵馬後務。

回紇侵太原,破鮑防軍。

拜瑊都知兵馬使,自石嶺關而南,督諸軍掎角,虜引去。

進兼單于副都護、振武軍使。

子儀為太尉,德宗析所部為三節度,以瑊兼單于大都護,振武、東受降城、鎮北大都護府、綏銀麟勝州節度副大使。

未幾,崔寧領朔方,故召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建中中,李希烈詐為瑊書,若同亂者,帝識其諜,用不疑,更賜良馬、錦幣。

普王為荊襄元帥討希烈也,以瑊為中軍都虞候。

帝狩奉天,瑊率家人子弟以從,授行在都虞候、京畿渭北節度使。

硃泚兵薄城,戰譙門,晨至日中不解。

或以芻車至,瑊曳車塞門,焚以戰,賊乃解。

泚治攻具,矢石四集如雨,晝夜不息,凡浹日,鑿塹圜城。

城中死者可藉,人心危惴,或夜縋出掇蔬本供御,帝與瑊相泣。

泚方據乾陵下瞰城,翠翟紅袍,左右宦人趨走,宴賜拜舞,又縱慢辭戲斥天子,以為勝在景刻。

使騎環馳,責大臣不識天命。

造雲梁,廣數十丈,施大輪,濡氈及革冒之,周布水囊為鄣,指城東北;構木廬,蒙革周置之,運薪土其下,將塞隍。

帝召瑊,授以詔書千餘,自御史大夫、實封五百戶而下,募突將死士當賊,賜瑊筆,使量功署詔,不足則署衣以授,因曰:「朕與公訣矣,令馬承倩往,有急可奏。」

瑊俯伏嗚咽,帝撫而遣之。

瑊前與防城使侯仲莊揣雲梁所道,掘大隧,積馬矢及薪然之。

賊乘風推梁以進,載數千人。

王師乘城者皆凍餒,甲弊兵盬,瑊但以忠義感率使當賊,人憂不支,群臣號天以禱。

瑊中矢,自揠去,被血而戰愈厲。

雲梁及隧而陷,風返悉焚,賊皆死,舉城歡噪。

是日詔授瑊二子官,乃第賞將校。

泚攻城益急,會李懷光奔難,賊乃去。

進行在都知兵馬使,實封五百戶。

乘輿進狩山南,瑊以諸軍衛入谷口,懷光追騎至,後軍擊卻之。

遷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靈鹽豐夏定遠西城天德軍節度、朔方邠寧振武道永平軍奉天行營副元帥。

帝臨軒授鉞,用漢拜韓信故事,制曰:「寇賊干紀,授爾節鉞,以戡多難,往欽哉!」瑊頓首曰:「敢不畢力以對揚天子休命?」

乃率諸軍趨京師。

賊韓旻拒武功,瑊率吐蕃論莽羅兵破之武亭川,斬首萬級,遂屯奉天,以抗西面。

李晟自東渭橋破賊,瑊與韓游瑰、戴休顏以西軍收鹹一陽一,進屯延秋門。

泚平,論功,以瑊兼侍中,實封戶八百。

天子還宮,授河中絳慈隰節度使、河中同陝虢行營副元帥,繇樓煩郡王徙咸寧;賜大寧裡甲第,女樂五人,將相送歸第,與李晟鈞禮。

俄加朔方行營副元帥,與馬燧同討李懷光。

懷光平,檢校司空,任一子五品官。

還屯河中。

吐蕃相尚結贊陷鹽、夏,一陰一窺京師,而畏瑊與李晟、馬燧,欲以計勝之。

乃詭辭重禮,請燧講好,燧苦贊,帝乃詔約盟平涼川,以瑊為會盟使。

為結贊所劫,副使崔漢衡以下皆陷,惟瑊得免。

自奉天入朝,羸服待罪,詔釋之。

會吐蕃復入盜,使瑊鎮奉天。

虜罷,還河中。

貞元四年,虜入涇、邠,授邠寧慶副元帥。

進檢校司徒,兼中書令。

十五年卒,年六十四。

群臣奉慰延英,贈太師,謚曰忠武。

喪車至自鎮,帝復廢朝。

瑊好書,通《春秋》、《漢書》。

嘗慕《司馬遷自敘》,著《行紀》一篇,其辭一不矜大。

天一性一忠謹,功高而志益下,歲時貢奉,必躬閱視。

每有賜予,下拜跽受,常若在帝前,世方之金日磾,故帝終始信待。

貞元後,天子常恐籓侯生事,稍桀驁則姑息之,惟瑊有所奏論不盡從可,輒私喜曰:「上不疑我。」

故治蒲十六年,常持軍,猜間不能入。

君子賢之。

本名日進,稍顯改焉。

五子,鎬、歲為達官。

鎬謙謹,喜交士大夫,歷鄧、唐二州刺史,有政譽。

元和中,延州沙陀部苦邊吏貪,震擾不安。

李絳建言,宜選才職稱者為刺史。

乃任鎬延州。

會討王承宗,而義武節度使任迪簡病不能軍,以鎬將家可用,乃遷檢校右散騎常侍、義武軍節度副使,俄代迪簡為使。

治兵頗有法,然短於計略,不持重。

鎮、定二軍間不百里,鎬引兵壓鎮境而屯,距賊三十里,鼓角聲相聞。

賊始亦畏,見鎬無斥候,乃潛師入定境,焚廥蓄,屠鄉聚,鎬軍遂搖。

亦會中人督戰,乃出薄賊,大敗而還。

詔以陳楚代之。

時師饑凍,聞鎬方罷,遂亂,劫鎬之家,至一裸一辱。

楚聞,馳入城,乃定。

令軍中斂所剽歸鎬,以兵衛出之。

貶韶州刺史。

後代州刺史韓重華奏收鎬供軍金幣十餘萬,乃復貶循州。

卒,贈工部尚書。

歲以廕補諸衛參軍,累擬至豐州刺史。

坐贓七百萬,文宗以勳臣子,貶袁州司馬。

還為袁王傅,至太子詹事。

訓、注亂,或言歲匿賈餗,為百騎所捕,苦辨乃免,然家為兵剽皆盡。

文宗憐之,授少府監,遷殿中。

宰相以瑊之裔,擢刺史,帝曰:「是豈可以牧民?念其父功,富之可也。」

宰相言歲嘗治郡有績,從之,拜壽州刺史。

終諸衛大將軍。

贊曰:唐史臣稱燧沈雄忠力,常先計後戰。

每戰,親令於眾,無不感概用命,斗必決死,未嘗折北,名蓋一時。

然力能得田悅而不取,虜不可信而決信之,故河北三盜卒不臣,平涼大臣奔辱,燧之罪也。

雖然,燧賢者也,天下以為可責故責之,不以功掩罪,亦不可以罪廢功。

瑊親與結贊盟,不能料虜詐,但以如詔為恭,殆有猛志而無英才乎?李晟謂虜不可與盟,則燧、瑊固出晟下遠甚。

功名大小,信其然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新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本紀第二 太宗本紀第三 高宗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志第九 禮樂九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志第一 禮樂一志第二 禮樂二志第三 禮樂三志第四 禮樂四志第五 禮樂五志第六 禮樂六志第七 禮樂七志第八 禮樂八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志第十 禮樂十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志第十四 車服志第十五 歷一志第十六 歷二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志第十九 歷五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志第三十 地理四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志第四十 兵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志第四十六 刑法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志第五十 藝文四表第一 宰相上表第二 宰相中表第三 宰相下表第四 方鎮一表第五 方鎮二表第六 方鎮三表第七 方鎮四表第八 方鎮五表第九 方鎮六表第十上 宗室世繫上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傳第一 后妃上列傳第二 后妃下列傳第三 宗室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列傳第五 太宗子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列傳第九 李密列傳第十 王竇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列傳第十三 劉斐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列傳第二十 高竇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列傳第二十九 於高張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列傳第四十六 劉鍾崔二王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列傳第五十 蘇張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列傳第八十 馬渾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列傳第九十七 於王二杜范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週二裴劉趙王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鍾張王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