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端午節來歷如何?
端午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辭海》注為:「一陰一歷五月初五日,民間節日。
本名『端五』」。
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為討好皇帝,避「五」字之諱,而「午」與「五」同音,所以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定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屈原,還讓人們佩帶香袋,以示屈原的品德節一操一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端午又名端一陽一、重午、中天等。
端午節是迷人的,而關於它的得名和始源,一直是個引人注目的問題,歷來有所爭議。
大致有以下四種說法:一、屈原說。
這種說法較為古老和通行。
其所依據的最早資料有二:(一)
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所記粽子起源的故事——「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二)北周時宗懍《荊楚歲時記》所提競渡起源之一說——」屈原投汨羅日「為競渡三個來源之一。
因此,每到端午這天,民間有吃粽子、劃龍船的習俗,傳說這與紀念屈原有關。
相傳戰國時,楚頃襄王一寵一信一奸一佞,將屈原革職放逐。
秦國趁機出兵,使楚國失地千里,郢都也被秦將白起所破。
屈原不忍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而自己又救國無門,但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便於公元前278年抱巨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一愛一國主義頌歌。
當地百姓知道後,馬上設法撈救,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沒找到屈原的一屍一體。
這時恰逢天下雨,湖上的漁舟遇雨,一齊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他們聽說是打撈賢臣屈原時,又再度冒雨,爭相劃進了茫茫的洞庭湖中。
以後,人們就盪舟江河之上,以寄哀思,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又傳屈原殉難後,楚國百姓為紀念他,每到五月初五日,便往江裡扔粽子,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大夫的一屍一身,此說相沿至今。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殉難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日,因而人們大多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唐代文秀有《端午》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它反映了端午的由來與悼念屈原有關。
二、龍節說。
聞一多先生不同意上述說法,而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
自他作出論證後,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
在《端午考》一文中,他列出了有關典籍一百零一條記載;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他從節日的競渡和吃粽子都與龍有關,進而推論端午是龍的節日。
他推論的根據大致可歸納為三點:(一)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跟龍有關,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粽子投到水裡又常被蛟龍所竊。
(二)關於競渡的來源,有關風土的書籍至少介紹了四種,就其中兩種看,競渡的風俗跟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特別深;而據《說苑。
奉使》和《戰國。
趙策》,吳越百姓又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還有用「五彩絲系臂」
的習俗,這正是那以「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跡。
三、惡日說。
張心勤在《端午節非因屈原考》(載《齊魯學刊》1982年第1期)中指出:把端午節的主要內容說成是紀念屈原,是後世好心人附會而成,端午應起源於惡日。
(一)《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等古書都有「不一舉五月子」,即不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撫養成一人的內容。
五月初五日,古俗忌為「惡日」。
戰國時齊國顯貴孟嘗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日已為俗忌。
孟嘗君死時屈原還活著。
東晉大將王鎮惡、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樣經歷。
(二)民間流傳,吃粽子是祭屈原之一屍一,競龍舟是拯屈原之體,掛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實皆不然。
艾草、菖蒲都是草藥,都與夏季各類疾病瘟疫孳生為災有關,都因五月初五日這個「惡月」、「惡日」而來。
粽子只是民間普通食品,龍舟競渡是一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
(三)六朝以前五月初五日紀念的內容並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帶紀念介之推,吳楚兩地紀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紹興、會稽一帶紀念曹娥。
只是後來由於屈原的冤死深為後人懷念,屈原的一愛一國主義為人敬仰,屈原的詩作對後世的影響,端午節的紀念內容才為屈原所獨有。
四、夏至說。
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5期)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則主張「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
理由:(一)從端午的兩個主要風俗看,在權威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中,五月初五日的節日風俗並沒有吃粽子。
而吃粽子卻明明白白
寫在夏至節中——「夏至節日食粽。
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
關於競渡,隋朝杜台卿曾在歲時專著《玉燭寶典》中提出競渡是夏至節的娛樂活動,不一定是打撈投江的屈原。
再者,杜還毫不猶豫地把競渡放到了夏至這天去分析。
(二)端午風俗的另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以五彩絲系臂」等,均和屈原無關。
若再查閱別的史籍,不僅在夏至的風俗中可找到後來五月初五日風俗的端倪,而且還能找到記錄夏至是五月初五風俗起源的內容。
司馬彪在《後漢書。
禮儀志》中的見解更明確:漢代五月初五日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三)著名的歲時風物的著作《歲華紀麗》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一陽一,時當中夏」。
意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太一陽一正合於正一陽一的位置。
因此,從端午節又名天中節來看,端午的最早起源的確就是夏至。
其他有關端午節的種種傳說,雖有事實的影子,但往往把人們的願望和感情加在客觀事物之上。
盡避端午的來歷說法不一,但由於人們常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願望和情感,並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還是把端午看成是因為紀念屈原而產生的。
如今每當端午節到來,人們悼念屈原,「羨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怒其志」,(《離一騷一章句》)從而更加熱一愛一偉大的祖國,更加激發我們振興中華的熱情。
(俞奭勳高琳珍)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