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
卻說李景隆敗回德州,明廷反加封太子太師,賞罰倒置,究是何因?看官不要一性一急,待小子補敘出來。
原來景隆敗報到京,由黃子澄暗中匿住,反奏稱交戰獲勝,不過因天氣寒冷,未便行兵,所以暫回德州,俟春再舉。
建文信為實事,遂封景隆為太子太師,景隆受詔後,自己都是不解,嗣接子澄密書,方知子澄代為掩飾,真是感激不盡;且書中勉令再舉,亦合己意。
遂飛檄各處,招集兵士,到建文二年孟春,各處兵馬齊集,差不多有五六十萬人,正擬祭旗出發,忽報燕王出攻大同,亟督師往援,道出紫荊關,余寒尚重,冰雪齊封,軍士各叫苦不迭。
幸得偵騎反報,燕王已由居庸關,入返北平,於是相率趨歸。
軍士南歸情急,拋棄無數鎧仗,以便速行。
還有一班敝兵羸卒,不能熬受凍餓,多半死亡。
未曾對仗,且如此狼狽,真令人短氣。
景隆回軍月餘,又誓師德州,會同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進兵真定,得兵六十萬,列陣數十里。
燕王聞報,語諸將道:「李景隆等都無能為,惟靠了數十萬兵卒,想來謀我,哪知人多易亂,前後不相應,左右不相謀,將帥不專,號令不一,何能成事?爾等但嚴裝待著,敵來即擊,怕他甚麼?」
雖是安定軍心,恰亦寓有至理。
張玉道:「何不先往白溝河,扼住要害,以逸待勞?」
燕王點頭道:「爾言卻也有理。」
遂麾眾先往。
到了三日,偵悉景隆前鋒都督平安,已將馳到,燕王道:「平安豎子,前曾從我出塞,今日敢來衝鋒,我當前去破他。」
當下拔營復進,渡過五馬河,直抵蘇家橋。
猛聞炮聲驟響,伏兵猝起,當先一員大將,挺矛突陣,就是南軍都督平安。
隨後又有都督瞿能父子,亦躍馬而來,刀光閃閃,逢人便砍。
燕兵猝不及防,向後倒退,幾乎旗一靡一轍亂。
忽有三員驍將,出陣攔阻,與平安交戰起來,燕軍望將過去,一是內官狗兒,一是千戶華聚,一是百戶谷允,三對兒盤旋廝殺,頗似棋逢敵手,將遇良材,戰至日暮,方各鳴金收軍。
次日,景隆、英、傑等俱到,還有魏國公徐輝祖,亦奉命至師,數人商定一計,暗將火器埋著地下,然後出兵誘敵。
燕軍不知是詐,一鼓趕來,突覺火器爆發,煙焰沖天,燕軍多燒得焦頭爛額,連忙返奔,燕王也不能禁止,只好親自斷後。
逃了一程,天色已昏,四顧手下,只有三騎,愁雲慘淡,林樹蒼茫,竟不辨東西南北。
俄聞水聲潺一潺,料知已到白溝河,急急跑到水濱,下馬伏地,諦視河流,方得辨明方向,倉卒渡河,直達北岸,始見本營所在地,馳入帳中,才得安息。
隨諭諸將秣馬蓐食,翌日再戰。
轉瞬天明,使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將右軍,房寬為先鋒,邱福為後應,共率馬步兵十餘萬,渡河列陣。
南軍營內的瞿能父子,約了平安,先後趨出,巧值房寬到來,兩下相交,不到十合,平安怒馬陷陣,寬眾披一靡一,頃刻奔潰。
張玉等見寬已敗陣,統有懼色,獨燕王大喝一聲,自麾健卒數千人,先出陣前,捨命衝突,高煦率張玉等繼進,一場惡戰,真殺得山搖地動,日暗天昏。
忽南軍陣裡,梆聲一響,發出了無數硬箭,向燕軍射來,這箭鏃好像生眼,都到燕王馬頭旋繞,馬屢被創,三易三蹶,南軍復乘勢相一逼一,急得燕王無法可施,也取強一弩一對付,連射一陣,箭又盡了,乃拔劍左右奮擊,砍傷數人,劍又缺折不堪用,適身旁有騎兵中箭,倒斃馬下,那馬溜韁欲馳,被燕王一手拉住,縱身上馬,加鞭北走。
馬甫上堤,忽聽後面大呼道:「燕王休走!徐能來擒你了。」
燕王也不及回顧,只揚鞭作招呼狀,情急智生,彷彿曹一操一之入濮一陽一城。
徐能疑有伏兵,不敢窮追。
約過片時,燕王得高煦等救兵,復回馬殺來,巧值平安馳到,一枝矛神出鬼沒,刺死北軍統領陳亨,徐忠急來相救,又被平安拔劍亂斫,傷了二指,指頭將斷未斷,忠忍痛將殘指砍去,裂衣裹創,奮勇再戰。
高煦恐燕王有失,也當先奮鬥,幾殺得難解難分。
時已晌午,燕軍少懈,瞿能父子,乘隙上前,大呼滅燕,連砍燕騎百餘人。
越雟侯俞通淵,陸涼衛指揮滕聚,見瞿能父子得手,也縱馬隨入,正在踴躍爭先的時候,忽覺北風陡起,猛撲南軍,沙石飛揚,迷人雙目,接連是一聲怪響,把景隆身前的大纛,折做兩段。
天意可知。
景隆料知不佳,正擬鳴金收軍,忽然燕軍隊裡,射一出各種火具,火隨風發,霎時燎原。
南軍有力難施,只好回馬逃走,陣勢一動,便至大亂。
燕王趁這機會,親率勁騎數千,繞出景隆陣後,突入馳擊。
前面的高煦,復督領將士,一齊縱火,順風痛殺。
可憐這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俱戰歿陣中,葬身火窟。
平安獨力難支,也只好匹馬奔逃。
南軍大潰,勢如山崩。
燕王麾眾奮追,直至月漾橋,除南軍棄械投降外,被殺死的數不勝數。
郭英向西遁去。
郭英也是宿將,至此亦不中用,可見主有福,方覺將有力。
景隆南走德州,拋棄器械輜重,好似山積,連御賜的璽書斧鉞,也一併拋去。
還虧徐輝祖率兵斷後,方不至片甲不回。
過了數日,燕王復進攻德州,未到城下,景隆先已出走,剩下儲糧百餘萬石,至燕軍入城,安安穩穩的得了糧草,聲勢越振。
是時山東參政鐵鉉,方督餉赴景隆軍,聞景隆敗還,忙馳入濟南,與參軍高巍,收集潰亡,共誓死守。
景隆也遁至濟南,紮營城外。
燕軍乘勝進攻,景隆眾尚十餘萬,倉猝迎戰,又被燕軍殺敗,單騎遁去。
於是燕軍築壘圍城,經鐵鉉、高巍兩人,督眾固守,圍久不下。
警報飛達南京,建文帝不免心慌,沒奈何與齊泰、黃子澄商量,佯示罷免,遣使赴燕軍議和。
一面召李景隆還京,所有軍務,飭左都督盛庸代理,並升鐵鉉為山東布政司使,幫辦軍事。
看官!你想這燕王棣狠鷙心成,既已發難,哪肯半途罷手?見了朝使,置諸不理,只命將士奮力攻城,且射書城中,諭令速降。
鐵鉉撕一破來書,擲出城外,燕王大憤,令將士決水灌城,城內陡成澤國,頓時軍民洶洶。
鐵鉉下令道:「軍民無恐,本司自有良策,靜守三日,便可破敵。」
軍民得了此令,也不知他葫蘆中賣什麼藥,且依令安心待著。
我亦張目瞧著。
這位布政使鐵鉉,居然不慌不忙,暗中差遣干役,出城求降。
及差人還報,燕王已允,約明日入城,鐵鉉佯撤守具,又召集父老數百人,密囑一番,令出城赴燕王營。
燕王聞有父老到來,未免詫異,遂出營巡視。
只見父老等俱俯伏道旁,涕泣請道:「一奸一臣不忠,使大王蒙犯霜露,跋涉至此,大王系高皇帝子,民等乃高皇帝百姓,哪敢違大王命?但民等不習兵革,驟見大兵壓境,未識大王為國為民的苦心,還疑是有心屠戮。
大王如真心一愛一民,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民等當備具壺漿,歡迎大王。」
燕王大喜。
也入彀中,若非命不該絕,必死鐵板之下。
好言撫一慰,令他回城。
次日下令退軍,只率勁騎數人,跨馬張蓋,渡過吊橋,直達城下。
城門果已大開,門內有無數兵民伏著,高呼千歲。
燕王揚揚得意,徐行而入,方至門首,驀聽得踢踏一聲,連忙上視,不瞧猶可,瞧了一眼,那城上竟放下一塊鐵板,差不多有數千斤,虧得眼明手快,勒馬倒退,未及數尺,板已壓下,正中馬首,碎成齏粉。
為燕王捏一把汗。
燕王驚墮馬下,旁有騎士扶起,另進一馬,縱轡馳去。
橋下本設有伏兵,見燕王將要過橋,出一水來拆橋板,偏偏橋築甚堅,一時不能遽毀,竟被燕王越橋逸去。
真是天意。
鐵鉉忙出城來追,已是不及。
至回城後,歎息不已。
越宿聞炮聲震天,燕軍又到,鉉忙督兵登陴,那炮石煞是厲害,彈著城牆,多成窟窿。
燕軍且擊且攻,聲勢張甚,鉉恐城被擊破,又想了一計,懸出了一方神牌,上書「太祖高皇帝之靈」七字,想入非非。
字樣甚大,射入燕王目中,自覺難以為情,停止炮擊。
守兵得運土補隙,城復堅固。
鉉復密約盛庸,內外夾攻,擊敗燕眾。
燕王憤急得很,左思右想,一時無從得計。
僧道衍進諫道:「頓兵堅城,師老且殆,不如暫歸北平,容圖後舉。」
燕王乃撤圍北去。
鉉及盛庸等出兵追敵,直至德州,城內燕軍,聞燕王北還,亦無心固守,棄城遁去,德州遂復。
庸、鉉拜表奏捷,有旨封庸為歷城侯,擢鉉為兵部尚書,尋復詔庸總兵北伐,拜平燕將軍。
副將軍吳傑進軍定州,都督吳凱進軍滄州,遙為犄角,合圖北平。
這消息傳達燕王,燕王不以為意。
恰下令出擊遼東。
又搗鬼了。
諸將士各有異言,兵至通州,張玉、朱能入稟道:「大敵當前,正應抵禦,乃出師遼東,捨近圖遠,竊為不解。」
燕王聞言,屏退左右,又與兩人密語道:「如此如此。」
兩人方頓首稱善,遂倍道趨天津,過直沽,下令將士,循河而南。
將士復驚詫起來,燕王道:「爾等道我欲東反南,走錯路頭麼?我夜見白氣二道,東北至西南,佔得南征大利,所以改道南行。」
還要搗鬼。
將士方才無言。
燕王更引軍疾趨,一晝夜行三百里,遇著南軍偵騎,盡行殺斃。
走到天明,已抵滄州城下。
滄州鎮帥吳凱,探得燕軍出擊遼東,毫不設備,只遣兵四出伐木,修築城牆,不意燕兵猝至,亟督兵分守城堞,眾皆股慄,不及穿甲,燕將張玉,遽率壯士登城東北隅,肉薄齊飛,仍不少卻。
吳凱料不能守,忙與都督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胡原等,開城出走。
行了里許,突遇著燕將譚淵,帶著健卒,截住去路。
吳凱等心忙意亂,勉強抵敵,可奈手下統已潰散,被燕軍左擒右斫,傷斃了萬餘人。
還有兵士三千名,見不是路,都下馬降敵,剩得吳凱、程暹等數員將官,如何抵擋,也只得束手就縛。
誰知那譚淵凶險得很,佯收降卒,密令軍士掘下坑塹,至夜間盡驅降卒入坑,活活埋死,只把那吳凱、程暹等,械送燕王。
燕王見功成計遂,一語道破,舉上文各種疑一團一,均已了明。
很是喜慰,命將所有俘虜,所得輜重,悉數解運直沽舟中,送達北平。
自率眾循河而南,復抵德州。
盛庸堅壁不出,燕王攻城不下,引兵掠臨清、大名,越汶上,至濟寧。
盛庸遂大合鐵鉉、平安各軍,出屯東昌,殺牛犒將士,誓師厲眾,背城列陣,並排著火器毒一弩一,專待燕軍到來。
燕軍仗著屢勝的威風,飛行而至,一見南軍,即鼓噪殺入,怎禁得火器迭發,繼以毒一弩一,不是糜爛,就是慘斃。
燕王見前隊將士,多半受傷,憤懣的了不得,竟親率一精一騎,冒著險來沖南軍。
盛庸見燕王親至,恰筆意分開兩翼,一任燕王殺入,待燕王衝入中堅,復糾兵包圍,繞至數匝。
燕王才知中計,慌忙奪路,左馳右突,好似銅牆鐵壁一般,無從得脫。
燕將朱能、周長等,望見燕王被困,急率番騎馳救,突入圍中,奮力死鬥,才殺開一條血路,護翼燕王出圍。
張玉還道燕王未脫,拚命殺入,突被南軍一陣亂箭,射斃馬下。
看官覽到此處,幾疑南軍能射死張玉,獨不能射中燕王,難道燕王有避箭訣,所以南軍不敢放箭,聽他逃去麼?我亦要問。
這個原因,試回閱前敘建文帝的命令,便可曉得。
建文帝曾飭臨陣諸將,毋使朕負殺叔父名,應二十一回。
因此諸將不敢加矢燕王,只想燕王窘迫自縛,投降軍前,哪知燕王有帝王相,憑你如何設計,他總遇著救星,化凶為吉,所以全軍雖敗,恰令各將前奔,自己獨匹馬單刀,且戰且退。
南軍紛紛追一逼一,又被他彎弓搭箭,射斃數人。
等到南軍齊上,卻又來了高煦、華聚等,一陣擊退南軍,揚長而去。
燕王奔還北平,檢閱將士,喪失二三萬,復聞大將張玉戰歿,不禁慟哭道:「兵敗不足慮,獨喪我良輔,實可痛恨。」
諸將聞言,亦涕下不已。
燕王經此次大創,意欲少休,獨道衍進言道:「臣前謂師行必克,但費兩日,兩日就是東昌的昌字,今東昌遭敗,已成過去,此後必獲全勝。」
於是燕王復搜卒補乘,俟至來年再舉,暫且按下。
且說建文帝聞東昌大捷,歡慰非常,一面祭告太廟,一面開復齊泰、黃子澄原官,就是召還京師的李景隆,也赦罪勿問。
有罪勿誅,如何振飭軍紀?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宋征,御史葉希賢,並奏言景隆失律喪師,且懷貳心,須亟正刑典,然後可謝宗社,勵將士。
黃子澄亦上書請誅。
是你舉薦包庇,何不自請坐罪?各奏上去,只留中不發,是時已是建文三年,建文帝方大祀圜丘,行慶賀禮,忽報燕王棣又出師北平,由保定南下了。
帝乃命盛庸各軍嚴行堵御,正是:
捷書上達方相賀,敵騎重來又啟爭。
欲知兩軍決戰情形,且至下回再表。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