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惟自崇禎三年至九年,這六年中,閣臣又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演義》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

明史演義

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

卻說盧象升奉詔入衛,至已解嚴,適宣、大總兵梁廷棟病歿,遂命象升西行,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像升受命去訖。

惟自崇禎三年至九年,這六年中,閣臣又屢有變易,如吳宗達、錢象坤、鄭以偉、徐光啟、錢士升、王應熊、何吾騶、文震孟、林釬等,差不多有一二十人,內中除鄭、徐、林三人,在職病逝外,統是入閣未久,即行退免。

看官聽著!這在任未久的原因,究是為著何事?原來都是那材庸量狹的溫體仁,擺一布出來。

體仁自崇禎三年入閣,似銅澆鐵鑄一般,毫不更動,他貌似廉謹,遇著國家大事,必稟懷宗親裁,所以邊境雜沓,中原紛擾,並未聞他獻一條陳,設一計議。

懷宗自恃剛斷,還道他溫恭將事,任為首輔,哪知他專排異類,善軋同僚,所有並進的閣臣,無論他智愚賢否,但與他稍有違忤,必排斥使去。

錢象坤系體仁門生,先體仁入閣,至體仁輔政,他便執弟子禮,凡事謙讓,惟不肯無端附和,體仁以為異己,竟排他出閣。

就是暗為援引的周延儒,應九十二回。

也中他一陰一謀,致失上意,引疾告歸。

先是體仁見懷宗復任中官,遂請起用逆案中的王之臣等,討好Yan人。

懷宗轉問延儒,延儒謂:「若用之臣,崔呈秀亦可告無辜。」

延儒輔政,惟此二語,最為明白。

說得懷宗為之動容,立將體仁奏牘,批駁下來。

體仁由是挾嫌,一陰一嗾言官交劾延儒。

延儒還望體仁轉圜,體仁反暗中下石,及延儒察知,乃乞休而去。

誰教你引用小人?給事中王紹傑,員外郎華允誠,主事賀三盛等,連疏彈劾體仁,均遭譴責。

工部侍郎劉宗周,累疏指陳時弊,語雖激切,尚未明斥體仁,體仁竟恨他多言,擬構成宗周罪狀,宗周因乞假出都。

適京畿被兵,道梗不通,乃僑寓天津,再疏論政刑乖舛,至數百言,結末有「前後八年,誰秉國成,臣不能為首揆溫體仁下一解語」云云。

體仁大怒,竟入奏懷宗,情願辭官。

懷宗正信任體仁,自然遷怒宗周,當即傳旨將宗周削籍。

宗周山一陰一人,襆被歸里,隱居講學去了。

後來宗周講學蕺山,世稱蕺山先生,殉節事見後文。

體仁又倡言密勿宮廷,不宜宣洩,因此所上閣揭,均不頒發,亦未嘗存錄,所以廷臣被他中傷,往往沒人知曉。

但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自己陷害別人,免不得為別人陷害。

冤冤相報,總有一日。

世人其聽之!常熟人張漢儒,希體仁旨,訐奏錢謙益居鄉不法,體仁遂擬旨逮問謙益。

謙益懼甚,賄通關節,向司禮監曹化淳求救。

化淳故王安門下,謙益曾為安作碑銘,一脈相關,頗有意為他解免。

漢儒偵悉情形,密告體仁,體仁復白懷宗,請並坐化淳罪。

化淳系懷宗幸臣,竟泣訴帝前,自請案治。

最後查得體仁、漢儒,朋比為一奸一,乃始邀懷宗省悟,覺他有一黨一,先將漢儒枷死,繼將體仁免官。

體仁還退食委蛇,自謂無慮,哪知免官詔下,驚得面如土色,連匕箸都失墜地下。

弄巧成拙,安得不悔?歸未逾年,即行病逝。

不死何為?

懷宗復另用一班閣臣,如張至發、孔貞運、賀逢聖、黃士俊、劉宇亮、傅冠、薛國觀等,大都旅進旅退,無所匡益,甚至內外監軍,統是Yan人一柄一政。

京外的監軍大員,以太監高起潛為首,京內的監軍大員,以太監曹化淳為首。

旋復召楊嗣昌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

嗣昌曾巡撫永平,丁案憂回籍,詔令奪情視事,當即入朝受職。

他胸中沒甚韜略,單靠一張利嘴,能言善辯,覲見時奏對至數百言,且議大舉平賊,分各省辟軍為四正六隅,號為十面羅網,與景延廣十萬橫磨劍相似。

所任總督總理,應從賊征討,復上籌餉四策:一因糧,每畝加輸六一合,歲折銀八錢;二溢地,土田須核實輸賦;三開捐,富民輸資,得為監生;四裁驛,原有驛站,概屬軍官管理,裁節各費,悉充軍餉。

四策無一可取。

統共預算,可增餉二百八十萬,增兵十二萬,懷宗一一照行,詔有「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等語。

嗣昌復留意將才,引薦一人,就是陳奇瑜第二,叫作熊文燦。

文燦就職廣西,懷宗因嗣昌推薦,即遣中使往覘虛實,留飲十日,得賄數百金。

開手即用賄賂,已足覘知品概。

席間談及中原寇亂,文燦酒酣耳熱,不禁拍案痛詈道:「都是庸臣誤國,貽禍至此。

若令文燦往剿,何異鼠輩?」

中使起立道:「上意方欲用公,公果有撥亂才,一寵一命且立下了。」

文燦尚是抵掌狂談,說個不休。

次日酒醒,自悔失言,又與中使談及,有五難四不可條件。

中使疑他謙慎,敦勸再三而別。

過了數日,詔命果下,即授文燦為兵部尚書,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文燦也直受不辭,既知五難四不可,何勿上表辭職?大募粵人,用以自衛。

弓刀甲冑,很是整齊,乃就道北行,東出廬山,謁僧空隱。

空隱素有才學,因痛心世亂,棄家為僧,文燦與為故交,兩下相見,空隱也不致賀,但對他唏噓道:「錯了錯了!」文燦覺言中寓意,即屏去從騎,密詢大略。

空隱道:「公此番受命將兵,自問能制賊死命麼?」

當頭一棒,不啻禪偈。

文燦躊躇半晌,答稱未能。

空隱復道:「剿賊各將,有可屬大事,獨當一面,不煩總理指揮,自能平定劇賊麼?」

文燦道:「這也難必。」

空隱道:「公既無一可恃,如何驟當此任?主上望公甚厚,若一不效,恐罪遭不測了。」

文燦聞言,不禁色變,卻立數步,嗣又問道:「議撫何如?」

空隱道:「我料公必出此計,但流寇與海寇不同,公宜慎重,幸勿自誤誤國!」文燦尚似信未信,即行別去。

空隱說法,不亞生公,獨頑石不知點頭奈何?到了安慶,左良玉率兵來會,敘談一番,很是投契。

兩人俱善大言,所以意氣相投。

當由文燦拜疏,請將良玉所部六千人,歸自己直接管轄,得旨俞允。

看官!你想良玉桀驁不馴,果肯受文燦節制麼?彼此同住數日,良玉部下,已與粵軍不和,互相詬詈,文燦不得已遣還南兵,只與良玉同入襄一陽一。

是時闖王高迎祥,為陝撫孫傳庭所擒,解京磔死,賊一黨一共推自成為闖王。

自成欲由陝入川,甫出潼關,總督洪承疇,檄令川陝各兵,南北夾擊,斬賊數千級,將自成所有一精一銳,殺戮殆盡。

連自成妻小,也都失去。

自成走脫,欲依獻忠,忽聞獻忠已降熊文燦,沒奈何竄走浙、川,投入老回回營,臥病半年,仍率眾西去。

看官諒可記著,前時獻忠曾降順洪承疇,旋即叛去。

此次何故又降熊文燦?原來文燦馳抵襄一陽一,沿途刊布撫檄,招安群賊。

獻忠狡黠善戰,獨率眾截擊,不肯用命,偏被總兵左良玉、陳洪範二軍,兩路夾擊,一敗塗地,額上中了流矢,血流滿面,險些兒被良玉追及,刀鋒所至,僅隔咫尺,虧得坐騎一精一良,縱轡跳免。

賊目闖塌天,與獻忠有隙,竟詣文燦處乞降。

獻忠聞知,恐他導引官軍,前來復仇,自己又負創過重,不堪再戰,遂遣人至洪範營,獻上重幣,納款輸誠。

獻忠初為盜時,曾為洪範所獲,因他狀貌奇偉,釋令歸伍,他竟暗地逃去,至是復由來人傳述,謂夙蒙大恩,願率所部自效,殺賊贖罪。

洪範大喜,轉告文燦,受獻忠降。

文燦不鑒承疇,已是大誤,洪範且不知自鑒,比文燦罪加一等。

獻忠遂至文燦營,匍匐請罪。

文燦命起,詳詢餘賊情狀,獻忠自言能制鄖、襄諸賊,文燦信以為真,遂命他仍率舊部,屯駐穀城。

獻忠又招降羅汝才,汝才綽號曹一操一,狡悍不亞獻忠,當時湖、廣、河南賊十五家,應推他兩賊為魁桀。

兩賊既降,餘賊奪氣,文燦很是歡慰,拜表請赦,特旨准奏。

哪知他兩賊悍鷙一性一成,並非真心願降,他因連戰連敗,進退無路,特借此投降名目,暫息奔波。

暗中仍勾結爪牙,養足氣力,那時再行叛逸,便不可當,這就所謂欲取泵與,欲奮先斂的秘計呢。

議撫之足為賊利,闡抉無遺。

中原稍得休息,東北又起戰爭。

清太宗征服朝鮮,又大興兵甲,命親王多爾袞、岳托,同為大將軍,率左右兩翼,分道攻明,入長城青山口,至薊州會齊。

薊、遼總督吳阿衡敗死,監軍官太監鄧希詔遁走,清兵乘勢攻入,抵牛闌山,適遇總監高啟潛,帶著明兵扼守,啟潛曉得什麼兵事,平安時擅作威福,緊急時馬上奔逃,一任清兵殺入,由蘆溝橋直趨良鄉,連拔四十八城,高一陽一縣亦在其內。

前大學士孫承宗,在籍家居,服毒自盡。

子孫十餘人,仗著赤手空拳,與清兵搏擊,殺傷了數十人,次第畢命。

明季將才,只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三人,至此無孑遺了。

清兵又從德州渡河,南下山東,破州縣十有六,並陷入濟南。

德王由樞,系英宗子見潾六世孫,在濟南襲封,竟被擄去。

布政使張秉文,巷戰中矢,力竭自刎。

妻方氏,妾陳氏,投入大明湖中,一同殉節。

巡按御史宋學朱,及副使周之訓等,或被殺,或自盡,大小忠魂,統歸冥漠。

只有巡撫顏繼祖,已由楊嗣昌調赴德州,途中與清兵相左,因得免禍。

但濟南防兵,多隨繼祖北去,城內空虛,遂致倉猝失守,這也不能不歸咎嗣昌呢。

嗣昌復檄宣、大總督盧象升,督兵入援,像升方遭父喪,固辭未獲,遂縗絰從戎,忘家赴難,甫入京師,聞楊嗣昌與高啟潛,有議和消息,心中甚以為非。

會懷宗召對平台,諮詢方略,像升慨然道:「皇上命臣督師,臣意主戰。」

一味主戰,也覺愚戇。

懷宗不禁色變,半晌方道:「廷議或有此說,朕意何嘗照準。」

象升復歷陳守禦規畫,懷宗也為點首,只命與嗣昌、起潛,會議戰守事宜。

象升退朝,與兩人晤談,當然未合,復入內復旨,即日陛辭。

既出都門,又疏請與楊、高二人,各分兵權,不相節制。

廷議以宣、大、山西三師屬象升,山海關、寧遠兵士屬啟潛。

象升得晉職尚書,感念主恩,擬即向涿州進發。

不意嗣昌親到軍前,與商和議,戒毋輕戰。

象升道:「公等堅持和議,獨不思城下乞盟,春秋所恥。

長安口舌如鋒,難道不防袁崇煥覆轍麼?」

嗣昌被他一說,頓時面頰發赤,徐徐方言道:「如公所言,直欲用尚方劍加我了。」

象升又憤憤道:「盧某既不奔喪,又不能戰,尚方劍當先加己頸,怎得加人?」

語固近正,未免過激。

嗣昌道:「公休了!願勿以長安蜚語陷人。」

象升道:「周元忠赴邊講和,往來數日,全國皆知,何從隱諱?」

嗣昌無詞可對,怏怏而去。

原來周元忠曾在邊賣卜,與邊人多相熟識,所以嗣昌遣他議和,但亦未得要領,不過敷衍塞責。

既要議和,亦須選一使才,乃委諸江湖賣藝之流,不特無成,且不免為敵人所笑。

象升心直口快,索一性一盡情說透。

越日,像升復晤著起潛,兩下談論,越發齟齬。

象升遂一意進行,道出涿州,進據保定,聞清軍三路入犯,即遣將分頭防堵。

怎奈象升麾下,未及二萬人,不敷遣調,清兵又疾如暴雨,馳防不及,列城多望風失守。

嗣昌竟奏劾象升調度失宜,削尚書銜,仍以侍郎督師,像升恰不以為意。

最苦是兵單餉薄,沒人援應,每至夜間,獨自飲泣,及到天明,又督厲部卒,有進無退,一面檄兵部輸糧,偏被嗣昌阻住不發,看看糧餉已盡,將士皆饑,自知去死不遠,遂於清晨出帳,對著將士下拜,並含淚道:「我與諸君同受國恩,只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言之痛心。

眾將士聞言,個個感泣,都請與敵軍決一死戰。

象升乃出發巨鹿,檢點兵士,只剩五千名。

參贊主事楊廷麟,因起潛大營,相距只五十里,擬前去乞援。

象升道:「他、他肯來援我嗎?」

廷麟堅請一行,像升握廷麟手,與他訣別道:「死西市,何如死疆場?我以一死報君,猶自覺抱歉呢。」

廷麟去後,像升待了一日,毫無音信,遂率兵徑趨嵩水橋,遙見清兵如排牆一般,殺將過來,部下總兵王樸,即引兵逃去,只留總兵虎大威、楊國柱兩人,尚是隨著。

象升分軍為三,令大威率左,國柱率右,自率中軍,與清兵拚死相爭,以一當十,兀自支持得住。

大戰半日,殺傷相當。

傍晚各休戰小憩,到了夜半,像升聞鼓聲大震,料知敵兵前來,出帳一望,見自己一座孤營,已被清兵一團一團一裹一住,忙率大威、國柱等,奮力抵禦。

遲至天明,清兵越來越眾,圍至三匝,像升麾兵力戰,炮盡矢窮,大威勸象升突圍出走,像升道:「我自從軍以來,大小數十百戰,只知向前,不知退後。

今日內扼一奸一臣,外一遇強敵,死期已至,尚復何言?諸君請突圍出去,留此身以報國,我便死在此地了!」言已,竟手執佩劍,殺入敵陣,身中四矢三刃,尚格殺清兵數十人,力竭乃亡。

一軍盡沒,惟大威、國柱得脫。

起潛聞敗,倉皇遁還,楊廷麟徒手回營,已成一荒郊慘野,暴骨盈堆,中有一屍一首露著麻衣,料是象升遺骸。

慘心椎血,有如是耶?乃邀同順德知府於穎,暫為掩埋,並聯銜入奏。

嗣昌已聞敗耗,猶匿不上聞,及廷麟疏入,不便隱諱,反說象升輕戰亡身,死不足惜。

懷宗竟誤信讒言,不給恤典。

及言官交劾起潛,說他擁兵不救,陷沒象升,乃將起潛下獄,審訊得實,奉旨伏誅。

直至嗣昌敗後,乃加贈恤,這且慢表。

且說象升已死,清兵未退,明廷急檄洪承疇總督薊、遼,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

傳庭疏請召見,嗣昌恐他奏陳己過,擬旨駁斥,只令他速即蒞任。

傳庭慍甚,引疾乞休。

嗣昌又得了間隙,遂劾傳庭逆旨偷生。

懷宗也不辨皂白,竟逮傳庭下獄,削籍為民。

還幸清兵只來一騷一擾,無意略地,一經飽掠,即班師回去,明祚尚得苟延了五六年。

小子有詩歎道:

一蟻憑堤尚潰防,況令孤鼠握朝綱。

忠良慘死群一陰一沍,國祚何由不速亡。

清兵退後,中原流賊,又乘隙猖獗起來,待小子下回再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洩逆謀奸相伏誅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第三十八回 於少保沈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籐峽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丑悟君心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菉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饑嘯聚綠林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