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
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
卻說元璋得了太平,城中原是安靜,惟城外一帶,尚統屬元兵勢力。
元中丞蠻子海牙,調集巨艦,截住採石姑孰口,並檄令義兵元帥陳埜先,及裨將康茂才,率水陸兵二萬人,進一逼一太平。
元璋乘他初至,立率諸將出戰,一面命徐達、鄧愈,別出奇兵,繞道至敵後,潛伏襄城橋。
埜先到了城下,磨拳擦掌,專待廝殺。
未幾城門大開,守兵一齊殺出,後面有許多健卒,擁著一位大元帥,龍姿鳳表,器宇不凡,正暗暗驚異間,忽見空中起了一道霞光,結成黃雲,護住元璋麾蓋,益覺驚疑不已。
各兵亦相率觀望,不意元璋已麾兵殺來,橫厲無前,人人披一靡一。
埜先料不可敵,率眾退走。
奔至襄城橋,炮聲驟發,徐達、鄧愈兩路兵馬,左右殺出,急得埜先無路可奔,沒奈何挺著長槍,來戰鄧愈。
約數合,被鄧愈用矛格槍,舒開猿臂,把埜先活擒過去。
寫鄧愈。
余軍見主帥被擒,紛紛潰散。
有一半逃得慢的,都做了刀頭之鬼。
康茂才潛遁。
徐達、鄧愈得勝回城,即將埜先推入帳前,元璋命左右將他釋縛,好言撫一慰。
埜先道:「要殺便殺,生我何為?」
元璋道:「天下大亂,豪傑蜂起,勝得人附,敗即附人,你既自稱豪傑,正當通時達變,何苦輕生?」
埜先遲疑半晌,方稱願降。
遲疑二字,已伏下文。
元璋復令招降舊部,埜先即發書去訖。
至埜先出帳,馮國用進諫道:「此人獐頭鼠目,不可輕信。」
寫馮國用。
元璋默然。
越宿,埜先入帳,報稱部曲多來投降。
元璋令他召入,一一記名,仍命歸埜先統轄。
埜先稱謝而出。
元璋又飭徐達等,分道略地,溧水、溧一陽一、句容、蕪湖等處,接連攻下,擬進取集慶路。
埜先忽入稟道:「某蒙主帥不殺之恩,願率舊部自效,往取集慶。」
元璋許諾。
馮國用又暗中諫阻,元璋道:「人各有志,從元從我,聽他自便罷了。」
元璋此言,令人不解。
埜先既去,閱數日,遣人繼書報聞,由元璋啟閱,略云:
集一床一城右環大江,左枕崇崗,三面據水,以山為郭,以江為池,地勢險阻,不利步戰。
昔王渾、王浚造戰船,謀之累年,而蘇峻、王敦,皆非陸戰以取勝,隋取江東,賀若弼自揚州,韓擒虎自廬州,楊素自安陸,三道戰艦,同時並進。
今環城三面阻水,元師與苗軍聯絡其中,建寨三十餘里,攻城則慮其斷後,莫若南據溧一陽一,東搗鎮江,據險阻,絕糧道,示以持久,集慶可不戰而下也。
元璋覽至此,囅然一笑,含有深意。
即以書示李善長。
善長道:「埜先狡詐,欲令我老師曠日麼?」
一語道破,然不若元璋之尤為深沉。
元璋道:「不煩多言,只勞你與我作覆。」
善長應命,即提筆寫道:
歷代之克江南者,皆以長江天塹,限隔南北,故須會集舟師,方克成功。
今吾渡江據其上游,彼之咽喉,我已扼之,捨舟而進,足以克捷,自與晉隋形同勢異,足下奈何捨全勝之策,而為此迂迴之計耶?此復。
寫畢,呈上察閱,元璋鼓掌稱善,遂發還來使,並命張天祐至滁一陽一,邀同郭天敘部兵,助攻集慶。
此舉又有深意。
郭天敘接著天祐,懷疑未決,天祐道:「得了集慶,便可南面稱帝,北圖中原,足下何憚。
乃不敢進。」
天敘大喜,立刻發兵,也不及會同元璋,竟與天祐率軍東下。
甫抵秦淮河,元南台御史大夫福壽,督師阻住,兩下對壘,福壽執著大刀,左旋右舞,勢甚兇猛,不特天敘當他不住,就是天祐上前,戰了數合,也殺得渾身是汗,撥馬逃回。
正在退走,忽前面遇著一枝人馬,為首一員統領,挺槍而來,視之乃是陳埜先。
天祐喜甚,只道他前來救應,忙上前招呼,誰知兩馬甫交,竟被埜先一槍,刺中咽喉,倒斃馬下。
天敘見天祐被殺,急欲從旁逃遁,巧值福壽趕到,手起刀落,揮作兩段。
想做皇帝的趣味。
埜先遂與福壽合兵,任意掃蕩,有幾個命不該死,逃向元璋處通報去了。
閱至此,始知元璋之計。
埜先追趕敗兵,道過葛仙鄉,肆行劫掠。
鄉中有民兵數百人,頭目叫作盧德茂,頗有俠氣,至是聞報,密遣壯士五十人,各著青衣,持牛酒出迎。
埜先不知是計,遂與十餘騎先行。
約里許,青衣兵自後突起,攢槊競刺,把埜先等十餘人,殺得片甲不回。
襲人者亦被人襲,可見狡詐無益。
及埜先從子兆先,得知凶信,來鄉報復,盧德茂已潛自引去,鄉民亦大半遠颺,只剩了空屋數百間,無可殺掠,方挈著部曲,還屯方山。
元璋聞知各種消息,一面收集天敘敗卒,一面擬進攻方山,為天敘復仇。
借名興師,計中有計。
忽又接得軍報,蠻子海牙,復帶領舟師數萬,襲踞採石磯,將進窺太平了。
元璋大憤,便欲親去一戰。
常遇春挺身道:「不勞元帥親征,只教末將前行,便可殺退那廝。」
元璋道:「將軍此去,須要小心,若有挫失,太平即尚可保,和州必遭陷沒。
大眾家眷,都從此休了。」
遇春領命,率著廖永忠、耿炳文等,駕舟而去。
將至採石磯,海牙已聯檣來迎,遇春先授諸將密計,令各舟散佈江心,四面攻擊,自率健卒駕一舸,奮勇衝突。
海牙恰也不懼,仗著艦大兵多,麾旗酣鬥,是時已為至正十六年仲春,江上輕飆,蕩漾不定,百忙中敘入此文,看似閒筆,實是要語。
初戰時,海牙尚據著順風,頗便擊射,不意相持半日,風竟隨帆而轉,遇春一方面的將士,竟順風縱起火來,風助火烈,火仗風威,一霎時把海牙船纜,盡行燒斷,分作數截,那船上亦被燒著,連撲救都是不及,還有何心戀戰?遇春左右指揮,各舟四集,都乘勢躍上敵船,亂砍亂剁,可憐一班元兵,不是赴水,便是飲刀。
海牙忙改乘小舟,抱頭竄去,所有兵艦,盡被遇春等奪住,奏凱而回。
採石磯兩次得勝。
自是江上無一元兵,高掌遠跖的朱元帥,無西顧憂,遂親督諸將,進取集慶路,真個是水陸並行,兵威浩蕩。
陳兆先不知死活,還率眾來爭。
一場角逐,生擒了陳兆先,收降了三萬六千人,兆先亦情願投誠。
釋兆先而不殺,可知為天敘復仇之說,儘是虛言。
諸將恐降眾過多,防有他變,元璋歎道:「去逆效順,還有何求?」
當下挑選降眾,得勇士五百人,令備宿衛,環榻而寢。
帳中除元璋自己外,只留馮國用一人。
想他當亦諫阻,故特留侍以試之。
元璋獨解甲登一床一,酣眠達旦,一夕無事,眾心乃安。
全是權術。
越數日,元璋復令馮國用,帶著五百降卒,作為衝鋒,五百人感激思奮,馳至蔣山,先登陷陣,擊退元兵,長驅至金陵城下。
元將福壽,築柵為壘,屯兵固守,馮國用率隊攻柵,前仆後繼,徐達、常遇春等,次第踵至,你推我扳,竟將各柵毀去。
元兵四潰,元將福壽,督兵出戰,眾寡不敵,又被殺退。
徐、常等猛力圍攻,一連數日,伺隙齊登,福壽尚巷戰竟夕,至筋盡力疲,方大呼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
言訖,舉劍向頸上一橫,鮮血直噴,頓時斃命。
旌揚忠臣。
金陵已破,諸將奉元璋入城,揭榜安民,一面召集官吏父老,溫言慰諭道:「元朝失政,生民塗炭,我率眾至此,無非為百姓除害,汝等各守舊業,勿生疑懼!賢人君子,能相從立功,我當重用。
舊政不善,汝等可一一直陳,我當立除。
官吏毋得貪暴,虐我良民!」大眾聞言,拜謝而出,互相慶慰。
各處義兵,次第來降,康茂才等亦聞風欽服,共得士卒五十萬人,乃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置天興建康翼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禮聘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一律錄用。
復以福壽為元殉節,斂一屍一禮葬,闔城大定。
乃命徐達為大將,率諸將浮江東下,攻克鎮江,又分兵下金壇、丹一陽一等縣,以湯和為統軍元帥,駐守鎮江,再命鄧愈、邵成、華高、華雲龍等,率兵攻克廣德路,改名為廣興府,即以鄧愈為統軍元帥,駐守廣興,諸將以元璋威名日著,勸進爵為王,元璋不允,只自稱吳國公,置江南等處行中書省,親督省事,授李善長、宋思賢為參議,陶安、李夢庚等為左右司郎中員外郎都事等官,復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徐達、湯和同僉樞密院事,置帳前親軍,以馮國用為總制都指揮使,設前後左右中五翼元帥府,及五部都先鋒,設官分職,井井有條。
一面遣將至和州,迎接眷屬,護送至府,即就元御史台居住。
骨肉歡聚,喜氣重重,大明二百數十年的基業,便自此創始了。
點清本旨,暫作一束。
先是徐達、湯和等下鎮江,收降盜目陳保二,及徐達兵歸,湯和復入僉樞密院事,保二心變,竟誘執詹、李二守將,奔投張士誠。
士誠此時,正迭陷平江、松江、湖州、常州等處,又收得蠻子海牙的遺眾,聲勢甚盛,至保二歸降,自然收留,並將詹、李二將拘住。
警報達應天府,元璋以二將被拘,恐遭毒手,只得先與通好,以便索還二將。
遂修書一緘,命楊憲繼送士誠。
楊憲馳至平江,入見士誠,士誠遂展閱道:
昔隗囂據天水以稱雄,今足下據姑蘇以自王,吾深為足下喜。
吾與足下,東西境也,睦鄰守圉,保境息民,古人所貴,吾甚慕焉。
自今以後,通使往來,毋惑於交構之言,以生邊釁。
士誠閱至此,即把書擲下道:「元璋欲比我為隗囂麼?」
恐你且不若隗囂。
喝令左右將楊憲拘禁,立發水師攻鎮江。
元璋即遣徐達往御,到了龍潭,把士誠兵一鼓擊退,總道士誠氣沮,不敢再來,遂收兵駐鎮江城。
誰料士誠不得鎮江,卻移兵潛襲宜興,守將耿君用不及防備,城陷身亡。
元璋聞報大驚,忙遣使馳諭徐達道:「士誠起自鹽梟,詭計多端,今來寇鎮江,已與我為敵;且襲據宜興,志不在小,將軍宜速出毗陵,先機進取,毋墮狡謀。」
此亦一襲魏救趙之計。
徐達得令,即向常州進發。
常州即古毗陵地,徐達軍至常州,築壘圍攻,士誠遣張、湯二將來援,達即退軍十八里,設伏以待,自率老弱殘兵,前去誘敵。
張、湯二將,出營交戰,望見徐達部下,器械不整,七長八短,不禁大笑起來,互相告語道:「人說朱元璋用兵如神,為什麼這般羸弱,看來是不值一掃呢!」你既聞他威名,如何不加疑慮。
當下麾兵出戰,直前相搏。
徐達不及遮攔,且戰且行;一走一追,忽達十餘里,突然間閃出鐵騎數千,橫衝而來。
當先一員大將,鐵盔鐵甲,好生威武,手提方天畫戟,直刺張、湯二將。
看官道是何人?乃是徐達部下,行軍總管趙均用。
張、湯二將,見均用殺至,料是遇伏,慌忙用槍招架。
兩人敵住一人,還覺得有些費力,怎禁得徐達翻身殺來,與均用雙戰二將。
二將見不是路,撥馬返奔,走不多遠,又聽得一聲呼哨,伏兵復起,嚇得張、湯二將,魂飛九霄,連坐騎都不由駕馭,沿路四竄。
想也被嚇慌了。
豁喇一響,二將都馬失前蹄,身隨馬蹶。
巧值均用殺到,喝令擒縛,兩個中捉住一雙。
此段從《士誠本傳》,不從《紀事本末》。
餘眾潰走,還報士誠。
士誠惶恐,乃奉書求和,遣裨將孫君壽,繼至應天,願歲輸軍糧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
元璋復書,責他開釁召兵,罪有所歸,既願乞和,應釋歸使人將校,每歲輸糧應增至五十萬石。
當令孫君壽持書去訖。
轉瞬旬餘,士誠並無復音。
又越數日,得徐達軍報,略稱:「鎮江新附軍,被士誠所誘,謀變牛塘,達幾為所困,幸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來援,方得脫險。
並擒住士誠部將張德」云云。
元璋勃然大憤,覆命耿炳文率兵萬人,進攻長興,俞通海、張德勝等率舟師略太湖,張鑒、何文正,募淮軍攻泰興,趙繼祖、郭天祿、吳良等,合師攻江一陰一。
先後並舉,環擊士誠。
一面促徐達速下常州,不得遲誤。
接連敘下,如火如荼。
士誠聞常州圍急,遣呂珍赴援,別命趙打虎馳救長興,炳文馳至長興城下,守將李福安、答失蠻等,登陴守禦。
兩下正相持未決,適值趙打虎到來,喘一息未定,被炳文兜頭痛擊,立營不住,只好退走,奔至城西門。
不意城門緊閉,屢呼不開,後面追兵又到,只得向湖州遁去。
名曰打虎,實是沒用。
原來趙打虎繫著名悍目,自投士誠部下,屢立奇功,此次來援宜興,城守李福安等,總料他唾手卻敵,不想一到便敗,方知耿軍難敵,有意獻城,待打虎被拒而去,遂出城投降。
炳文收了兩人,並得戰船三百餘艘,立即報捷。
元璋命置永興翼元帥府,以耿炳文任元帥職,統兵居守。
士誠又遣左丞潘原明,元帥嚴再興,來寇長興。
距城數里,猝遇炳文偏將費聚,從旁突擊,殺獲數百人,原明等遁去。
只常州尚相持未下,常遇春分兵四出,斷他餉道,城中兵士乏食,免不得惶急起來。
呂珍屢出城相爭,統被徐達擊退。
俄而城中食盡,只有數千餓卒,哪裡還支持得住?那時呂珍也顧不得城池,夤夜開門,沖圍自走。
城中無主,當然失陷,徐達遂引兵入城。
自至正十六年九月,圍攻常州,至十七年三月乃下,也算是一番勁敵。
小子有詩贊徐達道:
輟胞隴上喜從龍,迭戰江東挫敵鋒。
不是濠梁應募去,誰知鄉曲有奇農。
常州告捷,徐達又奉元璋命令,移師寧國。
欲知寧國戰事,容待下回續詳。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