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姑蘇何處看「串月」?
蘇州習俗,農曆八月十八日有看串月之舉,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但看串月的地點、時間,有誰真正看到了「串月」,自然景觀究竟有多美?仔細考查起來,疑問不少。
何處看串月?
一說是石湖畔的行春橋。
清代沈朝初曾作《憶江南》詞,有注說:「行春橋,跨石湖之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橋洞中,其影如串。」
明。
盧熊《蘇州府志》也有記載說:「十八日昏時,登楞伽山,遙望湖亭,士女為看串月之遊。」
清代蔡雲《吳歈》詩中寫道:「行春橋畔畫橈停,十里秋光紅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湖亭。」
二說是澹台湖畔的寶帶橋。
據《錢牧齋(即錢謙益、明末清初人)軼事》載:石湖東數里寶帶橋,十八日夜,月光出土,正對環洞……橋西(澹台湖)波面一環一月,連絡橫流,蕩漾里許。
……吳梅村(吳偉業)屢欲觀之,而終不果。
惟牧齋與徐元歎(即徐波,明遺民)見之。
三說是從上方山頂望湖亭上遠眺,可見行春橋與寶帶橋下,月光流瀉,連成一片,共見62個圓月。
(行春橋9孔加寶帶橋53孔的合計數)如清代徐菘在《八月十八日楞伽山看串月》的長詩中有過一段描述:「昔人所見更奇絕(並非徐菘親眼目睹):寶帶橋橫作天闕,玉輪初出無纖雲,六十二拱各一月。」
何時看串月?
一般說,在八月十八日可看到串月。
又說十七日和十九日前後一日,也能看到串月。
當地鄉人說,二月十八日亦見串月。
具體發生的時間,從以上引文、引詩中可以看到有昏時(天黑時)、月光初起時和半夜三種說法,也覺莫衷一是。
甚至還有一說是八月中秋夜到寶帶橋下看串月的。
有首古詩中,說得很清楚:「瑤台失落鳳頭釵,玉帶臥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來。」
有誰真正看到過「串月」奇觀?
筆者未曾見到過,並為此曾查閱了前人較多的記載和詩文,除錢牧齋說自己看到過這種奇景,但他又說:若月出時雲氣遮閉或月已上橋,即無此景。
其他人的詩文中,都是含糊其詞,僅是描寫月光、湖面和長橋的景色,對串月奇觀並無具體確切的描述。
相反有人直率地指出,看串月乃是徒有虛名。
如徐士鋐《吳中竹枝詞》:「秋風十里綠蒲生,串月看來虛有名。
十八橋環半遮沒,漁燈一點水邊明。」
其實這種串月奇觀,要月光出土,正對環洞,方見一環一月。
乃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才能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觀,瞬間即逝,故不易被人們所見。
前往看串月的人雖多,而真正能看到的人,卻寥寥無幾。
最後談談在韋光黻所著的《聞見闡幽錄》中還有一條標新立異之說:「石湖行春橋觀串月,在八月十八夜。
橋有九洞,人以月光在洞中往來當之;不知非也。
上方塔上,有鐵練橫亙天半,而十八夜,月適當練中,倒影行春橋下,一串如牟尼(一串佛珠),故曰『串月』。
今塔練已無,此景不可得矣。」
然而當代歷史學家、蘇州人顧頡罷讀後即提出疑問:「鐵練橫亙天半,似當有兩塔方可,而不聞有兩塔也。」
故而有沒有這種串月現象,實在難以斷定。
踏遍蘇州,八月十八日何處看串月,至今仍是一個「謎」!
(孫鵠)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