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泰山石敢當」是什麼意思?
舊中國營建新屋,每每在對著大路小巷口的牆腳處,多嵌立有一塊大小不等的石碑。
石碑正面都刻有一樣的五個字:泰山石敢當。
這種風俗習慣幾乎遍及天南海北,在半個世紀前中小城鎮建築的街巷房屋還能見到。
前些日子,我赴蘇州洞庭東山,在那個保留明清建築的小鎮上,還見有古老房屋鑲嵌有這種刻「泰山石敢當」的石碑。
至於在他處,亦多。
如在香港新界郊外,見存的古老家祠和宅門口也都保留有這樣的石碑。
「泰山石敢當」,可以說是不脛而走了。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於「泰山石敢當」呢?
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時,就聽老輩人說泰山石敢當,乃指此處牆基堅固,就是泰山也能抵禦;也有人說,此處有若泰山,什麼巨石都能擋得住,更有比喻房主為財大氣粗,連巍巍的幾千丈高的泰山也能作押典當,諸如此說,盡屬望文生義,都不能引以為據的,而隨之年代悠遠,後代的人們當然更難有認同了。
「泰山石敢當」,原來叫「石敢當」。
石敢當之稱最初見於西漢史游《急就章》,唐顏師古注曰:石氏敢當,言所向無敵也。
因而陶宗儀「據所說,則世之用此,亦欲以為保障之意」(《南村輟胞錄》卷十七)。
現今多據陶說,如《辭海》(1989年版),「石敢當三字,以為可以禁壓不祥」。
「人們都因這種圖騰式物件,鎮壓天災人禍、山一精一鬼怪」(香港《東方日報》)。
清《太原縣志》也稱,「蓋古人名,後世為禳災之具」(卷十八)。
此處石敢當,俗稱石將軍,有一將把關、萬夫莫擋之意。
有一種說法是春秋「已有石碏、石買、石惡,鄭有石製,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
(顏師古注《急就章》)。
他們都是一時豪傑,所向無擋也。
由此說,「吳民廬舍,遇街衢直衝,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鐫『石敢當』以鎮之,本《急就章》也」(《通俗編。
居處》引《繼古叢編》)。
所以「也有人以為『石』乃姓氏,『敢當』是虛構稱,什麼也不是它的對手」。
(香港《東方日報》1991年6月26日)這大概就是「石敢當」的由來。
那麼為什麼叫「泰山石敢當」呢?
「石敢當」寫上石碑,「以厭禳之」(《南村輟胞錄》),唐時已風行,在福建莆田就曾發現唐朝所刻「石敢當」碑,宋人筆記亦謂得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石敢當刻石(《墨莊漫錄》)。
但嬗變為「泰山石敢當」,卻是五代以後的事了。
據《五代史》,後漢劉知遠初為石敬塘之押衙,石與後唐李從厚(愍帝)於衛州(河南衛輝)議事。
劉知遠派勇士石敢,袖鐵槌,侍衛石敬塘;李從厚部卒擬殺石,「敢與左右格鬥而死」(《新五代史。
漢本紀》)。
因為石敢勇一猛無擋,故清褚人獲稱,「今立門首以為保障,似取五代之石敢,其曰當者,或為惟石敢之勇,可當其衝也」(《堅瓠四集》)。
但他書卻以為石敢即石敢當其人,即劉知遠為太原留守時,「將舉大事,募膂力之士,得太山勇士石敢當,袖四十斤鐵錐,人莫能敵」(清《太原縣志》卷十八)。
據說這個勇士,原來名並不叫石敢當,「五代石敢當,慕古人之名,而自表見者」(陳眉公:《群碎錄》)。
他是為邀功受賞,引眾注目而改換姓名的。
此人長相大概有些像巨無霸模一式,「後人借其勇以辟邪也」。
(清《太原縣志》卷十八)就此在原有「石敢當」碑上增加了「太山」兩字,有意無意地把虛稱「石敢當」實體化、人格化了,久而久之,「太山」又嬗變為「泰山」,這是因為「太」、「泰」是通假字,古代是通用的,豈不知泰山卻是位在山東平原,「登泰山而小天下」,為五嶽之首,更為世人皆知。
其實此石敢當之「太山」乃是山西太原境一無名小山,「太山在風峪,內有龍池」,用泰山實誤。
有趣的是,在中國,唯獨「山西人修屋於路巷所沖之壁,多嵌石鐫『太山石敢當』五字」(清《太原縣志》卷十八),而在其它各處,卻因不察「太山石敢當」由來,或者因「太山」不為人知,而以泰山更能顯示偉大、無敵,卻將原來冠加的「太山」湮沒了。
石敢當究竟是什麼含義,它在先民圖騰文化中由來和發展的準確答案,看來還須作一番考索。
(盛巽昌)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