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饕餮和饕餮紋究竟是什麼?
人們常將兇惡貪婪的人喻為饕餮,朋友之間有時也把那些貪吃的人戲稱之「饕餮」。
饕餮是什麼呢?
青銅器上有一種常見的紋飾——饕餮紋。
在商至西周的器物上它常作為主題紋飾,並襯以雲雷紋;西周後期逐漸失去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和器足上的裝飾。
饕餮紋神秘怪異,獰厲可怖。
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呢?
郭沫若在《彝器形象學試探》中說:「古蓋有此神話,而今失傳。」
根據現存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饕餮有這樣幾種說法:一、《左傳。
文公十八年》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
天下之民謂之饕餮。」
這裡,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的外號。
今人袁珂在這一說法的基礎上,認為縉雲氏「不才子」即是蚩尤,殷周鼎彝所著饕餮圖形是蚩尤的形象。
二、《呂氏春秋。
恃君》云:「雁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其民麋鹿禽一獸,少者使長,長者畏壯,有力者賢,暴傲者尊,日夜相殘,無時休息,以盡其類。」
據此,饕餮和窮奇當是北方兩個落後民族的族名。
三、認為是一種動物。
然而,究竟是哪一種,又眾說紛紜。
《山海經》曾提到狍鴞.《北次二經》曰:「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郭璞注《山海經》以為狍鴞就是饕餮。
《神異經》則提出一個牛身人面的東西,說:「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以後,被看作是饕餮的動物還有:牛、羊、虎、鹿、山魈,等等。
在第三種說法中,人們較多地傾向於這是一種兇惡的野獸,是和「吃人」聯繫在一起的。
還有的認為前兩說可能是第三說在意義上的引申——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肯定,饕餮是一種動物,雖然究竟是哪一種尚無定論;也正由於此,饕餮紋一般就稱之為獸面紋。
傳說夏鑄九鼎,《左傳。
宣公三年》談到夏朝在鼎上刻有圖像:「昔夏之方有德也(杜預注云:禹之世),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一奸一。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但《左傳》及當時其他諸子都沒講出鼎上是什麼樣的圖像,惟有《呂氏春秋》記錄了五種:周鼎著饕餮,著象,著倕,著鼠,著窮。
象、倕、鼠、窮,它們各是什麼,含義如何,本文不論。
至於「周鼎著饕餮」,一般都認為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饕餮紋。
對於饕餮紋含義的理解,一是直接依據《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
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大意是:鼎上刻繪饕餮這樣一個有首無身的形象,是為了說明報應的道理,因為你看,饕餮殘害人,但吃人還來不及嚥下去,就自身殘亡了。
因此饕餮紋就具有告誡之意,它要人們戒貪,因為貪得無厭會招致毀滅自己的報應。
另一種理解是根據《左傳》。
《左傳》提到饕餮為舜所放逐,「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也就是說,饕餮紋有抵禦魑魅魍魎的辟邪功用。
近來,李澤厚從青銅器時代的文化背景出發,對饕餮和饕餮紋作了新的闡釋。
李澤厚基本同意饕餮紋是牛頭紋。
但此牛非凡牛,而是當時巫術宗教儀典中的聖牛。
解放後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調查中,發現牛頭常被高掛在樹梢,作為巫術宗教儀典的主要標誌,對該民族部落具有極為重要的神聖意義和保護功能。
饕餮紋就是與此類似的原始祭祀禮儀的符號標記,它具有雙重一性一的宗教觀念、情感和想像,對異氏族、部落起威懼恐嚇作用,對本氏族、部落又具有保護的神力。
這符號在幻想中會有巨大的原始力量,從而是神秘恐怖、威嚇的象徵。
總之,「以饕餮為代表的青銅器紋飾具有肯定自身、保護社會、『協上下』、『承天休』的禎祥意義。」
(《美的歷程》)
饕餮紋又叫獸面紋,顧名思義,這種圖案紋飾是「有首無身」,比如,李澤厚認為是牛頭。
但有人反對這種意見,認為饕餮圖形並非「無身」,只是它的全部身一體都已圖案化了而以首為主,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尾和足,甚至可以找到背上的肉翅。
究竟如何,有待於專家、學者進一步探索。
(瀟揚)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