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楊家將故事中的「八賢王」是誰?
以來初楊家將故事為題材的戲曲中,常常有一位被稱為「八賢王」的人物,相貌堂堂,而且正氣凜然,往往在楊門老小與一奸一臣矛盾衝突激烈,而昏庸的皇帝又偏袒一奸一臣一方的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皇帝老子見他也怕三分,於是邪不敵正,一奸一臣一方敗北。
在傳統劇目《潘楊訟》、《寇准背靴》、《轅門斬子》等戲中他雖然只是一個配角,但起的作用卻並不小。
戲曲當然可以虛構人物的故事,但是虛構總得有些依據。
一般學者都認為,歷史上確有「八賢王」其人,但他究竟是何等樣人,又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從戲中「八賢王」的名諱趙德芳看來,似乎很簡單,查閱《宋史》卷二百四十四有「燕王德昭、秦王德芳列傳」,按圖索驥,「八賢王」趙德芳必是那個秦王德芳無疑。
但是秦王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病死於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卒年23歲,此時楊家將中的老令公楊業尚活在世上(楊業死於986年),楊延昭才24歲,還沒有擔任邊關的統帥,因此這個秦王趙德芳不能和《潘楊訟》、《寇准背靴》、《轅門斬子》中發生的故事有關。
也有人認為,這位「八賢王」應當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四子,長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
宋太祖病亡,按照「父位子承,長幼有序」的方式,應該由德昭繼位,而且趙德昭聰明英武,很有韜略。
但是,趙匡胤病重時,其弟趙光義經過「燭光斧影」,登上皇帝寶座。
朝廷上宗室大臣有不少人為他抱不平。
《宋史》中記載,有一次德昭隨叔父宋太宗從征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何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
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
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一屍一,大哭曰:「癡兒何至此耶!』,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謚。」
從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奪取皇位後,
對其侄子仍然戒心甚重,趙德昭知道在這位猜忌心甚重的叔皇手下,日子不會好過,於是一死了之。
人們同情這位被一逼一死去的皇子,稱他為「賢王」,讓他手執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一奸一臣,以出憤懣之氣。
但是,問題是無論趙德芳還是趙德昭,歷史上都沒有被封「八賢王」之事。
《宋史》中只是記載,趙德芳死後,被宋太宗追封為歧王,後改楚王,徽宗時又改封秦王。
趙德昭死後追封魏王,後又改封燕王,不知這「八賢王」之稱從何而來?
因而也有人認為「八賢王」之名當指宋太宗第八子,名元儼,宋人筆記《諧史》中稱他:「生而穎悟,廣顙豐頤,凜不可犯,名聞外夷,小兒夜啼,其家必驚之曰:」八大王來也。
『「元明雜劇中有《八大王開詔救忠臣》的劇目,明熊大木所著小說《北宋志傳》稱為」八王「。
不過,這位」八大王「
是宋太宗的親子,與戲曲中的「八賢王」的故事距離甚遠,而且他名元儼與趙德芳之名也風馬牛不相及。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八賢王」趙德芳這個人物完全是後世戲劇作家虛構出來的。
不過為什麼要虛構出這樣一個鮮明突出的正面人物是有道理的。
由於楊家將戲劇故事的發展,需要從有權有勢的王室中找出一個人物作為與一奸一佞對抗的力量,使戲劇矛盾尖銳化、複雜化。
那麼,為什麼要給人物定名為「趙德芳」呢?這大概是人們出於對宋太祖兒子們的同情吧。
京劇傳統劇目《賀後罵殿》中敘述:賀後因夫死情不明,命長子趙德昭(實為次子)上殿質問,反遭趙光義痛斥,德昭撞殿柱而死。
賀後再攜次子德芳(實為幼子)
上殿,歷數匡胤功績,痛罵光義不仁。
趙光義向嫂嫂謝罪,賜其上方劍,封入養老宮,加封德芳為「八賢王」,至此賀後母子含悲下殿而去。
這大概就是封「八賢王」的由來。
宋太宗趙光義奪占侄子皇位,這在《續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史料和《湘山野錄》等宋人筆記中都有隱隱約約的記載,所以《賀後罵殿》等戲劇,把同情寄於趙德昭、趙德芳一方,不是偶然的事。
可以說,小說、戲曲中的「八賢王」趙德芳是虛構的人物,但其所以這樣虛構,也有其歷史的依據。
(蔣建平)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