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傳世哥窯窯址在何處?
哥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瓷窯。
它的名字為古陶瓷一愛一好者所熟知,而研究者則更是對它備加關注。
在我國數千年陶瓷發展歷史上,哥窯曾在其中佔有光輝燦爛的一頁,被列為制瓷業興盛時期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但是它的燒瓷遺址迄今尚未發現,人們對於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它成了中國陶瓷史上引人注目的懸案。
哥窯瓷器是古代中國瓷器中的一種很有特色的品種,它以器身滿佈大小開片為主要特徵。
哥窯瓷器胎厚釉潤,製作規整,釉色主要有灰青、淺青、米黃等。
大小開片,大呈深褐色,小呈米黃色,兩種紋片縱橫交織,頗有奇趣,被人冠之以「金絲鐵線」和「文武片」等美稱。
哥窯瓷器素雅古樸,莊重不俗,甚合宋代崇尚典雅的風氣,因而深受上層社會的歡迎,是專供宮禁內苑、帝王之家欣賞的高級藝術品。
由於哥窯瓷器一具有高度的藝術魅力和美好的聲譽,後世竭力加以仿製,所仿者幾使人難辨真贗。
近世的古董商也不惜出高價收購這種格調高雅的一精一美瓷器。
哥窯瓷器留傳於世並不多,按照粗略的估計,大約有數十件,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台灣省筆宮博物院,一部分已流落至國外。
這些傳世哥窯瓷器的產地在什麼地方?下面有一段傳說。
相傳在南宋時期,處州(今浙江省龍泉縣)地方有章姓兄弟二人,兄名生一,弟名生二,各自在當地經營一瓷窯。
章生一所燒的瓷器以開片紋為主要特徵,章生二則燒青釉瓷器(燒窯處即宋代著名的青瓷產地——龍泉窯)。
以後人們習慣上把章生一所燒之窯稱為「哥窯」,而把章生二所燒之窯稱為「弟窯」或「生二窯」。
久而久之哥窯之名廣傳,遠近皆知,蜚聲海內。
從這段傳說看,哥窯窯址在龍泉幾乎是無庸置疑的了。
因此,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把傳世的那些哥窯瓷器當作章生一在龍泉燒造的產品。
直到解放以後,特別是近一二十年,對哥窯的研究才有了突破。
近年來,一些專家的新見解更引起了國內外陶瓷研究者的矚目。
從文獻上看,關於哥窯的記載最早是明初宣德年間,據《宣德鼎彝譜》云:「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這是哥窯之名的緣起。
嗣後,明代人曹昭在《格古要論》裡考證古器時說:「舊哥窯出(原意為出產於某地,但產地待考,作者未及補),色青濃淡不一。
……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躁,色亦不好。」
此段文字說明哥窯有新舊之分,作者認為新哥窯是元末新燒的,可見哥窯的燒瓷下限可到元末甚至明初,比《格古要論》晚約一個世紀的《浙江通志》記載:「處州……縣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相傳舊有章生一、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至琉田窯燒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
這就是前面那段傳說的雛形,這裡作者搞不清章姓兄弟是什麼時代人。
但到了明後期嘉靖四十五年,《七修類稿續編》的作者指出:「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窯。」
這樣逐漸形成了前面那段比較完整的傳說,而以後的史料,大都引自此處。
由此可見,關於哥窯的文獻和傳說是不完整的,因而也不能以此為據,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哥窯窯址在龍泉。
既然有窯址,那麼一切都解決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龍泉縣的大窯、金村遺址進行了發掘。
在大窯和溪口等五處窯址發現了一種黑胎青瓷,器身帶開片,其特徵與文獻中的哥窯特徵酷似,但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那種傳世的哥窯瓷器截然不同,這說明傳世哥窯瓷器不是在龍泉燒造的。
據此,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龍泉黑胎青瓷、景德鎮仿哥窯等瓷片進行了化驗、分析,結論是:「傳世宋哥窯(器)不在龍泉燒造之說是可以接受的,龍泉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統的哥窯這種說法也是有相當根據的」。
這就清楚地表明了文獻裡所謂的哥窯是龍泉窯的哥窯,而不是燒造傳世瓷器的哥窯。
這樣,燒造傳世瓷器的哥窯在哪裡就成了一個新的、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認為可能在江西景德鎮,因為明清兩代景德鎮仿哥瓷燒得很成功,但沒有跡象表明宋元時的傳世哥窯在那裡。
也有人判斷也許在江西吉安即宋代吉州窯的產地,因為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裡提到該地有一個「碎器窯」,但迄今未發現。
在另一個明代人高濂的《遵生八箋》裡談到哥窯取瓷土於杭州鳳凰山下,似是指窯在該地,有人以此為據,懷疑窯在杭州。
說法頗多,但沒有人能證實,也沒有新的發現,因而確實是一個謎。
這個謎,看來只有指望以後的考古新發現了。
(陸明華)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