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黃道婆是上海人,還是海南人?
黃道婆,是婦孺皆知的一位紡織能手,她一手掣三綻,錯紗提花,日產匹布的紡織技術,傳遍江南。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的民謠,不脛而走,「松江布」也因此而名聞遐邇。
然而對這位首創紡織技術革新的黃道婆,其人其事的傳說卻各有不同。
一種傳說,認為黃道婆是上海烏泥涇(現上海縣龍華鄉華涇鎮)顧姓家的童養媳,生年約為公元1270年。
16歲那年,她同村裡的另一位叫阿明的姑一娘一,兩人瞞著婆一媽一,偷偷去龍華鎮趕赴廟會遊玩。
廟會上萬商雲集,熱鬧非凡,當她倆看到五光十色的棉布攤時,頓覺眼花繚亂,手摸棉布,細密柔軟,一愛一不釋手。
經過打聽,才知道這些棉布,是從海南島崖州地方販運來的,叫「黎錦」。
黃道婆想到自己曾受婆一媽一的虐一待,沉寂的心靈深處,萌生了到海南學習「黎錦」工藝的嫩芽。
一次偶然的機會,烏泥涇停泊著一艘來自遠方的貨船。
黃道婆知道了,便約好阿明姑一娘一,兩人摸黑遠離了婆一媽一的虎口,溜進了這艘貨船。
途中受盡了種種非人的折磨,阿明不幸死去,倖存的黃道婆,輾轉來到海南島,經過幾翻周折,總算找到了崖州,拜黎族姐妹為師,經過30多年的苦心學習,練得一身好手藝。
學成之後,她辭別親一愛一的黎族媼娣,重回烏泥涇,傳播她的紡織技術,有詩為證:崖州布被五色繅,粗霧紃雲燦花草。
片帆鯨海得風歸,千軸烏涇奪天造。
(詩見清同治《上海縣志》)
裡人張之象得悉黃道婆歸來的消息,感泣悲慟,為她立祠於張家灣,不幸被毀;後又有張所望(明山東布政使)重建於寧國寺兩,稱「先棉祠」。
另一種說法是,黃道婆既受婆一媽一虐一待,又遭官府一逼一迫,夤夜偷渡黃浦江,羈留於浦東一所道院裡,後隨海南島雲遊來道院的師姨去崖州。
郭伯南、劉福元的《新編中國史話》和徐立亭等人的《中華五千年》都採用了這種說法。
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黎族簡史》說:她在崖州40年,在學習過程中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工具與技術,對我國棉紡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兩種說法略有不同,但黃道婆是上海烏泥涇人,這一點,是有根有據、無可非議的。
但近來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說黃道婆是海南島人,大概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八歲的娜鄔(姑一娘一)黃道婆。
私下結識了一個名叫得曼的男青年,兩人朝夕相處,海誓山盟。
這事給峒公(族首領)知道了,被認為是血緣結親,破壞規訓,一逼一迫黃道婆離家,幽禁在深山洞一穴一內,得曼知道後,屢次設法相救,然峒公禁守嚴密,未達到目的,只能偷偷以食物佐助,達20年之久,峒公去世後,黃道婆才被放出山洞,然已雙鬢斑白。
從此,她出家為道,遠涉印度、南洋等地考察,學到不少播種木棉、紡織、染色等技術,後來又隨海舶來到上海,時正值元朝江南木棉提舉司催征「貢布」緊一逼一,民怨載道之時,她就落腳於烏泥涇,後終天年,墓築於錢糧廟(現華涇鎮北一里許)西側,據清同治《上海縣志》記載有元朝惠州(今廣東惠一陽一以東沿海一帶)知府王逢的詩句,兩首詩是這樣寫的:前聞黃四一娘一,後稱宋五嫂。
道婆異流輩,不肯崖州老。
道婆遺一愛一在桑梓,道婆有志復赤子。
荒哉唐元萬乘君,終靦長衾共昆弟。
從兩詩含義來看,稱道婆為「異流」,遺忘了自己可一愛一的家鄉,又不肯「老」在崖州。
而有志於造福炎黃子孫。
而又始終稱她為「道婆」而不冠以黃姓,似有來自海南島的可能,但證據也不足。
更重要的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前聞黃四一娘一」,說明在黃道婆以前,就有人在這方面下過功夫。
「後稱宋五嫂」在黃道婆以後,又有人加以發展。
可惜有關「黃四一娘一」與「宋五嫂」兩人的史跡記載,比黃道婆還要少,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她倆的民間傳說。
無可置疑的,處於兵燹連年、民不聊生的南宋末年,一個農村弱女子,有心於紡織技術的創新,含辛茹苦,飄洋過海,成名流芳於後世,實屬難能可貴。
然這位惠州知府的留言,不無一定的參考價值。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乏,所以關於黃道婆的籍貫、身世、業績,都沒有一個完整、可信的說法。
但她在中外歷史上作為一個傑出的革新者的地位,卻是世所公認的。
(胡志新)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