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蘇劇起源於何時?
蘇劇原名蘇州灘簧,是流傳在江浙民間的說唱音樂,是一切灘簧(包括浦東灘簧、無錫灘簧、寧波灘簧、杭州灘簧等)中最早和最值得注意的一種。
蘇灘後又分為「前灘」和「後灘」。
前灘又叫「錢灘」。
據傳清帝嘉慶死後,不許民間演戲。
當時有個藝人汪紫香,因雙目失明不能演戲,便集子侄三四人為一班,改唱灘簧,其腳本半出於昆伶錢坤元之手。
錢坤元曾對改昆曲為灘簧花過不少力氣,在蘇灘藝人中影響較大,「錢灘」由此得名;後來誤傳為「前灘」。
從前灘發展為後灘,經歷了幾個階段。
灘簧時期的演出形式有些近似現在的說書。
灘簧這個名稱也是因為有些老藝人把說書叫做「灘冊」,把臨時編成的唱篇叫做「簧篇」而得名。
當灘簧發展為前灘這個階段時,敘事體的講唱已經初步發展成為代言體的戲曲了。
當時許多昆曲藝人由於昆曲的衰落而改行唱灘簧,因此蘇灘在音樂、聲韻、行腔、腳本和表演等方面都受到昆曲的重大影響。
蘇劇的曲調豐富,唱同講究聲韻,唱腔柔綿含情、婉轉動聽,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很能反映蘇南人民的心理、一性一格和感情。
它的主要曲調是「太平調」,簡稱為「平調」。
特點是容量大、音域寬、節奏穩,能夠隨著角色和情感而變化,生、旦、淨、丑各有不同的唱法。
除了太平調以外,還有淒涼的絃索調、迷一魂調和柴調;輕鬆的費家調;以及大小九連環調、五更調、四季相思、湘江一浪一等民間小調,唱腔共有一百多種,其中的一陰陽一血、山歌調、紫竹調、費家調、銀絞絲等,正被滬劇、評彈、滑稽等兄弟劇種普遍採用著。
蘇劇既然是一種說唱曲藝,所以起初演員並不化妝,也沒有舞台動作,演員穿著便服,坐著演唱,如同評彈一樣,當時被稱作「素衣坐唱」。
後又發展成為化妝坐唱。
最早的化妝蘇灘,大約是1912年汪優遊、陳大悲等領導的文明戲劇一團一「進化一團一」到寧波演出,蘇灘藝人鄭少賡、朱筱峰等隨一團一同往。
由於文明戲是化妝演出的,他們也跟著化妝了。
1935年,上海舉行了一次救災義演,第一次在中央大戲院演出了蘇劇《昭君和番》、《描金鳳》、《三笑》等戲。
關於蘇劇的起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陳蝶仙的說法。
他作有《安康雅集小序》,認為杭州的灘簧產生於宋朝末代文天祥時代,甚至遠溯到晉代竹林七賢。
第二種是徐傅霖的說法。
徐傅霖在《中國民眾文藝一斑——灘簧》上說:「清朝的全盛時代,盛行昆戲,不知哪個皇帝死了,必須在三年國喪期年,戲園一律停鑼。
於是昆戲的故鄉蘇州有一位姓錢的就想出一個辦法來,將昆曲減去鑼鼓與笛,全用絲絃樂器來和唱,把昆曲改成簡單唱法,便叫做灘簧。」
但在1951年民鋒蘇劇一團一演出《桃花扇》時,編者徐傅霖登台演說,卻指出這一年是清咸豐元年(1851年),道光剛死,所以這次的蘇劇演出恰好是百年紀念。
有人又說這姓錢的就是蘇州吳縣的錢明樹貢士。
又有人以為錢灘指的是嘉慶道光年間的藝人錢坤元。
(《新民報》報道說是咸豐皇帝晏駕,同治皇帝登基,宣佈國喪三年,那該是1862—1864年,就更遲了。
)
第三種是李家瑞的說法。
他認為:「乾隆壽曲桑農獻瑞一種裡面己用灘簧調,霓裳續譜裡也選有灘簧調三種。」
因此蘇劇起源於乾隆年間。
此外趙景深也找到了兩個例證:其一是,乾隆間沈起鳳的《文星榜傳奇》第四出科諢道士云:「唱灘王是我起首。」
又云:「賣橄欖粗話直噴,打齋飯嚼蛆一泡。」
按,「賣橄欖」和「打齋飯」都是「後灘」出名的戲,想不到在乾隆年間就已經有這些戲了。
其二是,乾隆三十九年《綴白裘》同集(即今本《綴白裘》十一集卷三)「算命」出中有云:「慢點、還要饒一隻灘頭來。」
連道士和算命人也要唱灘簧,可見當時灘簧的普遍。
灘頭約等於彈詞的開篇。
據此趙景深先生認為,陳蝶仙的說法太遠,而徐傅霖的說法太遲,而較為同意這第三種說法即起源於乾隆年間。
蘇劇在江南地區有較大影響,但其起源的確切時間至今仍為一個費解的謎。
(傅豐渭)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