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
弋陽腔的發源地在哪裡?
稍知中國戲曲史或者喜歡地方戲的人沒有不知道弋一陽一腔的。
它形成於元末明初之際,據《南詞敘錄》說,它當時盛行於北京、南京、湖南、福建、廣東等地的舞台上。
弋一陽一腔的特點是台上演員獨唱,後台眾人幫腔,只用打擊樂伴奏,並且創造了滾調。
弋一陽一腔由於傳播廣,並同各地語言、曲調或劇種相結合,因而對中國戲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正如周貽白在《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中所指出的那樣:「直到現在,還可在贛、皖、湘、鄂、閩、粵、京、寧等地尋出曾經流行過弋一陽一腔的線索,甚至山西、陝西以及東北數省,直接或間接地都曾有過弋一陽一腔的足跡。」
然而,弋一陽一腔最初究竟產生於哪個地方呢?
弋一陽一,作為今天的地名,在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游,其名形成於隋代,而在古代,作為郡縣名的另一個弋一陽一,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西,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東、灌河以西及湖北東北角。
弋一陽一腔作為一個地方聲腔系統,不可能同時形成於語言、文化差異甚大的南北兩地。
那麼,哪個弋一陽一才是弋一陽一腔的發源地呢?
如果根據明代魏良輔《南詞引正》的說法,弋一陽一腔於明初永樂年間已流傳到雲貴一帶,結論可能是弋一陽一腔起源於江西弋一陽一。
確實,從《猥談》有關弋一陽一腔形成的材料分析,弋一陽一腔可能來自南曲聲腔的演變,是從南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劇種。
隨著南戲在民間不同地區的流傳,各地民間藝術的影響日益深入,在藝術風格上的變化越來越大,差異逐漸明顯起來。
這種變化使得南戲原有的曲調流傳各地以後,被戲曲演員以當地語言傳唱著,由於語音、語調的差別,使之不斷改變,在風格上逐漸地方化。
從弋一陽一腔演出的《琵琶記》、《拜月亭》、《荊釵記》、《白兔記》等元末戲文,可以明顯地看到它與早期南戲的繼承關係。
當然,從明人湯顯祖和清人李調元有關弋一陽一腔的記載中,又可以看出弋一陽一腔一貫所具有的風格、特色。
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說:「此道有南北,南則昆山,之次為海鹽,吳浙音也,其體局靜好,以拍為之節;江以西則弋一陽一,其節以鼓,其調誼。」
李調元《劇話》也指出:「弋一陽一始弋一陽一,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
……
向無曲譜,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眾和之,亦有緊板、慢板。
「
據此,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就主張弋一陽一腔形成於江西東部一帶。
並且補充說,這一地區在語言系統上屬中州語系,與吳浙音有很大差別,這就形成了弋一陽一腔在音調風格上的獨特一性一,在南戲系統上自成一家;同時,又由於這一地區有著一些特殊的民間風俗,流行著一些與這些民間風俗習尚有關的民間藝術,比如儺舞、目連戲等與宗教形式聯繫著的藝術形式,
對弋一陽一腔的發展也不能不產生一定的影響。
弋一陽一腔的音調特徵,表現形式一唱眾和的特點,以及鑼鼓打擊樂的運用,都和當地民間藝術有著一定聯繫。
但是,翻檢清人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
小惠傳》,又可以看到關於弋一陽一腔來源的另一種見解,他說:「演劇防於唐教坊梨園弟子,金元間始有院本。
……院本之後,演而為『曼綽』(俗稱『高腔』,在京師者稱『京腔』),為『絃索』。
曼綽流於南部,一變為弋一陽一腔,再變為海鹽腔。」
這就是說,弋一陽一腔只不過是北方高腔在南方的流傳演變而已。
事實究竟怎樣呢?
我們知道,在元末明初,北方雜劇已廣泛流行於包括江西在內的南方廣大地區,據《錄鬼簿》說,元代始創南北合套的作家沈和,就居於江州。
明永樂時改封於南昌的寧獻王朱權,也曾大力提倡北曲,編撰雜劇,組織王府戲班。
這些活動自然會對民間戲劇產生影響。
弋一陽一腔的一些演出劇目,有些是由北雜劇改編而成,甚至按雜劇模一式演出。
因而,清代李漁《閒情偶寄。
音律》指出,弋一陽一腔照搬《西廂》,「以其調雖惡,而曲文未改,仍是完全不破之《西廂》,非改頭換面折手跛足之《西廂》也。」
這不正說明弋一陽一腔是受北曲雜劇的深刻影響嗎?那麼,弋一陽一腔究竟是南戲的支流還是源於北方?看來尚需人們努力探討。
(勇木)
有沒有過堯舜禪讓? 周太王亶父號「古公」嗎? 武王伐紂究竟在哪一年? 周穆王到過西域嗎? 太伯是吳國的開創者嗎? 越王勾踐是否夏禹的後代?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曹操赤壁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北朝17位帝后為何出宮為尼?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明景帝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 崇禎皇帝死於何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