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遠。
[78]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79]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80]
【註釋】
[78]《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城,其次伐兵」。
這裡老子的觀點也大體相同。
因為「兵」不過是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
要放長遠眼光,不要爭一時之勝負。
可是沒有強大的武裝,又有那個統治能夠維持;又有哪個統治不是依照武力才獲得了政權呢?有人會說,民一主社會。
但無論英國、美國、法國或其他什麼民一主國家民一主制度的起源卻都是暴力。
[79] 善,有果而已。
所謂「善」,是孔子大吹特吹的一個範疇。
在老子看來,善不過是實現目的的過程。
而不是爭強好勝的理由。
只要達到了目的就沒有必要自以為是、誇耀、驕傲;而要作出不得不達到目的的樣子,達到了目的之後不要以為一切都不在話下了,不要開滿弓,否則就要吃虧,如此等等。
[80] 其實老子的觀點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至少其觀點是前後一貫的。
這和孔子的觀點不同。
據說孔子也是一套一套地教導學生的。
學生本來已經有些吃力了,最後還要被孔子戲一弄。
孔子告訴大家,我的學說最重要的是「權」。
什麼是「權」呢?就是說,以前教你們的都過時了。
現在要換招牌了。
如果諸位出門在外吃虧了,可千萬不要說是我教的不好。
我已經告訴你們了,關鍵是「權」。
聽了孔子的這套大道理,孟子似有所悟:「盡信書,不如無書」……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老子說的是什麼:「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物」,我想應該是比較清楚了。
當然人們可以有各種解釋,但這裡還是理解為「國家」——因為整個《道德經》都是談這個東西的。
所以結合這個理解再看下面,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譯文】
用「道」輔佐君主,不憑借兵力逞強於天下,用兵這件事容易得到報應:軍隊到過的地方,荊棘就生在那裡,大戰結束後,一定有荒年。
善於作戰的人只求勝利罷了,不憑兵力取強於天下,勝利了不要自我尊大,勝利了不要驕傲,這由於勝利是出於不得已,因而取得勝利不要逞強。
事物壯一盛就衰老,這叫做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