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第四十二章:[113]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114]。人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四十二章

老子集注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13]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114]。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11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註釋】

[113]什麼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是一部闡述道德基本原則的書了。

而且不是某種具體道德的演繹,如孔子,莊子。

誠然後二者也是為政治服務的,但他們都是就道德而談道德,而老子則是探討一般的道德或說是道德一般。

《老子》是闡述一般道德規律的書。

這句含義萬千的話究竟包含了什麼意義呢?如果結合《道德經》一開始的闡述,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此明顯,為什麼這麼多年就沒有人直截了當地將它說出來。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經過墮一落成為「德」,德者,一也。

而德立刻分為上德和下德。

下德,即所謂「二」,又分為「仁」、「義」、「禮」三個範疇。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還要多麼清楚呢?

那麼「三生萬物」怎麼解釋呢?所謂「三」,即可以理解為「仁、義、禮」,也可以理解為「禮」自己。

但是還是理解為多數的三比較合理。

「萬物」可以理解為意識形態的全部。

需要解釋一下,這時也許會有人說什麼「仁」是儒家的專利等等。

這種廢話其實不值一駁。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仁」其實就是道德最高境界的代名詞,就連孔子本人也只是認為通過他所提倡的「禮」可以達到「仁」而已。

至於孔子、孟子對「仁」的理解,除了受到儒學自己的瘋狂認可之外,並沒有得到其他派別的承認。

只有外在的武斷才能說什麼孔子的「仁」要比其他派別的要高明。

在《老子》中,「仁」的標誌是「為之而無以為」,這顯然是道家。

這樣我們知道,對應「仁、義、禮」分別是道、墨、儒三個派別。

如果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上面理解的意思,那就等於說老子認為無論如何,構成全部道德學說的最多只能分為三個大的流派,即道、墨、儒。

這當然是一種非常嚴密的說法。

那麼,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就中國來說,情況是這樣的。

有關道德哲學的進一步討論,將在附錄繼續。

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

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齊物》)這裡,莊子非常獨特地將主體、客體對立,然後再將二者以「道」(其實就是老子的「德」)貫穿。

如果來這樣理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的確是十分巧妙的。

但既然莊子沒有聲明他就是這麼理解老子的。

但這也不能說與這裡所討論的問題完全沒有一點關係。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對這句話理解所必須注意的不是對這句話的一般一性一的理解;而是涉及老子的體系,老子所真正強調的是什麼。

[114]「負陰而抱陽」,萬物的特一性一。

誠所謂「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而以「氣」貫穿之,調和陰陽,恬淡勻和。

誠所謂「沖氣以為和」了。

[115]「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就是說,關鍵在於要遵循「道」的原則,至於人們一般的見識就未必了。

並不是一定要「處眾人之所惡」。

原則在於「無為」而已。

所以下面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譯文】

「道」產生一個統一體(「一」),統一體分裂而產生陰陽二氣(「二」),陰陽二氣產生相互交一合的形態(「三」),這一形態(「三」)的變化,便產生萬物。

萬物背著陰氣又抱著陽氣,二氣湧搖交蕩而和合。

人們所厭惡的是「孤、寡、不榖」,但王公卻以此自稱。

所以事物有時減損它卻使它增益,有時增益它卻使它減損。

別人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

強橫的人不能得到好死,我打算把它作為施教的根本。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