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第二十八章: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二十八章

老子集注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72]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不忒,復歸於樸。

[73]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74]

【註釋】

[72] 這裡的「無極」非常重要。

統治非常導致極端。

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的專制國家當中。

所謂「無極」是指統治原則的不執著、變化;而不是指統治本身不是一個極端。

當然,原則的變化是有條件的。

可以說,整個《道經》所討論的正是變化的條件。

[73] 如果注意一下,溪、式,谷都是指「規範」,「制約」,「模一式」這樣的概念。

所以要提醒注意,老子所講的「無」並不是一般常識的所謂「什麼也沒有」。

但如果我們咬文嚼字一下,可以看到,所謂「什麼也沒有」之中,恰好是基於對這個「有」字的否定。

這就是說,其實還是「有」的。

進一步講,《老子》一書之費解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老子是從矛盾的兩個極端來把握問題的。

但老子只是從一個角度闡述了問題,或者說,老子是從「否定」的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論述。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老子已經給了回答了,「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這就是說,如果老子正面闡述問題的話,就很容易被「下士」認為是廢話。

[74]中國哲學認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所以如果簡單將「德」理解為「道在萬事萬物中的映現」,就和「器」混淆了。

所以德的更加一精一確的含義是「主觀」。

「德」本身就強調了主觀的能動因素,因此與規律本身還是有差異的。

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老子的「聖人」與孔子的「聖人」的概念是近似的,二者都是「士大夫」階級,為官長。

「大制不割」,這就是說要保證權力的集中統一——在這一點上,老子、孔子和法家並不存在矛盾。

只不過孔子的「禮」一經實行,就很難再有能力進行擴張,而且也很難「不割」了。

【譯文】

知道了剛強,卻守著柔順,成為天下的溪澗;成為天下的溪澗,就能使永恆的「德」不失去。

永恆的「德」不失去,就能回到無知無慾的嬰兒狀態。

知道了潔白,卻安守暗昧,便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法式;成為天下人的法式,就能使永恆的「德」不變。

永恆的「德」不變,就能回復到無終極的「道」。

知道了榮耀,卻安守卑弱,成為天下的川谷,成為天下的川谷,永恆的「德」就能充裕,回復到質樸的「道」。

質樸的「道」分散之後,便成為萬物,聖人運用它們,就成為它們的長官。

所以聖人對它們只有很大的裁成而不會加以割裂。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