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十七章

老子集注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4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41]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42]

【註釋】

[40]政治統治的四個層次。

我們當然可以聯繫後面的「仁、義、禮」來考慮。

「禮」給予被統治者的其實只是侮辱而已。

[41]雖然人們對於「物極必反」已經知道的不能再知道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但人們還是沒有想到,對於政治而言,信任是建立「良好」秩序的根本保證,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得到信任呢?「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就是說,不要輕易承諾。

與之相比「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就顯得缺乏自信了。

[42]少說話,多做事,保留主觀上的一致一性一。

其實這種「一致一性一」僅僅是看來如此而已。

而「一致一性一」又可以賦予統治以「必然一性一」的形式。

統治只有遵循必然的規律,才會顯得強而有力。

換句話說,「傳統」對於任何穩定的統治都是重要的。

傳統每破壞一次,秩序就必然被破壞一次。

於是,新的秩序形成了,新的傳統形成了。

但是另一方面,統治的實踐又需要不斷變化統治的方式、方法。

這也就是儒、法家激烈爭論的焦點:天變,道變不變。

老子這裡好像是站在儒家的一邊,主張「百姓皆謂我自然」。

但其實正好相反,這裡是「謂」我自然,也就是說,其實是不是「自然」就不好事先說了。

因為畢竟對於不同的人,「自然」具有不同的意義。

老子沒有進一步規定什麼才是「自然」,這就為人們後來的爭論打開了方便的大門了。

【譯文】

最上的君主,因清靜無為而人民不知道他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人民願意親近並稱讚他;再次一點等的君主,人民畏懼他;更次一等的君主,人民輕侮他。

君主誠信不足,人民對他就不會信任。

最上的君主是多麼悠閒啊,他重視自己的言語不輕易發號施令。

他功業完成,事情辦得順利,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生活的。」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