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二十三章

老子集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59]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6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釋】

[59]「希言自然」,與孔子的「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什麼總是要提到孔子呢?因為二人都是道德哲學的「元老」。

下面的意思是十分清楚的:狂風暴雨不能持續很長的時間。

那麼颳風下雨是誰造成的呢?天地。

就連天地也不能保持不變,更何況人呢?

這是傳統的中國哲學的特點,寓非常深奧的道理於淺顯的事例之中。

老子的這個例子雖然非常簡單,但沒有人能夠反駁他。

[60]上面已經說了,人其實不能持久。

那麼是不是有「補救」的辦法?有的。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這就是說寓人的個體的存在於道、德這樣的更加廣泛的存在之中。

道、德、失,其實差不多都是一回事。

道,即起支配作用的原則;德,即人們對道的認識,或說追求,或說道在主觀的映現,其實都是一回事;失,即得道的人的外在表現。

而且在這裡,老子與「不可知論」完全相反,老子認為只要誠心向道,道是樂於接受的。

這就和儒家所鼓吹的什麼「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同了。

【譯文】

少說話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所以狂風不會刮到早晨,暴雨不會下一天。

誰造成這樣的?是天地。

天地尚且不能長久使風雨狂一暴,又何況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結果就與「道」相同;從事於「德」的,結果就與「德」相同;從事於「失」的,結果就與「失」相同。

能夠使自己的行為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能夠使自己的行為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

而那些使自己的行為與「失」相同的,「失」也樂意得到他。

不注意信任,就有別人不信任他的事情發生。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