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177]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178]
【註釋】
[177]雖然說「或利或害」,但是從直觀上看,顯然老子主張「勇於不敢」。
另外,所謂「利」與「害」,只是對於人們主觀才成立。
而對於所謂「天」來說,並沒有區別。
只能說,對於一些人有利的事情,對於另一些人可能就有害。
所以同一個行為,對於「天」是理一性一而客觀的,是必然而唯一的,只是對於不同的人們,遭受到不同的待遇,產生不同的感受,才談得到「利」與「害」。
[178]佛教相信「因果報應」,道家也有同樣的認識。
但道家強調報應的主體,即天。
而佛教強調報應的客體,即人。
【譯文】
果敢地憑剛強行一事就會死,果敢的憑柔一弱行一事才會活。
這兩種情況,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厭惡的,誰知道它的緣姑?聖人對此也難以瞭解。
自然的規律(「天之道」),不相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響應,不召喚而自然地來臨,舒緩而善於籌謀。
天布的羅網很寬廣,雖然稀疏,但任何東西都不會漏失。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