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32]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33]。
其上不□,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34]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35]
【註釋】
[32] 「視、聽、搏」,主觀;「見、聞、得」,客觀。
在現代漢語裡,主、客觀的區分相對淡化了。
而在英語裡,這樣的區分還是相當明顯的。
如「listen」「hear」(好像沒有搞錯吧!)。
這裡的意思是說,明明看見了,但又消失了。
那麼這是什麼呢?概念。
是的,這也就是道。
[33] 其實就是同一事物。
[34] 「天生」的神秘主義哲學家,老子先生,又在這裡播散了一大堆的描述一性一質的東西。
就是根據這麼一段話,寫上類似「玄學」那樣的東西,估計怎麼寫也寫不完。
直截了當地說,老子在這裡所談的不是別的什麼東西,正是「概念」,而且不是僵死的,靜止的定義一性一質的概念,而是運動的,發展的概念。
這是辯證法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就是「道」。
我們儘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但這恰恰是人們看不見、聽不見和摸不著而已,而「概念」本身卻的確是存在的。
[35] 「古之道」,即「無」。
【譯文】
看起來看不見,命名叫「夷」;聽起來聽不到,命名叫「希」;摸起來摸不著,命名叫「微」。
這三者的來源你不可究詰,因為它們是混為一體的。
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昏暗,它茫茫無涯際而不可稱說,又回到空虛無形的狀態。
這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這叫做「惚恍」。
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部;跟隨著它,看不見它的後部。
掌握古代的「道」,來駕馭今天的事物。
能夠知道古代事物的原始,這就是「道」的綱紀。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