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第五十章:[130]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五十章

老子集注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130]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131]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132]

【註釋】

[130] 應該說,對這一章的理解是困難的。

開頭就是「出生入死」。

結合前面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意思,可以說,這是對「大患」的解決。

然何以「無患」呢?即「出生入死」。

所謂「出生入死」,顯然是指「出生」,即突破、超越、「揚棄」,總之是否定「生」;以及「入死」。

「入死」就顯得容易理解了。

看到這裡,會感覺《老子》的確有些「與眾不同」。

為什麼一個強調「永恆」的體系居然鼓吹「出生入死」呢?因為人們一般認為「死」是一種「終結」、屬於否定一性一質的現象。

世人雖然存在自一殺的現象,但自一殺之所以顯得令人難以接受又只是因為世人「厚生」而「厭死」者也。

但這卻恰好不是老子的觀點。

老子認為,什麼才是永恆的呢? 「死而不亡者壽」。

就是說,老子沒有認為生命是存在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完全相反,老子認為生命本身就是變換、躁動的——所以老子說,甚至颳風、下雨,乃至天地都是不能持久的,又何況是人呢?

所以老子主張要寄托有限的生命形式於無限的「道」之中。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而世人所謂的生命的「實質」,卻正是老子認為應該加以拒絕的。

如後文提到「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就是說,正是因為統治者過於將生命理解為「享受」了,才導致「享受」這一現象的「終結」。

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生入死」。

[131] 真正的困難發生在對這段話的理解。

最一般地說,可以這樣理解:生的比例是十分之三、死的機會是十分之三、而在「死地」掙扎的「生」的情況又佔了十分之三。

為什麼呢?「以其生生之厚」。

這就是理解的困難!其實像「生生之厚」這樣的話,幾乎是渾然一體、很難進一步「無厚入無間」了;但既然公認《老子》是一部一氣呵成、在詞句方面鍛煉得相當圓熟的著作,所以試圖對這種著作的研究就首先要從「分析」開始。

「具體事物具體分析」。

據說宋朝的蘇洵特別對於三個「十有三」,而終於距離「十」還差的一的情況深有體會。

眾所周知,既然德與道的區別就是德強調統一、是一種自覺的統攝,所以蘇洵認為這個差的一就是「德」。

這樣的理解不能不說巧妙。

但是這種「巧妙」與辯論家的「一卵一有一毛一、雞三足」等等非常想像。

無論如何,老子在這裡強調的是人們對於生命的「熱一愛一」、留戀以及生命形式的脆弱、困難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的揚棄就迫使人們在選擇。

而選擇的結果如何,都是「出生入死」而已。

那麼那個「一」呢?是不是神秘的「一」呢?不能完全否定。

那麼這個「一」是什麼呢?蘇洵認為,這個「一」是什麼「不生不死」。

這就和佛教所鼓吹的「涅磐」混淆了。

我們知道,通觀《老子》全部,雖然也講對立統一,但從來沒有象佛教那樣鼓吹什麼「不生不死」、「不潔不淨」、「不來不往」等等。

就是說,《老子》沒有同時並舉兩個完全相反的事物的情況。

老子往往強調其中的一個,即陰、柔、否定的一個方面。

這是《老子》的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可惜被忽視了。

[132] 這裡我們就看到老子究竟要說的是什麼了。

原來老子認為「善攝生者」的「特徵」在於「以其無死地」。

就是說,因為「無死地」,那麼按照前面的理解,「善攝生者」的「生」就從一般人的對半,一下子提高到「十有六」了。

而一般的人,「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就是說,將大好的生命拿來冒險,「動之於死地」的比例太大了。

而什麼是死地呢?兕虎、甲兵。

那麼我們繼續追問,為什麼人們要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冒險呢?因為人們追求物質利益——「以其生生之厚」。

【譯文】

人們從出生到死去,屬於長壽之類的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有十分之三。

人的生命,因行動失宜而至死境的,也有十分之三。

這是什麼緣故呢?是由於滋養生命過於豐厚。

聽見人說過:善於保養生命的,在陸地行走不用避開犀牛和老虎,進入戰陣不為兵器所傷害。

犀牛對他的身一體無處投角,老虎對他的身一體無處伸爪,兵器對他的身一體無處容受鋒刃。

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由於他沒有可致死的地方。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