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第三十二章:[83]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84] 天地相合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老子集注》第三十二章

老子集注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83]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8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85]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86]

【註釋】

[83] 道理雖然簡單,樸實,但是卻「放之四海而皆准」,「天下莫能臣也」。

[84]「侯王若能守之」,這就是說統治必須假以時間,形成傳統。

而需要統治者做的無非是「守之」而已。

好像很簡單,其實有的時候「無為」要比「有為」困難。

例如法家的例子,大刀迎面砍下,這時人們往往會用手迎,雖然犧牲了手,卻可能保住了頭。

而道家對此有不同解釋。

道家認為,那迎面砍下的其實只是幻影罷了,如果你一動不動,一切都不會發生。

當然,如果路遇強盜,似乎法家的說法更加可靠;而如果是處理國家大事,則雙方就都有道理了。

例如佛教中所說「魔由心生」。

[85]「市場經濟」的重要原理:均衡狀態。

是由國家通過強力使社會處於穩定狀態,還是「無為」,讓社會自己決定自己的穩定狀態?

認為社會不能找到穩定狀態是不對的。

社會只是在在所謂「穩定狀態」上下波動。

國家只是在這種波動過於劇烈,以至於脫離波動的正常範圍的時候,才行使它的力量,使不穩定的社會趨於穩定。

那麼如何確定這個至關重要的「穩定狀態」呢?幾乎所有的政治科學都圍繞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回答。

[86]其實這裡是解釋「無為而治」的又一個地方。

這裡集中論述「無為」如何「而治」,即治理。

天地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命令而自然趨於穩定。

因為從一開始就按照「名」的要求建立制度,所以似乎虛幻的「名」就獲得了實體,同時也就知道了自己的限制,可以保證這種統治的延續。

「道」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在天下之間,就像河流奔赴江海一樣。

從這裡特別明顯地看出老子所謂「無為而治」的意義了。

老子的「道」與其說是收斂、約束的,不如說是沒有外在限制的、僅服從自身規律的。

這就與儒家形成了鮮明對照。

例如與儒家的「男一女授受不親」相反,道教將「房一中術」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加以研究。

所以相對儒家學說,道家的觀點是「放縱」的。

而我們同時也有理由認為,道家的觀點是更高的。

例如禹治水採取了「疏導」的辦法,結果成功了;而他的前輩,沒有採取這種方法,結果失敗了。

關於這一點,可以與後面老子對「禮」——其實就是對儒家——的評論結合起來看。

【譯文】

「道」長久沒有名稱。

質樸的「道」雖然小,但天下的人不敢使它臣服。

王侯如果能守住它,萬物將會自然地服從。

天地互相配合而降下甘露,人們沒有去命令它而自然均勻,開始立制,就有了名稱,名稱已具有之後,也要知道用名須有限度,知道用名有限度,使不會遇到危險的原因。

要比方「道」怎樣存在於天下,那就猶如川谷的水向江海流注一樣。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老子集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