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志》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不一時,直到宋江營前,李成先安了營,便點軍馬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蕩寇志》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

蕩寇志

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

卻說雲天彪令李成領兵四千去驅逐宋江犄角之兵,李成領令而去。

不一時,直到宋江營前,李成先安了營,便點軍馬出營,擺開了陣勢,當先出馬,叩營搦戰。

宋江不知虛實,那敢出兵,只傳令堅守,不許出戰。

李成見宋江不出,便在營外大叫道:「戳瞎眼睛的賊,今日你李爺爺在此,何不再出來會會!」宋江聽了,怒不可遏,忽想到望蒙山前之事,為因不忍一時之忿,以致失地喪將,便只得忍辱守營。

眾人都恨得咬牙切齒,宋江只叫休動。

李成在營外叫罵了好歇,見宋江只是不出,便大聲道:「瞎賊真庸才也,躲在營裡待怎地?咱老爺一團一團一圍住了你,不出十日,活活的餓殺你!」宋江聽了這句話,便忍守不住,吩咐李忠、曹正出營迎敵,又道:「這廝一勇之夫,我誓必生擒這廝來細割,以報楊志之仇。」

便密渝二人道:「你二人戰到分際,可詐敗誘他進營,我教魯兄弟伏一在營門邊擒他。」

李忠、曹正領令出營,大喝:「什麼小廝,敢來欺人!」李成道:「你那瞎強盜,為何不親自出來?」

李忠、曹正一齊大怒,直取李成。

李成展開神槍,敵住二人。

兩陣擂鼓吶喊,三人奮呼戰鬥。

斗了二十餘合,這二人如何是李成的對手,李成神威愈奮。

二人因心中氣昏了,一時竟忘卻公明哥哥詐敗之令,只顧抖擻一精一神廝並。

李成看出破綻,乘勢一槍向曹正一邊捲來,曹正閃個不迭,咽喉早著,翻身下馬。

李忠大吃一驚,拖槍便走。

李成驟馬追上,李忠急忙飛槍回刺。

李成不慌不忙,將身一閃,那李忠的槍已跌過數尺。

李成順勢將槍桿奪住,只一拖,李忠向前一闖,李成掉轉自己的槍,將槍一柄一用力一敲,李忠翻身落馬,眾軍一齊上前捆捉去了。

宋江見李忠已擒,誘敵之計不成,大怒,急叫魯達趕出營來,直取李成。

李成奮勇迎敵。

兩人一大展神威,鬥到一百餘合,李成力氣不加,只得虛架一槍,勒馬回陣去了。

魯達正要追趕,宋江深恐有失,鳴金收住,魯達回陣。

那李成回陣,將兵馬收回本營,差人將李忠正身並曹正首級解往大營,並請再派一員勇將,共來協斬那魯禿賊。

天彪聞報大喜,便派營弁將李忠解往青州府收禁,這裡將曹正首級號令軍前,便派風會前去協助李成。

風會到了李成營裡,李成迎見。

當晚安營無事。

次日黎明,風會、李成一齊出陣,叫宋江出來廝殺。

宋江到了此地,戰亦亡,不戰亦亡,只得統兵出營,親自押陣。

兩陣對圓,魯達出戰。

風會一馬當先,與魯達大戰。

李成見宋江立馬陣前,便驟馬挺槍,直取宋江。

宋江大驚倒退。

魯達急忙撇了鳳會,還救宋江。

李成已到宋江面前,魯達急忙一禪杖打去。

李成一心要取宋江,不防腦頭一禪杖打來,頭顱迸碎。

說也奇極,那李成已死,一屍一身還騎在馬上,巍然不僕,挺槍在手,那匹馬馱著他,直向宋江衝去。

宋江驚得幾乎墜馬,賊軍一齊大驚,連魯達也驚得倒退幾步。

風會揮軍殺上,賊軍早已潰亂。

魯達保宋江要緊,那裡還敢戀戰,當時一枝禪杖,緊緊護住宋江,從亂軍隊後逃出。

風會一心要捉宋江,單刀匹馬,直衝出賊軍隊後,飛追宋江。

那群賊兵已被官兵殺盡。

宋江見鳳會追來,嚇得魂膽飛揚,幸虧那匹照夜玉獅子疾如風行,遠遠走脫。

魯達在後頭立定了,邀住鳳會,大戰一場。

風會見宋江去遠,也無心鏖戰,勒馬轉來。

魯達一路回去,會著了宋江,渡過大汶河,回泰安去了。

風會收聚兵馬,帶了賊人首級,命數名小卒舁著李成一屍一身,回轉大營。

天彪聞宋江已逐去,大喜;聞李成陣亡,大為驚悼。

風會細述李成死狀,天彪歎道:「壯哉此人,死猶不死矣!」眾將皆驚歎。

遂命營中具棺含斂,送回青州去訖。

天彪對眾將道:「宋賊犄角雖已逐去,然泰安賊軍尚有數萬,必然復來。

現在秦封山一路,有畢應元堵御,必不能出。

只防大汶河一路,可著歐陽壽通帶領水軍四千名,往彼堵截。」

眾將稱是。

天彪便令歐陽壽通帶水軍四千前去。

這裡會集大軍,四面協力,攻圍萊蕪。

且說宋江與魯達逃回泰安,公孫勝等迎接入城,動問萊蕪情形。

宋江只是垂頭歎氣,眾人也定不出計較。

公孫勝且教設酒散悶,宋江長歎一聲道:「看來萊蕪又不保矣。

只是朱武、鮑旭等四位兄弟,我怎捨得不救?吳軍師又不在此,竟無良策,如何是好?」

公孫勝道:「朱兄弟亦非等閒,萊蕪尚可死守,但須急解外圍方好。」

宋江躊躇良久,待酒飯畢,大眾散坐,宋江對公孫勝道:「我方才左右思想,這裡泰安將佐,未可輕動。

惟秦封山上,有武松、呼延綽在彼防守,那裡阮氏三弟兄,暫時調動不妨。

我意欲召他三人前來,就帶這城中的水軍,前去救援萊蕪何如?」

公孫勝稱是。

當時傳令到秦封山,召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齊來泰安城。

不多時三人都到。

宋江密諭道:「爾等速領水軍三千,由汶河過去,進攻官軍,退則背水靠灘紮營,又須時時過去攻擊。

誘得他移軍來攻,便可就水中取事也。」

三阮領令,便帶領水軍直趨萊蕪。

且說天彪大軍在萊蕪城下,將萊蕪城四面攻圍,前後統計已有十佘日。

看宮須知:這十餘日中,官兵外攻,賊兵內守,端的晝夜不息,十分緊急。

當時傅玉、雲龍、哈蘭生等率眾奮勇衝擊,劉慧一娘一與白瓦爾罕費盡心機,想造器械。

那朱武在城中百計守禦,破他不得。

這日天彪正與諸將商議破城之策,忽歐陽壽通差人報稱:「前日有泰安賊人來到渡口,吃小將隔岸堵住,不能渡河。

但夜來賊人屢次偷渡過河,前來劫寨,吃這邊覺得,一聲哄逐,他隨即逃過河去。

如是者數次。

續探得賊將來者三人,名喚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系彼處有名水軍。

小將誠恐不能抵禦,請令定奪。」

天彪聽了便道,「可加派二千名水軍前去協助,總須拒住他,不得渡河。」

令未發,劉慧一娘一在旁忙請道:「彼軍既是水軍,涉波濤如平地,難禁其不渡過來。

依媳婦之見,不如就讓他過來,可以就中取事。」

天彪道,「既如此,須得你親去,方可相機行一事。」

說罷,就命雲龍統領水軍二千,護送劉慧一娘一,並帶白瓦爾罕,一同前去。

當時雲龍、劉慧一娘一、白瓦爾罕到了歐陽壽通營裡。

慧一娘一架起飛樓,四周看望一回,將河岸上下形勢,一一細看了,下來對雲龍道:「這河岸形勢,我已看得。

只是水軍決戰,非水將不可。

這裡歐陽將軍一人,恐不濟事,還須得到兗州鎮去,叫我二哥哥來方可。」

雲龍稱是,又道:「我方才也得個計較在此。」

慧一娘一問甚計,雲龍道:「就依你讓他過來之說。

我想既已讓他過來,就與他岸上決戰一陣;又詐敗誘他,令他離水已遠,歐陽將軍便傳水軍,從上流水底,抄到此處上岸,截其歸路。

使他入水不得,就陸地擒他,豈不省力?」

慧一娘一稱是。

當時一面稟知天彪,移文兗州鎮,調劉麟星夜前來。

這裡便教歐陽壽通拔寨都退。

那邊三阮見官兵退了,便拔寨都渡過河來。

卻遵依宋江密諭,將軍士屯在岸邊,離水不遠之處,相擇沙灘紮營。

雲龍見了,不待他營盤紮好,便領兵直趕過來,就在沙灘上縱兵掩擊。

三阮大怒,一齊上來迎敵,兩軍就在沙灘上擂鼓吶喊,大戰起來。

雲龍提刀出馬,三阮一齊廝並。

雲龍戰不數合,虛幌一刀,回馬便走,官軍一齊都走。

三阮領賊兵喊呼追來。

官兵只顧前逃,賊兵只顧後追,追不上一里,賊兵忽然停止。

原來雲龍輕看三阮無謀,誘敵之法裝得不十分相像,卻吃三阮覺得。

當時三人商議:阮小七領兵一停,轉去把守水口;小二、小五仍舊領兵追擊官軍。

雲龍見賊人停止片刻,便曉得此計被賊人識破,大怒,命眾軍整頓旗鼓,還擊賊軍,緊緊一逼一定,令其不得退去。

劉慧一娘一在高阜處望見,道:「非然也。」

便急派千餘名遊軍向左右林埋伏了,急差人至陣中,教雲龍再行詐退誘敵。

雲龍依言,便又率眾轉身飛逃。

這番小二、小五隻道官軍真敗,盡力追來。

慧一娘一就高阜上放起一個號炮,兩邊林子裡伏兵一齊殺出,截住去路。

雲龍率眾轉來邀擊。

小二、小五叫一聲苦,方曉得中計。

官軍四面圍住,喊聲振地。

那小二、小五在陸地與雲龍拚命死鬥,正如失水蛟龍,雖有伎倆,亦無可施。

阮小二被雲龍一刀劈去,小二急閃過刀口。

雲龍就勢裡將大刀擺開,舒出左臂,揪住小二搭膊,只一拖,拖過來摜在地下,眾軍上前捆捉去了。

阮小五大驚,急忙上前,死命衝突。

雲龍驟馬追去,可惜前面沒有勇將擋路,竟被阮小五衝破重圍,領著數百人逃出去了。

雲龍揮軍掩追,直追到渡口。

阮小五和那百餘人撲通通部跳入水中。

雲龍不識水一性一,只得在岸上立住了。

只見水中波一浪一洶湧,翻天掀地,東一陣血波,西一陣紅水,乃是歐陽壽通率領水軍,在水底與阮小七鏖戰。

雲龍不能助戰,只得在岸上吶喊。

又是好歇,只見阮小五、阮小七領兵登了那岸,歐陽壽通也領兵登岸。

計點官軍五百,傷了一百餘名。

那邊阮氏查點自己水軍,在陸路戰者,死傷無數;水中戰者,三百名水軍,也死了八十幾個。

兩軍依舊分兩岸,各自安營。

雲龍差人將阮小二解往大營裡去。

是夜,阮小五、阮小七因哥子被擒,忿怒已極,連夜渡過河來劫營。

雲龍傳令堅守,小五、小七無可如何而返。

這裡慧一娘一與白瓦爾罕商議道:「水中相戰,教授可有妙法否?」

白瓦爾罕道:「若在水面打仗,小人倒有舟船之法。

如今在水底打仗,船隻卻用不著,請夫人寬限數日,小人管想個法兒來。」

慧一娘一點首,白瓦爾罕退去。

這裡官軍與賊軍夾岸相持,忽然連日大霧,不能開兵。

不數日,劉麟從兗州來了,先從大營見過天彪,再到渡口來與雲龍、慧一娘一相見了。

一番敘闊,不必細表。

劉麟便問起賊軍情形,雲龍、慧一娘一一一說了。

劉麟道:「既然他三人折了一人,我們這裡現有兩人,何不就與他水中個對個廝並?」

慧一娘一道:「也須想個必勝之法。」

說未了,只見白瓦爾罕進來道:「小人想得一法了。」

慧一娘一忙問:「何法?」

白瓦爾罕道:「他既能水中遊行,我就以取魚之法取之。」

慧一娘一道:「怎樣取法?」

白瓦爾罕道:「只須造一張大鐵網,網上扎水藻青苔之屬。

又撒網下水時,須令人下水去,將網眼都深深的埋入沙中,令其看不出一水底有網。

待其走入網中,將網拽起,自然擒得矣。」

慧一娘一道:「此法固妙,只是拽網之法,須是兩岸上人一齊動手,如今那一岸被他佔了,如何動得來手?我那日瞭望河岸形勢,我這岸東首有條小港,又探得那港水底純是細沙,兩岸又盡屬我們掌管,就於此港設網擒他罷了。」

雲龍道:「他怎肯走到我這港裡來自投羅網?」

慧一娘一道:「我有個驅他進來之法,名喚水底連珠炮。

就是軍中常用的炮位,炮內重重疊疊做了門隔,每一隔裝一出鉛子火藥,通了藥線。

炮口用瀝青封住,可以入水不濡。

裡面用機括,裝了瑪瑙石自來火,外面通出一線,但將線一扯,機括自動,其炮子自在水中絡繹不絕的放出。

故名水底連珠炮。

如今可將此炮裝趄百餘位,悄悄的到水口排好了。

卻用計誘他從水底殺來,待他搶過這邊,我便傳下暗號,將機線一齊扯動,那時滿水底炮子亂打。

他回去不得,又無路可奔,怕他不驅入我這港裡來?」

雲龍、劉麟、歐陽壽通、自瓦爾罕都一齊稱妙。

當令鐵匠並工打造起鐵網來,又趕緊裝起水底連珠炮。

兩日一一夜,那連珠炮並鐵網都造好了。

慧一娘一就請雲龍傳令,就黑霧昏夜裡,將這兩般器械都安排停當,賊人毫不知覺。

到了黎明,劉麟、歐陽壽通領著水軍,到了岸邊,正欲渡河,只見那曉霧漫漫,咫尺不見人影。

雲龍道:「如此大霧,怎生殺得過去?」

慧一娘一道:「不妨,我適才佔得一課,此霧頃刻當散。」

便教劉麟、歐陽壽通並一行水軍身邊都帶了指南針,一齊殺過河去。

到得那岸,劉麟、歐陽壽通將水軍在霧中列成陣勢,暴雷也似的一聲吶喊,那霧應聲而散,登時天氣清明。

官軍大喜,一齊奔殺賊軍。

賊軍大驚,慌忙迎敵官軍。

殺氣影中,劉麟敵住阮小五,歐陽壽通敵住阮小七,眾官軍各各奮勇敵住賊軍。

混戰了好一歇,兩邊殺傷相當,劉麟、歐陽壽通即忙收軍而回,從水底逃過河來。

阮小五、阮小七怒極,也領兵從水底追過來。

劉麟、歐陽壽通都潛身岸內石一穴一中。

阮小五、阮小七不知就裡,狠命追來。

不防水底連珠炮已發,那炮火在水底橫衝亂擊,好一似數萬雷霆,震得滿江波一浪一,翻滾沸騰,不似龍宮旋轉,定像蚊窟翻身。

那阮小五、阮小七無可容身,急要登岸。

岸上官軍佈滿,密麻也似的鐵一弩一射來。

阮小五、阮小七隻得潛入小港裡去。

早吃石一穴一內劉麟、歐陽壽通看得分明,就水中放出數十道旗花,港邊官軍一齊吶喊,眾力齊舉,霎時間一張巨網拽出一水中,網內賊軍三十餘人,阮小五已在其中。

雲龍道:「阮小七漏網了。」

急呼岸上水軍入水擒捉。

此時汶河內炮聲已絕,波平一浪一靜,忽見港口水聲洶湧,一浪一擠千重,波堆萬疊。

雲龍知是劉歐二人在水中捉賊,便教軍士們在岸上吶喊助威。

足有兩個時辰,只見劉麟、歐陽壽通帶領水軍,捆縛了阮小七,並數十名賊軍,一齊上岸。

小七右腕已折,壽通左腿亦傷。

雲龍忙問緣由,方知阮小七本已入網,吃他騰身跳出網外,幸二人在石一穴一內看見,即忙攔住。

那知阮小七勇一猛異常,在水中格鬥多時,壽通與小七交傷,劉麟方能獲定。

當時雲龍、劉慧一娘一、劉麟、歐陽壽通、白瓦爾罕一齊聚集水軍,收了鐵網及水中炮位,捆了阮小五、阮小七並眾賊,投大營來。

天彪大喜,慰勞諸人,教壽通在營中將息。

那阮小二已解往青州,今將阮小五、阮小七也解往青州,一同監禁。

劉慧一娘一問起攻圍情形,天彪道:「這廝真個刁猾,前日傅將軍想得一飛梯之法,昨日聞將軍想得一地雷之法,都幾乎著手,卻吃那廝堵御住了。」

慧一娘一道:「媳婦倒想得一破城之法。」

天彪問何法,慧一娘一道:「媳婦連日看得汶河形勢,較萊蕪高下懸殊,不如用決水灌城之法:只須將汶河下流壅住,又將通萊閘的閘眼盡行閉塞,這裡便將汶河上流堤岸掘開,汶水下瀉,此城頃刻變成巨浸矣。」

天彪稱善,傳令各軍先行預備小杉板船、蜈蚣梭船等一應船隻。

到了下晝,便傳令下流築堰閉閘,上流開堤放水。

官軍已先登船上,只聽得汶河上流水聲如雷轉車鳴,從缺堤處洶洶而來,一一夜水聲不絕。

比及黎明,水勢浩大,漫山遍野,一望汪洋。

那萊蕪城已如碗子般浸在巨海之中,只留著城樓雉堞,尺餘城牆,尚未浸沒。

官軍駕著船隻,擺齊行伍,飛掉競渡,直抵城邊,城上軍心大亂。

傅玉飛身登城,官軍一齊吶喊殺上。

孟康手無所措,被傅玉一槍刺中心窩,撅向水裡去了。

聞達早已提刀上城,遇著陶宗旺。

宗旺迎鬥,不數合,被聞達一刀揮為兩段。

此時眾將兵士,盡皆登城,呼喊殺賊之一聲,震天盈地,雲龍、鳳會已殺入城中。

鮑旭無計可走,急與身邊兵卒數人,奪得小杉板船一隻,駕櫓飛逃。

不防遇著劉麟,率領十數隻小船巡哨過來,將他一團一團一圍定,連船帶人捉拿去了。

萊蕪已破,朱武在城中一無幫手,任你神機活潑,到此甕中捉鱉,吃雲龍叱眾拿下。

天彪統大軍一齊入城,差歐陽壽通至下流督開通萊閘,掘通汶河上堰;差劉麟至上流堵築堤防,城內出榜安民,不日水勢退盡。

天彪委差官押解朱武、鮑旭往青州府監禁,這裡在城中開設慶賀筵宴,眾將無不盡歡。

天彪命眾軍休養了三日,便命傅玉、聞達領兵二萬,乘銳進攻泰安,並知會畢應元協力攻擊秦封。

傅玉、聞達領令去了。

事涉湊巧,傅總管兵臨泰安之日,正畢知府計襲秦封之時。

話分兩頭,先說畢應元定什麼計策襲秦封山。

原來秦封山上系武松、呼延綽、施恩把守,與畢應元相拒,已非一日。

這日聞得萊蕪已失,眾人皆驚。

呼延綽陡然動念,暗想道:「不好了,我當初只因不忍一時之忿,殺死長官,無地自容,為此投奔梁山。

今官軍如此利害,山寨危亡在即,我一身銅筋鐵骨,死而無名,真不值也。」

想了一回,便與武松說明要去劫寨,便領一精一騎二百名下山去了。

且說畢應元正在帳中,忽營門小校進來報說:「有賊兵百餘人,叩營而來,為首一將要見相公。」

畢應元道:「來者作何裝束?」

小校道:「他全裝披掛,約有頭二百兵卒相從。」

畢應元道:「奇了!」躊躇了一回,便差一員將官出營答道:「來將如欲入營取事,本營防守嚴密,無可下手;如欲營外廝殺,即當遣將相應;如別無他意,便請入營相見。」

呼延綽道:「有話相告,並無歹意。」

那將官道:「既如此,請從騎暫住營外,將軍入營相見。」

呼延綽隨將官入營,到了帳前,一見畢應元,納頭便拜。

畢應元扶起一看,道:「原來是呼延將軍,來此何干?」

呼延綽道:「請退左右。」

應元道:「左右儘是機密之人,將軍有話但說不妨。」

呼延綽道:「罪人呼延綽,不合胸無主見,失一身從賊,自悔無及。

惟求相公開一線之恩,予以贖罪之路,呼延綽願領部騎為大軍嚮導,趨入秦封。

相公建立大功,呼延綽亦藉以贖罪,伏望俯准,不勝萬幸。」

應元聽了大疑,便道:「我方才定了一計,要襲秦封,只因製造梁山衣甲不能相似,為此遲疑。

今將軍來此,真是天賜成功也。

但應元尚有一言,將軍休要見怪:雲統制忠厚待人,不以負心教天下,所以馬元、皇甫雄准降贖罪之後,現在一為登州防禦,一為萊州防禦,卻從不調他從征梁山。

今將軍既一心歸誠,雲統制無不容納,只是返攻梁山之舉,雲統制必在所不許。

今應元進攻秦封,自有嚮導,但請借將軍及從騎之衣甲,便可集事。

事成之後,仍為將軍請頭功,斷不侵冒。

將軍若謂我疑忌,應元願單騎從將軍巡遊一轉,以示不疑之意。」

呼延綽愕然道:「呼延綽今日歸降,實出至誠,一惟相公所命。」

說罷,便將盔甲弓刀一齊卸下。

應元忙取副袍服,親手與他披了。

呼延綽招呼那二百從騎盡行進營,輸納衣甲。

眾人錯愕,不知所為,本將吩咐,怎好不依,都紛紛的獻上衣甲,一齊歸降。

應元便命開筵接待呼延綽,又將呼延綽從騎按名派散各營,酒食款待。

帳中命孔厚陪呼延綽飲酒,自己便退入後帳,傳龐毅、唐猛授了密計,帶了梁山衣甲,即刻向秦封山去了。

應元卻仍出帳前,與孔厚同陪呼延綽飲酒閒談。

不題。

且說武松自呼延綽領兵下山,等了一個更次,不見回來,心中十分疑惑,正欲差人下去打聽。

忽聽得營後驀地一片聲喧嚷道:「老虎來了!」武松道:「山中有虎,亦未可知。」

急忙拿起棍子,趕向後營。

只聽左營、右營一片聲都叫有虎,武松方識得並沒有虎,大叫道:「誰人造此謠言,拿來立斬!」言未畢,各營一齊火起,一片喊殺之一聲,遍滿山谷。

武松急趕到中營,只見施恩已扶創出來。

武松急趕上去,忽營旁閃出一員白髮老將,將施恩一刀砍死。

武松大怒,提短棍直打過去,道:「造謠言的一定是你。」

只聽背後霹靂般一聲大吼道:「造甚謠言,現有虎在此!」武松急回頭,只見一個大漢從營後跳將出來,那白髮老將已不見了。

武松急搦住那雙問:「你是何人?」

那人道:「你莫慌,我姓唐。

豹子乃是虎中王,你打老虎我打豹,算來還是我逞強。」

武松道,「休得胡言,且打死你再說。」

便輪手中棍子直取唐猛,唐猛一挺手中朴刀直取武松。

兩人正在狠鬥,忽唐猛背後殺出無數披梁山衣甲的人,手執明刀,一刀一個,將梁山兵殺死。

武松大驚,情知壞事,大吼一聲,逃出營外。

唐猛步快,早已追出營外。

此時賊營兵馬驚亂無紀,不上一個時辰,被官軍殺死的殺死,趕散的趕散,一片營房,早被大火燒成白地。

唐猛與武松已鬥了一百四十餘合。

各官兵蜂擁上前,打個圈子,四邊吶喊,中間一片空地,只留唐猛、武松奮呼廝並。

武松一心要打殺唐猛,使出那平生天字第一號的神力,將一條鐵棍左右上下橫掃過去。

唐猛也起了鬥心,使盡神力,緊緊一逼一住,毫不相讓。

兩個在圈子裡一來一往,一去一還,又並了一百五十餘合。

龐毅已領兵殺盡賊人,在圈子邊看夠多時,更耐不得,提刀上前,大叫:「唐將軍且住,待老夫來斬這賊人。」

唐猛托地跳開,龐毅直取武松。

武松見換了個新手,卻也心驚,只是不甘心退讓,便振刷一精一神,與龐毅奮力廝並了一百餘合。

天已大明,武松暗想:「這二人真利害,只好由他奪了山去。」

便虛架一棍,撇了龐毅,一抹地打出重圍,落荒而走。

唐猛大叫道:「龐將軍,再煩你指引路徑,該往何路追去?」

龐毅道,「他走的是小路,唐將軍向谷口殺出,管邀得他著。」

唐猛應聲飛步去了。

武松逃到山下,方將坐坐略定喘一息,只聽林子裡狂笑一聲道:「俺唐猛等候已久,再戰三百合去。」

武松大怒,托地跳起便鬥,覺得已有些痠軟,幸虧唐猛力氣也乏。

兩人又鬥了動百合,不分勝負。

那龐毅在秦封山,已接應畢應元、孔厚等上了山,便單刀匹馬追上來。

追著了武松,便替唐猛來斗武松,鬥到四十餘合,武松真個擋不住,只得走了。

唐猛那裡肯歇,只顧追去。

恰好前面一彪大隊人馬攔住去路,風飄旗號,正是馬陘鎮,方知傅玉、聞達領大兵到來。

傅玉見唐猛、龐毅共追武松,便叫聞達前去替他們廝殺,叫那龐唐二人一齊上來,問了緣由。

傅玉方知三更時分,畢應元已克復秦封,大喜。

忽然看看日景已有已牌時分,便道:「你們三更奪他秦封,為何此刻不見泰安賊兵出來,想泰安城必然有變。

你們二人都辛苦了,權且將息,讓聞將軍斬這賊將。

我當統大軍,急趨泰安也。」

說罷,便領大軍向泰安城去了。

這裡聞達斗武松,又是五十餘合。

武鬆手裡只有幾路架隔遮攔,端的支持不住,仰天歎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

說罷,天上忽起了一陣怪風,塵上障天,武松方得乘機逃脫。

聞達失了武松,只得與唐猛、龐毅同趨泰安城去。

傅玉大軍也到了泰安城下。

那知泰安竟剩空城,賊兵早已盡行遁去了。

傅玉、聞達等一齊驚訝,陸續差人入城細細探看,果然沒有半個賊兵。

傅玉道:「既如此,一定是此賊遁去了。」

便領大軍進了泰安城。

畢應元、孔厚帶領呼延綽也進泰安城來。

傅王將收復泰安一事報知天彪,天彪聞報大喜。

當時天彪在萊蕪城,傅玉在泰安城,各自辦理善後事宜,一面表奏朝廷,一面申報都省。

一方巨害蕩平,諸將無不歡喜。

劉麟辭天彪回兗州,唐猛便留青州。

各將恭候聖旨,按下慢表。

看官,你道宋江為何棄了泰安遁去?原來宋江自遣三阮救援萊蕪,續聞阮小二被擒,急得無計可施,只得遣樊瑞去助他作法。

誰知樊瑞到了河邊,作了連日的霧,毫不濟事,阮小五、阮小七仍然被擒。

樊瑞逃回泰安,訴說此事,宋江方知天意難回。

不數日,那萊蕪失陷之信,官軍乘勢來攻泰安之信,並畢應元攻破秦封山,武松不知去向之信,陸續而來。

宋江對眾人道:「不好了,軍師叫我嚴守三城,今已僅存泰安,我看孤城苦守,前後無援,何苦在此束手待斃,我決意棄城而去了。」

說罷,放聲大哭。

眾人無言可慰,相對了痛哭一場,趁天色未明,立刻收拾起來,一齊棄城遁去。

計點人馬,尚有四萬,頭領只得六人,乃是公孫勝、魯智深、朱貴、樊瑞、項充、李袞,一同督眾而行。

行至申末西初,已走得六十餘里,且喜無官軍追來,一行人馬陸續前行。

忽後隊報稱有三騎馬飛速追來。

宋江吃了一驚,忙問何人,原來是自己的伏路探兵,宋江棄泰安時,一時慌急,不及招呼收拾,所以遺落在後。

宋江忙喚到面前,問有甚事。

探兵道:「小人方才在拔松山,見武頭領獨自一人,執棍挺一腰,怒目圓睜,踞坐石上。

小人們呼他,只是不應。

小人們又不敢驚動他,特來通報。」

宋江叫苦道:「武兄弟怎地這般膽大,這拔松山在泰安東南,我此刻已西行六十餘里,如何回去叫得他來?」

想了一回道:「有了,我們現有四萬人馬,不如轉去攻圍泰安。

一俟招呼著武兄弟同來,便仍舊退兵。」

算計已定,便立刻掉轉馬頭,直向泰安。

次日到了城下,一面教公孫勝攻城,自己帶兵二百名同那三個探子繞到拔松山來尋武松。

只見三個探子一齊叫道:「奇了!武頭領為何還是這般坐在這裡?」

宋江一看,只見他挺棍怒目,威風凜凜。

宋江叫他幾聲,只是不應,近前向他臉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

宋江放聲大哭,眾人都痛哭了一場,就近市棺盛殮,就於拔松山掘土安葬。

次日,宋江會了公孫勝,拔隊起行。

城內傅玉、聞達、龐毅、唐猛領兵掩殺出來,宋江兵馬都無鬥志。

官兵個個忿怒,一場縱擊,被官兵斬獲無數。

宋江領兵飛逃,那些兵馬乘勢逃亡潰散。

宋江嚴行約束,不能禁止,眾兵只顧自己逃命。

等到追兵已遠,喘一息方定,計點人馬,已潰散了三萬,僅剩一萬了。

計點頭領,失了朱貴一名。

原來朱貴當兵潰之時,坐馬受傷,步行落後,吃傅玉快馬追上,手到擒拿。

審系賊目,便發青州府監禁。

宋江也無言可發,只得與公孫勝、魯達、樊瑞、項充、李袞,帶領那尚未潰散的一萬兵馬,飛速前行,端的風霜雨露,饑一渴奔勞。

不日到了永安山,正是兗州地界,只聽得山上一聲號炮響亮,一派兗州官軍旗號,聲聲叫:「休放這瞎賊!」宋江嚇得魂飛魄散。

正是:獄囚遇赦重回禁,病客逢醫再上一床一。

不知宋江一性一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蕩寇志
結水滸全傳第七十一回 猛都監興師剿寇 宋天子訓武觀兵第七十二回 女飛衛發怒鋤奸 花太歲癡情中計第七十三回 北固橋郭英賣馬 辟邪巷希真論劍第七十四回 希真智斗孫推官 麗卿痛打高衙內第七十五回 東京城英雄脫難 飛龍嶺強盜除蹤第七十六回 九松浦父女揚威 風雲莊祖孫納客第七十七回 皂莢林雙英戰飛衛 梁山泊群盜拒蔡京第七十八回 蔡京私和宋公明 天彪大破呼延灼第七十九回 蔡太師班師媚賊 楊義士旅店除奸第八十回 高平山騰蛟避仇 鄆城縣天錫折獄第八十一回 張觷智穩蔡太師 宋江議取沂州府第八十二回 宋江焚掠安樂村 劉廣敗走龍門廠第八十三回 雲天彪大破青雲兵 陳希真夜奔猿臂寨第八十四回 苟桓三讓猿臂寨 劉廣夜襲沂州城第八十五回 雲總管大義討劉廣 高知府妖法敗麗卿第八十六回 女諸葛定計捉高封 玉山郎諸兵伐猿臂第八十七回 陳道子夜入景陽營 玉山郎贅姻猿臂寨第八十八回 演武廳夫妻宵宴 猿臂寨兄弟歸心第八十九回 陳麗卿力斬鐵背狼 祝永清智敗艾葉豹第九十回 陳道子草創猿臂寨 雲天彪征討清真山第九十一回 傅都監飛錘打關勝 雲公子萬弩射索超第九十二回 梁山泊書諷道子 雲陽驛盜殺侯蒙第九十三回 張鳴珂薦賢決疑獄 畢應元用計誘群奸第九十四回 司天台蔡太師失寵 魏河渡宋公明折兵第九十五回 陳道子煉鍾擒巨盜 金成英避難去危邦第九十六回 鳳鳴樓紀明設局 鶯歌巷孫婆誘姦第九十七回 陰秀蘭偷情釀禍 高世德縱僕貪贓第九十八回 豹子頭慘烹高衙內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第九十九回 禮拜寺放賑安民 正一村合兵禦寇第一百回 童郡王飾詞諫主 高太尉被困求援第一百一回 猿臂寨報國興師 蒙陰縣合兵大戰第一百二回 金成英議復曹府 韋揚隱力破董平第一百三回 高平山叔夜訪賢 天王殿騰蛟誅逆第一百四回 宋公明一月陷三城 陳麗卿單槍刺雙虎第一百五回 雲天彪收降清真山 祝永清閒遊承恩嶺第一百六回 魏輔梁雙論飛虎寨 陳希真一打兗州城第一百七回 東方橫請玄黃吊掛 公孫勝破九陽神鍾第一百八回 真大義獨赴甑山道 陳希真兩打兗州城第一百九回 吳加亮器攻新柳寨 劉慧娘計窘智多星第一百十回 祝永清單入賣李谷 陳希真三打兗州城第一百十一回 陳義士獻馘歸誠 宋天子誅奸斥佞第一百十二回 徐槐求士遇任森 李成報國除楊志第一百十三回 白軍師巧造奔雷車 雲統制兵敗野雲渡第一百十四回 宋江攻打二龍山 孔厚議取長生藥第一百十五回 高平山唐猛擒神獸 秦王洞成龍捉參仙第一百十六回 陳念義重取參仙血 劉慧娘大破奔雷車第一百十七回 雲天彪進攻蓼兒窪 宋公明襲取泰安府第一百十八回 陳總管兵敗汶河渡 吳軍師病因新泰城第一百十九回 徐虎林臨訓玉麒麟 顏務滋力斬霹靂火第一百二十回 徐青娘隨叔探親 汪恭人獻圖定策第一百二十一回 六六隊大攻水泊 三三陣迅掃頭關第一百二十二回 吳用智御鄆城兵 宋江奔命泰安府第一百二十三回 東京城賀太平誅佞 青州府畢應元薦賢第一百二十四回 汶河渡三戰黑旋風 望蒙山連破及時雨第一百二十五回 陳麗卿斗箭射花榮 劉慧娘縱火燒新泰第一百二十六回 凌振捨身轟鄆縣 徐槐就計退頭關第一百二十七回 哈蘭生力戰九紋龍 龐致果計擒赤髮鬼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計朱軍師就擒 車輪戰武行者力盡第一百二十九回 吳用計間顏務滋 徐槐智識賈虎政第一百三十回 麗卿夜戰扈三娘 希真晝逐林豹子第一百三十一回 雲天彪旗分五色 呼延灼力殺四門第一百三十二回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詔興師第一百三十三回 沖頭陣王進罵林沖 守二關雙鞭敵四將第一百三十四回 沉螺舟水底渡官軍 臥瓜錘關前激石子第一百三十五回 魯智深大鬧忠義堂 公孫勝攝歸乾元鏡第一百三十六回 宛子城副賊就擒 忠義堂經略勘盜第一百三十七回 夜明渡漁人擒渠魁 東京城諸將奏凱捷第一百三十八回 獻俘馘君臣宴太平 溯降生雷霆彰神化第一百三十九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第一百四十回 辟邪巷麗卿悟道 資政殿嵇仲安邦結子 牛渚山群魔歸石褐 飛雲峰天女顯靈蹤附錄一:清咸豐三年初刻本序跋附錄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附錄三: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結末校點說明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