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經脈:全篇內容,都著重在說明經脈具有決生死、處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經脈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經脈

【題解】本篇詳述了十二經脈在全身的分佈和循行情況,以及十五絡脈的名稱、循行路徑及其虛實病候的表現。

全篇內容,都著重在說明經脈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經脈"。

【原文】雷公問於黃帝日禁脈[1]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

黃帝日人始生,先成一精一,一精一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一毛一發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日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日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闡述了人一體的形成過程以及經脈在人一體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註釋】[1]禁脈乃"禁服"之誤,其意就是指《靈樞》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載於此篇。

因該篇記載了黃帝授書於雷公時所說的話"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凡刺之理",故雷公在這裡以此發問。

【白話解】雷公問黃帝說在《禁服》篇中,您曾說過,要掌握針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應該熟悉經脈系統,瞭解經脈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經脈之長、短、大、小的標準,明瞭繹脈在內依次與五臟相屬,在外分別與六腑相通的關係。

對於這些道理,我願意聽您更詳細、更全面地講解一下。

黃帝說人在開始孕育的時候,首先是源自於父母的一陰一陽一之氣會合而形成一精一,一精一形成之後再生成腦髓,此後人一體才會逐漸成形以骨骼作為支柱,以脈道作為營藏氣血的處所,以筋的剛勁來約束和強固骨骼,以肌肉作為保護內在臟腑和筋骨血脈的牆壁;等到皮膚堅韌之後,一毛一發就會生長出來,如此,人的形體就長成了。

人出生以後,五穀人胃,化生一精一微而營養全身,就會使全身的脈道得以貫通,從此血氣才能在脈道中運行不息,濡養全身,而使生命維持不息。

雷公說我希望能夠全面地瞭解經脈的起始所在及其在週身循行分佈的情況。

黃帝說經脈不但能夠運行氣血,濡養週身,而且還可以用來決斷死生,診斷百病,調和虛實,治療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曉有關它的知識。

【提要】本段介紹了肺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白話解】肺的經脈手太一陰一經,起始於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大腸腑,然後自大腸返回,循行環繞胃的上口,向上穿過橫膈膜,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肺臟,再從氣管橫走並由腋窩部出於體表,沿著上臂的內側,在手少一陰一心經與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內側,再沿著前臂的內側、橈骨的下緣,人於橈骨小頭內側、動脈搏動處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節後手掌肌肉隆一起處的魚部,再沿魚部的邊緣到達手大拇指的指端;另有一條支脈,從手腕後方分出,沿著食指拇側直行至食指的橈側前端,與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相銜接。

手太一陰一肺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肺部脹滿,氣喘,咳嗽,缺盆部疼痛等症狀;在咳嗽劇烈的時候,病人常常會交叉雙臂按住胸前,並感到眼花目眩、視物不清,這就是臂厥病,是由肺經之經氣逆亂所導致的一種病證。

手太一陰一肺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肺臟所發生的疾病,其症狀是咳嗽氣逆,喘促,口渴,心中煩亂,胸部滿悶,上臂內側前緣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發一熱。

本經經氣有餘時,就會出現肩背部遇風寒而作痛,自汗出而易感風邪,以及小一便次數增多而尿量減少等症狀。

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氣少不能接續,小一便顏色改變等症狀。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寸口脈的脈象要比人迎脈的脈象大三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按語】關於"是動病"、"所生病",歷代有不同看法,錄後供參《難經二十二難》"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張志聰"夫是動者,病因於外;所生者,病因於內。

"張介賓"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

如《素問一陰一陽一應像大論》日在變動為握為噦之類,即此之謂。

手之太一陰一,肺所生病也。

細察本篇之義,凡在五臟,則各言髒所生病,凡在六腑,則或言氣或言血,或脈或筋,或骨或津一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氣二字統言十二經者也。

"

【提要】 本段介紹了大腸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白話解】大腸的經脈手一陽一明經,起始於食指的指端,沿著食指拇側的上緣,通過拇指、食指歧骨之間的合谷一穴一,向上行至拇指後方、腕部外側前緣兩筋之中的凹陷處,再沿前臂外側的上緣,進入肘外側,然後沿上臂的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出於肩峰的前緣,再向後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與諸一陽一經會合於大椎一穴一,然後再折向前下方,進入缺盆,並下行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肺臟,再向下貫穿膈膜,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大腸腑;另有一條支脈,從缺盆處向上走至頸部,並貫通頰部,而進入下齒齦中,其後再從口內返出而挾行於口一唇旁,左右兩脈在人中一穴一處相交匯,相交之後,左脈走到右邊,右脈走到左邊,再上行挾於鼻孔兩側,而在鼻翼旁的迎. 香一穴一處與足一陽一明胃經相銜接。

手一陽一明大腸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牙齒疼痛,頸部腫大等症狀。

手一陽一明大腸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津一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狀是眼睛發黃,口中乾燥,鼻塞或出鼻血,喉頭腫痛以致氣閉,肩前與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動。

本經經氣有餘時,就會出現經脈所過之處發一熱而腫的病象。

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發冷顫一抖,不易恢復溫暖等病象。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三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原文】胃足一陽一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頰中[1],旁納太一陽一之脈[2],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3]循頤[4]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5];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一乳一內廉,下挾臍,入氣街[6]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引,以下髀關[7],抵伏兔[8],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9],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千厥[10]。

是主血所生病者[11],狂瘧,溫一婬一汗出,鼽衄,口喟唇胗[12],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一乳一、氣街、股、伏兔、千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胃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頰中頦,邑,音餓,即鼻樑。

頰中,就是指鼻樑上端(鼻根一部位)的凹陷處。

[2]旁納太一陽一之脈納,《甲乙經》、《千金方》、《銅人經》、《十四經發揮》、馬蒔本、張介賓本均作"約",也就是纏束的意思。

《銅人經》的註釋為"足太一陽一起目眥(睛明一穴一)而一陽一明旁行約之",其意思就是說足一陽一明胃經的經脈纏束旁側之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經脈。

[3]環、卻、過、直、合、抵、別環繞於四周的叫做"環";不進反退的叫做"卻";通過它經一穴一位所在部位的叫做"過";一直向前走而不轉向的叫做"直";兩脈相並的叫做"合";到達某處的叫做"抵";另行而發出分支的叫做"別"。

下同。

[4]頤即口角後方、腮部之下的部位。

[5]額顱就是指前額處、發下眉上之間的部位。

[6]氣街一穴一位名,其部位在少腹下方之一毛一際的兩旁,也叫做氣沖。

[7]髀關一穴一位名,其部位在大一腿前方上端的皮膚交紋處。

[8]伏兔一穴一位名,其部位在大一腿前方的肌肉隆一起處,因其形如趴伏的兔子,故名。

[9]灑灑振寒指患者有陣陣發冷的感覺,就好像涼水灑在身上一樣。

[10]骨千厥骨幹,音干,是脛骨在古時候的名稱。

骨幹厥,就是指足一陽一明之氣自脛部而上逆的病證。

古人認為賁響(腸中氣體走動而發生鳴響)、腹脹都是因足脛部之氣上逆所致,故稱之為骨幹厥。

[11]是主血所生病者胃腑受納水谷而使營血得以化生,是為營血之根,如果胃腑有病,則營血不生。

足一陽一明經受納胃腑之氣,成為多氣多血之經,而可調節營血之變,所以足一陽一明胃經上的腧一穴一以主治有關血的各種病證。

[12]口喁唇胗喁,音歪,就是歪的意思;口喁,就是指口角歪斜。

胗,音真;唇胗,就是指口一唇生出瘡瘍。

【白話解】胃的經脈足一陽一明經,起於鼻孔兩旁(迎香一穴一),由此上行,左右相交於鼻根一部,並纏束旁側的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經脈,到達內眼角(睛明一穴一)之後再向下行,沿鼻的外側,人於上齒齦內,繼而返出來挾行於口旁,並環繞口一唇,再向下交會於口一唇下方的承漿一穴一處,此後再沿腮部後方的下緣退行而出於大迎一穴一,又沿著下頜角部位的頰車,上行至耳的前方,通過足少一陽一膽經所屬的客主人一穴一,沿著髮際,上行至額顱部;它有一條支脈,從大迎一穴一的前方,向下走行至頸部的人迎一穴一處,再沿喉嚨進入缺盆,向下貫穿橫膈膜,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胃腑,並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脾臟;其直行的經脈,從缺盆處下行至一乳一房的內側,再向下挾行於臍的兩側,最後進入一陰一毛一毛一際兩旁的氣街部位(氣沖一穴一);另有一條支脈,起始於胃的下口處(即幽門,大約相當於下脘一穴一所在的部位),再沿著腹部的內側下行,到達氣街的部位,而與前面所講的那條直行的經脈相會合,再由此下行,沿著大一腿外側的前緣到達髀關一穴一處,而後直達伏兔一穴一,再下行至膝蓋,並沿小腿脛部外側的前緣,下行至足背部,最後進入足次趾的外側間(即足中趾的內側部);還有一條支脈,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側間;又有一條支脈,從足背面(沖一陽一穴一)別行而出,向外斜走至足厥一陰一肝經的外側,進入足大趾,並直行到大趾的末端,而與足太一陰一脾經相銜接。

足一陽一明胃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全身一陣陣發冷戰慄,就好像被冷水淋灑過一樣,以及頻頻呻一吟,時作呵欠,額部暗黑等症狀。

發病時怕見人和火光,聽到木器撞擊所發出的聲音,就會神慌驚恐,心中跳動不安,因此病人喜歡關閉門窗而獨處室內。

在病情嚴重時,就會出現病人想要爬到高處去唱歌,脫了衣服而亂跑,以及腹脹腸鳴等症狀,這時的病證就被稱做骨幹厥病。

足一陽一明胃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血所發生的疾病,如高熱神昏的瘧疾,溫一熱之邪一婬一勝所致的大汗出,鼻塞或鼻出一血,口角歪斜,口一唇生瘡,頸部腫大,喉部閉塞,腹部因水停而腫脹,膝髕部腫痛,足一陽一明胃經沿著胸膺、一乳一部、氣街、大一腿前緣、伏兔、脛部外緣、足背等處循行的部位都發生疼痛,足中趾不能活動自如等。

本經經氣有餘時,就會出現胸腹部發一熱;若氣盛而充於胃腑,使胃腑之氣有餘,就會出現胃熱所導致的谷食易消而時常飢餓,以及小一便顏色發黃等症狀。

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胸腹部發冷而戰慄;若胃中一陽一虛有寒,以致運化無力,水谷停滯中焦,就會出現脹滿的病象。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三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原文】脾足太一陰一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1],過核昌[2]後,上內踝前廉,上踹[3]內,循脛骨後,交出厥一陰一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4]則快然如衰,身一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5]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脾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白肉際手足之掌(或跖)與指(或趾)都有赤白肉際,掌(或跖)與指(或趾)的一陰一面為白肉,一陽一面(即生有毫一毛一的那一面)為赤肉,二者相交界的地方即為赤白肉際。

[2]核骨即指第一趾跖關節在足內側所形成的圓形隆一起,其狀如圓骨,故名。

[3]踹在此為"脯"之誤,即指小腿的腓腸肌部,俗稱小腿肚。

[4]得後與氣後,就是指大便;氣,就是指矢氣。

得後與氣,就是指排一出了大便或矢氣。

[5]溏瘕洩溏,指大便稀薄。

瘕洩,指痢疾。

【白話解】脾的經脈足太一陰一經,起始於足大趾的末端,沿著足大趾內側的白肉處,通過足大趾本節後方的核骨,上行到達內踝的前緣,再上行至小腿的內側,然後沿脛骨的後緣,與足厥一陰一肝經相交會並穿行至其前方,此後再上行經過膝部、大一腿之內側的前緣,進入腹內,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脾臟,並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胃腑,然後再向上穿過橫膈膜,挾行於咽喉兩側,連於舌根,並散佈於舌下;它的支脈,在胃腑處分出,上行穿過膈膜,注人心中,而與手少一陰一心經相銜接。

足太一陰一脾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舌根強直,食則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時時噯氣等症狀;在排一出大便或矢氣後,就會感到脘腹輕快,就好像病已祛除了一樣。

此外,還會出現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足太一陰一脾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脾臟所發生的疾病,如舌根疼痛,身一體不能活動,食物不能下嚥,心中煩躁,心下牽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水閉於內以致小一便不通,面目皮膚發黃之黃疸,不能安靜睡臥等。

勉強站立時,就會出現股膝內側經脈所過之處腫脹而厥冷的病象。

此外,還有足大趾不能活動等症狀。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寸口脈的脈象要比人迎脈的脈象大三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原文】心手少一陰一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1]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牖內後廉,行太一陰一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2]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干[3]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引。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牖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禾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心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 [1]心繫就是指心臟與其他臟腑相聯繫的脈絡。

[2]銳骨就是指掌後尺側部隆一起的骨頭。

[3]嗌干嗌,音易,就是指食道的上口。

嗌干,就是指食道上口之咽喉部有乾燥的感覺。

[4]臂厥就是指因手臂的經脈之氣厥逆上行而導致的病證。

【白話解】心的經脈手少一陰一經,起始於心中,從心出來以後就聯屬於心的脈絡,然後就向下貫穿橫膈膜,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小腸腑;它的支脈,從心的脈絡向上走行,並挾行於咽喉的兩旁,此後再向上行而與眼球連絡於腦的脈絡相聯繫;它直行的經脈,從心的脈絡上行至肺部,然後再向下走行而橫出於腋窩下,此後再向下沿著上臂內側的後緣走行,且循行於手太一陰一肺經和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的後方,一直下行而至肘內,再沿著前臂內側的後緣循行,直達掌後小指側高骨的尖端,並進入手掌內側的後緣,再沿著小指內側到達小指的前端,而與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相銜接。

手少一陰一心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咽喉乾燥,頭痛,口渴而想要喝水等症狀,這樣的病證就叫做臂厥證。

手少一陰一心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心臟所發生的疾病,其症狀是眼睛發黃,脅肋疼痛,上臂及下臂的內側後緣處疼痛、厥冷,掌心處發一熱、灼痛。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寸口脈的脈象要比人迎脈的脈象大兩倍;而屬於本經經氣墟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原文】小腸手太一陽一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1]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牖外後廉,出肩解[2],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嚥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頤[3]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4]腫,不可以顧,肩似拔,牖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5],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脘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提要】 本段介紹了小腸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踝即指手腕後方尺側部隆一起的骨頭。

[2]肩解就是指肩關節後面的骨縫。

[3]顓音拙,是指眼眶下的部位,其中還包括彭骨所連及的上牙一床一的部位。

[4]頷音汗,指下頜骨正中下方的空軟部位,即平常所說的下巴頦。

[5]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為受盛之官,承接胃所腐熟醛水谷,並泌別清濁,使其一精一華營養全身,其糟粕歸於大腸,其水液歸於膀一胱。

小腸有病,則水谷不分,清濁難別。

是故小腸可以調節水液的產生,而其所絡屬的經脈--小腸經也就可以調治水液方面所發生的病證。

【白話解】小腸的經脈手太一陽一經,起始於手小指外側的末端,沿著手夕的後緣循行而向上到達腕部,並出於腕後小指側的高骨,由此再沿著前臂尺骨的下緣直行而上,出於肘後內。

側兩筋的中間,再向上沿著上臂外側的後緣,出於肩後的骨縫處,繞行肩胛部,再前行而相交於肩上,繼而進入缺盆,深人一體內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心臟,此後再沿著食管下行並貫穿橫膈,到達胃部,最後再向下行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小腸腑;它的一條支脈,從缺盆部分出,沿著頸部向上走行而到達頰部,再從頰部行至外眼角,最後從外眼角斜下而進入耳內。

它的另一條支脈,從頰部別行而出,走向眼眶下方,並從眼眶下方到達鼻部,然後再抵達內眼角,最後再從內眼角向外斜行並絡於顴骨,而與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相銜接。

手太一陽一小腸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咽喉疼痛,頷部發腫,頸項難以轉動而不能回顧,肩部就像在被人拉拔一樣緊張疼痛,上臂部就像已被折斷一樣劇痛難忍等症狀。

手太腸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液所發生的疾病,其症狀是耳聾,眼睛發黃,面頰腫脹,以及頸部、頷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側後緣處疼痛。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兩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原文】膀一胱足太一陽一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1]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2]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頂,循肩膊[3]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州,絡腎屬膀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一臀一,入膪中其支[4]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5],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膪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6],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膪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8]。

是主筋所生病者[9],痔瘧狂癲疾,頭囟嘲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一尻一[10]膪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提要】 本段介紹了膀一胱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巔是指頭頂正中的最高處,也就是百會一穴一所在的位置。

[2]耳上角就是指耳尖上方所對之頭皮的部位。

[3]肩蔣鶻音勃。

即指肩胛骨。

[4]膂已,音呂,挾行於脊柱兩旁的淺層肌肉叫做膂。

[5]髀樞髀,音畢,指大一腿。

髀樞,即指髖關節,又稱大轉子,為環跳一穴一所在的部位。

[6]京骨就是指足小趾本節後向外側突出的半圓骨,也即京骨一穴一所在的部位。

[7]踝厥是指結等症狀而言;這些症狀都是由本經經氣自外踝部向上逆行而導致的,故名踝厥。

[8]是主筋所生病者《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一陽一氣者,一精一則養神,柔則養筋。

"即說明一陽一氣可以濡養經筋。

太一陽一經為一陽一氣最充足的經脈,其一陽一氣不足則經筋無以所養,所以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可以主治筋所發生的病證。

[9]囟音信,即指頂門。

嬰兒頭頂骨縫未合之處稱為囟門。

[10]一尻一即指骶骨的末端。

自腰以下至骶尾骨(第十七至二十一節)通稱為一尻一。

【白話解】膀一胱的經脈足太一陽一經,起始於內眼角,向上經過額部而交會於頭部的最高處--巔頂;它的一條支脈,從巔頂走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經脈,從頂巔向內深入而絡於腦髓,然後返還出來,再下行到達頸項的後部,此後就沿著肩胛的內側,挾行於脊柱的兩旁,抵達腰部,再沿著脊柱旁的肌肉深人腹內,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腎臟,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膀一胱腑;另有一條支脈,從腰部分出,挾著脊柱的兩側下行並貫穿一臀一部,而直入於膝部的胭窩中;還有一條支脈,從左右的肩胛骨處分出,向下貫穿肩胛骨,再挾著脊柱的兩側,在體內下行,通過髀樞部,然後再沿著大一腿外側的後緣向下走行,而與先前進入胭窩的那條支脈在胭窩中相會合,由此再向下走行,通過小腿肚的內部,出於外踝骨的後方,再沿著足小趾本節後的圓骨,到達足小趾外側的末端,而與足少一陰一腎經相銜接。

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伴有氣上衝之感覺的頭痛,眼睛疼痛得就好像要從眼眶中脫出似的,頸項就好像在被牽拔一樣緊張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斷一樣疼痛難忍,髖關節不能屈曲,膝胭部就好像已被捆一綁住一樣緊澀結滯、不能運動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開一樣,以上這些病證就叫做踝厥病。

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筋所發生的疾病,如痔瘡,瘧疾,狂病,癲病,頭、囟與頸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塞或鼻出一血,項、背、腰、一尻一、胭、小腿肚、腳等部位都發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動。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兩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原文】腎足少一陰一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1],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2]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膪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3]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嗍,咳唾則有血,喝喝跚而喘,坐而欲起,目院皖[4]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千,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游[5],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髮[6]大杖重履[7]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腎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邪走足心邪,其讀音、意義均與"斜"字相同。

邪走足心,就是指腎經的經脈從膀一胱經經脈的終點出發後,斜行走向足心部的湧一泉一穴一。

[2]漆柴漆,就是指黑色。

漆柴,就是形容患者的面色黯黑無澤,就好像燒焦了的黑色木炭一樣。

[3]喝喝是形容喘一息之一聲。

[4]院院音荒荒,是形容視物不清韻樣子。

[5]腸游是指病邪瓣積於腸中,即指今天所說的痢疾。

[6]緩帶披髮緩帶,就是放鬆衣帶;披髮,就是披散頭髮。

其目的是使身一體不受束縛,氣血得以暢行無阻。

[7]大杖重履大杖,就是粗而結實的枴杖;重履,就是在睡鞋外面再套一上一雙鞋子。

因古人睡覺時多需另換睡鞋,起一床一後再將睡鞋換下,但體弱的人起一床一後不脫換睡鞋,而是在睡鞋外面再套一上一雙鞋子,故稱重履。

大杖重履,在此用以形容動作徐緩的樣子。

【白話解】腎的經脈足少一陰一經,起始於足小趾的下方,斜行走向足心部,出於內踝前下方之然谷一穴一所在的部位,然後沿著內踝的後方,別行向下,入於足跟部,再由足跟部上行至小腿肚的內側,並出於胭窩的內側,此後再沿著大一腿內側的後緣,貫穿脊柱,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腎臟,並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膀一胱腑;其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行,貫穿肝臟和橫膈膜,而進入肺臟,再從肺臟沿著喉嚨上行並最終挾傍於舌的根一部;另有一條支脈,從肺臟發出,聯絡於心臟,並貫注於胸內,而與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相銜接。

足少一陰一腎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雖覺飢餓卻不想進食,面色像漆柴一樣黯黑無澤,咳唾帶血,喘一息喝喝有聲,剛坐下去就想站起來,視物模糊不清,就好像看不見東西一樣,以及心中如懸掛在空中似的空蕩不寧,其感覺就好像處於飢餓狀態一樣等症狀;氣虛不足的,就常常會有恐懼感,其病證發作時,患者心中怦怦跳動,就好像有人要來逮捕他一樣,以上這些病證就叫做骨厥病。

足少一陰一腎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腎臟所發生的疾病,其症狀是自覺口中發一熱,舌頭干,咽部腫脹,氣息上逆,喉嚨乾燥而疼痛,心中煩亂,心痛,黃疸,痢疾,脊柱及大一腿內側後緣疼痛,足部痿軟而厥冷,嗜睡,足底發一熱並疼痛。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要使用灸法的患者,都應當增強飲食以促進肌肉生長,同時還要結合適當的調養--放鬆身上束著的帶子,披散頭髮而不必紮緊,從而使全身氣血得以舒暢;此外,即使病患尚未痊癒,也要經常起一床一--手扶較粗的枴杖,足穿重履,緩步行走,作輕微的活動,從而使全身筋骨得以舒展。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寸口脈的脈象要比人迎脈的脈象大兩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原文】心主手厥一陰一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1]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懦內,行太一陰一少一陰一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2]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儋儋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3],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心包絡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歷絡三焦歷,就是經過的意思。

歷絡三焦,就是指心包絡經自胸至腹,順次經過並聯絡上、中、下三焦。

[2]小指次指即指小指旁側的第二個手指,也就是無名指。

[3]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血脈,而心包絡為心的外衛,代心受邪並代心行令,所以心包絡經可以主治脈所發生的疾病。

【白話解】心主的經脈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起始於胸中,向外走行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心包絡,然後再下行貫穿橫膈膜,由此而經過並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三焦;它的一條支脈,從胸中橫出至脅部,再走行到腋下三寸處,此後再向上循行,抵達腋窩部,然後再沿著上臂的內側,在手太一陰一肺經與手少一陰一心經這兩條經脈的中間向下循行,進入肘中,再沿著前臂內側兩筋的中間下行,入於掌中,再沿著中指直達其末端;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心別行而出,沿著無名指到達其末端,而與手少一陽一三焦經相銜接。

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掌心發一熱,臂肘關節拘攣,腋下腫脹等症狀;更嚴重的還會出現胸部、脅肋部支撐滿悶,心中驚恐不安以致心臟跳動劇烈,面色發赤,眼睛發黃,喜笑不止。

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脈所發生的疾病,其症狀是心中煩躁,心痛,掌心發一熱。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寸口脈的脈象要比人迎脈的脈象大一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按語】《本輸》篇僅有十一經--所稱之"心出於中沖",乃是以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為心經,而未曾提及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之名。

但在《本輸》篇的後半部分,又有"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日天池"等文字,其提出頗無根據,故疑《本輸》篇有脫簡。

【原文】三焦手少一陽一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1],出臂外兩骨之間 [2]上貫肘,循脯外上肩,而交出足少一陽一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3],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額;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焯熔[州,嗌腫喉痺。

是主氣所生病者[5,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牖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提要】 本段介紹了三焦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手錶腕即手腕的外側,也就是指手背。

在此是指手背上從小指與無名指的分叉處到腕部一陽一池一穴一處的部分。

[2]兩骨之間在此指的是橈骨與尺骨的中間。

[3]散落心包當為"散絡心包"之誤。

[4]渾渾焯焯渾,音魂;焯,音純。

渾渾婷焯,是形容聽不清楚聲音的樣子。

[5]是主氣所生病者因為三焦腑具有氣化功能以通行水液,故其所絡屬的經脈--三焦經也就可以調治氣所發生的病證。

【白話解】三焦的經脈手少一陽一經,起始於無名指的末端,向上走行而出於小指與無名指的中間,再沿著手背到達腕部,並出於前臂外側兩骨的中間,再向上循行,穿過肘部,沿著上臂的外側,上行至肩部,而與足少一陽一膽經相交叉,並出行於謗經的後方,此後再進入缺盆,分佈於兩一乳一之間的膻中處,並散佈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心包絡,再向下穿過橫膈膜,而依次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上、中、下三焦。

它的一條支脈,從胸部的膻中處上行,出於缺盆,並向上走行到頸項,連繫於耳後,再直上而出於耳上角,並由此屈折下行,繞頰部,而到達眼眶的下方;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耳的後方進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經過足少一陽一膽經所屬之客主人一穴一的前方,與前一條支脈交會於頰部,由此再上行至外眼角,而與足少一陽一膽經相銜接。

手少一陽一三焦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耳聾,聽聲模糊,咽喉腫痛,喉嚨閉塞等症狀。

手少一陽一三焦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氣所發生的疾病,其症狀是自汗出,外眼角疼痛,面頰疼痛,耳後、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緣處都發生疼痛,無名指不能活動。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脈的脈象大一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原文】膽足少一陽一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1],下耳後,循頸行手少一陽一之前,[2]至肩上,卻交出手少一陽一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一陽一,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一毛一耐糾,橫入髀厭[3]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4],下合髀厭中,[5]以下循髀一陽一嘲,出膝外廉,下外輔禺[6]之前,直下抵絕骨[7]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8]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一毛一[9]。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10,足外反熱,是為一陽一厥[11]。

是主骨所生病者[12],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13],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膽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 [1]頭角就是指前額之上緣的兩端處,即額角。

[2]一毛一際就是指恥骨部一陰一毛一的邊緣。

[3]髀厭就是髀樞,即髖關節,俗稱大轉子,為環跳一穴一所在的部位。

[4]季脅就是指兩側胸脅下方的軟肋部。

[5]髀一陽一髀,就是股,俗名大一腿。

內為一陰一,外為一陽一;髀一陽一,就是指大一腿的外側。

[6]外輔骨即指腓骨。

脛骨為內輔骨。

[7]絕骨外踝上方之崩骨禾驪即凹帕郁但骨在此處似乎有所中斷,故名。

它又是懸鍾一穴一的別名。

[8]歧骨足之大趾與次趾本節後方的骨縫處叫做歧骨。

[9]三一毛一是指足大趾背面,趾甲後方,第一趾關節處,有一毛一的部位。

[10]膏澤膏,就是指膏脂;澤,就是潤澤的意思。

膏澤,就是形容油潤有光澤的樣子。

[11]一陽一厥是指由少一陽一之氣上逆所導致的病證。

古人認為凡是足少一陽一膽經之經氣發生異常變動而出現的病證,都是由膽木生火,火氣沖逆所致,故其病證都稱為一陽一厥病。

[12]是主骨所生病者膽之味為苦,苦味入骨;又骨為干,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故膽腑有病,可傷及於骨。

所以膽腑所絡屬的經脈--膽經也就可以調治骨所發生的病證。

[13]馬刀俠癭就是指瘰疬,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淋巴結核,俗稱疬串;其生於腋下,狀似馬刀形者,叫做馬刀;而其生於頸部者,叫做俠癭。

【白話解】膽的經脈足少一陽一經,起始於外眼角,向上循行至額角,再折而下行,繞至耳的後方,然後沿著頸部,在手少一陽一三焦經的前方向下走行,到達肩上,再與手少一陽一三焦經相交叉並出行到其後方,而進入缺盆;它的一條支脈,從耳的後方進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最後到達外眼角的後方;它的另一條支脈,從外眼角處別出,下行至大迎一穴一處,再由此上行而與手少一陽一三焦經相合,並到達眼眶的下方,折行,到達頰車的部位,再向下循行至頸部,並與前述之本經的主幹會合於缺盆部,然後再由缺盆部下行至胸中,穿過橫膈膜,而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肝臟,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膽腑,此後再沿著脅部的裡面向下走行,出於少腹兩側的氣街部,再繞過一陰一毛一的邊緣,而橫行進入環跳一穴一所在的部位;其直行的經脈,從缺盆部下行至腋部,再沿著胸部通過季脅,並與前一支脈相合於環跳一穴一所在的部位,由此向下行,沿著大一腿的外側到達膝部的外緣,再下行到腓骨的前方,然後一直下行,抵達外踝上方之腓骨末端的凹陷處,再向下行而出於外踝的前方,並由此沿著足背,進入足之第五趾與第四趾的中間;還有一條支脈,從足背別行而出,進入足之大趾與次趾的中間,並沿著足大趾的外側(靠近次趾的那一側)行至其末端,然後再回轉過來,穿過足大趾的爪甲部分,出於趾甲後方的三一毛一部位,而與足厥一陰一肝經向銜接。

足少一陽一膽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口苦,時常歎氣,胸脅部作痛以致身一體不能轉動等症狀;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面部像有灰塵蒙罩著一樣黯無光澤,全身皮膚乾燥而失去潤澤之色,以及足外側反覺發一熱等症狀,以上這些病證就叫做一陽一厥病。

足少一陽一膽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骨所發生的疾病,其症狀是頭痛,頷部疼痛,外眼角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脹,腋下或頸部病發瘰疬,自汗出而戰慄怕冷,瘧疾,胸脅、肋部、大一腿、膝蓋等部位的外側,直至小腿外側、絕骨、外踝前等部位以及膽經經脈循行所經過的各個關節都發生疼痛,足小趾旁側之足趾(即第四足趾)不能活動。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的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一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原文】肝足厥一陰一之脈,起於大指叢一毛一[1]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一陰一之後,上胭內廉,循股一陰一[2]入一毛一中,過一陰一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3],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癩疝,婦人少腹腫,甚則。

嗌干,面塵脫色。

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狐疝[4]遺溺閉癃。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肝經的循行路線,所屬之"是動病"、"所生病",以及其經氣盛、經氣虛時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

【註釋】[1]叢一毛一指足大趾背面第一趾關節處多一毛一的部位,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三一毛一"。

[2]股一陰一即大一腿的內側部。

[3]頏顙音航嗓,即鼻腔後部之鼻後孔所在的部位,它是鼻腔與咽部相通的部位,也是鼻的內竅。

[4]狐疝是疝氣的一種。

一睪一丸時大時小,時上時下,如狐之出入無常者,叫做狐疝,又名偏墜。

【白話解】肝的經脈足厥一陰一經,起始於足大趾趾甲後方之叢一毛一的邊緣,然後沿著足背的上緣向上走行,到達內踝前一寸的地方,再向上循行至內踝上方八寸的部位,而與足太一陰一脾經相交叉並出行到其後方,此後再上行至膝部胭窩的內緣,並沿著大一腿的內側,進入一陰一毛一之中,然後環繞並通過一陰一器,而抵達少腹部,由此再挾行於胃的兩旁,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肝臟,再聯絡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膽腑,此後再向上走行,貫穿橫膈膜,並散佈於脅肋,然後再沿著喉嚨的後方,向上進入於鼻腔後部之鼻後孔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走行,而與眼球連絡於腦的脈絡相聯繫,再向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會合於頭頂的最高處(即百會一穴一所在的部位);它的一條支脈,從眼球連絡於腦的脈絡處別行而出,向下行至頰部魄裡面,再環繞口一唇的內側;它的另一條支脈,從肝臟別行而出,貫穿橫膈膜,再向上走行並注於肺臟,而與手太一陰一肺經相,銜接。

足厥一陰一肝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腰部作痛以致不能前後俯仰,男子病發癩疝,女子少腹腫脹等症狀;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喉嚨乾燥,面部象蒙著灰塵一樣黯無光澤等症狀。

足厥一陰一肝經上的腧一穴一主治肝臟所發生的疾病,如胸中滿悶,嘔吐氣逆,完谷不化的洩瀉,一睪一丸時上時下的狐疝,遺尿,小一便不通等。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用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一陽一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一穴一來調治。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寸口脈的脈象要比人迎脈的脈象大一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原文】手太一陰一氣絕則皮一毛一焦,太一陰一者行氣溫於皮一毛一者也,故氣不榮則皮一毛一焦,皮一毛一焦則津一液去皮節[1],津一液去皮節者則爪枯一毛一折,一毛一折者則一毛一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一陰一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2]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足太一陰一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一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貝一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少一陰一氣絕則骨枯,少一陰一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3],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厥一陰一氣絕則筋絕,厥一陰一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一陰一可[4],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貝,舌與一卵一,故唇青舌卷一卵一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五一陰一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5],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六一陽一氣絕,則一陰一與一陽一相離,離則腠理[6]發洩,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提要】本段介紹五臟一陰一經之經氣竭絕時的症狀表現。

【註釋】[1]津一液去皮節就是津一液喪失以致皮膚中缺少液體物質的意思。

[2]髦音一毛一,就是指頭髮。

[3]卻在此是短縮的意思。

[4]聚於一陰一氣一陰一氣,在《難經》及各家註釋中,均作"一陰一器",也就是生一殖器。

聚於一陰一器的筋,主要為經筋。

[5]目運是指眼睛的黑睛上翻,僅露出白睛的現象。

[6]腠理腠,就是指汗孔;理,就是指皮肉的紋理。

【白話解】手太一陰一肺經之經氣竭絕,就會出現皮一毛一焦枯的病象。

因為手太一陰一肺經能夠運行氣血而溫潤肌表的皮膚和毫一毛一,所以倘若肺經之經氣不足,不能運行氣血以榮養皮膚和毫一毛一,就會使皮一毛一焦枯。

出現了皮一毛一焦枯的病象,就表明皮一毛一已經喪失了津一液;皮一毛一喪失了津一液的潤澤,進而就會出現爪甲枯槁,毫一毛一斷折等現象。

出現了毫一毛一折斷脫落的現象,就表明毫一毛一已經先行凋亡了。

這種病證,逢丙日就會加重,逢丁日就會死亡。

這都是因為丙、丁屬火,肺屬金,火能克金的緣故。

手少一陰一心經之經氣竭絕,就會使血脈不通;血脈不通,就會使血液不能流行血液不能流行,頭髮和面色就會沒有光澤。

所以倘若病人的面色黯黑,就好像燒焦的木炭一樣,那就表明其營血已經先行衰敗了。

這種病證,逢壬日就會加重,逢癸日就會死亡。

這都是因為壬、癸屬水,心屬火,水能克火的緣故。

.足太一陰一脾經之經氣竭絕,就會使經脈不能輸布水谷一精一微榮養肌肉。

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其脈連於舌本、散於舌下,因此由唇一舌就能夠觀察出肌肉的狀態,所以說唇一舌為肌肉的根本。

經脈不能輸布水谷一精一微以榮養肌肉,就會使肌肉鬆一軟;肌肉鬆一軟,就會導致舌體萎一縮,人中部腫滿;人中部腫滿,就會使口一唇外翻。

出現了口一唇外翻的病象,就表明肌肉已經先行衰痿了。

這種病證,逢甲日就會加重,逢乙日就會死亡。

這都是因為甲、乙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的緣故。

足少一陰一腎經之經氣竭絕,就會出現骨骼枯槁的病象。

因為足少一陰一腎經是應於冬季的經脈,它走行於人一體深部而濡養骨髓,所以足少一陰一腎經之經氣竭絕,就會使骨髓得不到濡養,進而就會導致骨骼枯槁。

倘若骨骼得不到濡養而枯槁,那麼肌肉也就不能再附著於骨骼上了;骨與肉分離而不能相互結合,就會使肌肉鬆一軟短縮;肌肉鬆一軟短縮,就會使牙齒顯得長長了一些,並使牙齒上積滿污垢,同時,還會出現頭髮失去光澤等現象。

出現了頭髮枯槁無澤的病象,就表明骨骼已經先行衰敗了。

這種病證,逢戊日就會加重,逢己日就會死亡。

這都是因為戊、己屬土,腎屬水,土能克水的緣故。

足厥一陰一肝經之經氣竭絕,就會出現筋脈攣縮拘急、不能活動的病象。

因為足厥一陰一肝經,是絡屬於肝臟的經脈,且肝臟外合於筋,所以足厥一陰一肝經與筋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繫;再者,各條經筋都會聚於生一殖器部,而其脈又都聯絡於舌根,所以倘若足厥一陰一肝經之經氣不足以致不能榮養筋脈,就會使筋脈拘急攣縮。

筋脈拘急攣縮,就會導致舌體卷屈以及一睪一丸上縮。

所以如果出現了唇色發青、舌體卷屈以及一睪一丸上縮等病象,那就表明筋脈已經先行敗絕了。

這種病證,逢庚日就會加重,逢辛日就會死亡。

這都是因為庚、辛屬金,肝屬木,金能克木的緣故。

五臟所主的五條一陰一經之經氣都已竭絕,就會使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扭轉;眼球連絡於腦的脈絡扭轉,就會使目睛上翻。

出現了這種目睛上翻的病象,就表明病人的神志已經先行敗絕了。

倘若病人的神志已經敗絕,那麼他離死亡也就只剩下一天半的時間了。

六腑所主的六條一陽一經之經氣都已竭絕,就會使一陰一氣和一陽一氣相互分離;一陰一陽一分離,就會使皮表不固,一精一氣外洩,而流一出大如串珠、凝滯不流的絕汗;這是人一體一精一氣敗絕的病象,所以如果病人在早晨出現了這種病象,那就表明他將在當天晚上死亡,如果病人在晚上出現了這種病象,那就表明他將在第二天早晨死亡。

【原文】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一陰一過於外踝之上[1],無所隱故也。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六經絡手一陽一明少一陽一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2],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提要】 本段講經脈與絡脈的關係及其受邪時的不同表現。

【註釋】[1]足太一陰一過於外踝之上張介賓認為"足太一陰一"應為"手太一陰一","踝"與"髁"通,本註釋從張氏之說。

[2]平在此作"滿盛"解。

【白話解】手足一陰一陽一十二經脈,大都是隱伏一在裡而循行於分肉之間的,其位置都較深而不能在體表看到;通常可以看見的,只有手太一陰一肺經之脈經過於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分,這都是因為該處的皮膚細薄,使經脈無所隱匿的緣故。

所以大多數浮現在淺表以致平常可以看見的經脈,都是絡脈。

在手之一陰一陽一六經的絡脈之中,最明顯突出而易於診察的就是手一陽一明大腸經和手少一陽一三焦經這兩條經脈的大絡,它們分別起於手部五指之間,由此再向上會合於肘窩之中。

飲酒之後,因為酒氣具有剽疾滑利之一性一,所以它就會先隨著衛氣行於皮膚,充溢於淺表的絡脈,而使絡脈首先滿盛起來。

此後,倘若在外的衛氣已經充溢有餘,就會使在內的營氣也隨之滿盛,進而就會使經脈中的血氣也大大地充盛起來。

倘若沒有飲酒,經脈就突然充盛起來,發生異常的變動,那麼就說明有邪氣侵襲於內,並停留在了經脈自本至末的循行通路上。

因為外邪侵襲人一體,都是先人絡後入經,所以如果經脈沒有出現異常的變動,那就說明外邪尚在浮淺的絡脈,此時的邪氣不能走竄,就會郁而發一熱,從而使脈形變得堅實;如果絡脈的脈形不顯堅實,那就說明邪氣已經深陷於經脈,並使絡脈之氣空虛衰竭了。

凡是被邪氣所侵襲了的經脈,都會出現與其他正常經脈不同的異常表現,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測知是哪一條經脈感受到了邪氣而發生了異常的變動。

【按語】對於本節中"足太一陰一過於外踝之上"一句,馬蒔認為其意是指其通常可以見到的,只有足太一陰一脾經的經脈經過於足部外踝上方的那一部分;而張介賓則認為"足太一陰一"應當改作"手太一陰一",此句的意思應該是指其通常可以見到的,只有手太一陰一肺經的經脈經過於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分。

因下文中有"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等句,從側面證明了在經脈之中只有手太一陰一肺經的經脈是可以在體表被診察到的,所以在馬、張兩人的註釋中,以張氏的見解較為合理。

此外,"踝"字也並非都是指腳踝的意思,如前文中在介紹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的循行路線時,就有"出踝中"之句,而這裡的踝字就是指手腕後方尺側部隆一起的骨頭,而非腳踝,其意與"髁"相通。

所以,本註釋從張氏之說。

【原文】雷公日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日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雷公日細子無以明其然也。

黃帝日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經脈病變和絡脈病變的診治方法。

【註釋】[1]絕道就是"別道"的意思,也就是指與經脈循行路徑不同的循行道路。

【白話解】雷公問怎樣才能知道經脈或是絡脈之中發生了病變呢?黃帝說經脈隱伏一在內,因此即使其發生了病變,在體表常常也是看不到的,其虛實的變化情況只能從氣口部位的脈象變化來測知。

而在體表可以看到的那些經脈的病變,其實都是絡脈的病變。

雷公說我還是不能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黃帝說所有的絡脈都不能通過大關節所在的部位,因此在走行到大關節的部位時,絡脈都要經過經脈所不到的地方,出於皮表,越過大關節後,再入裡而與經脈相合於皮中,此外,它們相合的部位還都會在皮表部顯現出來。

因此,凡是針刺絡脈的病變,都必須刺中其有瘀血結聚的地方,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而對於血氣鬱積的病證,雖然它還沒有出現瘀血結聚的現象,但也應該盡快採用刺絡的方法去進行治療,以瀉除其病邪而放出其惡血;如果把惡血留在體內,就會導致血絡凝滯、閉塞不通的痺證。

在診察絡脈病變的時候,如果絡脈所在的部位呈現青色,那就表明它是寒邪凝滯於內,氣血不通而痛的病證;如果絡脈所在的部位呈現紅色,那就表明它是體內有熱的病證。

例如,胃中有寒的病人,其手魚部的絡脈大多都會呈現出青色;而胃中有熱的病人,其魚際部的絡脈就會呈現出紅色。

絡脈所在部位突然呈現出黑色的,那就說明它是留滯已久的痺病。

絡脈所在部位的顏色時而發紅、時而發黑、又時而發青的,那就說明它是寒熱相兼的病證。

顏色發青且脈絡短小的,那是元氣衰少的徵象。

一般在針刺邪在淺表以致寒熱並作的病證時,因為病邪尚未深入於經,所以就應該多刺淺表的血絡,同時還必須隔日一刺,直到把惡血完全瀉盡才能停止,然後才可以再根據病證的虛實來進行調治。

絡脈色青且脈形短小的,是屬於元氣衰少的病證。

如果對元氣衰少很嚴重的病人使用了瀉法,就會使他感到心胸煩悶,煩悶至極就會出現昏厥倒地、不能言語等症狀;因此,對於這種病人,在他已有煩悶感而尚未昏僕的時候,就應該立即將他扶起,成半坐半臥位,再施以急救。

【原文】手太一陰一之別,名日列缺[1]。

起於腕上分間[[2]並太一陰一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實則手銳[3]掌熱虛則欠歆[4],小一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5],別走一陽一明也。

手少一陰一之另,名日通裡,去腕一寸半[6],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7],虛則不能言。

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一陽一也。

手心主之別,名日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繫。

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

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一陽一之別,名日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一陰一;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隅。

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骯[8],小者如指痂疥[9]引,取之所別也。

手一陽一明之別,名日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一陰一;其別者,上循臂,乘肩腡,上曲頰[10]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11]。

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隔[12],取之所別也。

手少一陽一之別。

名日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各手經之絡脈的名稱、循行路線及其發病時的症狀表現。

【註釋】[1]手太一陰一之別,名日列缺每經之絡脈,都以其從正經分出之處的腧一穴一的名字來命名。

[2]分間就是指分肉之間。

[3]手銳即指手的銳骨部,也就是指手掌後方之小指側的高骨。

[4]欠款欠,就是呵欠;歆,音去,是形容張口的樣子。

欠款,就是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