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禁服:因文中主要闡述針灸治療疾病的高深原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禁服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禁服

【題解】禁,禁誡;服,服從。

因文中主要闡述針灸治療疾病的高深原理,以及在具體運用中遵循和禁忌的內容,故稱為"禁服"。

【原文】雷公問於黃帝日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

"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所謂也。

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

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黃帝日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日請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日而請日敢問今日正一陽一,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1],黃帝親祝日今日正一陽一,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日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日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雷公日此皆細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約也。

黃帝日夫約方[2]者,猶約囊也,囊滿而弗約,則輸洩,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雷公日願為下材者,勿滿而約之。

黃帝日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提要】 闡述了只有掌握經脈的循行規律及其與衛氣的關係,方可實施針刺。

【註釋】[1]歃血歃,音煞。

歃血,即盟者以血塗口旁。

[2]約方系指將診斷與治療方法,提綱挈領地加以歸納。

【白話解】雷公向黃帝問道我接受了您所傳授的九針六十篇以後,每天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學習,現在閱讀的部分,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從前看過的竹簡也已經有了塵垢,仍然不斷地閱讀和背誦。

儘管如此,還是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義。

在"外揣"篇中讀到,把複雜零散的問題歸納統一為一體,不知這句話指什麼講的。

既然說九針的道理,大到不能再大,細到不可再細,它的鉅細、高深已經到了無法度量的境地,如此博大一精一深的內容,如何歸納總結起來呢?況且人的聰明才智有高低的不同,有的智慧過人、思慮,有的見識淺薄,不能領會它的高深道理,又不能像我一樣刻苦努力地學習。

我擔心長此以往,九針這一學術內容就會流散,子孫後代就不能繼承下來,因此我想向您請教如何把它概括起來呢?黃帝道你問的很好。

這正是先師再三告誡的,不能隨便輕易地傳授給別人,必須經過割臂歃血的盟誓才能傳授。

你要想得到它,何不至誠地齋戒呢。

雷公拜了兩拜起來說請讓我按照您教導的去做。

於是雷公很虔誠地齋宿三日後才來請求說在今天中午的時候,我想盟誓。

黃帝和雷公一起進入齋室,舉行割臂歃血儀式,黃帝親自祝告說今天中午,我們歃血盟誓,傳授醫學要道,如果誰違背了今天的誓言,必定遭受禍殃。

雷公說我接受盟戒。

黃帝用左手握著雷公的手,右手將書交給雷公,並且說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呀,我給你講其中的道理一般針刺的道理,首先要掌握經脈,運用經脈的循行規律,瞭解經脈的長度及其中氣血的數量。

針刺時要內知五臟的次序,外別六腑的功能,同時要審察衛氣的情況,作為治療各種疾病的根本,調理疾病的虛實,病變也就停止了。

病在血絡,運用刺絡放血法,使惡血、邪氣排盡,疾病就會消除。

雷公說;您說的這些我明白,可是不知道如何把這些歸納起來掌握其要領。

黃帝.道歸納醫學理論的方法,就像捆紮袋子一樣,袋子滿了如不捆紮住袋口,袋子裡的東西就會向外洩漏。

醫學理論學習後而不會歸納,就不能掌握它的一精一神而運用自如。

雷公問甘願作下等人才的人,沒有全部掌握就加以歸納,又會怎樣呢?黃帝道沒有全部掌握醫學理論和方法就進行歸納的人,只能成為一般的醫生,不能成為天下的師表。

【原文】雷公日願聞為工。

黃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一陽一,一倍而躁,在手少一陽一。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一陽一,二倍而躁,病在手太一陽一。

人迎三倍,病在足一陽一明,三倍而躁,病在手一陽一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痺,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日經刺。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日溢一陽一,溢一陽一為外格,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一陰一,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一陰一,二倍而躁,在手少一陰一。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一陰一,三倍而躁,在手太一陰一。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執由.出窿.小氣.灄芻彎 蟶剛瘥痘代乍瘩乍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

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日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

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

大數日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日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提要】指出了通過人迎、寸口的脈象變化來推體經脈、臟腑的病變,並且根據疾病虛實、寒熱一性一質的不同,確定補瀉原則,然後再施用灸、刺、藥物等不同的治療方法。

【註釋】[1]大數治療大法。

【白話解】雷公說我想學習做一般醫生應知道的道理。

黃帝道寸口脈主診察在內的五臟,頸部的人迎脈主診察在外的六腑,寸口脈和人迎脈彼此呼應、共同往來不息,它們的搏動就像牽引一根繩索那樣一致。

春季和夏季人迎脈稍微盛大一些,秋季與冬季寸口脈稍微盛大一些,出現以上的脈像,就是健康無病的人。

人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一倍,是病在足少一陽一經。

盛大一倍且躁動不勻的,是病在手少一陽一經。

人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二倍,是病在足太一陽一經。

盛大二倍且躁動不勻靜,是病在手太一陽一經。

人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三倍,是病在足一陽一明經。

盛大三倍而躁動不勻靜,是病在手一陽一明經。

人迎脈盛大為熱,脈虛為寒,脈緊為痛痺,脈代則病時輕時重。

人迎脈盛大用瀉法,脈虛用補法,脈緊痛痺針刺分肉間的輸一穴一,脈代病在血絡放血,並配合服湯藥。

脈陷下不起的,用灸法治療。

脈不盛大不搴虛的.桶提靜庸的坯,亞田士丹擊潰療,陟壯詒蚺馭相迎比寸口脈的脈象盛大四倍,盛大的同時而且疾速,為一陽一氣外溢,溢一陽一是一陽一氣被一陰一氣格拒於外的現象,屬於死證而不能救治。

除以上情況,還必須審察疾病的整個過程,辨明疾病寒熱屙]生,以辨別五臟六腑的具體病變。

寸口脈比人迎脈的脈象盛大一倍,病在足厥一陰一經。

盛大一倍且躁動不勻靜,病在手厥一陰一經。

寸口脈比人迎脈的脈象盛大二倍,病在足少一陰一經。

盛大二倍且躁動不勻靜,是病在手少一陰一經。

寸口脈比人迎脈的脈象盛大三倍,病在足太一陰一經。

盛大三倍而且躁動不勻靜,病在手太一陰一經。

寸口脈主一陰一,盛大為一陰一氣過盛,可出現脹滿、寒盛中焦和飲食不化等症。

寸口脈虛弱,是一陰一氣不足而化生內熱,可出現熱盛中焦、大便稀爛、少氣和尿色變黃等症。

脈緊為痛痺,脈代則病時輕時重。

寸口脈盛大用瀉法,脈虛用補法,脈緊者先施針刺後用灸法,脈代者在血絡放血,然後用一藥物調治。

脈陷下不起的只採用灸法。

寸口脈下陷,為血凝於脈,脈中有瘀血留著,這是因為血脈中有寒邪,所以應當施用灸法。

脈既不盛大也不空虛的,根據發病的經脈,採用相應治療。

寸口脈比人迎脈盛大四倍,稱為一陰一氣被一陽一氣關閉在內,脈象在盛大的同時而且疾速,屬於死證而不能救治。

除上述情況外,還必須審察疾病整個過程中寒熱的變化,來辨別臟腑的具體病變。

同時,必須通曉經脈的運行和輸注,才能進一步傳授針灸治病的大法。

針灸治病的大法是脈盛的只採用瀉法,脈虛的只採用補法,脈緊的採用灸法、刺法和湯藥。

脈陷下不起的只採用灸法。

脈不盛大不空虛的,根據發病的經脈,採用相應治療。

所謂根據經脈治療,既可採用湯藥、也可以採用灸法、針刺。

脈急促的採用導引法。

脈粗一大而無力的,要安靜調養,即使用力也不要導致疲勞。

【按語】本篇所述針刺治療五臟六腑之病不僅要尋經取一穴一,還要結合衛氣虛實情況進行調治,再次強調了固護正氣在針灸臨證中的重要意義。

此外,切診上以人迎、氣口的脈象為主的觀點,成為與"三部九候"和"獨取寸口"相異的一家之言,對研究脈診的變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