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動輸:【原文】黃帝日經脈十二,而手太一陰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動輸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動輸

【題解】本篇主要論述了手太一陰一、足一陽一明和早小一陽一坯茸血輸注的部位,及搏動不休的道理,以及三經與全身氣血輸注的關係,故篇名"動輸"。

【原文】黃帝日經脈十二,而手太一陰一、足少一陰一、一陽一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日是明胃脈也。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一陰一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黃帝日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

岐伯日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一弩一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黃帝日足之一陽一明何因而動?岐伯日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頗[1],下客主人,循牙車,合一陽一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一陽一明者也。

故一陰一陽一上下,其動也若一。

故一陽一病而一陽一脈小者為逆,一陰一病而一陰一脈大者為逆。

故一陰一陽一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日足少一陰一何因而動?岐伯日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一陰一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一陰一股內廉,邪入胭中,循脛骨內廉,並少一陰一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黃帝日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一陰一陽一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日夫四末一陰一陽一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嗍者,氣之徑路也。

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黃帝日善。

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提要】本篇主要論述了十二經脈中手太一陰一、足一陽一明和足少一陰一三經氣血輸注的部位、搏動不休的道理,以及三經與全身茸向給注的蘭玄 ;不{皓明瞭若雲行由漕{禺和與仔輔可自身調節流行的道理。

【註釋】[1]頗,音砍,俗稱腮。

[2]四街本文指頭、胸、腹、脛四部的氣街。

【白話解】黃帝問在十二經脈中,為什麼手太一陰一肺經、足少一陰一腎經、足一陽一明胃經這三條經脈搏動不止呢?岐伯答道足一陽一明胃脈與經脈搏動有密切關係,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營養來源,胃中食物所化生的一精一微物質,上輸於肺,氣從手太一陰一肺經開始,循行於十二經脈。

經脈的搏動,是依靠肺氣的推動而發生的,所以,人一呼氣脈跳動兩次,一吸氣脈也是跳動兩次,呼吸不停止,脈搏的跳動也不停止。

黃帝問脈氣通過寸口時,它的上下搏動和具體運行是怎樣的呢?岐伯答道脈氣離開內臟而外行經脈時,像離弦之箭一樣疾急,如沖決堤岸之洪水一樣迅猛,開始時脈勢是強盛的。

當脈氣上達魚際後,就呈現由盛而衰的現象,這是因為脈氣至此已經衰散,而且是上行的,所以它運行的氣勢就減弱了。

黃帝問足一陽一明胃脈為什麼搏動不止呢?岐伯答道因為胃氣上注於肺,其中迅猛而僳悍之氣上衝於頭部,循咽而上走於孔竅,循眼系向內絡循於腦,從腦出於面部,下行會於足少一陽一膽經的客主人一穴一,沿頰車合人足一陽一明經,再循經下行至結喉兩旁的人迎一穴一。

這就是胃氣別出一陽一明而又合於一陽一明,使一陽一明脈搏動不休的原因。

手太一陰一肺經上的寸口脈和足一陽一明胃經上的人迎脈,因一陽一明之氣上下貫通,所以它們的跳動也是一致的。

一陽一亢而一陽一明脈反小是逆象。

一陰一衰而太一陰一脈大也是逆象。

在正常情況下,脈氣的一陰一陽一動靜,是內外相應的,因此,寸口脈和人迎脈應當相互協調,搏動的至數、力量等都應當一致。

就像用一條繩索牽動兩物一樣,既聯繫又平衡,有一方偏盛而失去平衡就是病態。

黃帝問足少一陰一腎經的動脈為何跳動不休呢?岐伯說足少一陰一脈的搏動,是因為與衝脈並行的原因。

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它和足少一陰一的絡脈,共同起於腎下,出於足一陽一明胃經的氣沖一穴一,沿大一腿內側,向下斜行人於胭中,沿脛骨內側,與足少一陰一經並行,下行進入於內踝之後,入於足下。

其中又分出一條支脈,斜入內踝,再進入脛骨與跗骨相連的部位,經足背人一大趾之間,最後進入絡脈,發揮溫養脛部和足部的作用,這便是足少一陰一經脈不停地跳動的原因。

黃帝問道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上下貫通,循環往返而不停息。

若突然遇到邪氣的侵襲,或受到嚴寒的刺激,外邪留滯四肢,使得手足懈惰無力。

在正常情況下,營衛在經脈內外有規律地運行。

若邪氣滯留,營衛運行的通道和轉輸會合之處,因外邪阻滯而運行失常。

如此營衛之氣是如何往返循環的呢?岐伯回答說四肢末端是一陰一陽一會合的地方,也是營衛之氣循行的必經之路。

邪氣阻塞了小的絡脈後,像四街這樣的一些路徑就能開通,營衛之氣仍然能夠運行。

當四肢末端的邪氣祛除後,各絡脈又溝通如初,營衛之氣又從這裡轉輸會合,週而復始,循環不止。

黃帝說好!通過上述闡釋,對於如環無端,週而復始的道理,我更加明白了。

【按語】本文特別指出胃為五臟六腑之海,為經脈搏動的根本來源。

指出四末是一陰一陽一經脈相合聯絡之處,四街是營衛之氣循行必經之路,同時指出四街具有"絡絕則徑通"的代償功能。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