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一、從五臟六腑的功能,說明營氣、衛氣的功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衛氣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衛氣

【本章要點】

一、從五臟六腑的功能,說明營氣、衛氣的功能和循行概況。

二、指出十二經脈的標本與某些一穴一位的關係。

三、簡述上下虛實的治法,並說明四街的部位,以及治療上取其一穴一位時應用毫針的手法。

【原文】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一精一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氣1內於五臟,而外絡肢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一精一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一陰一陽一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

亭亭淳淳乎,孰能窮2之。

然其分別一陰一陽一,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能別一陰一陽一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岐伯曰:博哉!聖帝之論。

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一陽一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目也。

足少一陽一之本,在竅一陰一3之間,標在窗籠之前。

窗籠者,耳也。

足少一陰一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輸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一陰一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足一陽一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

足太一陰一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手太一陽一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一陽一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手一陽一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一陽一,標在顏下合鉗上也。

手太一陰一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

手少一陰一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4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於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頭痛眩僕,腹痛中滿暴一脹,及有新積。

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註釋】

1氣:這裡的氣指的是飲食化生的一精一微之氣。

2窮:這裡是徹底弄明白的意思。

3竅一陰一:即第四足趾外側的竅一陰一穴一。

4膺:指胸部兩側肌肉隆一起處。

【譯文】

黃帝說:五臟是貯藏一精一神魂魄的,六腑是受納和傳化水谷的。

由飲食所化生的一精一微之氣,在內則入於五臟,在外則行於分肉、經絡、肢節。

其浮而在外之氣,不循行於經脈之中的,叫衛氣;其一精一氣之行於經脈之中的,叫營氣。

衛行脈外屬一陽一,營行脈中屬一陰一,一陰一陽一相隨而行,內外貫通,有如環之無端,如水之源遠流長,無有窮盡。

但在分別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時,都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

因此,能分別三一陰一三一陽一十二經的就可以知道病是怎樣產生的;能判斷出虛實所在,便能找出疾病的上下部位;能知道六腑之氣往來的通道,在診斷和治療上,就像會解一開繩結,開達門戶一樣,方便自如;能知虛者軟——經氣空虛,實者硬——邪氣結聚,就能知道補虛洩實的關鍵所在;能知手足六經的標部和本部,對複雜的疾病在治療時就能應付裕如而無所疑惑。

岐伯說:多麼高深博大的理論啊!現就我知道的盡量地說出來。

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本部,在足跟以上五寸(由外踝下的地平面算起)中的附一陽一穴一;標部,在兩目的睛明一穴一。

命門,是指眼睛。

足少一陽一膽經的本部,在足第四趾外側端的竅一陰一穴一之間;標部,在窗籠之前,即在耳珠前陷中的聽宮一穴一。

足少一陰一腎經的本部(內踝之下一寸,再由此向上三寸),在內踝上下三二寸的復溜、交信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腎腧一穴一,與舌下兩脈的廉泉一穴一。

足厥一陰一肝經的本部,在行間一穴一上五寸的中封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肝腧一穴一。

足一陽一明胃經的本部,在足次趾端的厲兌一穴一;標部,在頰下結喉兩旁的人迎一穴一。

足太一陰一脾經的本部,在中封一穴一前上四寸中的三一陰一交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脾腧與舌根一部。

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的本部,在手外踝之後的養老一穴一;標部,在睛明一穴一上一寸處。

手少一陽一三焦經的本部,在手無名指之間的液門一穴一;標部,在耳後上角的角孫一穴一與下外眥的絲竹空一穴一。

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本部,在肘骨中的曲池一穴一,上至臂臑一穴一處;標部,在頰下一寸,人迎之後,扶突之上。

手太一陰一肺經的本部,在寸口中的太淵一穴一;標部,在腋內動脈,就是腋下三寸的天府一穴一處。

手少一陰一心經的本部,在掌後銳骨之端的神門一穴一;標部,在背部的心腧一穴一。

手厥一陰一心包經的本部,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內的內關一穴一;標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一穴一處。

凡要測候十二經標本上下所主的疾病,一般在下的為本,下虛則元一陽一衰於下而為厥逆,下盛則一陽一氣盛於下而為熱;在上者為標,上虛則清一陽一不升而為眩暈,上盛則一陽一盛於上而為熱痛。

屬實症的當洩,以絕其根而使疾病停止發作;屬虛症的當補,助其氣而振其不足。

讓我再談談各部的氣街:胸、腹、頭、脛之氣,各有所聚所行的道路。

氣在頭部的,聚之於腦;氣在胸之前部的,聚於胸之兩旁的膺部,氣在胸之後部的,聚於背腧,即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一陽一經諸髒之腧;氣在腹部的,聚於背腧,即自十一椎膈膜以下,足太一陽一經諸髒之腧一穴一,並聚於腹前衝脈及在臍左右經脈處的一穴一位(盲腧、天樞等一穴一);氣在脛部的,則於足一陽一明經的氣街一穴一(又名氣沖一穴一)及承山一穴一(足太一陽一經)和足踝部上下等處。

凡刺這些一穴一位都要用毫針,一操一作時,必須用手先在一穴一位上作較長時間的按壓,待其氣至,然後針刺與之補洩。

刺各部氣街的一穴一位能治療頭痛、眩暈、中風跌仆、腹痛、中滿、腹部突然脹滿,及新得的積聚。

疼痛按之移動的,治之易愈;積症不疼痛的,難愈。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